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刘繇没法,只好奉诏上路了。结果刚动身就发现,他要去的地方他去不了。扬州刺史治所在寿春,已被袁术所占,硬着头皮去,那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幸好扬州前刺史陈温部将樊能、张英闻朝廷新任刺史至,于是率军来迎。奉刘繇至曲阿。
一州刺史不能到自己的任所,反而被灰溜溜的赶过江(寿春在江北,曲阿在江南),这事当然没完。刘繇于是在曲阿竖立大旗,开始招兵买马,以拒袁术。
袁绍既然和弟弟袁术撕破了脸,便干脆的挽起了袖子来照脸抽了。占着朝廷这边的优势,他先表自己的好哥们会稽人周昕为丹杨太守,没过几日又表周昕的兄弟周昂为九江太守。这两兄弟都是扬州本地土著,又有名声又有钱,让他们和弟弟袁术去斗去吧。
袁术得信后气得浑身发抖,这匹夫!隔这么远打又打不到,想问候他祖宗吧,这又是自己的亲兄长。骂他等于骂自己。
也不怪袁术这么生气。周家有三兄弟,还有一个叫周喁的。当年他表自己的小伙伴孙坚为豫州刺史的时候,袁绍就出来捣乱过,他在朝廷表周喁为豫州刺史。幸好孙坚把周喁给打跑了。现在袁绍又来这么一招,而且这哥三个,和袁术也熟悉。他们订交很久了,结果现在却全部投靠了袁本初。这才是让袁术心痛的地方。他到现在也不明白,他和他哥哥袁绍比起来,差哪儿了?明明他袁公路才是嫡子,袁本初是庶子好不好?
在扬州,要打败两个地头蛇,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袁术想了想,心里还是有点虚,虽然他照样瞧不起周家兄弟的武力值,但他还是发文给在豫州剿匪的孙坚,让他赶快带人来扬州平叛。
孙坚在豫州,得了一州之地以养军。好不快活,哪里还听你袁术的。使者一来再来,孙坚却是一推再推,只说军粮不足,盗匪横行,他难以出动大军。一来二去的,袁术就明白过来了,好啊,孙文台,当年若不是我使劲,你一个小小的县丞,立了不过区区寸功罢了,岂能封侯拜将?如今翅膀硬了,便想当反骨仔了是也不是?哪那么容易。
于是去信孙坚,说文台你被豫州事务所羁,咱也不怪你,不过你不是有个儿子叫孙策的,听你说过,似乎很能干也有武勇啊。咱在扬州,身边无人可用,让你儿子前来听命吧。
孙坚看了信,也没法子。自己就是扬州人,家属都在那呢。不听的话,袁术有的是办法折腾你。于是便书信一封,去了舒县。
孙坚是吴郡富春人,家属应该在富春,为何写信去了舒县?原来当年孙坚从军击讨黄巾,怕黄巾祸乱乡县,于是举家搬到了扬州刺史治所寿春。寿春城坚,料黄巾贼也破不了城。确实如此,孙策在寿春过了好几年安稳日子。他长得又帅,性格又好,十几岁的时候就在寿春混开了。名声大了,便引出另外一个美男子周瑜,周公子从老家舒县,特意来拜会孙策。两人同岁,又都是胸有大志的英才,两人一见如故,推诚相待。结果周瑜便说动了孙策搬家到舒县,两家人一起住,孙家住的地方还是周瑜家让出来的大宅子。两人升堂拜母,互通有无,就此结为总角之好。
孙策接到书信,看完之后,便去找周瑜了。
感谢书友131031220449786的打赏。工作很忙,也很累。每天保证一更,有多的,我也会发出来。感谢大家的支持了。
汉皇刘备 第二百六十八章 孙策周瑜
孙策见了周瑜,把信给递了过去,道:“公瑾,家父来信,命我往寿春,于袁公路帐中听用。汝意如何?”
