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兴汉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祭酒杨懿忽然对赵彦笑道:“治剧科看来也有不少俊才啊,今日上午应有数十人投剌了吧”

    赵彦眉头微扬,一时没有答话。闪舞www他是琅邪人,本是朝中议郎,只因有一次向皇帝上疏陈言时策,因此为皇帝看中,被拔举为治剧博士。

    当博士可不是件轻松的活计,不仅要随时保持自身德行,也要注重学识修养,不然如何为人师范本以为自己当上博士之后,今后传道授业,桃李天下,自当成就他琅邪赵氏的声望。

    可没想到,兼着明经博士的杨懿自带着弘农杨氏的巨大声望,再加上明经科有大儒韩融坐镇,导致大批慕名而来的年轻学子纷纷选择明经,其余四科犹如闲置。

    赵彦所在的治剧科只有寥寥数十人,倒还不是人数最少的。像是经营科,如此长的时间就只录了一个游楚。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今日真的因此造成明经独大、四科式微的局面。那么主张五科并举、因材施用的皇帝,面子上就会很不好看了。

    明光宫本来是作为燕赵美人居住之所,也是孝武皇帝用以招待仙人的地方,其楼台殿阁自然是极尽精巧华丽,廊腰池榭无数。太学就是在明光宫原有的基础上修建的,大致保留了原来的格局,使这




第九十九章 簪缨子弟
    “而世俗以门第相高,往往自矜其阀阅,而轻视他族为小姓。”吴氏重修族谱序

    贾逵默默颔首表示赞同,他此行找亲友借了不少钱,只能勉强让自己捱到过年,之后就只能在长安找些抄书的事做。如今有了皇帝给他这些寒士的补助,简直是雪中送炭一般。贾逵感激之余,也打好了主意,一定要好生进学,用自己的才华来报效皇帝的恩情。

    不仅是贾逵,许多凭借着几条不入眼的干肉、勉强识得字而进入太学的寒微之士,无不对皇帝心存感激。哪怕他们现在开始已经有些晚了,无论资质还是以后的成就,都可能比不上那些豪强士族的子弟,但他们对皇帝的赤诚与拥戴却是无与伦比的。

    这就是皇帝在太学撒下的种子,尽管现在的太学并不尽如人意,只是他与众人博弈、妥协之后的产物。但皇帝相信,总有一天,这些入学的寒微之士,将会成为他最忠诚的拥趸、以及这个国家最坚定的基石。

    “对了。”游楚忽然说道:“我住的地方就我和院监两个人,听说我那经营科的人少,等若是整个院子都是我的。等以后安定了,你们就来我那里炙狗肉吃、或者来躲清闲。”

    张既想起了门口报名的场景,说道:“经营科人少看来人还是都往明经科去了啊。”

    “可不是,除了明经,就你们治剧科的人多,明法科的人也还行,至于经济与经营科的人,两只手就能数的过来。闪舞www”游楚说完,随手翻了翻张既拿出来的书。

    贾逵这时笑道:“毕竟明经科有好几位宿儒,太学祭酒杨公更是兼任明经博士,有这些人在明经授学,也无怪乎他们那些人逐名趋利了。”

    “世人慕浮名、不好实务,这风气也不是一日两日了。”张既叹道。

    “诶。”游楚突然说道:“你们治剧科也要学孝经”

    贾逵说道:“不仅是孝经、就连九章律是五科学子必修的书,此外还要在七经之中另外挑选一门当做选修,至于主修与辅修,那才是五科各自的内容。”

    游楚瞠目结舌:“我还以为我只需读汜胜之书、夏小正之类的农书,没想到还要熟悉九章律”

    “明法科不只要学九章律这种根本之法,还要学傍章、越宫律、以及法比都目等律令,总共九百零六卷。”门外突然响起一人清越的声音,只见两名年轻人各自带着奴仆迈步走了进来,其中一人相貌堂堂,仪态从容,十分引人注目。

    刚才的话就是他说出来的,此刻他对着张既等人,下巴微抬,带有一丝傲气:“明法科不仅要学,还要能熟记在心,随时运用。可比我等辛苦多了。”

