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胡人车儿冲张绣点了点头,抱拳见礼后,随即拔出剑来,在帐中肆意舞动,剑光如雪,寒冽逼人,又宛若一泓秋水,浩浩荡荡。
众人没料到张绣手下这个胡人擅长如此精绝的剑舞,一时都着了迷,不住的喝酒,并拍手叫好。
这时,李傕手下军吏宋果跑了进来,说道:“将军他们回来了!”
李利等人这才惊醒,他们都是一副醉态,此刻听见有人出城回来,互相搀扶着,欲要起身出帐迎接。
宋果站着没动,迟疑道:“只是,从城里出来的只是樊将军、董将军和张将军他们,在下未曾见到李、郭等几位将军。”
听到这里,张绣如何不知城内发生了什么他心中狂喜,却装作不解,起身快步走到宋果身前,问道:“这是为何李将军他们为何没有跟着出城”
李利此时揉着发胀的额头,在胡封的搀扶下站了起来,在此间的李氏族人中数他年纪最
第一零四章丨连坐者众
“其骈死,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
樊稠、王方等人心中彻底安定下来,再无反复之意,朝廷兵马再加上他们各自部曲共有八万多人,这八万人对付六万群龙无首、人心惶惶的队伍可谓是再简单不过了。
众人商定,先以军令招杨奉、伍习二人前来,不论他们归不归顺,都要暂时扣押。然后再以樊稠、张济为一部,合兵两万余,负责包围实力最大的李傕军营、董承、王方为一部,合兵一万三千,负责包围实力稍次的郭汜军营。
而贾诩则带着本部两千多人,连同李蒙部曲一共八千多人,赶赴大营外围,一面负责接应皇甫嵩,一面负责威逼或顺服或胁迫从朝廷叛离不久、军心最不稳定,编制最为杂乱的胡轸、杨定所部。
中军大帐里的宴饮仍在继续,李利等人越喝越醉,车儿的剑约越舞越快。
李利犹自不觉死到临头,只模模糊糊的听见帐外传来高声喧哗,众军惊骇慌乱的声响。
他艰难的抬起昏沉的头,口齿不清的问道:“外间出了什么事!”
军吏宋果跌跌撞撞的跑了进来,大声叫道:“不好了!李将军、郭将军都死了,樊将军他们投靠了朝廷,要拿我们问罪!”
“你在胡说些什么”李利茫然的举目四望,见郭浦等人都醉的不省人事,唯有张绣神态自若的端坐在席上。他冲张绣笑道:“你瞧瞧他说的什么混账话,连我叔父死了的话都说得出口,真是太放肆了。”
这时车儿停止了舞剑,笔直的站在中间,眼神不善的往李利等人身上瞟来瞟去。
张绣拿着酒碗,缓缓站起身来,目光清明,除了双颊醺红以外,再无一丝醉酒的痕迹:“他说得对,你的叔父、还有郭汜都已死了,你们一会也要去陪他。”
李利猛然从趴着的桌案上站起来,身子踉跄的往后倒退了几步,堪堪站定,惊慌的看着张绣。
“你、你……”
车儿这时已返身将不知所措的宋果杀死,正提着剑缓缓向李利走来。
“都说了让你多喝点酒,醉倒了岂不是一点痛苦都没有了偏偏你酒量那么好。”张绣将手中酒碗里的酒全数倒在郭浦酣睡的脸上,面色露出一丝不忍。
毕竟都是军中袍泽,将领子弟,彼此私下里相处也不算坏,若不是因为自己最为敬重的两个人,张济、贾诩都选择归顺朝廷,从此立场不同,他也不会痛下杀手。
或许这也是张济和贾诩见他本性优柔,缺少杀伐果断的气质,而特意给予他的一次磨炼。
李利不再多话,转身就往帐后跑去,帐外是他叔父留下的近两万兵马,如今李傕死了,他就是理所当然的领袖。只要他安然跑出去,就可以号召全军起兵,那么局势就仍在控制之中。
车儿到底是月支胡人,身高腿长,几步便迈到李利身后,挥剑便往其背后砍下。
李利被砍倒在地,忙不迭的求饶:“张兄弟饶命,饶命!我愿意归顺朝廷,我愿意归顺朝廷!”
