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而后刘备振衣而起,朗声而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君与民,舟与水也,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以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刘备一口气说完之后,满堂皆寂。群臣虽然有些期待刘备能说些什么,但没想到他居然话里有话的暗指皇帝你要不好好干,民意沸腾,就要造反,颠覆你这个舟了!后面的十条具体建议,或劝戒奢侈、或劝戒骄躁、或劝勿纵欲……语语坦诚,字字惊心。
皇帝听了眉头大皱,不置一言。皇帝不是不清醒,但他年少入继大位,历年以来便养成了依靠宦官的既软弱又好享乐的性格。哪怕是如吕强之流的忠直宦官,他都知其忠而不能用。足见皇帝是心里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具体怎么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不得不说皇帝倒有些人生苦短,不如极时享乐,反正我死之后哪管洪手滔天的意思。
殿中,诸臣心中暗赞刘备,果然是才情纵横、品德高妙之士。不但能直言极谏,一篇随口占成的谏文竟然也华美流畅,气势充沛。少年贤才,国朝之福啊!再拿眼去看皇帝,便见皇帝一脸不豫。知道刘备这是惹皇帝不高兴了。于是便有宗室之后卫尉刘宽上奏:“陛下,刘备直言能谏,忠心体国,乃陛下之福也。宜重用之!”诸臣纷纷随后附议。
刘宽,城阳王之后,前司徒刘崎之子。曾为皇帝之师,历任宗正、光禄勋、太尉等高官,为人宽厚,被皇帝与群臣视为长者。他的话在皇帝心中还是很有份量的。于是皇帝想了想,道:“刘备年少,出言无状,其论通篇只能取其直,余皆泛泛。既为宗室之后,可为郎中一职,随朝观政,观大臣之所能,而后选拔之。“
就这样,后世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到了皇帝刘宏的嘴里,便成了只能取其直言的泛泛之文。刘备也只能苦笑。行,那就先这样混着呗。朝廷机会还是很多的,说不定哪天就摇身一变,成为重臣了。
群臣也拿皇帝没法子,好歹刘备能留在朝中了,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时,皇帝又开口了。





汉皇刘备 第四十五章 风波又起
皇帝在任命刘备的官职后,又开口说:“不知刘卿如今还能飞天否?”
刘备听了,心下便打了一个突,他虽然不知道他刚用滑翔器飞下阳丘山时皇帝便知道他了,但他脑袋一转,便知道皇帝对此事有兴致了。不管皇帝是想自己去飞天还是让他刘备去飞天,刘备都不打算干这事。
群臣一听,知道皇帝这是玩心又起,想起几年前的事情了。正欲劝谏,便见刘备出列,一本正经的禀道:”陛下,臣之前以器载躯,行滑翔之事,止欲证明圣人格物致知之言非虚。此后臣早已不再行此险事。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岂敢有所损毁之?且臣以此物证圣人之言,乃是实践求道,若沉迷于此器物,岂非玩物丧志,舍本逐末乎?“
一席话堵得皇帝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沉默。众臣心中爽快,觉得刘备真会说话,便纷纷出言赞同。皇帝没法,他也不能绑着刘备说快点带朕飞,于是只好不了了之。
从却非门出来之后,刘备这个芝麻官儿先行到!这句话那是一点都不突兀。说完之后,便乘车离去。刘备静待原地,以目送之。他要是知道刘宽死后的谥号也是昭烈,不知道是何表情?
