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刘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牛道人
偏偏他作为青州牧、儒家格物学派的开山宗师,还是诸儒心中最佳的仲裁者,这次争吵个不停,便有诸宗师遣了弟子们去请了他来主持公道。
刘备看着堂上一个个面红耳赤的大儒们,心中实在是无语,你们真是吃饱了撑得,都大几十岁的人了,激动成这样,就不怕爆血管?
看着郑玄和卢植也一副须发皆张的模样,刘备又好气又好笑。说实话,他本不打算掺和进来的,就他那半肚子墨水,唬下一般人可以,但堂上这些人都是什么人?郑玄、卢植、宋衷、边让等就不说了,就是刘备记忆中根本没印象的颍容、张超等几个,也没一个是善茬。
颍容字子严,豫州陈国人,故太尉杨赐之徒,博学多通,尤精《春秋左氏》,州郡屡征辟,皆辞不就,隐居家中,授徒为乐。此番得闻刘青于青州召集大儒郑玄、卢植等欲讲学,于是欣然率徒北上;张超,字子并,张良之后,曾从朱儁讨黄巾,善书能文,有急才……
刘备在卢植、郑玄门下待了几年,书读了不少,东西也学了挺多。可是跟这些人比起来,那真的是差远了。为了避免露陷,刘备尽量不参与他们的争辩。不过,这次看来是躲不脱了。
于是,看着一个个神情激动不能自已的大儒们把目光投向自己,正欲开口说话。刘备心中一跳,便连忙先开口道:“诸公天授逸才,学问高深,备不及诸公万一也。如何敢妄言之?”
卢植当场就哼了一声,这是对自己女婿打太极拳不满意了。刘备见老丈人卢植一声冷哼,心中苦笑,于是又道:“诸传各有派别传承,自先秦至今,其时也远,难以辨明。莫若效仿熹平石经,为诸家各立文字,以传后世。使天下学子以相参检,诸位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堂上顿时一片肃然。儒家有三不朽之说。诸人争论得如此激烈,还不是想自己一身所学、自己的道统得以流传后世,而不像有些学说一样,断了传承,就此湮灭于世间?
是以儒家各支都在争,从官学到私学。从朝堂到地方。更有许多儒者,一生不仕,专心教书育人,为儒道传承耗尽一生心血。先帝为何刊定熹平石经,还不是因为太学生剧增,而儒家各学说忿争不休,于是才召诸儒正定《五经》,立之于学门?
自古以来,官府的力量和资源,便远远要胜于私人。要校经书,要刊立石碑,所费人力物力不知凡几,诸儒便纵有不菲家资,要想如朝廷一般,那却是想也休想。要知道,别说刊石碑了,就是他们所授弟子诸经,都是一笔一划,抄写而成的。可见艰难。
如今刘备说要把他们一身所学,刊经以传世。顿时便把他们给震住了。这简直是天上掉了个超级大馅饼啊。可是,一生之愿望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实现了,可能吗?
最先提出质疑的,不是别人,正是刘备的恩师郑玄。郑玄一捊白须,道:“玄德,老夫一生著述不辍,字句几近百万,以青州一地之力,而刊诸儒之学说,可乎?”
郑玄这一说,沉浸在喜悦、幻想之中的诸儒们清醒过来了。是啊,熹平石经调动全国之力,花费无数,历时九年方成。而你刘备竟然想以一己之力,来刊诸儒之学说,就算你是超级大土豪,不缺钱粮工匠,不过这得弄到什么时候去?搞不好石经未成,自己却先驾鹤而去。
于是便有人开言道:“刘君侯之美意,我等感激不尽。然则石经耗时日久,我等恐不能在青州久居……”在青州滞留个三、二年没事,可你这石经得弄到什么时候?每人都有一大摊子事,不可能在青州待个十几年是不是?
诸儒纷纷附言称是。刘备何等人,诸人话语之中未尽之意一听便知。于是刘备便朗笑道:“好教诸公得知,备虽愚钝,却精于格物之道。昔年任职洛阳之时,亦曾数番观摩熹平石经。赞叹之余,却又不免感慨。经书传承不易,自古至今,或竹木、或帛纸,然则皆易损毁。至先帝时,方有熹平石经之盛举。此经一立,虽经风雨而千年不毁,乃我儒家大幸也!不过石经虽好,却不如竹简帛书等便于携带。是以当时士子贤人,不远千里,不顾山高涧深,跋涉而来。一时之间,石经之下,摩肩接踵,放眼望去,皆是儒冠……”
诸儒思及当年盛况,不由相视一笑。旋而又想,当年之风流盛事,如今烟消云散。国朝命运多舛,还不知将来如何。一念至此,又不禁忧心忡忡。
只见刘备清朗的声音于堂中响起:“我曾于京中,见士子儒者差人以湿纸或白布覆于石经之上,以软刷刷平,使其紧贴石经,而后以布包蘸墨轻捶之,揭纸而成黑底白字,时人谓之拓本。于是整理成书册,随身携带,方便至极。是以我心有感触,若有一术可使诸多经传迅速成文,整理成册,无复抄写之繁琐、错漏,岂不快哉?