周瑜看完了信,英眉一蹙,道:“伯符,袁氏四世三公,名望垂范海内。然袁公路此人,坐拥南阳雄郡,如此基业,不好生经略,却不修法度,纵兵钞掠地方,又骄奢无度,以失百姓之心。于是形式急转直下,南阳重归刘荆州。失保南阳之后,袁公路据有豫州仍不知足,先攻兖,不下,又袭扬州。其人虽有豫、扬之众,然我观之,非成事之主也。”
孙策叹道:“吾如何不知,袁公路本性骄豪,素爱以气高人,此非治乱之主。吾尝言与家父,袁公路不足以为主。父亲大人言曾受袁氏恩,不忍背也。为之奈何。”
周瑜笑道:“伯符,不用着急,伯父心中自有计较。否则,定然是他亲率大军入扬州,哪有让你去寿春的道理。”
孙策喜道:“如此最好,公瑾,我往寿春,还请你多看顾我家。”孙权等兄弟几个都还小,最大的孙权也不过十余岁。寿春是非之地,他可不愿再把家搬到那儿去。
周瑜道:“伯符,我岂能放你独往寿春,你我二人一起去寿春。至于家中,你尽可放心,我家将众多,定能护得你我两家周全。”
孙策一想也是,周家世代为官,做得还是大官。奴仆众多,比他孙家要强多了。自家和周家住一块也没什么不放心的。想到周瑜要陪自己去寿春,心中又感激又欢喜。
这俩人都是性情中人,意气相投不说,后来还同纳一对姐妹花大小乔。真是一对好哥们。
兴平二年,孙策与友周瑜同往寿春见袁术。袁术见二人皆是勃勃英资,精神抖擞,喜谓左右道:“吾方来寿春,便闻孙郎与周郎之名。今二人来此,吾如虎添双翼也!”于是大摆宴席,以会群臣。
周瑜,前洛阳令周异之子,其家中累世高官,从祖父周景,前太尉;从叔父周忠,目前在长安,官拜九卿。周忠有个儿子叫周晖,之前与刘备曾在洛阳论蝗,后从扬州返洛,遇董卓兵,为刘备所救。孙策与周瑜,俱被袁术任命为骑都尉,各统一部兵马。
袁术这人,也不知道是他太过于自信,还是真的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明知孙坚不听令,还用其子。原来的历史也是如此,孙策的亲戚都去帮刘繇了,结果刘繇不敢用,把他们都赶走,结果又被袁术所纳。然后孙策起事的时候,太守们纷纷倒戈,就这样孙策带着袁术的人马,占用着袁术的钱粮地盘,结果把袁术给灭了。
却说孙策到了军营,开始治军。时孙策麾下有骑士不服孙策之令,自诩为袁术旧部,乃弃孙策而逃归袁术之营,隐于内厩,孙策率人入营,搜而立斩之。然后往见袁术拜谢,袁术道:“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于是军中益畏惮之。一个是勇猛如虎,号称江东小霸王;一个是有王佐之姿,被后人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两人联手,把本部治理得井井有条,无人不服。
袁术无事,率部下诸将来巡,见孙策周瑜之能如此,大喜,叹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当然,做你儿子自然是不可能,便做个亲戚好了。史载后来袁术败亡,女儿做了孙权的嫔妃。袁术感叹,麾下大将张勋,乔蕤也是倾心敬焉。
袁术见孙策整军已毕,不日便令孙策出兵曲阿,进攻刘繇。一时间,扬州风起云动。
兴平二年,不只是扬州,天下也是各自骚动。凉州与关中最近无事,李傕却有些坐不住了。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想着侄儿李利对他说的樊稠与韩遂骈马交臂,笑语良久的事来。这些年,别看李傕开府封侯,号令一下,关中莫敢不从。但他实在是没有安全感。当天下的规则被破坏之后,谁都会没有安全感,尤其是李傕这种厮杀出来的武夫。像李傕这种,更渴望规则和秩序。不然当初董卓死了他们也不会投降,不然到了现在,他们简直是无所不为,已经凌驾天子与朝廷之上了,但还要在名义上奉天子为主,奉养天子与群臣。后世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凉州系,凉州兵甲虽盛,无雄天下意。
