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这一句话,打翻了这里一船的人。
这不,卫骄与高括当即就不乐意了:“喂喂喂……”
“翟璜啊。”赵弘润摸了摸下巴,寻思道:“唔,这样的话……何苗、朱桂,倘若你二人能撑起商水军的话,朕倒是想把翟璜调到天策府,担任参将之职。此人呆在商水军,说实话有点屈才。”
『天策府参将?』
诸宗卫心中微微吃惊。
天策府参将,顾名思义就是赵弘润这位「天策府上将军」的参谋,其权力,几乎等同于半个太尉之职,那可是相当了不得的职位。
不过想想这些年来,翟璜以商水军副将的职位,几乎一手抓商水军上上下下所有的事,并且临战指挥也是他,确实有资格担任这个职位。
『莫非,陛下觉得那翟璜有能力成为「第四人」?』
诸宗卫心中暗暗猜想道。
这所谓的「第四人」,指的是魏国继赵弘润、赵元佐、赵元佲三位灭国级统帅之后,第四位拥有这份能耐的统帅,毕竟眼下他魏国,赵弘润作为魏君,基本上已经注定不太可能领兵出征,再加上禹王赵元佲的过世,就只剩下南梁王赵元佐这一位杰出的统帅。
但遗憾的是,以南梁王赵元佐的经历与性格,除非魏国遭受劫难,否则无论是赵弘润还是朝廷,都注定不会给予其太大的权柄,因此,再寻找一位拥有灭一国才能的魏国统帅,就变得尤其重要。
话说回来,对于这个「第四人」,诸宗卫们此前曾猜测临洮君魏忌、河西守司马安、上将军韶虎、以及鄢陵军的屈塍等等,但出乎意料的是,眼前这位陛下,似乎更看好翟璜。
而单单这点,就注定翟璜日后定会飞黄腾达,前途不可限量,简在帝心嘛!
此后,剩下的穆青、褚亨、周朴三人也做出了决定。
前两人都倾向于在禁卫军任职,唯独周朴最出人意料,居然表示希望到刑部、大理寺等朝廷的司法府衙任职,别说诸宗卫们没有想到,就连赵弘润本人也愣了半响。
对此,周朴笑着解释道:“卑职还是倾向于劝人向善……”
听到这话,赵弘润与宗卫们面面相觑:这笑面虎,居然还说什么劝人向善?你自己就是恶党好吧!
还别说,别看周朴平日里都笑眯眯的,可实际上只有亲近的人才知道,这厮的性格其实是最恶劣的,要不然,赵弘润与宗卫们私底下也不会叫他笑面虎。
“我以为你会选择张启功所在的司署……”
赵弘润幽幽的一句话,引起了其余宗卫们会心的偷笑:固然张启功乃是毒士,而周朴此人,论性格丝毫不逊张启功,这两人若是凑在一起,那可真是绝了。
没想到周朴笑着说道:“陛下误会了,卑职与张大人,可并非同道。……张大人对待妨碍自己的人,只有杀之一途,但卑职不同,卑职更倾向于劝人向善,感化恶人……”
“安陵赵氏的那五个小子,怕是不会附和你这番话。”
穆青在旁幽幽说道。
他口中安陵赵氏的五个小子,即赵弘润他三叔公赵来峪的五个孙子,赵成稚、赵成炅、赵成棠、赵成粲、赵成恂,原本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纨绔子弟,直到他们碰到了周朴——时至如今,赵成稚等人见到周朴,依旧是浑身哆嗦。
最终,赵弘润还是同意了周朴前往大梁城内司法衙门任职的恳请,不过在心里,他还是暗自为那些日后落到周朴手里的人犯感到怜悯:周朴这厮,那是绝对拥有着能让人“痛改前非”的能力的,只要一朝落到他手里,保准叫你这一辈子都不敢再犯禁。
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劝人向善?
