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局势有些不大妙。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庐江全郡十四县,从东北到东南,依次排列,组成了个有趣的类似“>”的图案,而西北与西南,除了西南寻阳外,再无一县。概因中西部地区多山,大别山脉就在此处。是以人烟稀少,不如东北东南,乃丘陵平原地带,适宜人居。此时六安、灊县、龙舒,临湖、襄安等数县皆反,真是让人大伤脑筋。这数县皆为庐江上县,富裕之地,此番乱起,不知多少人丧命,又不知多少人成为流民。卢植想到战后境内一片萧潦,心中不禁大为头痛,对引起祸端的黄家也是极度愤怒。
卢植起于微末,对挣扎于社会底层的黔首深为了解。他们要求甚少,只求不缺衣少食,不颠沛流离,能有个稳定的居所,过着稳定的生活便好。不是把他们逼得没活路了,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干造反的活?这可是条不归路。是以自古以来,只有官逼,才有民反。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日益,无数的自耕农变成佃户,流民。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尖锐。很多有思想且正直的官员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其中就包括刘备的老师卢植。他们一遍遍的向天子上书进言,希望革新政治,厘清吏治,慰抚地方。以达到缓解社会矛盾的目的。可惜天子只知亲任宦官,四处敛财,搅得四海鸡犬不宁。且西北羌乱数十年,因为政治混乱,导致西北势态来回反复,浪费钱财无算。甚至导致朝廷国库为之一空。而后来黄巾乱起,张角一声号令,天下响应,四海震动。而当时朝廷竟然没有财力进行平叛,天子只好下令让地方诸牧守自行募兵。从此,朝廷权威日丧,而有了募兵权且把持一地军政自行养兵的地方诸雄们,便开始不把朝廷当一回事起来。这也是黄巾之乱后,诸侯分割天下的一个原因了。
卢植与孙海又聊了数句,把一郡之政事悉数托与孙海,又命孙海遣人往叛军处打探消息。这才结束公事,退回内厅。
卢敏与刘备两个闲来无事,把庐江舆图翻来覆去的看了又看,你一句我一句的说如何引诱,如何设伏,讨论得甚是激烈。卢植回来见他们争得面红脖子粗的,不由好笑,道:“何需引诱,何需设伏?吾堂堂之精兵,岂惧无序之乱民?”
一句话震住师兄弟两个,卢敏还好,卢植一发话,他就不敢吱声。刘备却是道:“老师,我等形势不明,而贼势甚众,万万不可大意啊!”
卢植笑着点点头,道:“言之有理。不过吾乃官,彼乃贼。吾之部曲乃天下精锐,而彼却只依仗人多。贼人祸乱庐江,官府威信大丧。吾便更欲以堂堂之军阵击破之。使之领略大汉之军威,从此不敢再犯。且细作已经遣出,不数日,必有消息传来。。。。。。”
卢植说了一大堆,大概意思就是战略上要藐视对方,战术上则精心准备。刘备前世不懂军事,但见识还是有的。不禁觉得卢植说得好有道理。我态度上不把你当一回事,自然就会提高士兵的斗志,若是小心翼翼,缩手缩脚,士卒反而会觉得悲观。这是一个心理上的问题。看来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啊,刘备想道。又思及自己方才按着《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准备和卢敏讨论火攻,水攻,奇袭等计,不由脸都红了。
数日后,消息一一传来,北方三县贼兵蚁集于龙舒,龙舒县令正召集城中人马,防守县城。而临湖贼众却是绕城而走,连破当地大族坞寨数座,贼兵进寨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临湖百姓已经是死伤无数。大批乱民正扶老携幼,往庐江而来。
这一日,卢植于太守府宴请城中诸豪绅,酒过三巡。卢植道:“承诸位之情,今日前来赴宴。吾已决定,克日募兵,前往平贼。”说到此处,卢植顿了一顿。众人听见太守说马上要去平贼了,纷纷叫好。一个个把酒持觞来劝,以壮太守行色。
卢植善饮,也不多话,来者不拒。一轮酒喝过后,又道:“只是府中钱粮颇有不足。吾欲向诸君暂借军粮,以赏壮士。如何?”
