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皇帝已经开始进入变声期了,说话的声音不再像以往那样清脆嘹亮,而是带着一丝略微低沉嘶哑的声音开口道:“幸赖将士用命,河东的战事差不多业已平定,只剩些乱兵流贼仍在上蹿下跳,不足为虑。如今河东该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立即劝散失流民回归乡土、恢复生息二是追定贼首之罪,以儆效尤。你们二人一个是河东郡守、一个是河东决曹,职分所在,理应有所裨益之策献上。”
这样的场合,第一个说话的该是太守王邑,他是早在很久以前就准备好了筹算的,为了不显得他早早窥见君心、有备而来,他谨慎的沉默了片刻,方才说道:“入春以来,朝廷连发数诏,督各地以生民为重、农桑为要。其中国以民为本,民以农为先之语,臣以为实在是切中肯綮。”
他先是背了一段皇帝的诏书,拍了下马屁,然后说到正题:“军兴以来,河东田芜廪虚、百姓流离。若要劝民回归,勤务农桑,当以屯田为重。不若重设农曹,使之招亡纳叛,至于如何畴量田土、如何分判宅地,自可一概委之,料想事权一统、政务必当练达。”
这是老生常谈,皇帝听了不觉得新鲜,只是敷衍似得点了点头:“嗯,黎庶归乡而务农,兴屯田之要,资以廪赡,必得利百倍。”
屯田是皇帝在去年为了收纳安民休息而提出的法子,遇到这种问题,合格的官员都知道该如何投其所好,但这仅仅只是合格而已,并不能表现出跟寻常官员有什么不同来。
王邑敏锐的察觉到皇帝平淡的态度,心里有些发慌,他通过贾诩口中得知皇帝准备在河东郡布施新政,一旦有所成就,就会立即铺陈天下。朝廷势必会对河东倾斜大量资源、心血,这些不仅包括政策、财货上的支持,人才培养上也会紧随着跟进,河东将会是未来官员晋升的快车道、镀金地。
不然的话,区区一场豪强作乱,皇帝至于要这么大费周章的御驾亲征、至于要将河东盘根错节的豪强们斩草除根么
皇帝对河东越重视,就代表河东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越重要,河东是注定青史留名的地方,而作为可能成为首任新河东郡守的王邑,河东也是他本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的地方。
尤其是皇帝新进提拔杜畿担任郡丞的举动让他心里很不安,所以他得紧紧抓住这次机会,贾诩已经给他铺垫了那么久的路,接下来能不能继续待在河东为皇帝主持新政、博得功名,就全靠他自己了:“臣以为,河东南临弘农、中原,北视并州,西顾关中,东望冀州,乃天下之要地。若能恢复,今后无论是北击匈奴,还是东灭寇贼,河东必成朝廷资粮之地。”
他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今后朝廷不管是打冀州、入中原、还是伐漠北,都需要河东作为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借助水陆运输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虽然南边的弘农郡同样能起到相似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弘农并不值得皇帝为其付出太多心力,而且弘农也做不到河东这样干净。
皇帝虽然知道王邑能说出这样一番话,大抵是贾诩对其透露了机密的缘故,但还是提起了兴趣,毕竟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优势,刚才王粲不就是因为知道的太少了所以才把错了脉
关键信息知道越多,就越能抢占先机,中央要什么新政策的时候,消息灵通的早在好几个月前还是形成草案的时候就知道了,不灵通的直到新闻大白于天下才后知后觉。这一个时间差与信息差就是成败与否的关键,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要结识上峰,毕竟上头有人是真的好办事。
皇帝上辈子是做惯了这种事的,对此不置可否,轻声说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勤耕积粟,可以丰殖。河东一地关乎紧要,不可不慎,除了屯田,你还有什么尽快休养生息的方略,可一并进陈。”
“谨诺。”王邑略低一低头,说道:“臣愚见,治理河东,可盐铁、屯田两策并行。其间盐铁可分为两事,一者是盐,河东郡下可设盐曹等官,专司煮盐贩盐等事,其所得之利,可供来附黎庶安居之用二者是铁,铁官乃农器所出,不可
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职乃决
“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於得人心。”汉书儿宽传
王邑心头顿时狂喜,他知道皇帝这么一说,就说明已经定下他还将是河东郡守了。他有意在河东打下属于自己的亲信班底,自然要对关键部门加以控制,由是也举贤不避亲:“原议郎、河东主簿凉则,其人颇有干能,足以擅管其事。”
“嗯,河东凉氏也算是为数不多的、不曾附从叛贼的本地高门,这也算是酬功吧。”皇帝点头同意,忽又正色道:“屯田乃朝廷首要之政,不可怠慢,如果还像以往那般玩忽,你可要仔细着些!”
