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苏双打量刘备几眼,一把扶住,笑道:“久闻贤侄之名,今日得见,果然人中龙凤,俊秀之材啊!”
刘备笑道:“伯父谬赞了。”心中却是疑惑,刘恪如今有了官身,怎地找了个巨商的女儿?不是刘备看不起商人,而是总觉得这其中有古怪。叔父又是如何认得苏双的,为何以前却一直没有听说过?苏双出现了,张世平如今在哪里?越想心中越乱作一团,却又被人逮住指使着干这干那,忙得没有空闲。都是同族长辈,刘备哪怕是身为一郡太守,也是半声都不敢吭的。
好不容易忙完,刘备终于寻到了刘恭,见四下无人,便逮住刘恭衣袖,道:“叔父,你如何认得苏双苏伯父的?京中早有官宦人家有意以妻许恪弟,如何娶了苏伯父之女?”
刘恭笑道:“就知道你忍不住!”却又出去,把刘恪给寻了过来。三人一同行至村口无人处。刘恭便回首严肃的看着刘备道:“玄德,你还记得当年我带你去见你张世叔否?当日在路上我和你讲的,你可还记得?”
刘备想起来了,当年他和刘恪从南方回来,发现花二一伙人死得干干净净,心中奇怪,他便扯住刘恭追问,刘恭被追问得不耐烦,便带他去见了张博,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张飞。
而后在回来的路上,天色黯淡一如叔父当时低沉的嗓音。叔父当时说了很多很多,让当时的他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于是刘备郑重的一点头,道:“我记得,叔父和我说,要我埋头做事,不要参与党争政争。”
刘恭看着英挺的侄儿,满意的道:“不错,你做得很好。玄德,你很好,比我和你父亲都有出息。”
刘恭走动两步,又道:“玄德,我还与你说过,这天下乱象已显,你要谨记团结二字,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保家族,你还记得么?”
刘备又郑重的点点头,道:“侄儿记得!”
刘恭点了点头,便转身对刘恪道:“恪儿跪下!”
刘恪一脸迷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却不由自主乖乖的跪下了。





汉皇刘备 第八十一章 陈年旧事
刘恭道:“玄德,恪儿自小与你一起长大,他能有现在这份前程,也是因为你。”刘恭顿了顿,又接着道:“恪儿,以后你要记住,玄德不但是你的兄长,更是你的主上。你一生一世,都不得违背他的话,在他有危险时,哪怕舍了你自己的性命,也要去保护他!你明白么?”
刘恪心道,就这还要跪下来说,我不一直都这样做的么。却不敢和自己老子犟嘴,老老实实的回答道:“孩儿明白!”
刘备心想,这是干什么呢,搞得交待遗言一样。还没开口,便见刘恭道:“那你向你哥哥拜三拜,今日就定下这君臣尊卑之礼。”
刘恪便依言向刘备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额头上都是尘土。刘备又好气又好笑,心疼的帮他拭去灰尘,这死心眼的老十一。
刘备把刘恪扶了起来,看着刘恭,道:“叔父,你这是何意?”
刘恭这才一声长叹,把他与苏双等人的恩恩怨怨和盘托出。苏双张世平,先秦之时便世代与塞外交通?中的劫匪,还是个跑单帮的,也不知道是傻还是怎的,就劫到了自己家头上。不由大感兴趣。于是便把差点被商队一刀砍了的刘恭给救了下来。
刘恭当时尤自愤然,说若不是人多,又能奈何得我?结果三人年岁相近,相谈之下,竟然惺惺相惜,臭味相投。知道刘恭劫错了目标,苏双和张世平大笑不已。然后把刘恭给放了。三人从此订交。
再往后,三人联络不断,经常在涿县小聚。时光流转,当刘恭成为纵横幽燕的绿林豪强之时,张世平和苏双也顺利的接过家中大权,成为一家之主。而三人的友情随着时光的流逝没有变淡,反而因为利益的因素越发的稳固了。因为刘恭要销赃,而苏张两人也要打击竞争对手。三个人一拍即合,刚好互补。而刘恪的婚事也是在那时定下来的。
这次,苏双、张世平欲出塞数千里,前往扶余。因为他们开辟的一条新商路,货物屡次被劫。是以他们广邀江湖好手助拳,一同去那里看看是何方神圣所为。而作为多年生死之交以及利益攸关人,刘恭自然无法袖手旁观。
于是干脆把刘恪的婚事给办了,过完年收拾收拾便一同赶赴扶余。家中细娘是个女孩,还有个儿子还小,他都不担心,最担心的就是刘恪,于是只好把刘恪托付与刘备。差不多也就是托孤了。他对自己儿子不放心,对这个侄儿倒是放心得很。
刘备听完,不由傻了,敢情是这么一回事啊,自家叔父当年也够彪悍的。刘恪在一旁,虎目中热泪盈眶,哽咽着想说话,却被刘恭一个巴掌打了回去:“嚎什么嚎,老子还没死呢!看你这点出息。”
刘备看着刘恪道:“十一,你放心,我保证此趟叔父必然沿途无恙,全身而返。”
刘恪便问道:“五哥,真的?”