李傕既疑樊稠,自然便想自保。武夫想自保,那就是要动刀子喽。办法很简单,也很粗暴。李傕等诸将,好宴饮。关中目前又无战事,于是闲下来,便天天喝酒,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于是这天,李傕又请樊稠等人喝酒。李傕怀疑樊稠,樊稠不怀疑李傕啊,还是把李傕当自己的带头大哥。见李傕相邀,便来了。都挺高兴,一边喝酒一边瞎扯。喝着喝着李傕就醉了,被从人扶下去更衣。樊稠也没在意,拉着坐中诸将继续喝。结果坐中有一个李傕的部将,叫胡封的,不动声色的喝了一杯酒,突然就掀桌子了。众人一愣,心想干什么,发什么酒疯呢。众人愣神间,胡封自怀中摸出短剑,往樊稠前一窜,抓住樊稠胸口,一剑便捅了进去。樊稠全身发冷,想说话却什么也说不出来。顿时把头一歪,便死了个彻底。此时帐中大乱,樊稠部将冷汗乍出,酒就醒了一半,正欲出帐,忽闻帐外一声鼓响,甲士便冲了进来,一顿乱剑,纷纷砍成肉泥。
李傕杀了樊稠,自然不会放过樊稠所部人马。那可都是凉州精壮,于是便整军出营,攻打樊稠所部,樊稠头颅出现在大营外时,所了少部分亲信越营而走,余部皆降李傕。
郭汜闻信,又惊又怒,道:“竖子安敢如此?”于是率部来攻李傕。两人互有胜败却不罢兵。而后长安乱成一团。
简雍既归辽东,见卢植,云与胡部所议。卢植喜道:“宪和此行,有大功于我辽东。”
简雍有些不好意思,就跑了趟腿罢了:“小事耳,岂敢当太守之赞。”
又道:“我料诸胡必大部远涉而来,到时胡汉杂处,若胡多汉少,必生事端。”
卢植道:“无妨,玄德已遣人远赴诸州,招募流民。又有我青州军在,何愁之有?”
青州边上,袁术先犯兖州,袁绍也在暗中摩拳擦掌,冀州又被公孙瓒虎视眈眈,徐州更别说了,有杀父大仇在,曹操绝对是不会放过徐州的。只有青州境内,盗匪绝迹,百姓安居乐业。这么个好地方,谁会错过。最近又听闻刘使君攻灭了辽东自立的逆贼公孙度,得了好大一块地,那儿地广人稀,土地多得不得了。要是愿意前往辽东,刘使君一人发放十亩地,还免二年田租。消息到了诸州,在本州有田有地的就不说了。日子再艰难,只要有一口饭吃,人们也不愿意背井离乡。但对失去了田地的破产者,以及靠诸州郡救济的流民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喜讯。
当然,诸州的各郡太守们,也愿意把这锅甩给刘备。流民不救济不行,不然他们就要去造反。救济吧,府库中的钱粮一日比一日少,想想心肝脾肺肾都疼。都走吧都走吧,走了眼不见心不烦,境内治安也要好点。于是,对于刘备派来的人,一个个的态度好得不得了。至于袁绍等州牧,再不愿意人口流失却也没有法子。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强行留住你又养不活,还不让别人养,这是哪里的道理嘛。
于是,诸州的流民,在青州官吏的组织下,成群结队的往青州迁涉。到了青州,他们将会在修养几日身体后,被编营,然后坐船直往辽东。
青州,齐王府,齐王刘承过寿,大摆宴席。刘备也率了诸文武前往祝贺。自刘备来了青州,齐王刘承很是配合。于政务上不多一言不说,平日里也是在家修身养性,无事不出王府。这样的宗室,刘备还是很喜欢的。不像是平原王刘硕,仗着与天子血缘近,辈份高,有事没事喜欢摆个谱。
说起来青州六郡国,除了东莱郡外,其他都是王国。齐国,平原国,北海国,济南国,乐安国。幸好乐安王被诬告谋反,身死国绝,在先帝时已经除国为郡了。不然的话,刘备就要应付五个诸侯王了。
这个时候的诸侯王,都不是好对付的。虽然大汉乱成了一团粥,但毕竟还是大汉的天下,改朝换代的事,大家都只是想想,还没有人敢干呢。而且诸侯王世代受封,早就是尾大不掉的地头蛇了。他就是啥都不干,只要表露出个意思来,都可以让你的政令在郡国执行不下去。刘备初来乍到的时候,也吃过亏,不过后来青州整军,诸侯王见识了青州军的军威,已经老实多了。
