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听闻此言,朝中百官鸦雀无声,纷纷环视殿内其他大臣的态度。
显然,迁都的消息走漏,这些大臣们早已得知了迁都之事。
但是作为朝臣,这些大臣们倒也能做到一切以国家利益为上,更何况,介子鸱的迁都之策,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国内目前土地分配不均的状况,因此,倒也没有谁提出什么异议。
当然,不反对,并不代表这些大臣们支持迁都,倒不是针对介子鸱或者谁,关键于在于三川郡那一带太落后了,能摆上台面的,也就只有一个雒城,而且还是一个充斥着众多川民、龙蛇混杂的雒城,这让诸大臣们对新都的前景报以浓浓的忧虑。
相比较之下,反而是后来颍水郡、尤其是梁郡境内的贵族、世族势力的反对声音更大。
不过当日,朝廷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就按照介子鸱所言,先放出迁都的消息,鼓励颍水郡的百姓迁往三川,缓解颍水郡境内人多地少的现象。
至于确切的迁都日期,等雒城那边造好了新都再说。
粗略估计,确凿的迁都日期,可能最起码得三五年的工夫。
当然,在此之前,赵弘润得先跟川雒联盟打声招呼,看看那些川民的首领是否愿意为朝廷出资,建造新都,否则,一切都是白谈,毕竟目前的魏国正要大力展开国内建设,是不可能花费大量金钱去重新建造一座王都的。
不过事实证明,川雒联盟的首领们当中绝大多数对此欣喜万分,比如纶氏部落的族长禄巴隆,在得知朝廷的意向后,当即日夜兼程赶来大梁,作为川雒联盟的代表,与大梁朝廷商议此事。
唔,他是坐船来的,因为这位曾经的羝族勇士,在享受了许多年的奢华安逸的生活后,早已失去了战士的健壮体型,以至于当赵弘润再次见到禄巴隆时,他简直难以相信,眼前这个大腹便便、打扮地跟魏国乡下土财主似的家伙,居然是曾经身先士卒对抗他魏军的羝族部落勇士之一。
意外归意外,商谈的结果很顺利,正如介子鸱所判断的那样,禄巴隆代表川雒联盟,表示愿意替朝廷出资建造新都,不过作为条件,他希望朝廷能授予他们贵族的封爵。
对此,赵弘润与朝廷表示毫无问题: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爵而已,用它来换取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钱,简直就是无本万利。
事实上,这件事之所以如此顺利,这跟魏国历年来对三川郡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礼部不遗余力的文化攻略下,如今三川郡境内的川民,几乎七成以上都能听得懂魏言,学着像魏人那样穿着打扮,刨除他们并未抛弃自己的传统,仍时不时地举办属于他们自己的庆典以外,其余跟魏人也没有多大差别。
因此,川民融入魏人当中,不能说毫无阻力,但是这个阻力是非常小的。
尤其是等到年长的一倍过世,待等那些从小学习魏国文化的川人长大,到时候,川民与魏人或将彻底消失界限。
在经过一番商议后,新都的建造地点,选定在「雒水」与「伊水」交汇处的河岸北面,地处雒城西北方大概二十余里处,由川雒联盟出资、由朝廷工部负责派人建造。
至于这座新城的名字,朝廷命名为「雒阳」。
大魏宫廷 第134章:稳固发展【二合一】
数日后,大梁朝廷发下文书,主要是面对颍水郡与梁郡,借「迁都」之事,诱使两郡境内的百姓自发向三川郡迁移。
在短短半个月内,当这个消息随着颍水郡内各县张贴的榜文而传遍时,郡内的百姓近乎沸腾。
朝廷要迁都了?
咱们有机会成为京畿人士了?
正如内朝大臣介子鸱所判断的那样,当得知这个消息后,许许多多的百姓变卖了他们在当地所拥有的田屋,携带盘缠与家眷,踏上了前往三川郡的旅途。
别以为这个时代的百姓愚昧,事实上只要是明确表示有利可图,就算是这个时代的百姓,也是不会居于人后的。
但正所谓凡事都有两面性,有人支持,那么就肯定有人反对,而反对朝廷迁都的,无疑就是梁郡境内的魏人。
而这些魏人当中,又以贵族、世家等等为主。
莫以为朝廷迁都对当地这些贵族、世家的影响不大,事实上,这牵扯到许许多多的利益。
就说一件事:居住在王都京畿的魏人,永远是消息最灵通的,无论朝廷出台了什么新的政策,第一个得知的,永远是大梁人。
没办法,这就叫近水楼台先得月。
尤其是这些年,梁郡乃至国内的贵族都习惯了跟在朝廷后边捡便宜:朝廷开设博浪沙港市,贵族们就在博浪沙购置商铺;朝廷攻打河套,贵族们就凑资打造一支私军,跟在正规军身后抢掠河套的畜牧。
可如今,朝廷突然间准备迁都,这岂不是意味着这些贵族们失去了便当的消息来源?待日后,朝廷若有什么新政策出来,最先获悉的不是他们,而是居住在三川郡的川民,这让这些贵族、世家们如何接受?