安顿好宗卫们后,赵弘润又召来了拱卫司的燕顺、童信二人。
拱卫司的忠诚,不必多提,毕竟那是先王赵偲亲手提拔的,且其中大多都是亲近姬赵氏一族的世族子弟,甚至于,其中还有些连带关系。
比如童信,就是大太监童宪的族侄。
拱卫司目前的处境很尴尬,因为这个司署原本是先王赵偲为了追查萧逆而设置的,因此,拱卫司的御卫即可视为君王身边的近卫,又拥有缉杀要犯的权力,地位超然。
但新君赵润继位之后,拱卫司的地位就难免变得很尴尬了:在刑侦方面,它与分别执掌青鸦众与黑鸦众的「天策府左都尉高括」与「右都尉张启功」冲突;而作为护卫成员,又与卫骄执掌的禁卫军、岑倡执掌的东宫卫(原肃王卫)权力重叠。
处境相当尴尬。
要是赵弘润不想办法给拱卫司找点差事做,恐怕曾经这凌驾于刑部与禁卫之上的司署,都要彻底闲置,沦为不入流了。
但问题是,如何安顿拱卫司呢?
毕竟无论是挂靠在禁卫军名下,还是内侍监名下,这都不合适啊。
想来想去,赵弘润最终还是决定叫拱卫司回归垂拱殿,除了负责守卫垂拱殿外,也听候他以及内朝诸大臣的差遣。
自此,拱卫司与天策府青、黑二卫,成为大梁乃至整个魏国地位最超然的三个特殊司署,而内侍监,则彻底失去监察大梁乃至全国的权利,权利限制在宫廷之内。
除此之外,朝中也有些许变动,毕竟新君新气象嘛,怎么说也得稍微改动一二。
九月初九,垂拱殿内朝诸大臣终于拟定了一些新的政策,并在次日已推迟至午后的所谓早朝中将其提起。
新的国策,所围绕的核心其实就是四个字:休养生息。
但细分下来,却有密密麻麻几十条。
首先是「田垦」这一块。
魏国的田垦,分为民屯与军屯,前者不必多说,是魏国主要的粮食储量来源,而后者,则单纯是为了养活魏国各地方的军队。
但是朝廷渐渐发现,民屯的效率逐渐被军屯比下去了——虽然说民屯的产粮依旧远远将军屯抛在后面,但若仔细算下来,民屯的效率却远远不如军屯。
对此,前户部尚书李粱提出了几桩缘由:
其一,国内垦田分配不均。
在魏国人口最密集的颍水郡,超过一半以上的田地仍然掌握在贵族、世族手中,以至于平民的耕种田地面积很小,而尴尬的是,在三川郡、上党郡、河西郡、河东郡、以及河套地区,大批肥沃的土地无人开垦。
就算是一些贵族、世族,在那些人口较少的郡县购置的田地,也只是摆在那里荒置着。
这在前户部尚书李粱看来,是极大的浪费。
因此,李粱向朝廷提出建议,鼓励颍水郡的百姓向三川、上党、河西、河东、河套等地迁移,为此不惜以减免前几天的田税作为甜头。
但礼部却表示这很难。
毕竟在这个年代,「恋乡」的情结还是颇为普遍的,除非走投无路,否则,几乎很少有人会背井离乡,前往陌生的土地。
赵弘润在想了想后,提出了一个让人感觉莫名其妙的建议:修路!
修路跟这事有什么关系?
朝中大臣纷纷表示不解。
见此,赵弘润遂向其作出了解释。
赵弘润认为,这个时代的人之所以普遍不肯离开故乡,主要还是交通不便的关系,打个比方说,安陵到上党相隔千余里,寻常百姓若是赶路,需要几个月甚至更久才能从安陵抵达上党,这还是在中途没有迷路的乐观情况下,否则,一两年都有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当然不愿意轻易离开熟悉的故乡。
但若是交通便利,就比如,将轨道马车用于民间,可能安陵百姓前往上党,只需二十天到一个月工夫,这就极大地减少了百姓对前往陌生土地的惶恐——甚至于,就算他们思念故乡了,也可以再花个二十天到一个月返回故乡,不至于一辈子被栓在上党,直到年老临终,这才本着落叶归根的心思尝试返回故乡。
听了赵弘润这个观点,朝中大臣们大为惊叹,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因素。
但不能否认,这个观念很有道理。
然而,工部尚书孟隗却提出了异议:“陛下,似这般,工程太过于浩大。”
现户部尚书杨宜也赶紧跟上一句:“且开销太大。”
想想也是,在全国铺设道路网,而且还要设置轨道马车,天啊,非但工部要负累到吐血,就算是卖了户部也造不起啊。
在这种情况下,赵弘润建议道:“钱的问题,可以向国内的商贾暂借,至于维护轨道马车的费用,朕以为可以向民间收取……乘一次车,可大大缩短民间赶路的时间,以微薄的酬金换其以辛苦赶路,朕相信,民间并不会有所不满。……除此之外,也可以向希望运载货物的商贾收取,诸位可以放心,朕敢保证,这绝对亏不了。”
既然有赵弘润亲口保证,诸大臣也就没有反对,毕竟这位陛下笃信的事,从来就没有错的可能。
于是乎,兵部尚书陶嵇眼睛一转,当即就站了出来:“陛下英明,臣以为此策大有所为。……臣以为,此事不如就交给我兵部去办,我兵部辖下驾部,历来就是管理道路、马政一事的……”
听闻此言,工部尚书孟隗与户部尚书杨宜暗自骂娘:一听说有利可图,这厮他娘的立刻就冒出来了,方才怎么不见你说话?
