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超级农业强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凌烟阁阁老

    姜平则保持一贯的清醒:“可是,从国际市场竞争角度看,美国农业部的这种做法其实无可指责。因为作为政府,利用市场游戏规则保护本国利益,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这下子轮到齐政哑口无言了。

    在场三人中,要说对期货市场认识最深刻的,无疑还是姜平。

    “从追究责任角度说,谁预测谁负责。所以美国农业部只管发布,对准确与否没有




第145章 价格崩了!(3/3)
    04年的春节,有人欢喜有人愁。

    大豆价格依然一路飘红,齐政的对冲基金资产规模自然也是跟着上涨,但国内的大豆采购商就过得提心吊胆了。

    一般来说,寻常买卖在签完合同后就不担心价格上涨了,因为价格上涨不正是说明签合同时的价格是低的吗

    但国际大豆贸易或者说大宗商品贸易,定价方式不一样。

    国际大豆的定价方式是期货价格加上基差,又称升贴水。

    基差即商品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价格之差,这个差值为正数就是升水,反之就是贴水。

    说白了,就是买卖双方所在的两个市场的运输费和持有成本,这个持有成本包括了储存费用、利息、保险费等。

    而双方签订合同就是买基差,即只确定了升贴水,但是不确定期货价格,而是在合同确定的交货期限内,由买方在双方约定的期限内选择一个日期的期货价格,作为合同中的期货价格。

    这样一来,眼看着到了约定的期限,国内的大豆采购商当然是恨不得期货价格暴跌了,哪怕保持现状也好啊。

    但天不遂人愿。

    又或者说,幕后炒作期货价格的国际投机基金不会遂采购商的意愿。

    北农豆业的李光富就眼睁睁看着大豆价格像是打了激素般,一个劲地向上窜,过年都不得劲了。

    直至过了年,大豆价格终于冲上了历史高点,1064美分/蒲式耳,比签订合同时暴涨了近50%。

    李光富回过头来看自己签的价格,期货价格加上基差,折算起来是4100元/吨,换算之后为1078美分/蒲式耳,这无疑是相当高的价格了。

    但李光富甚至还有点小得意,因为在采购团中他的价格还算低的了——稍微算算就知道了,按照14亿美元购买250万吨计算,单价相当于4635元/吨。

    他默默安慰自己,价格高点就高点吧。水涨船高,大豆价格涨了,豆油和副产品豆粕的价格也会同步上涨的,成本推升嘛,反正可以将涨价的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采购价是高了一点,那就是少赚一点喽。

    这么一想,他就释然了,脸上重新露出了微笑。

    其实李光富也知道,大豆买基差的贸易方式,虽然看起来对自己这种买方有利,但其实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买方在选择期货价格时必然要对未来价格趋势进行判断,而判断就可能有失误。

    之所以国际通行这种交易方式,是因为可以把风险对冲出去。

    一般的做法就是在基于商品交易所某某合约之上,加减多少钱就签合同了,剩下的风险就到期货市场套保,譬如现货多头、期货则空头,这样一来,买家锁定的就是基差了,期货涨跌对他没有太大影响了。

    可惜,且不说李光富对期货这个东西并不熟悉,即使在国内期货交易所交易,也仅仅是为了买货,呃,就跟从农民手里买货没什么两样。

    再说了,就算他想通过期货套期保值又怎样,境外期货又不能做。

    说起这个,就涉及到国内企业开展境外期货套保业务的资格问题了。

    因为94年以前,境外期货交易不受限制,但由于监管不力,导致大量外汇和国有资产流失,于是国家干脆一刀切,停止所有期货经纪机构的境外期货业务,其后只有国有企业能经过批准开展境外期货套保业务,但即使是国企,资格获批的难度也极大。

    事实上,即使再过十年,国内对境外期货交易的限制之严格,也是出乎想象的。

    监管的难度是大为降低了,但相应的企业利用境外期货防范风险的能力也大为降低了。

    李光富的北农豆业因为缺乏资格,也无法在芝加哥交易所进行套保,去年国内



第146章 坑了一把还不够?(诸君元旦快乐!)
    老实讲,即使是事先预料到大豆价格会下跌的姜平,也没想到,会下跌得这么的惨烈,这么的……悲壮!