“晚了!”
话音刚落,只见一人身披甲胄,带着若干李利从未见过的士兵走进大帐。
张绣见到那人身旁毕恭毕敬的叔父张济与神态自若的贾诩,立即迎
第一零五章丨将士归顺
“胜则人慑吾威而庇吾势,利害迫于前而祸福怵其心,故说易行而从者顺。”————————
就在董承苦苦思索该如何应付贾诩,不求将其收入麾下,只求结为盟好时。领兵在军营外的皇甫嵩派人进来传话,让董承等人立即准备搭建高台,因为过会皇帝要来检阅三军。
他知道皇帝聪慧有胆识,敢于亲登城头鼓舞士气,可董承万万没想到皇帝还敢亲自到刚归降不久的十万叛军中来!这可不比有重重护卫的长安城头,只要稍微有个奸贼教唆起来,局势就又得天翻地覆。
可皇帝偏偏就那么过来了,不仅带来了长安城留守的所有军队,更是带着司徒赵谦、车骑将军皇甫嵩等一干文武大臣进入帐中,当仁不让的接受了董承这些新附将领的朝拜。
也正是这种胆气与豪气,无形间震慑住了还有些跋扈的将校们,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跪伏拜倒。
众人根据常侍谒者的唱喏依次起身,董承位居前列,壮着胆子偷偷打量了皇帝几眼。
只见皇帝端坐主位,小小年纪便渐有龙章凤姿,眉宇间透着少年人特有的锐气。皇帝气度沉稳,哪怕尚未说一句话,光是坐在那里就给众人一种莫名的压力。
皇帝突然朝董承看了一眼,董承不愿低下头去,就那么直愣愣的与皇帝对视着。除了让自己显得很有底气,更有意给身后的樊稠、王方几个做出一副不惧皇帝的姿态来,助长他们跟随自己的信心。
对于董承这些人的处置方案,皇帝心里差不多已有了腹稿,眼下朝廷的军队加起来将近有十五万人,每日不知要花费多少钱谷,这对如今偏居长安的小朝廷来说是个极为严重的负担。
数量如此庞大的军队,如果都集中在少数人、尤其是曾经在董卓手下任事的旧部的手里,哪怕是皇帝,也会寝食难安。
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就是精简军队。趁着叛军新附,无所适从的时候,先以军威震慑宵小,再以势逼人,大棒加萝卜,才能事半功倍。
皇帝没有因为董承与他十分无礼的对视而发怒,他看着董承,温和的笑道:“表舅!崇德殿一别,如今已经快四年未有相见了吧”
三年前皇帝由陈留王登临帝位,董承作为皇帝祖母的亲族,得以有幸与冒认外戚董氏之名的董卓一同上殿。董承在为皇帝庆贺的时候与其远远见过一面,没想到三四年过去了,皇帝还记得他。
董承转念一想,何不在此时试探一下皇帝,看看王斌评价皇帝‘谋略深远,胸怀锦绣’的话到底有几分真假
“臣鄙陋之躯,有劳君上挂念。”董承小心的措辞道:“如今大事已定,君上安坐宫中即可,剩下的事大可交由臣下来做,又何必亲自驾临一趟”
皇帝将目光从董承身上移开,扫视众人,接口道:“不是我不想,而是我实在坐不住,如今朝廷之军已有十五万人,每日耗费粮草军资无数。关中无事,朝廷又实在供养不起这么多人,故而我想,趁着今天大家都在这,从军队里裁除些老弱,好生精简部众,既可增强实力,又能减轻负担。”
这个决议显然赵谦、皇甫嵩等人都已事先熟知内情,并未有太多反应。倒是贾诩一如既往的从容淡然的模样,让董承忍不住猜想这件事是不是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裁军肯定是要裁大头,对于军中实力相对较弱的贾诩、张济来说,裁军伤及不到他们的根本,反倒是董承、樊稠这些人万般不愿。
