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叔父!”王凌在王允身前拜倒,道:“何去之急!小侄险些就要追不上叔父了。”
“你得天子信重,托付长安之令,你如何能擅离职守”王允嘴上不悦,其实心里欣慰不已。皇帝在朝中留下王凌,无疑是念及情面,给太原王氏一线之机,今后兴王氏者,定是此人。
王凌面容一肃,道:“叔父平日待我不薄,教导照顾,犹如亲子。如今叔父白衣归乡,小侄无论如何都要来送你一送。”
王允慨然一叹,别过头去不再说话。
赵戬见机,打岔道:“此处人多,我等莫要占着往来道路,不如入亭一叙。”
枳道亭长得知王凌是自己的直属上官,连忙出亭参见,又得知其身旁老者是大名鼎鼎的原司徒王允,更是跪下参拜,极力邀请众人入亭说话。
王允知道久立此处,容易惹得外人观瞻,便顺水推舟,随着王凌等人进入枳道亭中。
枳道亭长殷勤的端茶送水,嘘寒问暖,布置上座。王凌摆出长安令的架子,与其好言说了几句,便让其心满意足的下去了。其余王氏亲族见状,
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难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按王凌所言,如今朝中隐然已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一方是以太尉马日磾、尚书令士孙瑞为主的关西士人集团,另一方则是以侍中杨琦、尚书仆射杨瓒为主的弘农杨氏。
这两派虽同属关西士人阵营,但相对来说弘农杨氏与关东士族交往颇密,与漠视关东士族的马日磾等人有本质上的分歧。
在对付王允这等强敌时,他二者尚能团结一心,待王允倒下后,两方之间的政见顿时不合了起来。
最后一方便是司徒赵谦,他虽然德望具足,但论及门生故吏与家望,到底比不得以太尉马日磾为代表的扶风马氏、和以侍中杨琦为代表的弘农杨氏。
赵谦的势力虽然最为弱小,但赵谦却有足够的权谋心计周旋于朝堂,此刻举荐黄琬为司空,皇帝出于平衡朝中势力的需要,八成会允准。
在此之后,赵谦要为他的弟弟铺路,恐怕还有后手,比如,借黄琬向朝中残余的关东豪族势力示好,促使彼此联合、或是靠黄琬与弘农杨氏之间的恩情,结好杨氏。
王允思忖过后,道:“朝中但有黄子琰在,当不使政有失也,吾辈亦可安心返乡了。”
话毕,王允又问道:“军中诸将如何”
王凌答道:“自胡轸、李傕等人伏诛以后,陛下裁汰老弱、厉行屯田,得众军拥戴,三辅安定,叔父与赵公应该已知此事。”
见王允与赵戬点头,王凌接着往下说道:“裁军之后,陛下先是奖励有功之将,以皇甫将军为首功,拜骠骑将军,恢复了被孝灵皇帝削去的槐里侯爵禄,还多加了两千户,并赐食邑万户。”
“皇甫义真当年剿灭黄巾,乃获此爵,后因得罪宦官而遭削减,如今失而复得,倒也了却他一件憾事了。”王允说完,想到皇甫嵩宦仕一生,临了还能居如此高位,无不感慨:“昔日皇甫义真牧守冀州,直言抗辩,却落得削爵罢官的下场;此后洁身自爱,对谁都屈意委婉,没想到却还能有今天。”
赵戬在一旁搭话道:“我听说,秘书令射坚之弟射援,前日已与皇甫义真之女成婚了”
王凌不明所以,回道:“此二人早有婚约,如今成婚,正当时也。”
赵戬哂笑道:“当初射坚亲附陛下,主张宽赦蔡伯喈,那皇甫义真吓得闭门称病,不敢私见射氏,以示无所偏颇。如今射坚为秘书令,典掌秘籍,出入禁中。皇甫义真嫁女,确实正当时也!”