我苦思良久,方有眉目,便逢乱起。数年来戎马倥偬之间,亦召军中匠人数试之,所获颇丰。后奉圣命,出牧青州,闲来无事,便召巧匠多番试验,经过数番改良,终得印刷之术!
诸公,此术将一改经书非勒石刻记便需手抄传世之历史!五经印刷成书册,数日可成!”
好吧,刘备又放大招了。
堂中诸儒忽的一声,全都站了起来,脸上神色激动、狂喜、迟疑……这是真的吗?以后真的不用抄书了吗?数日可成,岂不意味着就算百万字著作,印刷成书也用不了多久?可,这印刷术是奇术,怎的前所未闻?
最后,刘备的身份还是让他们选择了相信,堂堂一州之牧要是连他们几个儒者都欺骗,那刘备以后还有何名声?
于是郑玄作色道:“玄德,此言当真!”
刘备淡笑着向身后的侍者点点头,侍者躬身而退,不一会,捧了个托盘过来,托盘上,锦锻包裹的,正是两册散发着墨香的书册。
郑玄不顾年迈,大步上前,取而观之,只见书册侧面以粗线装订而成,封面隶书两个大字《论语》,郑玄颤抖着双手翻开封面,便见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内容出现在眼前,郑玄快速的噏动着嘴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越念越快,越念越激动,声音越大。到最后,郑玄老泪纵横。他作为儒家集大成者,开创后世郑氏学的一代宗师,太明白此书的意义了。他一生著述不断,著作等身,数十年来,著作虽然有无数弟子帮忙誊写,但仍然连弟子阅读所用都不够,而他的所藏书册,还要防虫蛀、防潮湿、防天干物燥失火……有些所藏,一旦毁了,便将会再也难以寻见,为此他常忧心不已。如今有了此印刷术,何愁他的著作不能流传?何愁他的藏书不能妥善保管?他弟子数千,高官巨富无数,要是他这个老师拉下面子开一次口,说要印书,哪个不肯捐献?就是这印刷术再贵,他也用得起!更何况,刘玄德也是他的弟子门人!
卢植、宋衷等一一上前,取书而阅。看完之后,心中惊涛骇浪,脸上也激动万分。在场诸人,都是聪明睿智之人,稍一联想,便知此术对儒家、对华夏文明的传承,将会起着巨大的作用。
想想看,有了此术,无论什么珍贵的书籍、秘本,印个几十份留存,还怕毁于战火或保存不善吗?有了此术,无论谁人著作,无论先圣诸经传,大力印刷,还怕士大夫、读书人无书可读,要一手捉刀一手持简刻书吗?卢植等人想着士子们家中人人藏书无数,诸经俱全,一时之间,不禁如饮美酒,痴了醉了。
;
汉皇刘备 第二百零七章 左伯之纸
刚才刘备所说,基本上都是真话。他确实是当初从熹平石经上联想到印刷术的。而且拓印就是从有了石经之后才出现的。
汉代以及汉代以后的士子,为了观摩石经,于是灵机一动,发明了拓印之法。然后数百年后,渐渐发展成为印刷术。成为华夏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
印刷术与拓印出现之前,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主要是靠手抄的书籍。纸张没有出现之前,则是刻在木片和竹简之上。这样的方式,既费力费时,又容易有错漏。既阻碍了诸子百家的发展,也为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什么儒家纷争多,流派多,还不是在各自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所学到的书籍版本不一样?错漏一字或数字,意义可能便会完全不同,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可以说,拓印熹平石经的举动,为印刷术直接指明了方向。刘备甚至怀疑,只怕早就有人比他先想到印刷术,只是奈何人力物力之艰难罢了。当年刘备想到印刷术后,一直便想要把这门工艺给拿出来。因为他实在受不了他看书时,字迹或大或小,或整齐或凌乱,或美或丑……别扭得很。
不过,也确实如他所说,一直没有一个稳定安逸的环境,让他专心搞这个。其实有了印刷术这个想法,施行起来一点也不难。如今刘备有了地盘、有了人和钱粮,于是,改良数次后,直接越过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横空出世。
在纸张出现数百年,经过蔡伦改革新的造纸法,然后又有人不断改良的情况下,印刷术的出世,代表着汉文明的又一次飞跃。这次飞跃,因为刘备,而比原本历史上,要提前了数百年。
诸儒欣喜激动完后,齐齐向刘备一礼,长躬到地。刘备正自得意,却被诸人如此一来乱了手脚,连忙起身相扶,开玩笑,老师和岳父都在此列,这简直就是失礼。
郑玄固意道:“玄德,以汝印刷术之功德,当得我之拜也。”
众人连声称是。卢植起身后,居于郑玄之侧,越看这个女婿,越是满意。心情激荡之下,高声道:“玄德,速速上酒来,老夫今日,欲与诸贤不醉不归!”