顿时,刚才还轰闹的宴席上,鸦雀无声。妈的,居然敢把主意打到我们身上。有人心中暗骂道。筵上,无数眼神在相聚,碰撞,然后达成默契。而卢植却一手持杯,面带微笑的看着这一切。
其实卢植也是没办法,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前太守征发大军去破贼,结果自己死了不说,一应钱粮财簿也损失殆尽,现在府库中不仅缺少钱粮,还全都是糊涂账。再往朝中请粮却又来不及,时间紧急,卢植没时间去一一厘清,只能把主意打到庐江各大地主身上。
半晌后,一个老叟出席一礼,道:“卢使君,我李家愿献粮食百斛,钱一万,以供军资。”此人卢植认得,庐江李家家主李著。李家田林山地无数,光良田就不下万亩,又经营数支商队。乃庐江数一数二的豪绅,如今却只愿捐粮食百斛,钱一万。哼,当自己是要饭的么。
有了带头大哥,于是一个个纷纷出来表态,你捐一百,我捐八十,反正在座十数人,就没一个超过李著的粮百斛,钱一万的。卢植面上仍然在笑,但这笑意却渐渐冷了,他如何看不出这些人,在联合抵制他。
卢植不动声色,笑吟吟的举杯感谢大家为庐江为朝廷做出的贡献。众人见太守言笑如初,心中一颗提着的心也不由自主的落了下去。要他们出钱粮着实是心痛。不过卢太守还蛮好说话的,看来不用再加码了。众人想道。却不知道卢植在想着打算秋后算账。
ps:庐江郡,领十四县:郡治舒县,阳泉,蓼县,安风,六安,安丰,灊县,龙舒,雩娄,襄安,临湖,居巢,皖县,寻阳。“国朝”一说,指当前朝廷,在汉时,已出现该词。
汉皇刘备 第十四章 平定庐江 二
募兵令已早早发了出去。汉时之兵源,西汉时多征兵,东汉时多募兵,杂以征兵。
这里简单介绍下两汉的兵制。其实在两汉,从军和服役,就是一回事。因为土地所有权的缘故,是以百姓对朝廷有着天然的臣属的关系。所谓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是以每年在农闲的时候,朝廷会征发百姓无偿的去浚河渠、筑城防、起坟墓、建宫殿、服兵役。
那什么时候开始服役呢?《汉仪注》上说: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驰战陈。又曰: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又有许慎《五经异义》上说:汉承百王,而制二十三而役;五十六乃免。从中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百姓二十三岁开始服役,五十六岁开始免役。为什么是二十三岁呢?因为古制二十成丁,然后就会分田给你耕种。三年耕有一年之蓄,所以二十三岁的时候,你种了三年地,有一定的积蓄了,就能够负担起你对朝廷的应有义务了。这也是有小说一定的经济因素的。
这种从役有三种,第一种是去当中、央军,三辅地区的组成北军,掌卫京城;郡国来的组成南军,掌卫宫门。西汉的郡国还有选良家子任材官、骑士,后来东汉光武帝给罢免了。第二种就是边防军。天下人都有戍边三天的义务,哪怕是丞相、三公之子,也在其列。当然,你要觉得边地苦寒,你不想去,行。朝廷还是很人性化的,给钱三百,免你的边戍,然后朝廷拿着钱,是另外派人去还是自己挪用了,谁也不知道。最后一种就是地方劳役了,郡县征你去守城门或者挖河道,都在此列。这种劳役一年轮值一月。当然,你若是大户人家吃不了这种苦,很简单,你出钱,有的是人代替你去。就像后世的代考代驾一样。一个月,钱二千,然后就没你的事了。
中、央军的待遇极好。当然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王牌部队嘛。去朝廷当卫士,吃穿用度来回路费,都由朝廷提供,皇帝还时常接见,赏赐酒食。(想象下胡总习总接见兵哥哥,还给他们夹菜的图。)
然后就是边防戍守。边军因为每人只有三天,所以待遇很差,要自己带路费和干粮,朝廷完全不管。大家有没有发现,每人都要去边疆戍守,但却只服役三天。算下花在路上的时间和费用,是不是觉得古人很傻很笨?