但还别说,兵部辖下的驾部,历来还真是管理全国道路、马政的,兵部尚书陶嵇包揽这事无可厚非。
当日,除了确定了增造轨道马车以外,前户部尚书李粱还提出了其他有关于「田垦」方面的改良建议,比如说田税、田贷,以及朝廷对于米价的控制等等,这使得当日的朝事,足足持续到了黄昏时分。
而要命的是,即便如此,新策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经过内朝与外朝诸大臣的商议。
这让赵弘润总算是切身体会到,当魏国的君王,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便是组建了内朝分担压力,但政务依旧是繁重地让人身心疲惫,简直就是摧残身心。
赵弘润深深相信,若长此已久,恐怕他都熬不过二十年,就要步上他老爹赵偲的后尘了。
而就在他懒散地坐在垂拱殿内歇息时,介子鸱不失时机地来到他身边,低声问道:“陛下,您可曾想过……迁都么?”
“迁都?”
赵弘润看了一眼介子鸱,感觉后者这话问得大有深意。
大魏宫廷 第132章:迁都争议【二合一】
“迁都?”
当赵弘润将目光转向介子鸱时,此刻在垂拱殿内的诸内朝大臣们,亦纷纷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不由自主地看向介子鸱,脸上流露出几分错愕。
“迁都?迁至何处?”赵弘润笑着问介子鸱道。
只见介子鸱神色一凛,低声说道:“迁都……邯郸!”
听闻此言,不光赵弘润神色微变,就连在场的诸内朝大臣们,亦是一个个震惊地瞪大了眼睛。
迁移都城,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可能,一种是被迫迁移,就像如今的韩国,被迫放弃王都邯郸,迁都至北方的蓟县。
还有一种,就是为了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或者说,很大程度上能体现这个国家的战略意图。
就比方曾经的宋国,将王都设在距离楚境仅仅只有百余里的睢阳,这等同于就是一个「宋国将不放弃对楚战争」的讯号。
同理,倘若魏国果真迁都至邯郸,迁都至这座韩国曾经的都城,那么,相信过不了多久,韩国那边就会派人前来试探,甚至于质问魏国:我国已经付出了那般大的代价,难道贵国还不肯放过我们呢?
原因很简单,魏国迁都邯郸,就等同于是一个准备进一步攻略韩国,甚至于攻略整个中原的讯号。
确切地说,这个举动不符合魏国当前的利益。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介子鸱说出「迁都邯郸」这四个字时,赵弘润与在场内朝诸臣,皆有些目瞪口呆地看着介子鸱,不知他此举究竟是什么用意。
在众目睽睽之下,只见介子鸱轻笑一声,徐徐说道:“陛下,我大魏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难道陛下与诸位大人就不曾想过……再进一步么?”
『再进一步?那是什么意思?难道说是,吞并诸国、统一中原?』
似蔺玉阳、虞子启、冯玉、李粱、徐贯、杜宥等多位大臣,不约而同地咽了咽唾沫,眼中浮现几丝神往。
这些当中,有的捋着胡须默不作声,有的则看似神游天外,想来都在细细思考着介子鸱那句话。
就连赵弘润,亦被介子鸱这话说得心中一愣。
还别说,赵弘润还真没想过吞并诸国、统一中原,因为他这个王位,本来就是被先王赵偲赶鸭子上架,他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政治抱负,唯一的执念,就仅仅只是希望国家强大,不复当初那般任由韩、楚两国欺凌罢了。
说得难听点,要不是实在找不出一位完全令他满意的新君,他自身是绝对不会坐上这个位置的。
“更进一步……吞并诸国、统一中原?”