众人齐称善:“妙哉!不痛饮无以慰此心怀!”
众老头推杯换盏,大醉一场。
第二日,刘备率了荀彧等,陪同郑玄一行参观印刷工坊。工坊惯例安置在军营中。郑玄等人兴致勃勃的看着匠人们有条不紊的裁纸,排版,印刷,装订……转了一大圈下来,郑玄看着那印刷用纸,双目放光,道:“玄德,你这纸,似乎有些不同啊?”
众人闻言,齐齐围了过去,接过郑玄手中的纸张,在场诸人都是纸张的消耗大户,稍一上手,就感觉到了不同。此纸洁白如雪,柔软细腻,厚薄均匀,一看就质量上佳。比起之前市面上流行的纸张来,又有不小的进步。
众人齐刷刷的又看向刘备,想不到这位年纪青青的州牧,不但捣腾出匪夷所思的印刷之术,还把纸张的质量也改进了,格物之术就如此厉害?
刘备见众人看向自己,不由笑道:“诸公,此纸却非我之功劳。功臣另有其人。”说完与荀彧低语一声,便见荀彧到了那繁忙的工匠间,唤了一人过来。
待到近前,众人望去,只见与荀彧前来那人,约莫五十余岁年纪,发须花白,其貎不扬,一身粗布短衣,发鬓散乱,前襟上点点滴滴,都是湿痕,来到众人近前,随意一拱手,道:“主公,唤老夫前来何事,老夫试验正在紧要间,等闲不得空。”
言下之意,有事快说,没事我就要走了。
众人瞧得有趣,区区一介工匠,竟然敢如此和青州之主讲话,真是奇怪。刘备也不恼,技术宅他又不是没见过,大抵都是这副德性。
于是刘备笑着向诸人介绍道:“诸公,此人乃是左伯左子邑,我青州东莱人士。其一生致力于改进纸张质量,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改造,终于研造出新纸。此纸洁白、柔软、光滑,书写不留墨,妍妙生光,乃上上之品。此纸我将定名为左伯纸,待工坊扩大,生产稳定之后,将投向市场,供给千万士子!”
左伯不但能造纸,一手隶书也是写得极为传神。虽然饱读诗书,却因醉心于改良纸张,而绝迹仕途。左伯刚把纸张改良的技术研究得七七八八,心喜若狂的时候,辽东公孙度打过来了。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在家仆的护送下,带着妻儿老小逃命。于路途之中,为刘恪军所救。自此在青州安顿下来。
刘恪在与左伯家人交谈中,知道左伯之能,便向刘备禀报。刘备得报大喜,于是连忙着刘恪上门拜访,欲聘其为自己造纸工坊的首席技术官。结果左伯傲得很,自己好歹也是读书人,自己没事在家瞎玩可以,这叫文雅。去工坊帮人干活那叫啥事?没得辱没了身份,不成不成!
刘恪正欲好好的劝一劝,结果左伯的夫人便出来了,对左伯又哭又骂。东莱的方言,刘备不太懂,左夫人语速又快。不过刘恪算上猜的,也明白了个七七八八。大概是左伯在家几十年,专门搞技术,坐吃山空,然后又逃难到青州,老家的田地也没了。现在客居在青州,你不去干活,一大家子怎么活?难得有个做事的机会,还是州牧府的刘将军亲自上门相请,你不念着一家老小,也该想想救命之恩吧?真让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去?