刘备这人也好相处,你不为难我,我自然也不会为难你。该给的面子都给,还有俸禄什么的也从不短缺。甚至是你举荐的人,只要确实是有过人之处的,那也用。
相比起曹操的手段,刘备真的是很温和了。历史上,十来年后,曹操一口气,干掉了八个郡国,废八郡国为郡。像青州的齐王,北海王,平原王,通通给废了。什么念想都没给他们留下。不像后来的一些王,改朝换代的时候还能弄个崇德侯当当。
刘备对于这些诸侯王,说有多大好感还真没有。但说要有赶尽杀绝的想法,那也没有。不过,在宴席上,听到平原王刘硕那刺耳的笑声后,刘备决定,像这样的,以后若自己能成事,还是要慎重考虑下了。
感谢书友流浪狗0,书友yr81113,书友silverslink的打赏。
汉皇刘备 第二百六十九章 青州新政
当初袁绍欲兴废立之事,怕刘备不肯,于是把平原王和河间王一起请到洛阳,用宗室近亲的身份来压他。这事刘备可没忘。且平原王与河间王也不是真心为这汉室江山着想,否则天下有了一个天子,再立一个,这不是添乱吗?两个诸侯王心里打的什么小算盘,刘备可是一清二楚。没见洛阳天子登基之后,平原王与河间王诸子无论嫡庶长幼皆封列侯了?
青州目前一切都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牧府运行良好。拨乱反正之后,青州的生产力爆发得有些吓人。史家言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这话果然没骗人。经历过了战争和混乱,青州的百姓士绅,对于稳定,无比的向往。对给青州带来稳定和繁荣的刘州牧,也是无比的拥护。所以,刘备的政令,基本上都得到了坚定的执行。在青州,要是有谁说刘青州的不好,不用报官,旁边的人听了就会主动站出来主持公道。
青州钱,在几经商讨后,也终于开始面世发行,得益于优良的铸工和十足的用料。青州钱一经面世,便得到了市场的喜爱和追捧。当十大钱,虽然官府规定,一枚只能当十枚五铢,但市面上,一枚当十钱,已经可以换到十余枚甚至是二十枚旧五铢。与此同时,旧钱也逐渐回流青州牧府,它们在工曹的统一调配下,将会回炉熔化,再以崭新的面目出现。
青州如今上下一心,在农业方面,刘备不停的着人开荒屯田的同时,还下令车驾往接郡中有经验的老农,让他们传授种田的经验,以好牧府方面总结之后,布告全州境内。至于商业,刘备关心得不多,只是让牧府武装商队,行商全国,贩运物资,收集情报。负责商业方面的,就是刘恭的熟人张世平和苏双。这两个人,家中世代就是行商的行家里手,能正儿八经的做生意,偶尔也能胆大心黑的去黑吃黑。这方面交给他们,自然是没有问题。果然张世平和苏双也不负他所托。每年的行商,不但给青州换来了丰富的物资,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管亥的探子,也随着商队,撒往了全国各地。
至于青州学院,那就是刘备的人才后备基地了。不说一众大儒,光是在里面读书的傅干,祢衡,诸葛亮等几个,也足以让刘备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且青州学院里,在一众青年士子的带动下,格物科不断的壮大,目前他们进行的试验项目给人的感觉虽然好像都是在胡闹,但刘备毫不介意。很多理论,很多发明,其实就是突然之间,无意给发现的。他有的是时间,大汉帝国也有的是时间。这颗未来的种子种下,早晚就会生根发芽。
参加完齐王的宴会后,刘备便回了府。如今青州府库充盈,辽东开发也正如火如荼。但刘备还是有着一股急迫感。看了看地图,青州还是小了点啊。刘备可不满足当今大汉帝国的地图。他好不容易来一趟,不为后世开点疆拓点土,那怎么行。
只是好多事,不是他想做就做的。羁绊太多了。这个冷兵器时代,青州军再能打,他不可能也没可能带着青州军一路横行全国,只能通过形势的变化来逐渐壮大自己。曹操统一北方了又如何,不还是奈何不了联起手来的孙刘?