王凌一时答不上话,讷讷无语。
索性赵戬不过是气话,完全是为其故主王允抱不平而已,王允心里有所触动,看了赵戬一眼,说:“马翁叔等人虽与我不和,但都是为了朝廷着想,有他们在朝辅佐陛下,再有皇甫义真领兵。我哪怕不在其位,也不耽误汉室中兴之势。”
“朝廷捐弃能臣,纵使最后得以中兴,也无非是事倍功半与事半功倍而已,岂可同列而语”赵戬不服气的说道。
“叔茂!”王允突然说道;“幸而你已不在簪笔持囊,否则依你直言快语的本性,我岂能安心留你在朝堂”
说退了赵戬,王允转头对王凌嘱咐道:“彦云,你既已出仕,便要恪尽臣责,不仅要养育黎庶,还要时刻关注朝野大事。若是朝有奸佞、或是朝堂施政有所失当,你当直言抗辩,不可学皇甫义真独善其身!”
王凌受了教诲,凛然道:“谢叔父赠言,凌断不敢忘。”
趁此机会,王凌正好说一件近来使他疑惑不解的事,以希冀能从王允这里得到答案:“叔父,朝中又有人开始上奏劝陛下早日元服,择立长秋宫了。”
王允眉头一扬,说道:“陛下的意思是”
“陛下亲自写诏,说‘皇母前薨,未卜宅兆……三岁之戚,盖不言吉,且须其后。’”王凌记忆不凡,脱口背诵道。
&n
第一章丨兴亡远鉴
“故明君治国而晦,晦而行,行而止。”————————
未央宫,宣室殿。
皇帝手中拿着王允由王凌代呈的奏疏,有一下没有一下的,轻轻敲打着掌心。
“臣允稽首上书……今关东饥荒,百姓多卖妻鬻子,法不能禁;凉、并之间,羌胡为乱,积年难平,此乃社稷深忧。愿陛下专顾根本,节约民力,以弭平羌胡为首,以抚恤关东为是……臣允稽首再拜。”
心中默念完这段奏疏,皇帝对坐在下首的王斌、杨琦叹道:“他还是不明白自己输在了哪里。”
北军中候王斌是最了解皇帝心意的人,关东群雄纷起,早就被皇帝视为叛逆。如今未有兴兵讨伐倒还罢了,哪里有张开怀抱逐一封赏接纳,对拥兵攻伐的行为既往不咎的道理
倒是侍中杨琦眉头一皱,尚不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他在皇帝身边也不早了,虽然礼遇如常,有大事也会找他来问计商量,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在皇帝眼中并没有达到推心置腹的地步,甚至还隐隐察觉出皇帝对他的提防。
只见皇帝把奏疏往案上一丢,道:“他所仰赖的世出三公、经学传家的汝南袁氏,如今一个假借说客谋夺冀州,另一个擅居南阳,自立开府。这样的人,哪里有把朝廷放在眼里如何能像王允所言,忠心辅弼汉室”
“陛下,当年董卓专权乱政,彼等为兴汉室、清君侧,不得不暂代军权,串联各方以抗朝廷。”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虽有地域之别,却有姻亲之好,此时不得不为袁本初兄弟说几句话。“如若不是董卓顾忌关东之军,朝廷恐怕就不只是封其为太师、相国那样简单了。”
皇帝却不以为然,道:“如今王纲解纽,天下丧乱,各路州牧郡守拥兵自立,犹如古之诸侯,趁势而起!当年袁氏即便是心存社稷,兴起义兵,所谓情随事迁,如今董卓已死,朝中安定,他们再拥众割据,可就心怀叵测了。”
通过王允的奏疏,以及杨琦适才的回话,皇帝可以从中得知朝廷内部仍有很大一批人对关东诸侯,譬如袁绍、袁术等人抱有乐观的态度,并将彼等起兵谋乱的行为视为勤王义兵。
这几日朝中已隐隐有风声,不仅不怪罪他们割裂州县,互相攻伐,反而要对他们加官进爵,予以笼络。
好像是只要朝廷这么做了,他们就会俯首帖耳,对朝廷毕恭毕敬似得。
杨琦等人拘于眼界,不如洞悉这段历史的皇帝知道的更清楚,如今汉室威风丧尽,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一落千丈,诸侯迭起,天下大乱。袁绍等人无不想着逐鹿中原的霸业,谁还会在乎一个偏安关中的小朝廷