最后,左伯灰溜溜的跟着刘恪到了刘备那,一路上,刘恪脸涨得通红,真想笑,又怕左伯恼羞成怒。
左伯见了刘备,刘备见左伯脸色不好,倒也没多想,只是兴致勃勃的与左伯聊了聊纸张的发展,然后又聊了聊自己的印刷术。刘备具体制造工艺不知道,但毕竟见过那么多的东西。当场便把左伯给镇住了。醉心于技术的人,心思都比较单纯,刘备只是简单的聊了聊纸纸发展的工艺与方向,具体的用途细分等等,当下便坐不住了。嚷嚷着要立马去工坊。于是刘备心中一笑,命左伯为工曹掾,归邴原这个工曹从事管。然后派人带了左伯去军营中安顿……
左伯醉心于技术,却不是傻子。刘备先是任命他为工曹掾,又另行安排宅院给自己一家人居住,送了钱粮无数。另外还提供了一份优渥的俸禄合同,缣帛上写得分明,日后造纸之收益,自己一人可得三成。如今又当着众多官员和大儒的面,直言将自己所造之纸命名为左伯纸……士大夫轻利重名,左伯没把那三成利益放心上,当然,他自己也可能不知道,这到底值多少钱。可这左伯纸三字一出,左伯心中便激动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左伯将随着他所造纸张的散播,名传四海诸州,从此天下人只要用他所造的纸,便知他左伯之名!这,这是何等的荣耀!从此他左伯将会青史留芳,万载不朽!
左伯老脸涨红,双眼眯成一条缝,激动得连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来。连连向刘备拱手,想说什么却又讷讷:“主公,主公,这,这……”想拒绝这份荣誉,却又偏偏舍不得。
这这那那的,左伯也没说个一二三四来,刘备也知道左伯的性子,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却疏于交际。于是便一笑道:“子邑,休得多言,此份荣光,你完全当得起!”
郑玄在侧,看着刘备温润的笑声,平和的言语,不禁暗暗点头。这个弟子,谦和中正,又重视人才,自己真没收错啊。
大家逛了一圈,刘备恐郑玄年岁太高撑不住,于是在大营中稍歇。不过一干人等却是仍然兴致勃勃,激动不已。
宋衷道:“墨家虽然无君无父,但机关巧术还是很不错的。”
刘备看了宋衷一眼,心道你这话说得。墨家无可取之处,那司空和将作大匠是干什么的?不过刘备却无意牵扯到墨家,笑道:“此与墨家无关,我儒家格万物而知天道。先秦之际,诸子百家争鸣,兴许墨家与我儒家,殊途同归也未可知焉。不过墨家近术,我儒家近道,是以如今墨家衰落而我儒家长盛不衰,便是此理也。”
众人陷于深思。卢植开言道:“玄德此言甚是,道与术,道在术先,若忘道而只知术,谬矣。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只有以道统术,方能以术得道……”
众人谈性大开,在军营中又扯了好一阵的道与术的概念,把刘备侃得脑袋发晕。
不过有了印刷术与左伯纸,刘备知道,就是现在自己想赶这些人走,只怕他们也不会走了。
刚出军营回到牧府,便有斥候来报。袁绍邀战公孙瓒,先胜后败。公孙瓒麾下小将常山赵云赵子龙,一人一枪,独挽狂澜,先刺勇将淳于琼于马下,又连败数将,袁绍麾下,无将可用,军心大乱,公孙瓒借机发难,袁绍军大溃,败退数十里,方稳住阵脚。
刘备眼中精芒一闪,子龙啊子龙,想不到你竟然不声不响的去了伯珪那里,害我好找。只是如何从公孙师兄那里把赵云给勾引过来呢?刘备又开始犯愁了。
;
汉皇刘备 第二百零八章 青州学院
却说公孙瓒趁势掩杀,大胜回营。于是犒赏三军,营中欢声动天。中军帐中,诸将也是喜气洋洋。公孙瓒却一脸沉思,默然不语。
众将见状,不禁面面相覤,大胜一场,大帅为何却闷闷不乐?严纲为众将之首,便问了出来。
公孙瓒皱着眉头,道:“小覤冀州了。袁本初虽然初来乍到,却得冀州文武拥护。今日虽胜,冀州大将麴义却不见踪迹。袁绍入主冀州,岂有不召麴义相助之理?我等远道而来,师老兵疲,不可久持。若麴义率军夹道而击,便有子龙之勇,我等也必定会败退幽州。”
众将顺着公孙瓒的话头一想,脑补着麴义这个老匹夫正带着一帮冀州佬埋伏在某个地方,望着自己大军嘎嘎的怪笑,顿时后背心便一凉,原本快活无比的心情也瞬间低落。一个个交头接耳的讨论起来。
公孙瓒站了起来,手扶剑柄,沉声道:“众将听令!即刻起约束部曲,夜间多派人值守。明日起遣人与袁本初谈判,另外加快速度收集粮草,随时准备退兵!”有好处自己自然不会客气,但首先得保证自己实力不受损失。现在的公孙瓒,头脑清醒得很。
“末将得令!”诸将哄然应诺。
三十里外,袁绍坐在主位上,安之若素,一点也没有战败了该有的颓唐气色。他笑着与众将道:“斥候来报,公孙瓒正大赏三军,营中喜气洋洋,得意得很呐。”
便有人凑趣道:“主公妙计,公孙瓒有勇无谋之辈,必然料不到主公还有麴将军这一路奇兵。待其志得意满之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到时公孙瓒束手可擒也!”