其实不是的,因为边戍三天,是先秦之制,秦汉继承下来了。先秦之时,诸侯国都很小,去边境戍守三天,一个来回带上五到六天的干粮,就足够了,也不费什么事。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秦始皇却仍然沿用以前的边戍制度,可能他老人家事情太忙,一时没想起来这个问题。结果,悲剧了,陈胜、吴广等人要去渔阳戍守,路途实在太远,秦法又极为严苛,规定你什么时候到你就要什么时候到,误期不至者全斩。于是陈胜吴广实在受不了啦,尼玛,老子自带钱粮去当兵,因为下雨,误期了还要掉脑袋。这、这简直了。于是陈胜吴广大旗一扯,反了。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当时的泗水亭长刘季,也是因为押送刑徒去服劳役,估计也是要误期,然后很多人半夜逃了,刘季想了想,算了,等我到了骊山,估计人都跑得差不多了,自己也要掉脑袋,于是就把剩下的人都放了,他们一起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认真想想,大秦帝国二世而亡,似乎就亡在这边戍制度上。说二世胡亥如何荒唐,说赵高如果弄权,说李斯如何自甘堕落,说扶苏不该自杀的。其实都是表面。胡亥再荒唐,赵高再弄权,只是政治上的混乱,两汉以下千年,昏庸的皇帝还少吗?也没见就亡了国。杨广昏庸吗?他的功绩盖世,但为何亡国?其实就是役民太过。秦与隋,都是百姓实在过不下去了,才反的。稍微对百姓好点,节省下民力,不要太严苛,或许历史就会拐向另一个弯道了。(个人之愚见,请大家不要笑话。)
最后一种劳役,也是一种纯粹的义务劳动。就像后世的天朝,农村里征农民去修个路,修个水库之类。
西汉之时,多用征兵,就是说征发天下人义务服兵役,不发军饷。后来皇帝一看不行啊,正常征发的话实在是满足不了国家的需要啊。因为国境扩大了许多,而又有许多人用钱来免役。后来有人提出,募民实边。就是迁百姓到边郡,让他们一边种田一边戍守。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这个战争狂人在位五十四年打了四十几年的仗,国家都快被他榨干了,兵源越发不足。于是汉武帝开始募兵,募熟悉边地的汉民和少数民族、奴隶、罪人、恶少年等为兵。还有七科谪兵,就是犯官,亡命,商人,入赘的等。当然,汉武帝也没钱,他后面都把国家经济搞崩溃了。他就给这些人,免死,免罪,免役等特权,让这些人替他卖命。当然,良家子和少数民族从军少不了钱财军功赏赐。募兵制自此建立起来了。
到了东汉,光武帝因为自己手里的兵太复杂,有征发,招募,收编,有麾下将领的门人宗族,有汉有胡。于是他索性就开始整顿改编。首先是罢免了天下郡国兵,都尉也不要了,省得地方尾大不掉。
然后着手改编中、央军。改北军八校为五校,以刘秀自己的亲军充任,宿卫两宫。这些刘秀的亲兵,分散在光禄勋麾下的羽林、虎贲;以及执金吾麾下的缇骑和卫士当中,父死子继,驻守洛阳,若天下有事,便奉命出征。
光武帝刘秀深得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的三味,罢了天下郡国兵,然后又让自己的亲信部队卫戍京城,掌控宫禁。既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有利于战乱后的国家迅速恢复生产,又让自己得到了安全保障。当然,弊端也是很明显,地方和关隘无常备之兵,地方治安大为败坏。再就是一旦有事,便措手不及,要临时征募兵员,白白浪费战机。
就像这次庐江叛乱,要是郡国兵还在,早就可以在叛乱一开始的时候,由都尉带兵去镇压了,何至于让叛乱席卷四方,太守都战殁?
卢植募兵,也不是什么人都收。他用的乃是选募法。首先就是身高,身高太矮的不要。然后就是身体健康无疾病,再就是胆量要好,最后就是有一技之长,比如你会骑术,会拳脚刀剑,会箭术等等。刘备和卢敏跟在身边,参与其事,扎扎实实的学了不少东西。
其实卢植最中意的还是山蛮。我们历史上所载的武陵蛮、荆州蛮、九江蛮和现在要平定的庐江蛮可不是异族。他们和我们汉人同文同种,只是因为各种原因,遁入山野,不服政府教化,不入户籍,更不用说纳税服役什么的。而流落在野久了,可能在衣裳发饰上就不怎么讲究,是以,我们看不惯,便谓之曰:“蛮”。
山蛮因为常年劳作,大多身强力壮。拥有一把好气力的同时,射术也不错。经常打猎嘛。后来跟随刘备转战天下的丹阳兵和孙权麾下的山越兵,都是所谓的山蛮。可惜庐江山蛮造反,就算是没造反的,也不会投奔卢植了。
这几日,刘备天天和卢敏耗在募兵点,累得不行。可是刘备也蛮失望的,他还想看能不能招募到一个他记忆中的名将呢,毫无疑问,什么也没有。
挑挑捡捡,合得健士两千。刘备看着募兵点外排成长队的人群,疑惑的去问卢植:“老师,为何不再招了?应募者多为流民,颠沛流离,无衣无食。不若选其壮者而募之,也好过他等饿死于他途。”
卢植看着刘备脸带不忍,心下暗赞,却道:“五郎,为师治下百姓离乱,难道我便不想救?非不救,实不能救也!”
刘备脱口便问:“为何?”