刘备认真的道:“真的!”苏双张世平还没给老子钱财、镔铁和骏马呢,就这么挂了岂不是太便宜他们了。
刘恪见刘备保证,心情这才平静下来。刘恭就笑骂道:“他倒是相信你,玄德,你什么时候也会算命了?”
刘备一脸认真的看着刘恭,道:“叔父,那不是算命,我研究的是《易经》,我方才袖中起了一卦,叔父虽然远游之象,但却一路平安。”
刘恭就大笑道:“好!好!好!借侄儿你的吉言了!走,回去罢!”说完便迈开双腿往家中走去。
苏双在楼桑大醉三日,才与众人相别。刘备本来还想和他聊聊放大镜这门生意的,后来想想,还是算了,等他们都平安归来之后再说。
刘备接下来随张博去了张家大宅,路上,刘备止不住好奇,便问张博:“叔父,苏伯父远去扶余,怎的没请你?”
张博微微一笑,道:“我与他不过点头之交,且我俗事缠身,他怎好请我?”
刘备一想也是,张博家大业大,坐在家中当土豪就可以了,又没甚让人心动的好处,实在是没必要去冒这个风险。换他他也不会去。
张博叉开话题,笑道:“来来来,且随我去庄园看看,我倒是要瞧瞧,你口中的佳酿是甚滋味。”
刘备闻言,不禁老脸一红。昨晚喝得有点高,一时兴起,便说了那么几句不合时宜的话,好像是说这酒不行?想不到却被张博给记心里了。
他只喝得出酒的度数高低,又哪里懂得酿酒了。却不曾想张博却一直记在心里,今天死活要带他去张家酒坊。也是,好酒的就没几个不会自酿的。曹操能写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也能向汉献帝呈献酒方。
如何把低度酒变成高度酒?刘备心想要是能摆个渡就好了。跑到张家别院,进了酒坊,一看,百十号人忙得热火朝天,张博带着刘备走马观花,指着这个说是干嘛的,指着那个说是干嘛的。一圈下来,刘备看得头晕眼花,啥也没记住。他哪里知道那些瓶瓶罐罐,大桶小桶是干什么的。他就隐约知道酿酒工艺发展到后来,都少不了蒸馏这一道工艺。不过这里看了看,仿佛没有看到用来蒸馏的器具。
于是便道:“叔父,昨晚乃是醉言,还望见谅。不过今次我看了一遍,心中约有所得。叔父也知小侄精于格物。予以为,水与酒,乃不同之物质。不若先以火煮之,且看如何。”他没办法向张博说酒精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还不如直接用火一煮,简单明了。
张博也是个说干便干的人。便命人抱来一桶酒,一桶水,倒在一个大锅里,下面用火一烧。不一会,就先闻到隐约的酒香了。这时候的谷酒,里面还偶尔参杂些果子。味道很不错。
刘备在旁边就开始说了:“果然,酒先沸,否则不至于有有酒香,而是无味之水汽了。”张博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人,水烧开之后的水汽他自然是知道的。于是点头称是。
然后刘备就道:“酒与水,虽然为不同物质,然酒中亦有水。水多,酒味则淡,反之,若水少,酒味必浓。”听到这里,张博眉毛一挑,目光开始亮了起来,神色也隐含期待。
便见刘备道:“若把酒制于锅中,以大火煮之。酒受热而蒸发,水依然残留。而上方笼罩一物,以吸纳酒气,待冷却后再行收集,必为浓酒。”蒸馏器他没见过实物,但大概也知道原理。要是有材料,他也能做一个简单的出来。可是现在他只能动动嘴皮子说一说。
不过,他把原理已经说得如此明白,张博要是还不清楚,那也就太失败了。张博不懂气态液态,但他见过,也知道如何做。刘备一说,张博脑海里就开始想了,越想越觉得有道理,越想越觉得可行。
张博不由哈哈大笑起来,道:“玄德,若我张记酿出新酒,你定是第二个品尝到的!哇哈哈哈哈哈,老子发达了!”说完已经撸起袖子指挥人干活去了。
刘备见张博已经陷入酿造新酒垄断市场大发横财的幻想中,不禁摇头苦笑,悄然退了出来。
回到楼桑,刘备唤来黄忠,叹道:“汉升世之豪杰,不思报效天子,奈何甘居我下?备实不愿以恩挟汉升。”
黄忠在黄叙好了之后,便在楼桑安了身,还回了老家南阳一趟把自家婆娘也给接了过来。然后一付以刘备家将自居的派头。让刘备回来知道后是哭笑不得。不是他虚伪,一次又一次的把黄忠往外推。而是他觉得,一根人参,顺手之劳的事情,就像他后世经常扶老奶奶过马路,捡到钱交给警察叔叔,去社区做义工,看见灾害就捐款一样。实在是值不得黄忠如此。这样他会觉得受之有愧。再说了黄忠迟早都是他的人,何必让人误会他有挟恩的嫌疑呢?