“君
第一零六章丨三军听命
“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
经过一番软磨硬泡,恩威并施,众人终于接受了裁军的诏命。
为了表示朝廷一视同仁的理念,皇帝先是命赵谦公布了北军、羽林等部的整编方案。
北军在长安守城一战中损失最多,一万北军只剩下八千多人,尤其是骑兵损失最为惨重。对此皇帝将北军重新调整,恢复了中垒营的编制,由北军中候王斌直接统领,每营定额为两千五百人。
再从荀攸、皇甫郦在冯翊说来助战的羌胡义从、以及从归降的叛军之中,主要是胡轸、杨定等部择选出精锐忠诚之卒加入北军,不仅弥补了北军的损失,还使北军增加到了一万五千人的规模。
而总数六千人的羽林、虎贲在此战中损失了一千余人,皇帝有意将羽林、虎贲的士兵数量跟北军对等,特意从叛军之中择选出七千原雒阳禁军出身的士兵补充进羽林、虎贲,两者共凑足一万二千之数。
赵谦的四千叟兵被其主动交了出来,作为对弘农杨氏的示好,被拨入护羌校尉杨儒麾下。加上杨儒在郿县等地招募的三千新兵,经过裁汰整编后,兵员调整为五千人,驻守右扶风陈仓县。
建义中郎将段煨手下万余人直接裁撤近半,仅留下五千兵马,驻守华阴。
经过这么一轮裁撤,朝廷手中只有北军、羽林、虎贲等三支实力强大的军队,再加上卫尉手下的三千兵卫,建义中郎将段煨,护羌校尉杨儒等手下兵马,共计四万人,其中留守长安的只有三万人。
朝廷手下兵马强干,将士一心,又主动裁撤了近两成的军队,董承等人自然不能没有表示。
十万叛军中,除了作战造成的损耗,还包括三万多李傕等人沿路裹挟的无辜百姓,至于剩下的六七万人里,在裁撤了老弱伤病,并择选出部分当年雒阳的禁军精锐补充到北军等处后,还剩下五万人。
这五万人里,董承、樊稠、王方等人抱成一团,拥兵四万,其中有两万是董卓当年征讨羌胡的原班人马、嫡系部队。
董承手下有四万兵马,比驻守长安的皇帝手下兵马还要多出一万,为了在朝廷、在京畿附近的军队中有更大的主动权和优势,张济所统率的那剩下的一万人,就成了关系双方实力对比的重要因素。
皇帝出于自己的考虑,也有意增强董承在朝中的影响力,别看皇帝如今在朝堂之上几乎能一言左右局势,可若是在关乎众人利害的事情上,比如皇帝意图开展科举、改革官制、盐铁专卖等一系列针对约束世家豪族的政策,一旦公布出去,必然会获得所有人的反对。
虽不至于众叛亲离,但足以让皇帝成为孤家寡人。
对此,就必须要有一个‘王莽’似的人物,替皇帝勇敢担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改革重任。
朝中自大将军何进、常侍张让等人所各自代表的外戚、宦官势力灭亡后,便开始出现了以士人当朝,彻底杜绝外戚、宦官干政的主流舆论。董承武人出身,不为士族所看重,皇帝越是有意突出他的外戚身份,越是提拔他,那些士族大臣便会越是敌视他。
只需如同皇帝刻意挑唆王允与马日磾等人的关系那般,挑唆董承与朝中士大夫的关系,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董承势必会按皇帝给出的计划走。
所以董承在皇帝眼中,就是那个改革破局的‘王莽’似的人物,不仅能帮他抵挡几乎所有的攻讦与暗算,更能代替他向士族下黑手,好让皇帝看上去显得超然世外,从而拥有更大的腾挪转移的空间。