卢植叹道:“军粮不足!”
刘备这才反应过来,钱粮全靠庐江大族“自愿捐献”,而此次募兵,除了自愿从军,欲从军中博取功名的热血儿郎外,其他的都是要发饷的。还有战后的赏赐和抚恤,都是一笔大开支。想到此处,刘备不禁默然。他虽然善良,却不迂腐,军粮不足却去募更多的人,只会造成全军崩溃。他只能也只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人,否则就是愚蠢。这里想通了,却又要为卢植隐隐头痛了。
当然卢植也可以选择征发兵员,可是前太守已经征过一次,而且死伤不小,民多怨气;再就是人们宁肯付钱也不应征怎么办?当然,卢植有的是法子来应付。只是战事已经刻不容缓,卢植没时间在这里耗了。
兵贵神速,三日后乃良辰吉日,卢植击鼓聚兵。三通鼓罢,营门大开,卢植全身披挂,王松,卢敏,刘备,刘恪等人尾随于后,率众直出东门。本来卢植让刘备和卢敏等待在后方,与郡丞孙海学习如何处理政事。但刘备死活不干,又刘恪唯恐天下不乱,拍胸保证刘备功夫不错,再加上自己,万无一失。这才让卢植首肯。卢敏见刘备都去了,自己又岂敢不去?卢植可是自己的亲爹!
东门外,各豪绅率了部曲在此相送。之前,卢植言兵少,北军精锐要摧锋破敌,新募之士不敢信,让每家出精锐奴仆家丁数十以为护卫。众大户大喜,以为从此巴结上了太守。于是今日抖擞精神,率了精心挑选的部曲于此相候。
卢植下马,安抚几句,便取了各户家丁,率了大军直扑叛军而去。
ps:西汉北军八校:中垒、屯骑、步兵、胡骑、越骑、射声、长水、虎贲;东汉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兵种:车骑为骑兵;材官为步卒;楼船为水师。
汉皇刘备 第十五章 平定庐江 三
叛军分为两路,一路在北,一路在东。卢植兵少,也顾不得许多,只埋头往临湖方向行军。
刘备心中暗自揣摩,先迎击东路临湖叛军,或许是因为临湖叛军离庐江近些,先平了逼近庐江城的这一路,便可大大缓解城中百姓的忧虑。也让东南彻底无事,然后就可以挥师北上了。
军情如火,但卢植却率部缓缓而行,该吃饭就埋锅造饭,该睡觉就安营扎寨。刘备觉得有些索然无味,不是应该大军一日一夜疾行如飞,然后如神兵天降般直接出现在叛军面前,翻掌间一举就把惊慌失措的叛军平定吗?
其实刘备不知道,卢植率军一天能走个四五十里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战事紧急,所募之兵未经训练,便被直接拉上战场。现在勉强在北军所曲的弹压下还能保持队形。要再加快速度强行军,不知道有多少人掉队呢。这还幸亏他所募之士都是身体素质甚好的健士。而且此时正常步卒带上装备辎重一日行军也不过三十来里。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就是那种$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这样算的话,每天强行军一百五十里。(汉代的一里没有后世的五百米,《汉书》所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但根据各种资料,可以算出汉时一里约等于四百一十五米。当然,还有其他的说法,这里就采取这种了。)
当然,急行军的坏处也很明显,孙子说得很明白: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足以说明,这种强行军还是不要经常干的好。不过,用来追击、突袭,效果还是蛮不错的。曹操追刘备,用了五千精骑,一日一夜奔袭三百里,到了当阳之长坂,这样的行军速度,让刘备军队一下子就崩溃了。史载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三千来号人走了三日,这日,刚安下营寨不久,便有探马来报,言前方二十里处,叛军前锋已至。卢植在军帐取了地图一看,前面乃是舒县与临湖交界处,叛军所驻之地名唤古槐集。终于要打仗了啊,只经历过手撕鬼子等抗日神剧洗礼的刘备有些忍不住的小激动,总算可以亲眼目睹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了。
”老师,我们要夜战吗?“其时,天色已晚,卢植已经下令埋锅造饭,但刘备仍然忍不住问了出来。
卢植看了刘备一眼,这个徒儿,总让他有新的发现,对经学能阐述新论,对兵事也有独特的见解,虽然一路上所提所问皆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和稚嫩,但也难掩他思维之广阔。真不知道他将来能发展到什么地步,通儒?名将?能吏?唉,现在想这些太早了罢?卢植心中不由一笑,还是少年好呀,有着无穷尽的精力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去认识自己的世界。
”王司马所部可以夜袭,然毕竟兵少,虽可胜,但其余卒士未历战阵,夜间无法扩大战果,最后很有可能是一场混战,是以,夜战不宜。“我一路率军行来,言传身教,就且看你自己能领略多少了。卢植想道。
唉,好不容易弄明白,这时的人根本不存在大规模的所谓夜盲症问题,刘备还以为可以来上一场精彩的夜战呢。
翌日清晨,炊烟袅袅升起,军队用过饭后,拨起营寨,缓缓结阵而行。午间又用过一次饭后,便隐约可看见叛军的旗号了。见了叛军的旗帜那一刻,刘备,卢敏和刘恪三个,便忍不住笑了出来。
号称都督的便有十几面,其余各种将军、校尉的不计其数,最让人捧腹的是最前面那杆白色床单制成的大旗,上书斗大的隶字:替天行道。刘备整个人都有点凌乱了。
看到汉军出现,前方叛军阵营便一阵慌乱,只见叱责怒骂声不绝于耳,过了半晌,才逐渐平静下来。看到这一幕,刘备兴奋的血液不禁渐渐冷却,对面不过是一群活不下去的可怜山民罢了,再怎样,也是大汉治下的百姓。就算再悍勇,又如何能是正规军队的对手。自己居然还期待两军交锋,还隐隐渴望杀戮,自己这是怎么了?