不过话说回来,反对归反对,但要让这些人聚众抗议朝廷,这些人还真没有这个胆子。
倘若是先王赵偲在位时,这些人或许还敢联合起来,说动宗府对朝廷施压,因为先王赵偲当时已经老了,盛气不复,尽管这位先王也曾一手炮制了「南燕惨剧」。
就比如当年「三川贸易」一事,在当时肃王赵润与国内贵族势力的较量中,最终还是贵族势力取得了最终胜利,这其中未尝有先王赵偲对国内贵族妥协的因素在。
可如今的新王赵润,那可不是一个善与之辈,单单说这位新君曾横扫整个中原,力挫中原诸国的军队,就足以让国内的贵族不敢与其为敌。
更何况,这位新王一手创建了「天策府」,自封上将军,且将魏国几乎所有的、将近四十万正规军,皆划入了天策府辖下,将兵权牢牢捏在手中。
面对这样一位性格强势、横扫天下,且手握四十万兵权的年轻君王,谁敢冒这个大不韪,与这位新王作对?
新君赵润,这绝对魏国有史以来最具权势的君王,同时,也是承载着千千万万魏人希望的雄主。
因此,除非这位君王要逼死国内的贵族势力,否则,后者是绝不敢、也绝不会与这位新王作为的。
既然来硬的不行,那么就来软的。
一时间,梁郡的贵族、世家子弟纷纷奔走,拜访大梁的朝中大臣,以及新君赵润最亲近的兄弟,比如燕王赵疆与桓王赵宣。
此时的燕王赵疆,在参加过其父赵偲的丧礼后,已返回了山阳,并且将母亲「孙贵姬」也接到了山阳县赡养,让母亲每日能看看儿孙,减少几分思念先王的痛苦。
对于这些频繁来拜访自己、希望自己出面阻止朝廷迁都的国内贵族们,燕王赵疆不胜其烦,怒道:“迁都之事,自有陛下与朝廷自己的考量,本王乃是驻边之将,岂有干涉朝廷事务的道理?!”
再然后,燕王赵疆索性强势地对外表示拒不见客,一门心思地训练军队。
毕竟这会儿,他麾下山阳军有一部分便派到邯郸驻守,驻扎在山阳的军队并不多,因此,他也希望能将山阳军扩充成「五万编制」的军队——魏国目前的一线正规军,几乎都是五万人编制。
而与此同时,已返回安邑的桓王赵宣,亦遭到了这些人的骚扰。
不过相比较燕王赵疆,桓王赵宣的性格较为内向收敛,当然做不出似他四哥赵疆那般直接将前来拜访的宾客赶出府邸的事,于是他索性装病不出,对这件事不发表任何意见。
这两位驻边的王爷袖手旁边,这让梁郡的贵族与世族们又是气愤、又是泄气,虽然说新君赵润尚有赵弘礼、赵弘璟、赵弘殷等兄弟,可问题是那些位王爷与那位新君的关系并不亲近,插不上什么嘴啊。
想来想去,这些贵族世家子弟又去拜访了安陵的赵来峪,即赵润的三叔公。
毕竟这些年来,皆是赵来峪在从中调和赵润与国内贵族的矛盾。
而对于这些人的来意,赵来峪表示十分诧异,他笑着说道:“朝廷迁都,肯定是为了更好使我大魏得到发展,而只有我大魏变得更加强盛,诸位才能得到更大的利润,因此,老夫以为应该诸位应该支持才对。……至于迁都一事对诸位的影响,老夫不明白,三川郡那边多的无人荒置的土地,只需买下一块地,将家业逐渐转移到三川郡即可,这有什么影响么?”
听了赵来峪的话,梁郡的贵族世家们目瞪口呆。
对啊,咱们有钱啊,到三川郡买块地将家业搬过去不就完了?何必在这种事上跟朝廷交恶?