回到家中,被卢植喊入书房中好生一阵戒勉。卢植也很欣慰,以刘备的表现,未来的三公妥妥的。将来封侯拜相指日可待,这样自己的女儿也算是有福了。于是卢植最后道:”玄德,你名声在外,却仍需谦虚谨慎,勿得骄纵刚愎!“却是怕刘备年少气盛,教育他多爱惜羽毛。名声来之不易,但失去却更快。
刘备恭身领命,出了书房,便见大舅哥卢敏一脸笑容的向他道贺。至此,刘备刘恪两兄弟,已经都有了官身。只有卢敏一人,仍然在太学中厮混。刘备却是知道,他这个大舅兄,早就被多次征辟过了,他只是因为家中兄弟少,卢植跟前无人服侍而拒绝了。宁肯跟在卢植身边为父亲鞍前马后,却也不肯出仕,一身才学却又淡泊名利,真君子也。
兄弟俩正笑闹间,外面风波又生。
郎中审忠见阳球威震京师,阉宦日夜惊怖,以为形势好转,便欲为陈蕃、窦武等人翻案,上书皇帝曰:”……陛下即位之初,未能万机,皇太后念在抚育,权时摄政……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考其党与,志清朝政。华容侯朱瑀知事觉露,祸及其身,遂兴造逆谋,作乱王室,撞蹋省闼,执夺玺绶,迫胁陛下,聚会群臣,离间骨肉母子之恩……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州郡牧守承顺风旨,辟召选举,释贤取愚,故虫蝗为之生,夷寇为之起。天意愤盈,积十余年。故频岁日食于上,地震于下,所以谴戒人主,欲令觉悟,诛锄无状……故王甫父子应时馘截,路人仕女莫不称善……臣为郎十五年,皆耳目闻见。瑀之所为,诚皇天所不复赦。愿陛下留漏刻之听,裁省臣表,扫灭丑类,以答天怒……“
可惜他还是误判了形势。当年宫廷政变,王甫、朱瑀、曹节都是即得利益者,一个个封侯拜爵,亲族皆出为高官,早已结成一个团伙,又岂是你审忠一个奏章能攻击到的?曹节此时领了尚书令,见了这奏章,想也没想,给压下来了。压根就不给皇帝看。你能奈我何?
说一下建宁元年那件影响深远的事。当今天子登基后,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密谋诛宦,并为党人翻案。当时针对的目标就是王甫和曹节。本来这事还挺隐密的,结果因为抓了一个人,事情便急转直下。
当时抓的那个人便是长乐尚书郑飒,抓他只是想从他嘴中问出王、曹等人的罪责而已。谁曾想,把在一旁看戏的长乐五官史朱瑀给吓住了。以为要对付的是他。因为当时天子未亲政,政事由长乐宫窦太后处理。朱瑀作为长乐宫大太监,见有奏章弹劾长乐宫群吏,以为陈窦等人要针对长乐宫,于是又惊又怒,道:”中官放纵者,自可诛耳,我曹何罪,而当尽见族灭?“
于是造谣说陈蕃窦武要太后废帝,欲谋大逆。然后向王甫、曹节等人通风报信,并发血誓喝血酒要诛除陈蕃窦武。这些个阉宦也是狗胆包天,劫持了皇帝和太后,然后矫诏说陈蕃窦武谋反,让王甫为黄门令,带羽林诸监军士攻杀陈窦等,并夷族。在此次事件中身死族灭的还有尚书令尹勋、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等人。
而一班阉人,居然以保驾之功一个个的封官,曹节迁长乐卫尉,封育阳侯;王甫迁中常侍,黄门令;朱瑀封都乡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后来又改封华容侯,增食邑;其余还有十数人封关内侯。从此凶竖得志,而士大夫皆丧其气。这班阉人还坑了名将张奂,当时张奂刚从凉州凯旋而还,不知道京师发生了什么情况,而曹节矫制使张奂和少府周靖率五校兵围杀大将军窦武,张奂因功迁少府,拜大司农,以功封侯。后来真相大白,张奂气了个半死,马上上书,封还印绶,回家养老去了。
前几年,窦太后驾崩,王甫等人想起窦武差点儿把自己给剁了,仍然深恨不已。便以衣车载太后尸,置城南市舍数日。可见宦官之凶焰炽烈。这还不算完,还不肯以太后之礼下葬,只肯以贵人之礼入殡。好在皇帝虽然信任宦官,却不是个傻子,当时就反对:”太后亲立朕躬……岂宜以贵人终乎?“于是以太后之礼举丧。
曹节等人又不干了,不愿意窦太后和先帝合葬,当时莫不敢言的大臣顿时就愤怒了,当时的廷尉陈球和太尉李咸为之激辨,最后还是皇帝拍了板:”窦氏虽为不道,而太后有德于朕,不宜降黜。“于是窦太后方得与桓帝合葬宣陵。