皇帝认为有必要统一内部、尤其是自己人的思想,让他们抛弃幻想,准备斗争。
朝廷众人怎么想,他管不着,只要身边的亲信与他的意见保持一致就行了。
于是当着一干亲信的面,皇帝郑重其事的说起了这件事。
“如今世道更易,若要寻个譬喻,我以为正如平王东迁,诸侯虽仍奉周天子为主,但各自争霸,目无朝廷。”皇帝说道:“要诸侯称臣奉表,何其易也!如今我手握十万之兵,只需兵出河洛,杀一儆百,再赐以余者官爵,天下诸侯谁敢不服”
皇帝顿了顿,往在座众人看去,见他们俱
第二章丨乱由治郅
“区区见五代之乱,天下涂炭极矣,常有拨乱反治之志。”————————
今天特意把众人叫来,除了宣示皇帝对关东诸侯的看法、为之后的朝廷决策奠定一个基调以外,还有对今后朝廷主要侧重的方面做一个定策安排:“我近日批阅《汉纪》,鉴古知今,我以为之所以造成如今乱象,无非有三种原因。”
“其一,乃天时不予,近年来频出旱蝗,百姓流离,多因于此。其二,便是凉并羌胡为乱,耗费国力民财,疲惫州郡。其三,乃朝廷处政失措,阉宦专权,贵戚横恣,扰乱社稷之故。”
皇帝说完,一一向在座众人脸上望去,眼神中带着虚心纳谏的谦和,说道:“诸位都是朝中能臣,我的股肱心膂。汉室中兴、还复太平之任,全在我与诸卿肩上,但有良言,还望直抒胸臆,毋须避讳。”
卫尉赵温在心中盘算着;‘朝政处政失措,再如何也得由皇帝先表态,自己身为臣子,不能先提这个事。凉并羌乱主要是以军事为主,自己在行军打仗方面不如兄长,还是藏拙为妙’。
于是打定了主意,想第一个起身回复以博得皇帝重视的赵温,由于这么盘算的一刹那,被尚书令士孙瑞抢了先:“臣以为治国之策,在于强兵足食,兵强,则天下定;足食,则百姓安。商君有垦草之令,故秦人得以兼天下;孝武有屯田之制,故汉军得以定西域,此皆先代之良策也。是故欲攘天下,必先安民;欲先安民,则必先足食。”
士孙瑞跪坐于席上,身板挺直,侃侃而谈;“前些日子,陛下已有诏旨裁汰诸军老弱,为防其闲散滋事,特设屯田中郎将、校尉等官督促开荒,屯垦备粮。如今陛下说到民事,臣以为可效屯田之法,施以民屯,广招流民垦荒。不出三年,当仓廪丰满,百姓安乐。”
赵温不甘心让士孙瑞抢了风头,立即补充道:“近年天多旱时,臣以为当命地方招募流民、或趁秋收之后征集百姓疏通六辅、郑国等渠,以备不时。”
“你们都说得很对。”皇帝很高兴,看来能做到高官的人都有各自不俗的能耐,只是由于历史与个人的机遇,才导致他们淹没在滚滚尘世之中。若是给予合适的舞台与时机,论治政理民,他们未必会比那些名人差到哪里去。
“我有意先在京兆、扶风、冯翊、弘农四地郡县属官增设农曹掾,专司流民屯垦一事,以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屯长。诸农曹掾虽隶属郡县,但屯田岁入、耕种、仓储皆要听奉大司农直辖调遣。”皇帝手指点了点在座的大司农周忠,说道:“周忠——”
皇帝拉长了语调,大司农周忠赶紧上前听命。
“即日起,大司农府下添设劝农令一职,秩六百石,主劝课农桑、屯田垦殖等事务,由太尉掾第五巡调任。我另外再命五官、左、右中郎将选拔三署郎官,之后统一由尚书台拟诏任命为各地农曹掾。”
听到皇帝特意要挑三署郎官任命曹掾,不仅是周忠,就连杨琦、赵温等人都是惊了一下。
汉代的郎官除了羽林郎、虎贲郎专门负责军事以外,其余的中郎、侍郎等都由德行出众的孝廉或是豪族世家子弟担任,分别由五官、左、右中郎将管辖,被称为三署郎官,隶属光禄勋。
他们日常执戟陛
第三章丨御戎之方
“窃以戎狄作患,其来久矣。防遏之道,自古为难。”————————