战斗很快就开始了,没有骂阵,也没有斗将。就见卢植拨剑往前一挥,王松率着五百骑撒着欢就往敌阵冲去了。刘备看着五百人直冲对面黑压压的敌阵,明知道王松必胜,心中却有着一种荒谬的悲壮感。
叛军人再多,也不过是一群乱民而已。身上没有着甲,手中的武器更是千奇百怪,木棒,木矛,刀,锄头,还有石头。王松率众驱马直扑,待到近前,先是发了两轮箭雨,才拨出腰间环首长刀,就这样简单粗暴的直插了进去。然后,便见整齐划一的刀光闪起,惨叫哀号声一片。刘备心中一叹,平叛?一场一面倒的屠杀罢了。
卢植率部尾随于后,周围家丁团团护住。便随着王松撕裂的缺口杀了进去,卢植一边持剑砍杀,一边让麾下士卒大呼:”降者不杀!降者不杀!“
王松正厮杀得痛快,却见有纳降声传来,随之便是成片成片的叛军抛却手中兵器,五体投地拜伏于地。他又不好杀降,不禁大怒,便拨马往卢植旗号而去,见了卢植,便在马上行了个军礼,道:”卢使君,为何要纳降?此等贼子,无君无父,今日降明日叛,不若索性杀了个干净!“
刘备在卢植一旁,看见王松一身血淋淋的,铠甲上还粘着些红白之物,不知道是碎肉还是脑浆。又见这家伙说要杀个干净,不禁心里打了个寒颤,想道:”这厮,平日里和颜悦色的,想不到却如此嗜杀,真是人不可貌相呐!“
卢植便道:”王司马,你口中的贼子,在本官看来,皆是本官治下子民,他等世居此地,又非边境外族。今日若是全杀了,才是麻烦。山民牵连数郡,非独居我庐江一郡。今日全诛之,他处闻讯,再起烽烟,又该如何?今日只诛首恶,余者好言抚之。“
王松不服,再欲开口,卢植摆摆手,道:”好了,本官替天子牧守一方,自有道理。王司马平叛之功,本官自会有奏章呈于天子御前。”
王松这才脸色一缓,不再说话,掉转马头,指挥部下收降去了。秦汉重军功,天下无事多年,只有西凉那边打死打活的。但王松又捞不到上阵的机会。这次好不容易才率部出征地方,自然是斩首越多越好。是以他才在卢植跟前说要杀个干净。但卢植是主将,他不得不听命。不过也得到了卢植替他请功的保障,也不算亏了。北军五校,天子能知道名字的又有几人?
一场战争就这样结束了,众军士正在打扫战场。刘备环顾四周,见四处一片狼藉,尸首堆叠得到处都是,残肢断臂,大片的血肉地上乱滚的头颅。。。。。。强烈的恶臭味直冲而来。刘备腹间不由一阵翻江倒海,只觉喉间一酸,有什么东西直涌而上,刘备死死咬住嘴唇,把这股酸水强抑了下去。而一边的卢敏和刘恪早已经吐得一塌糊涂,昏天黑地了。
前世经历了无数战争片和恐怖暴力片的血浆洗礼,刘备自以为神经粗大,承受能力超强。直到今日,见了这战争的惨烈,刘备才知道,不身临其境,永远不知道战争是有多残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