可见宦官对陈蕃、窦武等人是有多痛恨。哪怕是他们都已经身仇族灭了,曹节等人到现在仍然恨未消,怒未平。如今你一个小小的郎中便想为当年之事翻案,想也休想。
审忠一个奏折,却也让曹节心中一动,想道,自从建宁以来,还以为天下无人敢惹我等中官,想不到如今诸官又蠢蠢欲动了。看来还是要采取主动,不能掉以轻心。已经死里逃生过一回了,劫后余生的感觉,我可不想再来一回。
于是曹节对着王甫的坟哭了一阵,然后入宫对皇帝说:”阳球故酷暴吏。前三府奏当免官,以九江微功,复见擢用。愆过之人,好为妄作,不宜使在司隶,以骋毒虐。“
皇帝一听便准了,行,不让他当司隶校尉,你们看着办。于是曹节等议拜阳球为卫尉。阳球在外一听到消息,便知不好。卫尉虽然是九卿之一,但比起司隶校尉来,算个屁啊。
司隶校尉,旧号卧虎,后来的董卓称之为雄职。与尚书令,御史中丞在朝会上有专门的坐位,被称为三独坐。又监察京师,京师七郡皆在其掌控,独为一州。所以京师又称司隶校尉部。(东汉十二州又一部,通称十三州。)
且司隶校尉有自己的武装部队,一共一千多人。其权势比起后世的什么锦衣卫、东厂西厂之流,大得多了。后来的袁绍曾为司隶校尉;曹操独揽大权后也自领司隶校尉;诸葛亮、张飞都曾遥领此职,便可想这个职位是有多么重要,多么尊贵了。
所以阳球一见自己被罢司隶校尉,而迁卫尉,便知不妙。开始慌了。正欲想办法扭转,而又有使来相催,说尚书令召拜让他快去受命。阳球没法子,只好去求见皇帝,哭拜道:”臣无清高之行,横蒙鹰犬之任。前虽纠诛王甫、段颎,盖简落狐狸,未足宣示天下。愿假臣一月,必令豺狼鸱枭,各服其辜。“头都叩破了,血流不止。
曹节就在一旁边冷笑,还想给你一月时间?做梦,一天都不能给你了,不然我等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不过,看着阳球叩头不止,苦苦哀求,曹节心里还是很爽的。
曹节欣赏够了,才呵叱道:”卫尉扞诏邪!“你敢不受诏?试试看!于是阳球知道大事已去,只能拜而受之为卫尉。
刘备每日随侍在殿中观政,此时冷眼旁观,他虽然不喜阳球酷毒,但更不喜曹节,见曹节一个阉人如此嚣张,居然视皇帝与诸大臣如无物,不禁怒火中烧,出列对曰:”曹节殿中咆哮,无人臣礼,请陛下下旨责之!“
曹节闻言大怒,心道谁敢放肆,把眼看去,却见是刘备。顿时便恶狠狠的盯着刘备,狞笑一声,刘备却是毫无所惧,同样怒目瞪着曹节。皇帝看着他俩斗鸡似的对持,不禁好笑,把手一摆,道:”算啦!汝等同殿为臣,勿得相争。“他反正让宦官做主做习惯了,宦官无人臣礼什么的,他毫不在意。
曹节闻言,便退入皇帝身后。心中却是转着念头,这个刘备,看来也是想要一心与我等对着干的了,可是刘备天下知名,人品道德又无破绽,真是想栽个罪名给他也难。想来想去,想得头痛,还是决定见机行事,有机会便把刘备给弄出朝堂,外放郡县的好。
唉,我一心为了朝廷,为了天子,可是为什么就没人懂我、理解我?为什么所有人都要和我对着干呢?人生真是寂寞啊!曹节幽幽的叹息道。




汉皇刘备 第四十六章 阳球之死
段熲既死,皇帝便拜卫尉刘宽为太尉,把卫尉的位置刚好空出来给了阳球。没多久,大赦天下,上禄长和浮上言说党人锢及五族,有乖典训。皇帝刚好心情好,便令诸党人禁锢小功以下皆除之。
秋七月,使匈奴中郞将张修因为擅斩单于呼徵,另立羌渠为单于,被南匈奴部众举报,于是下狱死。呼徵就是熹平六年从夏育出塞的屠特若尸逐就单于之子。夏育军大败而归,屠特若尸逐就重伤,熬了一阵,没熬过,于光和元年撒手而去,遗命立子呼微为单于。张修擅斩功臣之子,让南匈奴部众激愤惊惧,朝廷于是将张修论死,以抚匈奴。
刘备一直在朝中,不过大多数时候都在沉默,不发一言。他这些日子,可谓收获多多。他发现,大臣之间,派系也是众多。根据家世,名位,姻亲等关系,形成一个个的小圈子。而这些小圈子又一个套一个,真是复杂得不得了。这些圈子之间,有时候合作,有时候又对立。麻烦得很。有时候,朝臣还有与宦官家互为姻亲的,阳球`要念他们以前的功劳苦劳,让陛下大发仁心,怜悯他们,不要怪罪了。罢为庶民让他们回家好了。刘备则不然,直接指责曹节陷害刘郃,挑拨宗室之间的感情。难道同为宗室之后,通下书信交流下感情都不行了吗?简直其心当诛!至于阳球,确实是和你们宦官势同水火,你们互为仇敌,那么打击报复的时候按照条例,就算不要求你们回避,那你们的证言也不足令人相信!