袁绍听了,面带矜色,正欲说话。旁边沮授皱眉道:“公孙瓒久在军中,岂是无能之辈。若其窥破伏兵,必纵兵而走!”
袁绍闻言,心中不悦,道:“公与何出此言?公孙伯珪欲与我平分冀州,就算知有伏兵,其仰仗幽州武力,亦必不肯退!”
心道公孙瓒胃口大开,自己又先败一阵,他不一定会退兵。一点好处都捞不到,岂不是白忙了,谁肯干?
公孙瓒这里派了人与袁绍扯皮。刘备这边,往洛阳进献贡品的车队也出发了。满满几大车,除了青州本地的特产外,全都是左伯纸和印刷完好的书籍。这一次,刘备决心让左伯纸和印刷术一举成名、天下皆知。虽然如今天下各自为政,但论天下之精萃,尤以洛阳为首。洛阳天子复位以来,群臣咸聚京师,士大夫云集。还有比洛阳更适合扬名的地方吗?打开洛阳市场,纸与书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向天下诸州传播。至于进贡天子,顺路的事情罢了。
入京的队伍,以孙乾为首,黄忠为辅。孙乾为客曹从事,待人接物,来往应答,极合刘备心意,黄忠老成持重,两人相辅相成,必可万无一失。
青州诸儒被刘备弄得心服口服,一个个都决定留下来,参与青州学院的筹建。然后同时与弟子们整理自己历年所著章句、训诂等内容,打算让刘备到时给印刷出来。
几经商讨,青州学院的框架渐渐固定下来。明经、明法、历史、数学、格物、诸子、农政、讲武堂。未来的学院将会设置八科。
明经科专注儒家五经;明法科专注法家理论以及先秦、国朝的法律条文研究;历史科学习历代的史书,以及培养史学、天文学方面的人才;数学科专注于研究算术、培养钱粮后勤统计方面的官员;格物科则是重中之重,除了研究完善刘备的格物理论外,这里将会是自然科学的启蒙之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被刘备寄以厚望。诸子科,专注研究除了儒家、法家以外的道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学说;农政科专注研究农家和农业问题;讲武堂,则是研究兵家学说,教以射、御,培养军事人才的地方。
其时何休已逝,郑玄已是大汉独一无二之学术权威,于是青州高等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众望所归的由郑玄担任。至于刘备,则是副院长。本来他不想要这职务,但诸儒一个都不想接,力劝之下,他无可奈何的答应下来。心下却是暗暗决定,自己挂个名,管理方面的杂务,交给文若便好了,反正能者多劳。
为了与太学区别,刘备不准备在学院里设讲经博士,免得被人所诟病。于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被命名为讲师。
到了辟聘讲师的时候,刘备又犯难了。诸儒一个个,都要入明经科担任讲师。怎么劝也劝不住。刘备这下明白过来了,好嘛,原来都心里打着小算盘,都想着入学院讲经。然后夹带私货,宣扬自己的学术理论、学术思想?
也行啊,随便你们,只要你们嘴皮子厉害,我也不怕学子们被你们忽悠了。不过,其他科的教学任务,总得为我分担分担吧?
于是尤善《左氏传》、对史事精通的大儒颍容兼任历史科讲师;有着平定蛮乱、黄巾之功的卢植兼任讲武堂讲师;对法律律令有深研的宋衷兼任明法科讲师;刘备自己担任格物科讲师;数学、农政和诸子科,由其他三位大儒兼任。刘备麾下诸文臣,也各在学院中有兼差使。
在把州学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又扩建了些许后,刘备择了个良辰吉日,打算大开山门,广招天下士子了。
初平二年、建安元年十二月初一日,在万众瞩目之中,青州高等学院正式开学。
袁绍、曹操、刘虞、公孙瓒、陈珪、刘表、孙坚等人,纷纷送了贺礼来。洛阳天子亦派了使者前来传达诏书,表示对刘备大兴教化的赞赏。
入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士子先填写个人意愿,二是根据考试成绩录取分科。还好诸儒们弟子众多,刘备作为青州牧也不缺人手。否则开学这日,便要忙不过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