然则对黄忠来说又非如此。正所谓彼之蔽草,我之珍宝。刘备一根参,不止是救了黄叙一命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他有了后嗣的香火,不会无颜去面见列祖列宗。只是刘备不知道罢了。
黄忠回道:“主公谬赞,黄忠一介武夫,只知好勇斗狠,又怎当得豪杰之称。主公年方弱冠,已声闻海内,名震公卿。黄忠亦知主公素有匡扶天下之志,否则怎有为万世开太平之豪言?今天下汹然,百姓不安。而天子宠信奸佞,百官怠政。主公先有除蝗之策,后有防疫之功。诣阙鸣冤,高歌正气;益州平叛,摧锋破敌……黄忠每思至及,心神激荡。此正乃大丈夫之所为也。黄忠愿附主公尾翼,为主公之马前卒,助主公扫荡群邪,济世安民。还望主公不以黄忠愚昧,怜而纳之!”说完,黄忠纳头便拜。
刘备沉默良久,他想不到黄忠这么一个表面粗犷的汉子,内心还有如此细腻的一面。原来自己的所作所为,人家都打探得清清楚楚啊。那么说来,黄忠是真心诚意要认主了。那还说什么,高高兴兴的收下。否则就成逗比了。于是刘备扶起黄忠,凝重的道:“卿不负我,我必不负卿!匡正天下!再兴大汉!”
“匡正天下!再兴大汉!”热血在两人胸中不断澎湃。




汉皇刘备 第八十二章 最后宁静
正月,卢珻嘶喊一昼夜,终于顺利为刘备诞下一女。刘备于房中,抱着洗得干干净净的女儿,爱不释手,视若珍宝。前世今生,第一次为人父。他即激动又期待。看着怀中这个皱巴巴的小人儿,一种血脉相连的感觉油然而生。
卢珻强撑着疲倦,亲眼看见刘备对女儿的欣喜,这才放下心来,满足的笑了。刘备听见响动。忙抱着女儿转过身来,怜惜的看着卢珻满是疲惫的俏脸,道:“珻儿,辛苦你啦。快来看我们的小宝贝。”
卢珻伸手欲接,刘备怕她累着,径自放在她的身边。卢珻看了看紧闭着双眼一声不吭的孩子,道:“夫君,可惜是个女孩儿,要是个男孩儿,就更好了。”
刘备怔了一怔,才反应过来,怪道:“说些什么话,女孩儿便怎么了?女孩儿也姓刘,也是我刘备的孩子。”
卢珻心中那仅有的一点阴霾也消散得无影无踪。刘备忽然又笑道:“再说了,想要男孩儿,以后珻儿好好配合为夫便是。”
&卢珻看着刘备一脸坏笑,心中欢喜得不得了,涌起柔情无限,往日无比羞涩的她竟然轻声低嗯了一声。
刘备大喜过望,忍不住卢珻浑圆高耸处摸了两把。卢珻嗔怪的白了刘备一眼,正欲说话,吱呀一声,门开了。
刘氏端着碗鸡汤走了进来。刘备忙起身接过,道:“娘,这种事,吩咐孩儿便是,怎好劳你亲自端来。”
刘氏一脸笑容,精神焕发,再无几年前一付油尽灯枯的迹象,她笑道:“给自家媳妇儿端碗汤,又有什么了不得了。这汤是我和黄家娘子一起炖的,听她说当年为了她儿子,什么大补的汤都熬过,这鸡汤,更是一绝。来来来,媳妇儿,快趁热喝。”
说实话,刘氏也巴不得头胎便是个长孙,但有了孙女,也算是有后了。再说了,儿子媳妇还正年轻,以后想要孙子,让他们抓紧生便是了。多子多孙才是福嘛。
刘备走时,黄忠欲一路相随。刘备止道:“汉升,且住,我此番在巴郡,长则年余,短则数月,必有变动。待新职已定,你再护了你我家小过来。”黄忠依言拜别。
刘备本来想过阵子让卢珻也一起赴益州呢,没想到老娘死活不肯,说益州太远,又是南方,她们过去了肯定水土不服。要去也得等孩子满岁后。刘备从安全角度想了想,最后还是放弃了。在这个随便得点什么病就有可能死人的年代,他实在是不敢冒险。
刘备到了巴郡,有人一看,心里面就大骂道,张让这个阉货,居然收钱不办事。其实倒真冤枉了张让,他不是不办事,是还没帮刘备找到合适的位置。大汉官职就这么点,一个萝卜一个坑,人家太守做得好好的,你总不能无缘无故的把他调离。而且你们还把他的政绩夸得那么出色,那就只能平调或升迁。中高级官员的职位更加少了,更何况大多都被皇帝拿去卖钱了。张让也难呐……
刘备回来之后,即命人安排第二次垦荒事宜,然后迫不及待的让人去蛮部传信,邀蛮王一会。他在家时天天和卢珻睡一起,却又因为卢珻产后休养而只能看不能吃。早就憋得要爆炸了。谁曾想,罗耶珂人未至,却让人带回一封信。刘备看完之后,又悲又喜,欢喜的是,罗耶珂有孕在身,他又要当父亲了。悲的是,继续当苦行僧罢。看完信之后,刘备立即假公济私,调了两名医师和产婆,又大包小包的滋补产品买了一大堆,着人一起送至蛮部。临行前,对医师和产婆嘱咐又嘱咐,说蛮王的人身安全和是否能够顺利诞下下一代,对汉蛮关系非常重要……