不是群臣想不到刘备言论中的理由,而是群臣不敢,万一曹节他们所说都是真的呢?岂不是要惹祸上身了?就算心里认定曹节他们都是造谣陷害,他们也不敢赌。救人是要救人,但要是人救不出来,反而要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样两头都落空,岂非不值当?江湖越老,胆子越小,做官也同此理。群臣一个个的顾虑多多,自然不像刘备一腔热血,锋锐逼人。
曹节一听刘备所言,眉头又是一皱,觉得自己等人惯会卖弄口舌来取悦皇帝,却想不到这刘备也雄辨过人,牙尖嘴利。只怕以后有得吵。算了,暂且忍一忍你。于是对皇帝道:“陛下,刘郃位登台鼎,天下瞻望,然不知自敛,宗室固然不禁书信,然司徒乃敢私与交通耶?阳球与刘郃,勾连不清,书信密集,必有不轨,宜共诛之。刘纳、陈球等,可令廷尉审之……”
帝纳其言,最后,刘郃与阳球下狱死,妻子亲族俱徙边郡。刘纳、陈球两人坐减死一等,罢为庶人。
刘备一封书,救两臣。名声更剧。士林与太学生等无不推许刘备胆色气节过人。先是,刘备狱中自陈时,言自己乃大汉栋梁之臣。如今京师中,众元老重臣论及刘备,纷纷言道:“生子当如刘玄德,养浩然之气,作栋梁之臣!”此论传开后,迅速被太学生认同,无数人以养浩然之气,做栋梁之臣为人生目标。渐渐,刘备似乎有点儿未来清流领袖的架式了。
不过刘备没有去管这些,他这会儿很忙。因为他的行动,陈球、刘纳得以死里逃生,还乡之时一个个的前来拜谢,就连刘郃、阳球的家属也来了。虽然人没救回来,但这是天意如此,还是要感谢刘备的仗义直言的。
但没多久,刘备就又收到许多感谢书信,有吴郡太守陈瑀的,有汝阴太守陈琮的,有沛相陈珪的……刘备这才知道,自己这份人情有多大。陈瑀、陈琮是陈球的儿子,陈珪是陈球的亲侄子,当然,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在陈球的孙辈里,刘备发现了陈登的书信!卧槽,陈登是陈珪嫡长子,陈球的侄孙!
居然是陈登!那个少有济世志,豪气过人的陈元龙!那个后来辅佐他为徐州之主,向曹操献破吕布之策,在广陵连破孙权军的文武全才陈元龙!陈登当时坐镇广陵,孙权一动也不敢动,后来转任东郡太守,孙权才跨有江表,以至于后来的曹操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豖养其爪牙。”
刘备拿着陈登的书信就激动了,这家伙,有文武胆略,足为方面重臣,可惜英年早逝,三十九岁就去世了。后世流传他是喜欢生食海中鱼鳖这才病死的,也不知道真假?是不是要提醒他一下,生食海鲜虽然美味,但似乎有寄生虫啊?可以和他探讨下,就说这是自己格物所得。嘿嘿!
这一日,刘备休沐,便与卢敏两人于市井之中闲逛,逛着逛着就到了一个书摊,这个时候,纸张已经造出来很久,但因为上等纸价格昂贵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应用。而书籍的话,一般都是手抄本。还没有印刷术的出现。但这个时候的人们已经懂得印刷的概念。熹平石经一立,来抄书的,图省事以墨涂之然后直接拓印的,数不胜数。
大家都知道拓印了,没道理不知道去雕版印刷啊,那为什么没人去做呢?后来刘备想了一下,发现这个年代的士子大多爱亲手抄书。抄书可以温故而知新,可以加深记忆。还有,每个士子的受业恩师不同,儒家派系众多,各持己论,朝廷都还要召集群儒进行校对五经文字呢,私下就更乱了。是以种种理由,导致印刷市场发展不起来。商人也不是傻子,不赚钱的事谁愿意干呀。印了书都不知道卖给谁,岂不要赔死?
至于说让朝廷来推动,且不说朝廷没有意识到印刷,就算意识到了,只怕也是觉得把书刻在石头上,然后立块石头这样要经济划算多了。而且更利于保存罢?纸书也好,帛书也好,竹书也罢,一把火就烧光了。石头风吹雨打,可以历经千年而不毁,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省事、更一劳永逸的?