任何一个王朝中的改革行动,无不是皇帝暗中允准,然后由某大臣亲自主持。若是改革顺利,则国家富强,皇帝与大臣共享盛名。若是改革不顺,触犯利益,那自然是大臣背锅,而绝无让皇帝背锅的道理。
较出名的人物中,范仲淹是如此、王安石也是如此、张居正更是如此。
这是皇帝一开始就有的打算,除了王斌隐隐有所察觉以外,谁都不知道皇帝优待董承的背地里包藏的祸心。
面对董承对张济屯驻长安的排斥,皇帝假意不允,最后还是装作不情愿似得的做出让步,命张济屯驻安定郡,与护羌校尉杨儒防备羌胡。
对于这个决定,贾诩没有表示什么异议,以他对皇帝城府的了解,在完全可以留下张济以掣肘董承的情况下,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无非是有别的理由,需要董承在长安附近的军权上压过朝廷罢了。
贾诩有心置身事外,在未有看清局势以及皇帝的打算之前,出于谨慎,他一时还不愿牵涉其中。
经过这么一轮的清洗裁撤,共有六万多人退出军队,这六万多人要在这些天内由指派的典农中郎将、以及典农校尉们带到关中各地开展军屯,为朝廷提供粮草军需。
自此之后,除了尚未来朝的马腾、韩遂等凉州叛军以外,三辅之地再无可以颠覆朝廷的隐患。皇帝手绾大权,名义上听从他
第一零七章丨灞桥折柳
“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故人散,满目山川多。”————————
汉初平三年六月初一。
长安城,灞桥。
长路尽头,一行车队缓缓驶来,停在枳道亭边。枳道亭再往东边一点就是灞桥,过了灞桥,就算是彻底远离长安了。
灞桥在长安东,始建于秦穆公霸西戎,将滋水改成灞水,并横跨灞水作桥,是为灞桥。在汉时屡经修缮,时人送客,常至此桥而止,折柳赠别之风,也自汉时而起。
王允喝止了车马,往日高大的身躯,在经过政治倾轧之后变得佝偻瘦小,在儿子王盖的搀扶下,他巍巍颤颤的下了车。
不禁回头张望长安城,高大的城楼阙宇在地平线上隐隐可见,遥想当年与众公卿入长安,心里盛装着全是大汉天下,夙夜图谋,只为诛董之后还复太平。
他与皇帝殊途同归,只是他偏要选择走自己的路,就因为这样,所以他就不容于朝廷,所以他就错了么
回想这两个月的风波迭起,从诛董之后声望一时无两,到如今车马返乡无人问津。
望着地平线上若隐若现的长安城,他心中突然涌出数不尽的酸楚,却无人可以倾诉。
当年与他并辔而行的公卿们,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了。
只有故吏赵戬仍感念当年提携之恩,坚持弃官,要送王允一路回并州。
“王公,时候尚早,我等何不到霸陵了再做歇脚”赵戬下马问道。
王允放眼望向长路尽头,口中喃喃道:“再等等。”
赵戬凝眉,顺着王允的目光向西望去,心里说‘王公一大早就催促动身,正是不愿让人送别,也不愿让旁人看笑话,可现在怎么又盼着人来呢’
突然间,有数骑从路尽头跑来,赵戬看见当头一匹黄骠马上,有一个年轻人身着便服,鞍桥两侧挂着一只酒囊。
王允同样也望见那人,那人追上王允,终于放下心来与之微笑。
他的眼眶突然湿润了。
那人正是他太原王氏的后起之秀。
王允的三个儿子,王盖、王景、王定纷纷迎了上去,只见王凌翻身下马,带着张泛走上前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