    “在下左冯翊游楚,不知足下如何称呼”游楚察言观色,知道对方定然是出自簪缨之家,少说也是一方名族,为了不使张既和贾逵尴尬,所以自报家门。闪舞www

    那年轻人愣了愣,在身边一人的悄声告知下,方才恍然:“喔,原来是冯翊游氏。”

    说完,他便不再往下说了。

    他身边站着的那人相貌平平,态度却很是亲善,代为说道:“在下京兆严象,这位是傅允,北地泥阳人。”

    北地傅氏

    无论是张既还是贾逵,甚至是游楚都不由得愣住了。

    北地傅氏的先祖是孝昭皇帝派遣西域的使者傅介子,以斩杀楼兰王而威服西域,几乎是能与定远侯班超相提并论的名臣。傅氏在近世的后人当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当廷驳斥弃凉之论、在抵御凉州叛乱的战争中壮烈殉国的汉阳太守傅燮。

    皇帝自掌权以来便屡次加恩名臣之后,如盖勋、凉州三明等人的后辈无不得到皇帝的任用,傅燮的后人也不例外。他的儿子傅干如今已是省中八秘之一,同族傅睿曾为代郡太守、如今起复为右扶风,其子傅巽也被公府征辟,后拜为尚书郎。

    傅允年纪十六,正是傅睿的次子,傅干、傅巽的兄弟。

    父兄都在朝为官,家里又因为出过被皇帝赞为烈士的傅燮,而殊受皇帝及士人恩遇。傅允小小年纪,虽然家教甚严,自身也很有



第一百章 碗转麹尘
    “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客来

    初平三年九月二十。

    长安,未央宫。

    在如酷暑般热了几天后,秋雨终于降下了。末端翘起的飞檐将滴落的雨水聚成一道优雅的弧度,墨色的阴云压在天空,几乎挨到了宣室的屋顶。

    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瓦片上、台阶上,让人心烦意乱。偶尔传来几声鸟叫,顺着看过去,会见一只全身翠绿的鸟儿展开翅膀,低空滑翔,从一处殿宇檐下飞进另一处殿宇檐下。

    王辅因早晨睡过了头,忙着进宫连饭都没来得及吃就赶到了石渠阁,这时秘书监自秘书令射坚以下,都在忙着翻阅书籍。

    皇帝前些天颁了诏书,要从石渠、天禄等秘府藏书中,挑选出一些除了兵书、史书、谶纬图籍以及宫廷机密档案之外的书籍,并将其分门别类的整理出来。

    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宫廷藏书少说也有数万卷,要从中按要求遴选出来,哪怕十来个人的秘书监全体开工,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为此,皇帝还特意让兰台令史蔡邕参与了进来,借助他对各类书籍的熟知程度,减少一定程度的工作量。

    为什么要特意整理这些书籍,一是由于这些书自打从雒阳运来以后就一直没管过,不同种类的书混在一起,难以及时查阅。二是由于太学新建,皇帝打算在太学内建一座延阁,专用来收藏诸子百类的书籍,以供儒师学子翻阅。

    至于印刷与纸张的问题,这个并不用担心,如今距蔡伦改进造纸术已有近百年,纸张已经开始使用。比如当下最出名的书法家兼造纸家左伯所造的纸张被时人称赞为研妙辉光,件将之墨,一点如漆,用左伯改进的方法造的纸也叫左伯纸。

    左伯纸的原料多用麻和桑皮,其实所有含纤维的东西都能用来造纸,只是一个用碱去除胶质的问题罢了。皇帝已经让将作监带工匠去试了,相信很快就能进一步减少造纸的成本、以及增加原料来源。

    再就是印刷术,皇帝也通过印章这类物件点醒了工匠,制作起来也只是时间问题。这种没有生产力和时代限制的技术,对当时宫廷御用的匠人来说,不存在什么技术难度,缺的只是一个启发。