三月,大赦天下。
或许上天知道这是大汉帝国最后安宁的一年,今年居然难得的风调雨顺。以致后来的史书都免不了写上一笔大有年。
刘备在享受这最后的宁静的时候,也大力在巴郡全境排查,只要发现以符水咒说来治疗疾病的,一概拿下锁问。又遣士卒家家户户观看门庭,若有白土书写“甲子”二字,立即破门抓贼。巴郡本来就不是太平道关注的重点,刘备这样一弄,仅有的几个传道的教众便立即远遁他方。
刘备对于没有抓到太平道的贼众倒是不以为意。黄巾起义乃大势所趋,他没法也没能力阻止,只要别在他的治下捣乱就行。这一番行动,倒是把往日里为非作歹的城狐社鼠给抓了不少。引得无数百姓拍手称好。
刘备又致信一封给荀彧,信中说:“文若吾弟,今天下之间,妖邪横行,而州府不能制。又有太平贼道,四散谣言,惑乱人心。吾意以为,数年之内,天下必乱。而颖川临近京师,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乃四战之地也。天下若乱,必受其扰。莫若尽迁宗族以避祸。愚兄桑梓之地,外有山川之险,内有壮士镇守。青山秀山,奇石急流。或可为贤弟耕读安居之地。料以文若之智,必有决断……”
第一个意识到颖川是四战之地,天下一乱必受侵略的就是荀彧,刘备用荀彧的话去说荀彧,想来他必有所触动?要是真能把荀文若忽悠到楼桑去,他就别想逃脱自己的五指山了,哈哈哈哈哈,刘备得意的想道。
荀彧还没出仕,正宅在家中,接到刘备书信。拆开一看,一拍大腿,兴奋的道:“真乃英雄所见略同。”原来他心中隐隐约约,就觉得最近一二年不太对劲,这天下就像一座沉默的火山,在爆发前夕正默默的酝酿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日子,砰的一声,就会地动山摇。怀着这种对未来莫名的恐惧,荀彧屡拒征辟,蹲在家里整天研究天下形势。
刘备书信一到,简直就是拨开云雾见天日,一下子就让荀彧明白过来。可是明白是明白了,想要迁移宗族,却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迁移宗族就跟皇帝迁都一样,当然,后者更为艰难。反正不可能是他这个才二十一岁的年轻人能说了算的。
就在荀彧为了迁族而长吁短叹的时候,河东解县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杀人事件。
关羽,字长生,父祖世为解县富户。父亲信奉老庄,故为子取字长生。希望爱子能如老庄般天性清静,潇洒自在。谁曾想自个儿子偏生是个皮猴子的命。小时候在家门口的大树下听老人讲古,说到先秦至汉初,纵横一时的刺客游侠时,一下子就给迷上了。怎么劝也劝不过来,死活闹着要习武。
关父大怒,游侠是什么,他饱读诗书自然知道,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太史公又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这些人都是一些亡命之徒,不遵守法律,却重然诺轻生死,随便为了友人或恩主的一句话便可舍了性命。他哪里肯让自己爱子学武,若学了武,直接跑去当游侠儿去了,让他怎么办?自然是不肯。
关羽在家又哭又闹,撒泼打滚。还是祖父怜惜孙儿,逼着关父答应了重金聘请名师来担任教习。如今游侠也不好混。要路见不平拨刀相助、要穿衣要吃饭要路费,而劫富济贫的事又不能常干。不然引起官府注意就麻烦了。于是所谓的游侠,基本上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流窜作案。自古穷文富武,而关家颇有财力。拿着关家的钱财吃着关家的饭菜住着关家的房子然后唯一要做的就是整天虐关家的孩子。天底下居然还有这等好事!于是无数自命不凡的拳师剑客汹涌而来。关羽天姿过人,又用心肯学。在武艺一途上自然是进展过人。没多久,就打得他的师傅们无颜再待,羞愧而去。