刘备目光落在幽州和徐州上,他来了之后,历史早就面目全非,公孙瓒火拼刘虞到现在仍然没有发生,他又不能去硬抢,能占了辽东已经是得了好大的便宜了。还有,陶谦不是说要托徐州吗,怎么到现在还不派人来找我?
思考了会,刘备心想,还是算了,静观其变吧。好好的经营青州,经营辽东好了。辽东是块好地方,等准备足够了,就拿高句丽还有三韩下手,那里都是沃土,丝毫不弱于荆扬。等把那里理顺了,再回头来看中原好了。反正他不可能主动去打曹操的兖州,也不可能主动去打袁绍的冀州。机会,只能慢慢等候。
这日,刘备又召群臣开会,道:“青州多赖诸卿之力,兴旺祥和。今我府库充盈,我欲改赋令以惠百姓,原令民女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每增一岁,赋钱亦增。改为民女十七以上至三十不嫁者,每增一岁,赋钱增;原令人有产子者,免算三年,其夫免算一年。改为人有产子者,夫妇同免三年。诸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诸臣又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之前已经免了十四岁以下的口钱,如今又要免算赋钱,州牧这是想干嘛呀?
刘备不想干嘛,只是想鼓励生育罢了。至于前一条,他也是为了百姓好。大汉算虚岁,民女十五岁不嫁人,每年赋钱翻倍,翻多少倍,要看是哪个皇帝在位了,最高曾翻过五倍。也就是说,家里有女孩,十五岁了还没有嫁人的,光她一个人就要一年出六百钱的赋钱。这个负担,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还是非常重的。这也是在秦末汉初的时候,因为战乱的原因导致天下人口锐减,于是大汉朝廷便出台了这么一条政令。也是为了通过鼓励早婚,刺激生育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然后便被后来的历任皇帝给延续了下来。目的是挺好,但大汉的时候算虚岁,也就是说,十四周岁的女孩,便要嫁人生子。这从刘备的角度来看,非常不好。十四岁的孩子还正在发育呢,就算再早熟也有个限度,你这么早便让她嫁人生娃,在这个年代,还是很危险的。所以为了优生优育,为了生孩子的时候更安全一点,刘备把年龄改为了十七岁,虽然只是两岁的差距,但虚岁十七,周岁也就十六了,十六岁,不管是这里还是后世,都完全有资格做母亲了。
怀孕生子的民女,免其赋钱三年,其丈夫免赋钱一年,这本来就是汉律里规定的。刘备只是让这条律令显得更宽和罢了。丈夫免赋钱一年改为三年,等于给免了二百四十钱。百姓知道了,也能给他们家庭多多少少带来一些欢笑,从而在生育方面,不会顾虑得太多。
其实大汉帝国的税赋制度,虽然没能消除人头税这种与生俱来的缺陷。但却非常的人性化。在考虑人口增长,生儿育女,赡养老人等方面,都非常的灵活,而且也有考虑到税赋对于百姓的负担能力的影响。鼓励生育,长大了不嫁人就罚款,这对人口增长的调节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的。对怀孕生产的妇女和其丈夫,给予免赋钱,而汉律里,如果家里有八十岁及以上的老人,可以给家里免除二个人的算赋。这些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律令,就是放到了后世的二十一世纪,仍然可以说是毫不落后。而且这种思想,也体现了大汉朝廷的一种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虽然皇帝和百官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观念,但它确实已经出现并存在了。