    印刷术与造纸术的问题逐一得到解决后,现在的问题就只是整理出宫廷藏书中哪些适合拿出去给太学生看、哪些不适合给太学生看的书就可以了,之后的事情就只是交付工匠印刷编卷而已。

    王辅对书籍没有兴趣,更没有参与整理的意思,他绕过几个大书箧和散乱在地的书简,走到秘书郎裴潜身边,悄悄问道:“君上何时来”

    “陛下的行踪,岂是我等臣子能探听的”裴潜咧嘴笑道,直起腰,一手拿着书简,一手捶着腰:“诶这事真累人,还不如坐在席上抄书习字呢。”

    “你少来。”王辅低声道,手却自觉的伸向裴潜的后腰,轻轻帮他揉了几下:“今天没过来”

    “这么大的雨,就算是车驾扈从,一路上也不好走吧”裴潜收起了笑,轻声说道:“你有事要上禀”

    王辅想了想,说:“也不是什么大事。”

    “喔。”裴潜随即答了一句,很识趣的没有继续问下去,摆了摆手说:“那你可自行谒宣室,反正你也不喜欢整理这些书。”

    王辅点点头,正如他来一样,静悄悄的出门去了。



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
    “捐弃阶资,幸进者不以为奖励之公,而阴喜进取之独巧。”清史稿选举志五

    王辅又低头闻了闻味道,这才恍然道:“这不就是荼荈么臣听说这个东西要先烤焦,然后捣成末,用热水浇烫,还要加些葱姜之类的东西。喝了之后不仅能醒酒、还能提神解困。臣以前喝醉了,常用这个来解酒。”

    他不明白皇帝为何要给他这个药,只见皇帝莞尔一笑,转而说道:“我近来连夜看书,为了提神,太医令就进献了你说的这个荼荈。提神倒是有效,就是太难喝,我让太医将这个改了个法子去烹煮,功效不变,味道却比以前要好。”

    王辅暗地里撇了撇嘴,心里说这个东西比以前还要难喝。不过他转念一想,皇帝对这种小道如此郑重其事,还特意为其创造了一个字,可见皇帝是真的喜欢弄些小东西的。

    眼下正流传着这样一个风言风语,说皇帝从骑射而改进马镫、马蹄铁从玺印而得来启发,让工匠研制出了印刷之法又为了方便习字而督促匠人改进造纸术。

    虽然每件事都有其因由,不是无中生有,而且每件技艺都于世有益,展现了皇帝对于这种旁门左道有着独特的天赋。但皇帝的这种行为,未免有些太过于注重这等奇巧末技了,甚至与他树立的明君形象有些不符。

    古时明君,谁不是忧心国事、治烦理剧,就算有个人爱好,那也只是喜欢音乐、辞赋而已,有几个犹如工匠一般做这做哪的

    王辅为此而感到担忧,他本来打算投其所好,将善于制作的马钧举荐给皇帝,然后顺带引出自己的想法。但是有了这个流言之后,自己要做的事恐怕会很难办。

    然而皇帝似乎并没有将流言放在心上,甚至还研制出了茶这种看似毫无益处的东西,可见皇帝是真的对这些小道感兴趣,就像他的生父孝灵皇帝对辞赋书法的兴趣一样。

    “唯,君上新创茶字,又改进烹制之法,实乃天赐聪慧,是臣下所不能及。”王辅奉承道。

    皇帝得意的一笑,复又正色说:“此小技而已,你冒雨前来,是要说昨日太学的事”

    “唯。”王辅赶紧将昨天所见的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在提到太学报名的情况时,皇帝不易察觉的皱了皱眉,说道:“报明经的人还真是趋之若鹜,你可见到报名的人中,是冠姓大族的子弟多些,还是寒微单家的子弟多些”

    王辅回忆道:“一听说太学录生不限家世、束脩又少,是故三辅一带有许多寒家子弟试图登门。只不过有识字句读方可入太学的条件在,最后多是冠姓子弟入学。”

    在这个时代能读得起书的最差都是小地主、小豪强,这些小地主豪强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寒门,他们除了声望与经济基础比不上那些望族以外,在本质上依然是属于统治阶层的一员。