“正所谓;‘王政修则海内宾服,德教失则夷狄寇乱。’凉并羌胡,自世祖光武皇帝中兴以后,势渐坐大,群种蜂起,荼毒我大汉子民。而朝廷又无防御之道,剿抚不定,导致凉州局势愈发糜烂。”
皇帝所指的三件导致天下崩坏的原因,已经对其中一项提出了解决方法。剩下的两项中,众人见皇帝有意无意的避开最为敏感的‘处政失措,阉宦专权,贵戚横恣’不讲,单提出羌胡之乱,用意已经很明显了。
众人无不识趣的跟着皇帝的话头走,反正这三个乱世的原因,无论是先提还是后提,皇帝既然已经开诚布公,那么要想表达朝廷革故鼎新的决心,就总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士孙瑞久在关中,又曾随盖勋防御羌胡叛军,对羌胡的情况最是熟稔不过:“凉州羌人于西陲为患百余年,时叛时降,朝廷一直难以彻底收服。不仅如此,连年征伐,疲惫州郡,前后耗费数十巨万。是以羌胡虽为边疆外患,却是心腹内疾,若攻之不除,等若是养烦疴于膏肓,再难根治。”
王斌点头附和道:“如今朝廷中枢就在长安,眼下大军辐辏、屯驻关中,正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一举解决羌胡之患。”
赵温见王斌只知附和称是,而提不出一个有用的意见,心里鄙夷不已。这么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若不是皇帝的亲舅舅,哪里能手握北军,与他们共处一室论政
看着王斌那幅身材瘦削、神情木讷的样子,赵温没来由的一阵嫉妒,心里恨声道:‘待过几日,且看你王氏能有什么气候!’
他这话倒不是虚言,王斌虽然是最早一批跟随皇帝的人,但皇帝除了让王斌担任北军中候以外,似乎并没有任何过于倚重的意思。尤其是在王允被免之后,王斌所得到的封赏也不过是一个博阳亭侯,官秩上毫无升迁。
并且朝中近来风头最盛的外戚并不是王斌,而是司隶校尉董承。
皇帝为了报答昔日董太后对他的养育之恩,不仅拜董承为司隶校尉,封武城亭侯,还准许其开府,纳其女董氏入宫为贵人。
要知道汉代以来唯有三公、大将军才可以开府,而开府就是建立府衙,自选僚属,等若是可以自己建立一个官僚班底。让董承开府,虽没有给予录尚书的职权,但无疑是昭显了皇帝有意让董承崛起为朝廷内除了马日磾、杨氏、赵谦之外的第四方势力。
而董承丝毫不以曾为反贼而有一点低调谦逊,反而肆意张扬,对朝政指手画脚。尤其是在立后这件事上,对伏氏、宋氏两位贵人百般挑剔,明眼人都知道其意在让自家女儿为后。
虽然不知道皇帝如此优待董承是为了什么,但此消彼长之下,不仅是赵温,有很大一批人都在唱衰外戚王氏的将来。
赵温回过神来,只听杨琦提出了反对意见:“……如今若是要一举解决羌患,得先以重兵迫之,再施以怀柔。朝廷眼下要做的是安抚关东,恢复秩序,实在不宜在羌胡一事上耗费太多心思。”
杨众也跟着说道:“自朝廷启用‘三明’以来,叛羌气焰渐消,在中平年间,皇甫将军征讨羌乱,斩获无数,凉、并之间,再也无有能兴兵起事者。另外,叛军首领韩遂、马腾早已派人奉上降表,不日即到长安,此二人一旦归附,朝廷便可顺势收服凉州
第四章丨决事省禁
“如皆守社稷,则孰执羁靮而从如皆从,则孰守社稷”————————
众人这才明白皇帝将凉州叛军分而治之的用心,有朝廷雄军在侧,谅韩遂也不敢肆意乱来。朝廷只消不断派遣贤能之人担任太守、县令,布施德化,不出数年,凉州便能彻底平定。
“至于剩下的武威、北地、安定、汉阳、陇西、武都六郡,设为雍州。其刺史之选,如诸郡太守一般,都等韩、马二人来朝之后再做决断。”让谁去做雍州刺史,其实皇帝心里已经有了一个人选,那就是黄门侍郎钟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