事实也是如此,就算后来石经被毁于战火(不知道谁这么无聊要去为难这些石头),但到了21世纪,仍然有残片流传于世,被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它的沧桑和风采。而那些纸质书籍,被焚毁失传的不知凡几。尤其是满清修《四库全书》,毁了无数我华夏珍贵书籍,尤为可恨!
第三更奉上,昨天一更的债已还哦。感谢江湖过客,,,,,兄台的打赏支持,感谢书友们的推荐票。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汉皇刘备 第四十七章 曹兄孟德
刘备和卢敏没能逛多久,便有卢家奴仆来寻,说府中有访客要拜见姑爷刘备。刘备闻言,只好放弃仔细观察大汉朝文化出版业的打算。
卢敏就笑:“玄德,你如今倒是忙,宾客盈门呐!”
刘备就苦笑,没办法的事,随着他声望日隆,不请自来上门拜访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他不可能避而不见。一是因为名士的范儿在这呢,他可不想被人说持才傲物,目中无人。一是京师之中藏龙卧虎,英杰辈出。万一错过了哪位大能,岂不是要后悔得捶胸顿足?
刘备也总算知道了什么是为名声拖累,也理解后世的各种名人尤其是明星为什么要尽量低调,因为却之不恭的善意太多。
卢敏大婚后,卢植一家人跟着搬到豪宅里去了。把原来的宅院留给刘家兄弟两个住。一是卢珻渐渐大了。一是刘备刘恪兄弟都需要有更大的个人空间。当然,原来的宅子,里外还是卢家忠仆在打理。
刘备匆匆回到家中,便见所谓的客人正一袭青—:”……罢诸郡屯兵,各令出钱数千,二十人共市一马,以万骑逐数千之虏,追尾掩截,其道自穷……“然后任尚从其计,轻轻松松就赢了。可见羌人真的不强悍,远远比不上匈奴,只是朝廷应付不当,导致此乱而已。这次羌乱史载军费二百余亿钱。
总算安生了一阵子,可惜到了顺帝的时候,羌人又叛了。反正过得这么苦,不如意就造反,凉州苦寒,还不如多抢点。这次又乱十余年,军费八十余亿钱。
最后一次羌乱,被段颎所平。凉州三明都是在与羌人作战中成长起来的。包括出塞击鲜卑的夏育等,都是在凉州有大功的良将。段颎平叛,和别人不同,他主张大肆杀戮:”昔先零作寇,赵充国徙令居内,煎当乱边,马援迁之三辅。始服终叛,至今为梗,犹种枳棘于良田,养蛇虺于室内也。臣欲绝其本根,不使能殖。“这家伙,于是在凉州搞种族灭绝的大屠杀。一搞就是十来年,终于把羌人杀怕了,四散奔逃入山中。于是凉州遂定。
但这一次,军费也用掉了四十余亿。羌祸虽歇,而汉之国力亦疲,衰落之势已经不可避免。而最最要命的,却是造成了几个致命的后果,一就是羌人不再相信朝廷,而选择依附凉州地方势力;二就是凉州人民流离迁徙之后,无以为生,一个个都养成了好乱好战的性子;最后就是凉州一隅,兵力雄厚,从此几乎无人能制。看看日后,虽然羌人再难成气候,但董卓、李催、郭汜、张济张绣、马腾马超等人,无一不起于凉州,率领着凉州精兵,祸乱天下。
就正如刘备所言,日后乱国的,必然就是凉州系。后来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董卓不进京,宦官也都死得差不多了。可是董卓一进京,这个莽夫,就直接把大汉搞得分崩离析,人心四散了。
第一更先发了,第二更来不及的话就明天了。冷死,终于来电了。




汉皇刘备 第四十八章 益州叛乱
曹操从小就无法无天,栽赃过他叔父,和袁绍一起抢过新娘子,深夜潜入过张让宅……还曾经蹲过大狱。虽然很多事在刘备看来,纯粹属于吃饱了闲得没事干。但其人之胆识也可见一斑。
曹操往日里很少服人,今天见了刘备,两人一顿猛吹,于是曹操竟然发现,这刘备学问是挺好的,眼光居然也不错。更难得的是能想人之所未想。听刘备说大汉之乱源在去凉州,曹操不禁击掌而叹。听刘备说要殿上清君侧,当着群臣击杀中常侍。曹操便双眼放光。这事不管可不可行,能想得出这么干的,便不是一般人。
1...1617181920...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