于是乎,幡然醒悟的梁郡贵族们,一窝蜂地涌到了三川郡,准备在三川郡购置土地。
这让户部尚书杨宜乐地合不拢嘴。
想想也是,三川郡的土地,很多都是人烟罕至的荒地,这种荒地如今居然能卖出去了,这对于户部而言,简直就是一笔飞来的横财。
想及此事,户部尚书杨宜也顾不上气恼兵部辖下的驾部抢走了本该属于他户部的「全国路网」的利润,美滋滋地与僚官商议,三川郡的哪些土地需留做牧场、哪些可以出售,且以什么价格出售。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买卖土地的利益实在太诱人,因此,户部尚书杨宜寻思着是否能将「伊川」、「川中」、「卢氏」一带的土地也卖了,毕竟这些目前的偏远地区,除了以放牧为生的部落川民还在那居住以外,几乎是百里不见人烟,荒凉地很,若能将这些荒地变作摸得着、看得见的金钱,这能大大地使户部官员心安。
谁让那位新君准备于全国筑建路网,而且还要配备轨道马车,前一阵子户部的官员们大致估算了一下所需的花费,就有几名官员面色苍白昏厥当场。
而如今,那些前一阵曾因为国库储金一事而惊慌失措的户部官员们,可谓是春风得意——只要国库内仍有充足的资金,这些官员就心中安稳;反之,他们可能茶饭不思,忧郁寡欢。
不得不说,就因为赵来峪的一句话,国内的贵族、世家们,再没有抗拒朝廷迁都的意思,还是利大于弊。『ps:还不是写这些的时候,稍微一提,日后再说。』
而除了秦国与韩国以外,卫国也仍然在攻占齐国的东郡,而楚国,也依旧在继续攻打齐鲁两国,整个中原,就只有魏国这个霸主国超脱于战乱,静悄悄、阴搓搓地开始发展内部国力——说实话,这个局面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拜魏国尽全力投入内部建设所赐,赵弘润这位新君这一阵子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非但要处理日常政务,还要关注新都的建造以及铺设全国路网的进展。
此时,赵弘润总算切身体会到,他父皇赵偲为何年过半百就双鬓斑白,而二伯赵元俨,年过六旬却依然精神抖擞,实在是因为君王这位置太过于操劳所致。
我才不要英年早逝!
于是乎在次日,这位新君就让自己病了,并且,为了尽快痊愈,新君托着疲倦的身体,带着芈姜、苏苒等众女们在御花园游玩,一边看着众女与赵卫、赵川等几个小家伙在草地上嬉戏,一边躺在懒椅上悠闲地晒着太阳。
得知此事后,朝中百官之首、礼部尚书杜宥一脸淡定。
他相信,那位年轻的新君陛下肯定不幸染了什么病症,懒疾嘛,这肯定是无药可治的。
而对此,内朝大臣蔺玉阳笑着说道:“算了算了,终归陛下这回是熬了一月有余,咱们就当做没瞧见吧,反正国内的事,大多数也都落实下去了,就让那位陛下……唔,安心养病。”
听闻此言,其余内朝诸大臣皆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微微叹了口气,礼部尚书杜宥忧心忡忡地说道:“就怕养着养着,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增重……”
“那也好过陛下偷偷溜出城去。”前户部尚书李粱笑着说道。
想了想,礼部尚书杜宥觉得李粱这话有道理:只要那位陛下还在他们眼皮底下,那就问题不大。
期间,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亲自送来了一份名单,大抵时记录那些对朝廷心存不满之人的名单。
看着这些位朝中大臣在那位新君堂而皇之偷懒的情况下,依旧谈笑风生、见怪不怪,张启功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这什么情况?难道我错过了什么?
在他印象中,礼部尚书杜宥应该带着诸大臣联袂前去劝谏才对啊。
不可思议!
总而言之,魏国正在稳固发展。
大魏宫廷 第135章:稳固发展(二)【二合一】
“咳……陛下不幸抱恙,今日朝事由礼部尚书杜宥主持,诸卿有事早议、无事退朝。”
十月十八,在皇宫内的宣政殿中,大太监高和在朝事前尖着嗓子说道。
听闻此言,殿内诸臣毫无异色,仿佛对大太监高和那句「陛下不幸抱恙」无动于衷,其中有几位朝臣,在瞥了一眼空置的王位后,无声地摇了摇头。
唉,那位陛下又病了!