赵弘润饶有兴致地看着介子鸱,他还真没看出来,原来介子鸱有着这等宏伟的抱负。
不过想了想,他摇头说道:“你的想法不错,但不符合我大魏目前的国情……”
而此时,就听介子鸱笑着说道:“让陛下见笑了,臣也就是随口一说而已。”
『随口一说?』
赵弘润与在场诸内朝大臣愣了愣,表情着实有些古怪:你这随口一说,分量却是相当重啊。
平心而论,介子鸱当真只是随口一说么?
当然不是!
他是有目的的提及,想看看在场诸人、尤其是新君赵润对这件事的态度罢了。
不可否认,吞并诸国、统一中原,这的确是一桩非常困难的事,但仔细想想,魏国从近三十年前远不如韩国与楚国的二流国家,发展至今日成为整个中原最强大的国家,这难度难道就小么?
为何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统一中原,结束这个纷争数百年的乱世呢?
不过很遗憾,殿内诸内朝大臣,甚至于就连新君赵润,在听到这件事时态度也很迷惘,仿佛他们曾经皆不曾想过这个问题。
这顿时就让介子鸱意识到:他提出这件事,或许为时尚早。
当然,这不要紧,他今日播种下的这颗种子,迟早会萌芽生长,再等数年之后,待他魏国恢复元气,到时候,眼前这位新君与在场的诸位大臣,多半就会放眼于整个中原了——毕竟人的野心,是随着人所在的高度、所拥有的权力而一点点增加的,也并未一蹴而就。
他介子鸱目前尚只有三旬上下,完全等得起。
“……请忘却方才的玩笑,在下真正的建议,是迁都雒城。”介子鸱正色说道。
但不得不说,方才介子鸱那「更进一步」,实在是让殿内的诸大臣颇为震撼,以至于尽管介子鸱提出了真正的迁都位置,也没有人在第一时间讨论,仿佛这些位大臣们,仍沉浸在那「吞并诸国、统一中原」的宏伟目标中。
足足等了有小一盏茶工夫,殿内诸位大臣们的心绪,这才逐渐平复下来。
见此,介子鸱便一脸正色地说出他真正的想法:
“……臣以为,颍水郡与梁郡,目前好比已进入了一个瓶颈,若朝廷推行新政,难免与两郡内的贵族、世族交恶,于新政推行不利……”
将心中的繁杂想法抛之脑后,前户部尚书李粱聚精会神地听着介子鸱的见解,在听到这话时,他不由地皱了皱眉。
倒不是介子鸱说得不对,相反地,介子鸱的观点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目前魏国国内的积弊。
颍水郡,包括梁郡,乃是魏国的核心腹地,基础建设是举国各郡中最快的,但相对地,像「土地兼并」这种情况,难免也是举国最严重的。
简单的说,在颍水、梁郡这两地,贵族、世族势力掌握着太多的土地,以至于民力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浪费,仍有许多的平民尚未拥有属于自己的耕地,这种情况会引起许多问题、许多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对此的解决方案有两个。
其一,就是削减贵族、世族所能拥有田地的面积,但这样做会引起国内贵族势力的不满与抵制。
说实话,赵弘润并不在意与国内的贵族势力交恶,但反过来说,他也不能否认,在这个时代,贵族与世族还真是国家的基础——就好比「五方伐魏战役」时期,若不是成陵王赵燊、安平侯赵郯等姬赵氏王族分家子弟号召举国的贵族慷慨解囊,不惜余力地协助朝廷共赴国难,那么那场战争,他魏国会打得更加艰难。
正因为如此,赵润对这些贵族的看法也再次出现了改观:魏国的贵族,固然是贪婪,但在事关国家的大是大非面前,绝大多数人还是颇为明智的。
在这种情况下,纵使是赵润,也不好意思对这些曾经给国家出过力的贵族下狠手。
至于其二,那就是诸如前户部尚书李粱今日在午朝时提及的:想办法使颍水郡内的平民迁移,向上党、河西、河东、河套、三川等土地充足且人口密度相对较少的郡迁移。
只不过,实施这个方案的难度很大,毕竟朝廷不可能强迫民众迁移,若是民众不买账,那这条策略就只能胎死腹中。
然而介子鸱,此刻却提出了第三条解决方案:迁都雒城!