现在青州府库里确实满满的什么都不缺,既然如此,大老板发了话,下属又怎么会扫兴。反正又不用自己去掏口袋补贴。何况有这么个关爱子民的仁慈老板,自己在这里做事心里也舒服不是?而且,当年免口钱时,群臣虽然反对,但后来随着人口的渐增,诸臣又不得不开始佩服刘备的远见了。
于是文官之首荀文若就出来做代表了:“主公,自免民年十四以下口钱以来,青州百姓无不奔走以诵主公之恩德。今主公又布此仁政,令青州上下,以泽主公之德。想来百姓定会欣喜若狂。吾以为,此令若下,天下百姓,定然翘首以望我青州。”
刘备哈哈一笑,心中也有些小得意。他早就了解过,全国诸州,虽然有些州郡也在学他的手段,给治下百姓免一些赋税,但力度却远远比不上青州。至于边州,百姓好多都在生死线上来回挣扎,哪里能享受到这种待遇。有能力的,来青州了,没能力的,或者无法脱身的,想来也是对青州无比向往吧?这也是他要的效果之一。
荀彧又道:“主公,此乃今年之令,亦或是常例?”
刘备一摆手,道:“文若,今年先试行,效果好,青州能承受,则于明年完善之后,永为我青州之律令。”
未几,牧府将此令布告青州与辽东三郡全境。百姓闻之,喜极而泣。多少年不闻此德政了?耄耋之年的老人,手拄着木杖,老泪纵横,连呼遇到了圣明之主。不说百姓,就是青州官员和读书人,也没几个不佩服刘备的。
史书上的皇帝,减免税赋的,屈指可数。而且不是这里遭了灾,就是那里起了乱。一减免,也只是一年或者数年,哪有像刘备,打算作为永久之律进行施行的。之前免十四岁以下者口钱就不得了。要知道,最最仁慈的大汉帝国的天子,也只是征收七到十四岁者的口钱罢了。碰上汉武帝和汉灵帝这种,一个从一岁起征,一个从三岁起征……百姓也无话可说,普天之下,率土之滨,除非你逃到深山老林中去做一个与世隔绝的野蛮人或者漂洋过海离开这块世代居住的土地,否则你就得无条件纳税。
如今的诸侯,大多数都在各立名目的向治下百姓加征,就是不加征的,也维持着先帝时的赋税标准。唯有刘青州,不加反减,而且是一减再减。
这样的人,不是尧舜之君,谁是?
感谢书友20170921143122648的打赏。
汉皇刘备 第二百七十章 徐州之乱
兴平二年夏,趁曹操征讨徐州时出兵兖州的袁绍,被曹操彻底的赶出了兖州。想螳螂捕蝉的袁绍,被公孙瓒来了个黄雀在后。三路人马打了个昏天黑地。最后兖、冀残破,只有公孙瓒抢了钱粮无数,退还幽州。
这一战中,曹操损失惨重,陈留太守张邈战死,诸将各自带伤。张邈,东平寿张人,士人们评出的所谓八厨之一。史载是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他和曹操,袁绍都是好友。当初关东诸侯起兵讨董,张邈也是其中之一。袁绍主盟之后,有骄矜色,张邈仗着是好友的身份,便说了袁绍几句。结果心高气傲的袁绍恼羞成怒,便让曹操去干脏活,让他把张邈给杀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