短短十来天内,那位陛下病了三回,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第一回脑壳疼、第二回肚子疼,第三回这次,索性连借口都懒得找了,直接笼统地说什么「抱恙」,这让殿内诸大臣表示心很累。
“杜大人?”大太监高和示意礼部尚书杜宥道。
杜宥看了一眼高和,在暗自摇头后,走上前几步,面对着满殿的朝臣。
在沉默了大概数息后,他表情有些古怪地说道:“真乃我朝不幸,仅隔两日,陛下再次不幸抱恙……”
这看似沉痛,实则调侃、嘲讽意味居多的话,让殿内有些大臣忍不住轻笑出声,但随即这些人便意识到场合不对,立刻就收敛了笑容。
而此时,礼部尚书杜宥的话也迎来了一个转折:“……然而,这也是考验我等臣子的时候,目前我大魏正值兴旺之时,希望列位恪尽职守,尽自己作为臣子的本分,使国家变得更加强盛。”
“谨遵杜大人教诲!”
诸朝臣拱手说道。
此后,杜宥环视众臣,说道:“诸位大人有何事要议?”
听闻此言,户部尚书杨宜站了出来,拱手说道:“杜尚书,户部有三事要奏。”
“请讲。”杜宥说道。
见此,杨宜便从怀中取出三份奏表,口中正色说道:“第一桩事,新都雒阳的建造工程,已于十日前正式动工,这是我户部左侍郎崔璨大人所呈的奏表……”
礼部尚书杜宥走到杨宜面前,伸手接过后者递来的奏章看了几眼,微微点了点头。
“第二桩。”将第二份奏表递给杜宥,户部尚书杨宜又说道:“这份是来自「成皋关」的奏表,据「成皋令」所称,在近半个月内,已有数千名来自荥阳、宅阳、郑城、卷县等地的百姓迁往川雒,「东民西迁」之事,效果斐然,下官以为,我朝廷当尽快在雒城设置「令尹」,方便引导迁移之民在三川郡落户,另外,需谨慎迁民与当地川民发生口角之争……”
礼部尚书杜宥接过奏表,摊开扫了两眼,微微点了点头。
“第三桩。”
此时,户部尚书杨宜将第三份奏表递给杜宥,紧接着说道:“为方便运载建筑物资,我户部恳请朝廷允许增造船只,现有的船只数量,不能满足新都雒阳建造事宜是全国铺设路网的建设……”
礼部尚书杜宥接过奏表瞅了一眼,随即有点不可思议地看向杨宜:“新增两百艘?”
“这是必要的!”户部尚书杨宜肯定道。
杜宥点点头,环顾各部的尚书大臣问道:“各部可有何不同看法?”
吏部尚书郑图、兵部尚书陶嵇、刑部尚书唐铮以及工部尚书孟隗等几人相继摇了摇头。
其实在这几件事上,吏部、兵部、刑部的话语权很小,杜宥也只不过是本着一碗水端平的心态随口问问,既然各部尚书皆无异议,那么这件事,朝廷当场就做出了决定。
此后,工部尚书孟隗也站出来,代表工部希望朝廷放宽用钱的尺度,毕竟近段时间魏国在国内的种种大工程,主要负责部府、司署,就是工部与冶造局,但是工部的官员认为,户部那些吝啬鬼在钱款用度上卡地太紧了,以至于工部有许多工作无法展开,因此,工部尚书孟隗希望户部能配合他们工部的作业。
再然后,就是户部尚书杨宜与工部尚书孟隗两人的日常互怼,前者指责后者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后者指责前者是吝啬的守财奴等等,对于这种口水仗,诸朝臣已经见怪不怪。
不得不说,如今工部在朝廷六部内的地位已非当初可比,作为发展国内建设的急先锋,工部根本不虚户部这个曾经的朝中大佬,甚至,户部渐渐沦为工部予取予求的钱袋子。
而至于这场口水仗的结果嘛,就是工部尚书孟隗心满意足地又拿到了一笔款项,让户部尚书杨宜的面色变得相当难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魏国目前的大势就是发展国内建设,也就是说,朝廷其余各部都要无条件配合工部与冶造局的作业。
“退朝!”
大概半个时辰后,见诸大臣商议国事已毕,大太监高和扯着嗓子喊了一句,随即便急匆匆地离开了宣政殿——他还要赶着去侍奉新君赵润左右。
而此时,朝中诸大臣们朝着空空如也的王位拜了一拜,随即亦纷纷离开了宣政殿。
离开时,这些位大臣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这个说「今日天色不错」,那个说「今日杨、孟两位大人的嘴皮子仗当真精彩」,至于「王位上空空如也」这个话题,却是谁也没有提及。
不得不说,魏国朝廷的官员们,还真是完美地做到了「国君在与不在一个样」,纵使国君赵润不在场,这些朝臣照样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朝议事宜。
在这种情况下,不免让人产生遐想:既然朝廷能完美地处理国内的政务,那么新君的作用又是什么?吉祥物么?