关羽年少轻狂,口出狂言打遍河东无敌手。却不想引出一个高手,三两下让关羽折服,纳头便拜。无名高手悉心指点关羽一年,然后笑道:“如今勉强可以打遍河东了。”然后飘然而去,不知所踪。自此,关羽便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整日里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读书练武,与一班侠客剑师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是探讨技艺,便是谈论天下好汉。日子过得悠闲痛快。
若是这样继续下去,关羽这一生或许就这么平淡的过去了。哪有后世的义绝关二爷。俗话说得好,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却说当今天子虽然爱财,却也取之有道。他贵为天下之主,从不屑与民争利。不涨田租,不涨算赋,不另立名目开征乱七八糟的税。他只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为自己谋取暴利。皇帝的资源就是官职。大到三公,小到县长。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这简直就是无本买卖。天下还有比这个更能来钱的事吗?
再说了,这是一种资源共享,天子赚钱的同时,也给予了一部分人光明的希望,通达的前程不是?而且天子体贴人心,害怕有些人既想当官又付不起费用。他用别具一格的思维和眼光,领先世界千年,率先推出了分期付款的业务。就是你若要买一个官做,可以先首付多少,剩下的在你的任期内支付完毕即可。此法一出,官迷大喜,社会一片和谐。
而河东解令,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官职的。
实在对不起大家,家中来了客人,都请了假在全程陪同,一直到十九号。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我还打算一月多存点稿以备春节期间呢……我保证每天至少一更,争取二更。还请大家谅解。
感谢江湖过客,,,,,兄台的打赏,谢谢你一直以来的支持。




汉皇刘备 第八十三章 关羽远奔
解县县令花钱买了官,心中着实是肉痛得紧,更何况还有尾款没有付?于是在解县想着办法刮地皮。大家暗里地给解县县令送了个雅号:天高三尺。
千里为官只为财,能花钱买官的人,无利可图他会干?当然这刮地皮也有讲究的,老百姓没有多少油水。刮满这个任期也没有办法把花出去的钱财连本带利给赚回来。于是解令只得把目光放在解县大户身上。
可惜大户人家也没一个是好惹的,没个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说法,你要是敢贸然行动来个欲加之罪,大户们就敢带着家丁把你给驱逐了。解令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要是这年月有显微镜,他就拿显微镜来逮大户们的小辫子了。
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不枉解令日夜辛苦。他找啊找,等啊等。终于揪住关家的小辫子了。关家四处延请名师来家,教习关羽武艺。日子久了,有些身上有案底的游侠儿便也托庇于门下。关家世代不懂江湖之事,而关羽又是个年幼不管事的,只知舞枪弄棒,打熬气力!关家乃解县士绅,却结交江湖匪类,严重影响了本县的良好治安。
解令正是瞌睡来了缺枕头。闻言大喜,立即点上人马上门去找茬,本想只是敲打敲打,然后勒索一番,结果竟然真的被县尉认出一位四海追捕的逃犯。那个逃犯见风色不对,拨刀剁翻两个差人,把脚一跺,越墙而去。这下好了,县令二话不说,把关家一封,然后把关家祖孙三人给逮了,直接定了个蓄养匪类,图谋不轨的罪名给枷了回去。
关老爷子敦厚老实了一辈子,哪里经得起这番惊吓,加上年岁又高,到了狱中,县令又派了恶吏拷问家产,没几天呢,眼看就不行了。关父至孝之人,怎肯老父死在狱中。于是托人带话,愿以全部家财赎罪,望县令能高抬贵手,放父子三人还家。
1...2930313233...2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