    美国人这一手贼溜的操作,不仅是中国企业,甚至是全球市场,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多少不明真相的国际投机玩家,进入大豆期货市场,在价格高位接手,然后被套牢——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割韭菜的手段简直不要太熟练了。

    反手“做空”市场的姜平自然能一边收获巨利,一边乐呵呵地当吃瓜群众,看着期货市场上一众被割韭菜的玩家们割肉离场,但国内的大豆商就没有心思看热闹了。

    随着国际大豆价格的大跳水,国内大豆加工由原先的赢利变为全行业亏损——还是巨亏的那种。

    规模较大的那些大豆商还能勉力支撑,但很多中小型大豆加工商本就实力一般,高价位采购的大豆已经成为烫手山芋。

    国内大豆商一片惊恐,部分加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甚至是选择逃跑了——已经订购的大豆干脆不要了,美国人再打电话来要求履约,关机的关机,停机的停机,总之电话无法接通了……

    国内就此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洗船”事件。

    所谓“洗船”,就是大豆采购商面对着明显的价差,采取了违约行为,放弃原先在高价位签订的采购合同和定金。

    一船船的美国大豆没有人接手了,集体违约引发了“大豆地震”。

    美国人的手法和性格都是强悍而霸道的,先通过贸易把大豆输入国内,然后通过娴熟的期货操作,是中国油脂业行业一夜亏损,紧接着,想逃债吗没门!得坐下来谈。

    面对中方的集体违约,美方大豆供应商着手起诉中国进口商毁约,索赔金额高达60亿元左右;

    国际粮商联合抵制中国民营企业,除一部分他们参股的中国企业外,对其他中国进口商不再报价;

    这些供应商还联合修改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合同文本,修改后的合同条款对中国进口商更为不利……

    面对咄咄逼人的美国人,中方怒了,准确地说是国内的媒体怒了:

    “大豆价格被操纵了吗”“中国为何以最高价购买美国大豆”

    “国际基金高位狩猎中国!”“美国农业部和大豆协会提供虚假数据!”

    “中国式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为何没有定价权”……

    媒体才不管你违约不违约的,在他们看来,中国企业就是这次国际大豆市场中风云突变中的最大受害者,而这背后明显有美国人的阴谋……

    怎么,坑了一把还不够,现在还想通过起诉我们违约,再坑我们一把

    简直欺人太甚!

    偏激、质疑以及公平与否,来自各方的分析和判断,给04年上半年的国内媒体界增添了无限话题。

    尤其是有损失惨重的行内人士公开发言:“我们又被美国人忽悠了一次。他们在订货周期来临之前,就会出现舆论危机,如北美大豆产量创历史新低,那么就把大豆价格炒起来了,炒起来之后,包括中国这些需求方都会在恐慌心理支配下而去订货。”

    “而我们高价购买美国大豆后,市场就发生了骤变:与原来预测不同的是,美国大豆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大丰收。半年不到的时间内,国际大豆价格就演绎了一轮从暴涨到暴跌的轮回,使我们企业不得不违约……”

    此言一出,更添一把火,媒体针对困扰国人的、甚至已经成为很多人心中解不开的“大豆阴谋”,彻底展开了宣泄般的声讨。

    &



第147章 我们也不是好欺负的(2/3)
    我们国家的“大豆数据”为何难产就是因为数据往往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交换出来的。

    齐政一向喜欢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嘉谷在市场数据摸查统计方面总是不吝投入。

    “从2000年起,国内的大豆压榨企业因为油脂价格不断高企,受利润的诱惑,拼命追求压榨规模。仅2000年,国内开工的油脂加工企业就有1000多家;到了去年,国内总的有效压榨能力达到了6000万吨/年,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王昱业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去年大豆企业在黑暗中盲目采购大豆,更是加剧了今年价格下跌后的惨烈竞争,进一步导致全行业的亏损。毫无疑问,即使外资没有介入,国内大豆加工业也到了整合的时期。”

    齐政摩挲着下巴,轻轻点头。

    理性地说,国内的大豆加工企业良莠不齐,尤其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而且基本都只专注于大豆产业的某一个环节,产业链条太短、经营模式单一,导致利润来源过于集中,一旦遭遇变故,它们只能亏损,严重的则只能破产或被兼并。

    残忍点说,如果排除外资的干扰,这次的“大豆危机”也不见得是完全的坏事——经过这轮打击和整合后,油脂业的有序竞争程度必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行业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也会有明显的进步,产品品质也能有所改善。

    嘉谷无法阻止外资的进入,能做的不过是保持民族资本在国内大豆产业占有一定的份额,保持对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避免国内的大豆产业完全被外资掌控,威胁国内的粮油安全。

    不过……现在还不是入局的最佳时机。

    “还要再等等,现在大部分油脂企业还没到彻底绝望的处境,总得等到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才轮得到我们登场。”齐政的语气很温和,但吐出的话语却是冷酷至极。

    而王昱业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感情归感情,生意就是生意!