    而真正贫寒的底层人民,要想接触到知识就只能靠运气,最后能出人头地的实在凤毛麟角。

    皇帝迫切需要的是一批真正的底层寒门做他的基本盘,只是太学的门槛不能设得太低,总得考虑到士族的意见,所以皇帝只得用别的法子来转进。本次最终能有一批侥幸识字的寒士入学,就已经算是达成皇帝的预期了,至于数量,倒不必太过强求。

    “臣在太学门前,遇到了一个人。”王辅小心看了眼皇帝,说道:“此人名唤马钧,因为口吃而被胥吏刁难,不得入学。臣见他家境寒微,品性端正,这才与他结交。没料到此人心有巧思,善于营造雕琢,臣想着君上近来颇好此道,故而”

    “



第一百零二章 德泽恩被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你有这份心,自己在府中蓄养门客不就好了么若真弄出什么新奇玩意了,你再呈上不迟。”皇帝似笑非笑的说道:“而且,你这想法有跟舅父说么”

    王辅脸色顿时变得尴尬起来,低下头说道:“未曾。”

    皇帝呵呵一笑,挪身站起,闲适的踱着步,王辅不敢继续坐着,跟着站了起来。

    只听皇帝说道:“这就是你做事稍欠考虑、毫不周详的表现,你自己在家闭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何必搞那么大你自己回去以后好生想想吧,以后要做什么事,要先问你阿翁的意见。”

    见皇帝拒绝了开鸿都门学与太学对立的提请,王辅不免有些失望,但也并没有因此灰心。至少皇帝同意了他可以私自蓄养相关的匠人在府里,还暗示他可以钻研些新奇玩意进献,有了这句话,他至少能确认皇帝对小道还是很上心的。

    而且有了皇帝的背书,他回去后也不担心父亲王斌会如何责备他。

    “还有,你也别整日袖手无事,秘书监众人都在忙于整理图籍,你身为秘书郎,也得多干些本职正事。”皇帝突然严肃着说:“别尽想着游猎娱乐,多跟法正、裴潜他们学学!”

    “唯、唯!”王辅忙不迭的应下,这时肚子却不由得叫了起来。

    皇帝莞尔道:“怎么还没到时候你就饿了”

    王辅赧颜道:“臣今早起晚了,怕误了入宫的时辰,所以没来得及”

    皇帝没好气的摆了摆手,道:“你退下吧,去太官哪,让他给你弄点吃食。”

    太官赐食是对臣子的恩遇,王辅身为皇帝表兄,时常受到这个待遇,已经见怪不怪了:“臣叩谢陛下恩赏。”

    王辅走后,皇帝的脸色蓦然沉了下来,开太学只是第一步,之后要建的工科、策试取士等种种有关教育、选官体制的改革才是重中之重,也是最为艰难的一步。

    皇帝看着窗外如乱珠四溅的雨滴,出了好一阵子神,这才转过脸对穆顺说道:“去传赵温过来。”

    过了很久,太常赵温才冒着大雨赶来,他稽首行礼过后,与皇帝打了个照面,发现皇帝正在窗边借着天光看书。

    赵温只看了这么一眼就忙低下头去:“太常臣温叩见陛下!”

    雨水在外拍拍打打,间或有些雨水飞进殿内,皇帝皱了皱眉,让穆顺将窗合上了。室内顿时暗了下来,全赖透窗而来的铅色天光,还有几盏灯火照出的微黄温暖的光。

    不知过了多久,气氛突然变得有些沉闷,皇帝搁下书,微微叹息一声,说道:“赵公丧仪办的怎么样了”

    赵温眼圈一红,叩首道:“前些日子已经入葬了,只是亡兄有遗志,希望以后能葬回故土。”

    “蜀道艰难,汉中又有张鲁阻绝行旅。”皇帝摇了摇头,无不惋惜的说:“我本想因此动兵南下,惜乎再过两个月就要入冬,而且凉州、并州哪里未有克定,一时难以成行只好暂时委屈赵公了。”
1...5051525354...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