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凌烟阁阁老
现在好了,将我们打落深渊了,掉过头来反而想要装作好人,说要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真当谁傻呢
李光富表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面目。
adm的代表对李光富怒视的目光视而不见,“再说了,您应该知道,我们adm的经营范围涉及大豆种植、收购、存储、贸易及加工等各个环节,跟我们达成合作,不但在大豆供应上有保障,我们还可以为您提供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经验,帮助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绝对有利于贵公司的做大做强。”
话说得动听,但李光富嗤之以鼻。他心里清楚得很,甭看外资集团一副好商量的态度,他们看上的,不过是北农豆业的压榨能力——1万吨/日。
再说了,他可不认为外资集团的野心仅限于此——先是入股当地加工厂,然后就会一步步蚕食,最终夺取其控制权。这才是四大粮商最常用的伎
第149章 羡慕不已(1/3)
连续亏损的日子是难熬的。
北农豆业全国7个压榨大厂中如今只剩一个还在保持生产,但即使是停产了,必需的支出如生产线维护和员工工资,也是少不了的,只不过是亏损额度小一点。
更要命的是,之前为了扩大生产从银行贷款,眼看着就要到期了,如今大豆压榨业全行业凄惨无比,银行是无比警醒,上门的银行经理虽然还是客客气气,但催还贷款的意图暴露无遗。
李光富看着桌面上外资集团留下的合作协议,几家似乎达成了瓜分意向,嘉吉想要拿走北农江南省压榨厂,邦吉则要兼并越省压榨厂,还有路易达孚,盯上了北方的两大压榨厂……
当然,还有一直对北农豆业集团股份念念不忘的adm。
他从来没有感受到这么屈辱,都被人打到家门口了,愣是无力反击。
最可气的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自己已经快要撑不下去了,只怕最后还不得不如了他们的愿。
就在这时,又有人找上门来了。
来者正是齐政,嘉谷此番为进军大豆行业,专门组建了一个较为庞大的收购团队。一声令下后四处出击,齐政就负责与北农豆业进行接触。
齐政被迎入办公室,就看到一脸疲惫的李光富。
出乎意料的是,李光富并没有等齐政先开口,而是直接道:“年轻人,我不想和你多说,北农豆业还能支撑,即使支撑不下去了,也不会转手给资本掮客的……”
这段时间以来,想要趁火打劫的不仅仅是外资集团,国内一些资本掮客也仿佛看到了机会,眼看着大豆压榨商逐渐被逼上了绝境,纷纷意图通过投资控股大豆压榨厂,然后再转手高价卖给有垄断野心的丰益国际等外企。
在他看来,这些国内的资本掮客比外资集团更为可恨,不帮自家人就算了,还想通过危机上下其手,牟取利益,简直是国耻。
齐政一挑眉,知道李光富是误会了,也就不紧不慢地说道:“李总,我们可不是什么资本掮客,嘉谷本身就是做实业的。”
李光富看着他,没有言语。
齐政微笑:“其实你可以了解一下,我们嘉谷在岷省还是有一定的知名度的。不说其他,在农业领域,我们既有大型养猪场,也有大型牧场,而且从水稻种植到大米加工销售,我们都涉足其中。”
“我们有意大豆加工业,既是为了实现粮油产业横向规模化的统一,也是为了发挥养殖业的上下游协同效应,与公司目前的产业达到良性互补。”
嘉谷为什么要执着于进军大豆行业
粮油不分家是其中一点,实现养殖业产业链的一体化布局也是关键。
大豆加工的主要产品是什么大豆油和豆粕。
前者是国内油脂消费的主力,后者则是重要的饲料。
无论是养猪还是养牛,作为一种高蛋白质,豆粕都是制作牲畜饲料的主要原料。
豆粕内含的多种氨基酸适合于猪对营养的需求;而在奶牛的饲养过程中,味道鲜美、易于消化的豆粕又能够提高出奶量……
国内的人均肉类年消费量一直在持续增长,更可怕的是,这种增长消费趋势一直没有放缓的趋势。因此嘉谷的养殖业规模也必将随之扩大。
听到齐政的这番话后,李光富的脸色才缓和下来。
只有同是做实业的,才能了解到做实业的不易。说白了,即使要出售家业,他也不容许将家业交到金融掮客手里糟蹋。
齐政话锋一转,说道:“其实我们公司早就跟李总打过交道,当时你还是在赴美采购团,我们嘉谷旗下的基金负责人曾跟你有过一面之缘。”
李光富闻言惊愕道:“‘刺客’基金是你们嘉谷的”
说起“刺客”对冲基金,李光富绝对是印象深刻。