    既然都是“趁火打劫”,当然要在最便宜的时候下手;而且,“趁火打劫”也是要有技术含量的,最关键是要注意吃相——最好能做到雪中送炭,这样“打劫”了对方没准还能收获一波感激呢

    ……

    两个“阴嗖嗖”的狐狸在窥探“打劫”的时机,而不甘被美方欺压的各方势力已经行动起来了。

    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国家的关注。

    面对汹涌发酵的舆论,相关部门也不敢干看着。

    一些被解决大豆危机问题的办法被提出来:由土畜进出口商会和国粮集团牵头,建立联合采购机制;其次,让大豆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大豆种植基地和供货渠道,同时发挥行业的作用,加强指导和协调……巴拉巴拉的。

    呃,这些办法看上去是“很美”。

    但对真正的业内人士来说,这莫不是用来搞笑的吧

    “建立联合采购机制”听起来很有力量,但其实不知所云——难道先前赴美采购不是包括国粮集团在内的十多家企业联合采购的吗还要怎样的机制

    “让大豆企业走出去”就更搞笑了,如果有实力走出去还能在自己国家里吃这么大亏吗即使是作为未来的一种方向提出来,也是缓不济急——现在很多企业都要被吊死了,难不成是要让“尸体”走出去吗

    上层不靠谱,也只能靠企业自己了。

    大豆价格仍在下跌,仿佛看不到尽头,大豆油和豆粕紧随其后,



第148章 步步紧逼(3/3)
    率先在国内展开收购的外资集团不是四大粮商,而是来自新加坡的丰益国际。

    丰益国际的名头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但说起其旗下的控股或参股的“金龙鱼”、“鲁花”、“福临门”等食用油品牌,就世人皆知了。

    大压榨厂尚能苟延残喘,跟风进行高位采购的中小体量大豆压榨厂就难熬了——生产会亏损,不生产也会亏损。

    因此70%的中小型压榨厂选择停产,等待大压榨厂与国际大豆供应商的谈判结果,但也有不少濒临倒闭。

    而这为丰益国际在中国的攻城掠地提供了绝无仅有的良机。

    丰益国际利用资本优势,横扫国内中小型榨油厂,大肆进行并购。

    当然,掌握着大豆原料供应链条的国际四大粮商也不甘示弱,而且他们胃口更好,直接盯上了北农豆业等大型压榨厂商。

    北农豆业的李光富就冷冷地看着眼前想自己表示合作意向的adm的代表,一言不发。

    adm的代表一身干净的白衬衫、笔挺的西装,脸上始终挂着平和的微笑,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但他说的话就不怎么动听了:“李总,您的北农豆业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大豆压榨厂,我们是真心想跟您达成合作。”

    李光富冷笑,“我看你们是想吞了北农豆业才对吧”

    adm的代表依然表情和缓,“瞧您这说的,正常的入股合作而已。您看,我们有资本,贵公司有压榨规模,我们双方的合作将是强强联合。”

    李光富面沉如水,“哼”了一声,没有言语。

    自己本来是试图联合了国内各大压榨厂商,威胁以四大粮商为首的美国大豆供应商。

    可惜晚了。

    外资集团对国内的大豆压榨业了解的一清二楚,知道国内已经对大豆丧失了话语权,甚至于已经不怕国内不采购他们的大豆了,因为不采购美方的大豆就面临着没有足够大豆可用的地步。

    面对已经构成不了威胁的国内压榨厂商的垂死挣扎,美方供应商直接拒绝了谈判,甚至开始进一步谋划入股或收购陷入困境的压榨厂。

    绝望的气息在全国大豆压榨业弥漫,各大压榨厂商的联合很快就被各个击破了。

    在国内压榨规模数一数二的北农豆业,自然也成为了外资集团眼中最大的肥羊之一。

    adm不是第一个找上门来的,在他之前,嘉吉、邦吉和路易达孚都相继接触过自己,而且最低的要求都是要入股30%。

    试问面对要吃肉的恶狼,李光富不把他们打出去已经是好脾气了,哪里还会有好脸色给他们看。

    不过adm的代表对此毫不在意,而是继续温和地劝道:“李总,只要您接受我们的投资,贵公司的困境将迎刃而解,既缓解了资金压力,在降低进口大豆价格上也能得到我们的帮助,不是吗”

    不提还好,一提起这点李光富就冒火——特喵的,要不是因为你们这帮吸血鬼的精心策划,国内的大豆压榨业何至于落得今天的地步
1...4950515253...1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