据介子鸱解释,迁都雒城有种种好处。
首先,雒城本身就在三川郡内,且截止目前为止,因为工部不遗余力对三川的建设,使得三川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建设,不至于使迁都之事变得异常困难。
其次,迁都雒城,有利于魏人与川民的民族融合,既能使羯族、羱族、羝族这些川民,趁这次机会彻底融入到魏人当中,也能为日后魏国吸纳他国、异族人群打下基础。
再次,一旦迁都雒城,三川无疑就成为了京畿之地,发展必将大大加快,而河西与三川南部,也会因为与王都拉近了距离而加快发展,甚至于就算是河套地区,也能被带动发展。
至于第四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迁都能有效地号召人口密集如颍水郡内的民众,向三川、河西、河套等地迁移,从而减轻颍水郡境内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魏国的王都要搬到雒城了,魏国境内的寻常民众,难道还会无动于衷么?
相信傻子都能明白,倘若他魏国果真准备将王都搬到雒城,那么雒城,包括三川,必将发展迅猛,这个时候跟随君王与朝廷迁移到新都,获得新都户籍,这可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啊。
“妙!妙啊!”
在介子鸱详细解释之后,内朝大臣虞子启捋着胡须颇感意外地赞道。
什么叫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策略,这就是,借助新王的号召力与有利可图这件事,诱使颍水郡的百姓主动搬迁至雒城,这可远比礼部、户部派人在全国各地张贴榜文,以「发展」为由号召百姓那样做要好得多,也容易地多。
但正所谓凡事都有利弊,反对这桩提议的亦大有人在,就比如前兵部尚书徐贯,他就皱着眉头反对这件事,因为在他看来,雒城太过于落后——可能雒城每年创造的财富并不逊色大梁几分,但那里的基础还太过于薄弱,倘若新王果真决定迁都雒城的话,那就等同于在雒城重新建造一座都城,这个工程量太大了。
他估摸着,就算充分利用了水泥,他魏国重新建造一座王都的所需时间,怕是最起码也需要五年,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而对此,介子鸱笑着说道:“可以先放出这个消息,使颍水郡的百姓获悉此事后先行一步搬迁至雒城,至于朝廷在雒城建都之事,徐徐图之即可。”
“这……”
前兵部尚书徐贯摸着胡须无言以对,被介子鸱说得哑口无言。
“那期间所需的开销呢?”
前户部尚书李粱立刻接上话茬道:“于雒城新建都城,用计不知几凡,今日陛下已决定增设全国路网,恐怕户部负担不起承建新都的开销……”
听闻此言,介子鸱笑着说道:“此事不妨与川雒的那些位部落首领交涉,想来,只要朝廷确定新都建造于川雒,他们会十分乐意替朝廷出一部分资金……”
“……”李粱皱了皱眉,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因为正如介子鸱所言,别看三川郡整体落后,可架不住那里富有的人多啊。
虽然曾几何时,那些部落民与部落首领一个个穷困潦倒,可在开通三川贸易之后,川人通过牛羊贸易与奴隶贸易,从魏国这边得到了大量的金钱。
就好比纶氏部落,一个当年曾在魏军打击下几乎要覆亡的部落,由于其部落族长禄巴隆福灵心至地投诚了当年是肃王、如今的魏君赵润,使得整个部落的部落民,如今富地冒油。
最离谱的莫过于禄巴隆,曾经多么勇敢的部落勇士,然而这些年来,却因奢侈享受而日渐肥胖,据说快连上好的战马都快负担不起这位族长的体重了。
曾经的部落勇士,就这样被安详奢华的生活给无情的摧残了。
试问,像禄巴隆这些堪称一夜暴富的川人,如今最渴望的是什么,那么显然只是「身份」与「地位」而已——这些人就算再殷富、再有钱,但在魏国的老牌贵族眼中,也不过就是暴发户般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朝廷有意将新都建立于雒城一带,那么相信,只要朝廷放出这个消息,似禄巴隆这等川民首领,必然会主动送上金钱,促使朝廷尽快迁都。
毕竟一旦新都落成于雒城,那么似禄巴隆这些川民,便可摇身一变成为了京畿人士,再加上为国家迁都而贡献了力量,身份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说,钱的问题也解决了。
可即便如此,其余内朝大臣们,依旧对迁都雒城一带有些抵触,这不光光是因为川雒那一带过于落后,还是在于那一带充斥着羯族、羱族、羝族的川民,尽管魏国这边口口声声说愿意接纳异族融入魏人这个大家庭,但这并不代表,魏人当中就没有轻视那些异族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