当初在美国时,对冲基金的姜平找他聊过,并明言当时的大豆价格虚高,美国农业部的预测数据大概率是错误的,未来大豆价格暴跌的风险相当大。可惜当时的他以及采购团的成员们都不以为然。
事后他再想起姜平的告诫,简直是后悔到肠子都青了。
那简直就是字字玑珠啊,所有的结果都被说中了,如果当时能稍微听进去一点,都不至于落到如今的下场。
第150章 搅局者(2/3)
事实上,嘉谷还不需要动用美国对冲基金的资本——当初出售美国油田得到的巨资红利至今还没有吃尽。
但是齐政把对冲基金的战绩透露出来,不单单是为了提升李光富的信心,也是一个隐晦的保证。
你看,我们对大豆贸易的认识有多么深刻,我们甚至能在金融市场上和国际玩家pk,赚到农业金融的钱,这才是真正的高段位棋手。
要见识有见识,要资本有资本,将压榨厂卖给我们,总不至于将它糟蹋了。
虽然没有明说,但李光富显然是意会到其中的含义。
况且,他也认命了。
要想挺过眼下这一关,必须要引入大笔资本的了。
要么将公司部分股份转让,引入外部资金;要么将压榨分厂出售,回笼资金自救。
相对于与外人分享公司股份,可能导致公司的易主,他更倾向于出售分厂以断尾求生。
其实在外资咄咄逼人之时,他就动摇了,与其硬撑着忍受每天的亏损,不如早点将分厂出手换回资金熬过这一关。
之所以迟迟没有下定决心,一方面是实在舍不得放弃,一旦几个分厂让出去了,这几年的心血就相当于白费了;另一方面,也是外资出价太低了。
如果没有齐政的搅局,最终李光富等人还是会屈服的,即使是明显低于市值的开价,面对着生存的压力,也不得不忍受着明晃晃的打劫。
但是齐政介入了。
虽然嘉谷的报价还是比不上正常市值,但总比外资集团有诚意,凡事就怕货比货,既然都是要出手,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利益上来说,嘉谷都是李光富的第一选择。
第一轮接触结束,两人还一起吃了一顿晚餐。
席间,两人互相交流做实业的心得,倒也相谈甚欢。
只不过,齐政和李光富几乎将全部时间都用在聊天上,除了一开始简单的意向确认之外,没有再提到兼并分厂事宜。
具体谈判条件自然会有下面的人负责,作为公司领导,齐政只需要与李光富达成基本意向即可,反而是在跟他就国内油脂加工经营上的聊天,受益匪浅。
虽然李光富身上的不足和缺陷在民营企业家中有一定代表性,比如对金融期货的忽视和浅薄认识,但他们十多年的符合国情的做实业经验,还是值得齐政学习的。
经过几轮谈判,嘉谷将北农豆业在长江以南的三大大豆压榨分厂收入囊中,一举掌握了150万吨的大豆年压榨量规模,强势跻身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前列。
李光富虽然舍弃了近几年的心血,但也获得了救命的资金。更加重要的是,作为国内大豆压榨行业的风向标,他的选择,直接影响了众多大豆商的选择。
嘉谷收购团队趁机四面出击,或参股,或控股,或收购,向陷入困境的各大压榨厂提出报价——均高于外资报价。
虽然嘉谷的主要目标是兼并而不是参股,但是不妨碍他给想要出让部分股份的厂家报价,以恶心一把外资集团。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即使外资集团想进入国内大豆压榨行业,也要让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
一时间,原本心思浮动的大豆压榨业,稳住了心神,坐看嘉谷搅局,顺便看看外资集团的热闹。
……
外资集团一时确实是猝不及防。
想谋取大豆业最高额的利润,就要上下通吃,不放过产供销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
这些大型
第151章 合作难道不香吗(3/3)
对于资本家来说,打打杀杀什么的最讨厌了。
垄断赚钱自然是最舒服的,但是垄断不了的话,一起合作赚钱难道不香吗
打打杀杀的,就算没伤没痛,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好的。
对于几大外资集团来说,嘉谷的哄抬“物价”行为真的是够恶心人的。
诚然,单凭嘉谷肯定无法将国内上千家亏损的压榨厂包圆了,只要他们耐心等待,嘉谷消耗完资本后,自然也就消停了。
但帐不是这么算的。
收购一家年压榨量300万吨的压榨厂,并不等同于收购10家年压榨量30万吨的小厂——后者单单是整合的问题就够头大了。
所以外资集团还真的不能坐视嘉谷将大厂全部并购了——以他们调查到的嘉谷的实力,狠下心来的话还真不好说。
当然,在展开竞争之前,肯定还是要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因此齐政在面对眼前的不速之客时,确实颇为惊愕。