当然不是,其他历代君王姑且不说,至少在这一代,新君赵润的最大作用,就是给予诸大臣心安——只要知道这位曾横扫中原的陛下站在背后,纵使在朝议上瞧不见这位陛下,朝廷诸大臣们亦感觉无所畏惧。
反过来说,作为国君的赵润,他日后想要再离开大梁,恐怕也是几乎不太可能了。
告别了同僚,礼部尚书杜宥走向垂拱殿,一路上,笑容可掬地与路过的禁卫军巡逻队点点头打着招呼。
近段时间,杜宥的心情很好,虽然先王赵偲的驾崩固然让他十分伤感,但这位先王后继有人,继承王位的太子赵润,在他看来乃是一位雄才大略甚至超越其父的雄主,再加上他魏国目前致力于发展国内建设的势头,纵使杜宥都无法想象,待五年、十年之后,他魏国会强盛到何等地步。
唯一遗憾的是,新上位的新君频繁抱恙,这真是叫人揪心。
然而更揪心的,倘若这会儿他到御花园转一圈,准能看到那位身染怪疾的新君懒洋洋地躺在懒椅上,悠哉悠哉地晒太阳……
考虑到自己还想为国家、为那位新君再效力几年,礼部尚书杜宥决定无视这件事。
反正,只要那位陛下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待在皇宫内,凡事都是可以商量的嘛。
甚至于,稍稍妥协一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哼着不明就里的曲调,礼部尚书杜宥来到了垂拱殿。
此时在垂拱殿内,似蔺玉阳、虞子启、李粱、徐贯、介子鸱等内朝大臣们,早已到齐,正在内殿批阅奏章,瞧见礼部尚书杜宥满脸笑容地走进来,众内朝大臣心中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今日杜大人心情不错啊……』
『难道陛下今日上朝了?』
『不会吧?才装了一日的病,那位陛下不至于这么快就返回朝议才对……糟了糟了,我这次要输。』
在相视几眼后,诸内朝大臣们很默契地交换了几个眼神。
旋即,便有内朝大臣冯玉小心翼翼地问道:“杜大人,今日陛下他……上早朝了吗?”
听闻此言,原本还满脸高兴的礼部尚书杜宥,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顿时间,就见温崎满脸激动地攥了攥拳头,让杜宥看了一个正着。
在直直盯着温崎片刻后,杜宥有些不渝地问道:“温大人,您这是做什么呢?”
温崎被杜宥盯得有点心虚,一脸讪讪地解释道:“这持笔久了,手上未免脱力,故而……活动一下筋骨。”
“……”杜宥张了张嘴,无奈地摇了摇头。
在平静了一下心绪后,杜宥开口道:“今日在朝议时,户部尚书杨宜杨大人提出,朝廷当尽快拟定几名「令尹」,前赴三川郡赴任,引导迁民落户,诸位大人可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平心而论,若在往年,这种事应当由吏部来裁定,但「垂拱殿内朝」的存在,大幅度削减了朝廷六部的权柄。
毫不夸张地说,在目前魏国的朝廷机构中,唯有「天策府」在地位上能与「垂拱殿内朝」相提并论,不过,天策府只负责对外兵事以及对内的监察(防止有人造反作乱),与垂拱殿内朝并无职权上的冲突。
“三川郡的令尹啊。”蔺玉阳摸了摸下巴,轻笑着说道:“这还真是个肥差啊……”
说着,他见殿内诸大臣不解地看向自己,遂笑着解释道:“其实早在五六日前,原阳王世子赵琇就拜访了蔺某的府邸,希望能出任雒城的令尹,再不济,都尉也成……”
听闻此言,前兵部尚书徐贯冷笑道:“原阳王的眼光倒是不俗,可惜,这父子二人皆是贪生怕死的怂包……举荐赵成琇,我觉得还不如举荐安平侯(赵郯)。”
还别说,当年韩国攻打魏国时,原阳王父子在韩军还未渡过大河天堑的情况下,就慌慌张张地从封邑逃到大梁,这非但让朝廷内的大臣多有看轻,就连宗府,事后也严厉惩戒了这对父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