康文杰是益海集团的总裁,而益海集团背后的控股方是丰益国际和adm。
四十来岁的康文杰戴着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但齐政却丝毫不敢小看这个男人——能带领着益海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可不是一个善茬。
康文杰也打量着齐政,本来用不着他亲自过来跟嘉谷表示合作意向的,但在了解过嘉谷的起家历程后,他对齐政挺感兴趣的,因此亲自跑了这一趟。
他眼中的齐政,虽然年轻得过分,但是眼神锐利,自带气场,实在不可小觑。
两人初次见面,却颇有几分惺惺相惜之感。
康文杰开口就赞道:“看到齐总,才真的知道什么叫做英雄出少年。”
齐政微微一笑,不以为喜,反而心中警惕更甚,“实在谬赞了!我也就是办了个小小的企业,混口饭吃,哪里当得起英雄之称呢”
康文杰摇头一笑,随即说明来意:“齐总的嘉谷最近在大豆压榨业上动作频频啊,而我们益海集团在食用油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对中游的压榨业也是挺感兴趣,也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合作的机会呢”
齐政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倒是挺直接的。
据他所知,益海集团在食用油市场上可不仅仅是占据一定的优势,他旗下的品牌“金龙鱼”目前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0%,稳居小包装食用油榜首,而益海集团因此成为国内油脂贸易行业的开创者与龙头企业。
在下游的食用油消费终端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想要谋划中游的大豆压榨市场,可谓是再正常不过了。
但齐政绝不会认为其是因为实力不够从而想找嘉谷合作的。
“哦你想怎样合作”齐政不动声色问道。
康文杰看不出齐政的想法,也不在意,平静地说道:“我们双方可以合资组建一家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抢占大豆压榨市场。”
“股份分配呢”
“当然按照双方出资比例分配,具体比例可以细谈,齐总也可以将嘉谷收购的压榨厂折合投资并入公司……”
齐政收回目光,看似陷入了思考。
但他只是想起了曾经益海集团与国粮之间的合作,是不是也从这样的模式开始的呢
当初丰益国际就是通过与国粮合资成立公司,开启了正式进军国内粮油市场的大幕。
刚开始还是双方和和美美,但是“金龙鱼”品牌的出现,使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
彼时的“金龙鱼”通过“企业采购以发放节日福利”措施大规模流向国内消费者的餐桌,并逐渐畅销全国。
但在火爆的产品面前,两者却因股权纠纷开始陷入分歧。
&
第152章 外资公关战反击(1/3)
跨国资本能在世界范围内攻城略地,其他的不好说,但他们的公关能力绝对是一流的。
尤其以国际四大粮商来说,他们的业务范围是全球性的,面临的公关难度也是全球性的。
南美罢耕的农民需要安抚;非洲极品的政权需要收买;欧盟严控的农产品进口配额需要游说……
天下乌鸦一般黑。无论在哪个国家,经商终究是不能脱开政府的,后者毕竟掌握着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在能够决定企业命运的同时,其实也愿意听取企业的意见。
只是,企业在提出意见的时候,需要使用“巧妙”的方式与“合理”的渠道:该满足胃口的就满足其胃口,该游说的就出动游说团,该跪下的就跪下——岛国人在这方面就非常强,只要你能给大订单,跪下哀求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在国内,面对着嘉谷等实力派拒不合作的局面,外资集团首先做的,不是强势打压,而是先谋求扭转公众印象。
在国内声讨浪潮中,美方派出了由代表美国大豆利益的相关机构及其总裁、会长等重量级的人物组成的代表团,前来中国“拜会”。
美方代表团到达中国后,主动约见了国内的几大主流媒体。他们准备了详细的有关美国大豆的生产、质量及贸易的资料,表示“美国大豆农户承诺通过提供高品质和有价格竞争力的美国大豆来保证中国用户获得成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