“臣谨诺!”王邑心神凛然,赶忙应道:“臣等智力短浅,蒙陛下不弃,岂可相与寝默”
说完了这些事,皇帝便抬眼看向末座的杨沛,神情不由得肃然了几分:“杨孔渠”
“河东决曹臣沛,叩见陛下!”杨沛不敢像二千石郡守王邑那般与皇帝坐而论道,他极守礼数的起身离席,走到中庭向皇帝稽首。
杨沛颔下蓄了须,他这人长得本来就刻板端正,一身玄色袍服更是平添了几分威严稳重。
这样貌一看就是那种一丝不苟的性格,皇帝对此十分满意,他点了点头,说道:“你即日起,为河东郡督邮,巡行各县,纠察乡里豪强之不法者,并负责审讯范先、程银等谋叛之事。”
督邮是郡守属官,位轻权重,平常的时候都是四处巡视地方,专司负责教令的宣达、并纠察属吏有无不法情事、以及还有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的职责。即便是一地县令都不敢小觑,工作形式类似于后世巡视组,但权责却比其大了不知多少。
本来审讯范先等大案,并不是什么疑难的案件,只要摸清皇帝斩草除根的态度,将其明正典刑就是大功一件。何况还是提拔为郡中权力几乎不弱于郡守、郡丞的督邮,这对杨沛来说,已经算是极大的恩赏了。可杨沛却没有一丝高兴的神色,甚至表情没有任何波动,干巴巴的说道:
“臣不敢奉命。”
此话一出,不仅是皇帝微感讶异,就连座中的王邑、裴潜、毌丘兴等人都是大惊失色。
皇帝威权益重,多少人渴求皇帝授予大任而不可得,杨沛却偏偏拒绝了。
杨沛为人执法公正,虽然王邑与其没有相处多长时间,但王邑打心里并不喜欢这个凡事都要依法办事的刺头,同样是非嫡系的下属,他宁可与虽然有些恃才傲物、但是只要用自身才能折服于他就能得到支持的杜畿共事,也不愿意有个杨沛这样软硬不吃、自有一套处事原则的下属。
何况杨沛与杜畿在当初都是荀攸举荐、安插到河东的人,这也是让王邑警惕的地方,所以他抓到机会,便忍不住对杨沛挑刺。
“杨君。”王邑抬了抬眉毛,悠悠说道:“此乃君命,岂可擅自违逆你得说出个缘由来才是,不然,是以藐视陛下。”
黄门侍郎毌丘兴此时也是一副紧张的样子盯看着杨沛,对于河东闻喜豪强出身的毌丘兴来说,针对范先、程银等豪强的审讯,最好是从严从重,只有这样,他毌丘氏才能将因此脱颖而出。
想清楚了其中关隘,毌丘兴觉得由杨沛这种人来负责执法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而且这里面也有他自己的利益考量,于是他为其开解道:“杨君当不至于此,应是有别的缘故,或是有所疑难”
皇帝没有说话,正襟危坐于当中,安静的看着杨沛。
只听杨沛慢条斯理的说道:“臣岂敢沽名只是臣愚见,范先、程银等逆贼罔顾国法、勾结作乱等事,其罪之重之大,已
第一百三十八章 众行贿免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输尔载,将伯助予!”诗经小雅正月
“臣人微权轻,不足为重,说不出什么有用的话来。”裴潜把书简卷起,向前迈了一步,双手将书放回到案上,嬉笑着对皇帝言道:“一切但凭陛下决断就是。”
“少来。”皇帝笑骂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也不是个好相与的。”
裴潜不拘细行,无论说话还是行事,跟寻常那些总是有意无意端着架子、摆世家风度的人比起来,可以说是天然去雕饰、世家子中少有的一朵奇葩,而且跟同样性格古怪的法正、王辅等人臭味相投,在秘书监里与杨修、桓范等传统、矜贵的世家子格格不入。
皇帝虽然性喜安静,但跟喜欢拿捏姿态的杨修等人比起来,他还是与裴潜更合得来一些。不然的话,自己身边尽是些风度翩翩、放不下姿态的君子,皇帝迟早会闷坏的。
裴潜知道皇帝喜欢他这样的性情,私底下也不怎么拘束,反倒笑得更欢了:“使陛下难相与,这是臣的错处,还请陛下恕罪。”
皇帝轻哼了一声,缓步走到窗边,窗外正是一片阴凉遍地:“你是怎么想的”
“这得看陛下想要什么了。”裴潜直截了当的说道,难得正了神色,俨然切换成了一个大人模样。
“千金易得。”皇帝用眼神示意了桌案上的书简:“一书难求。”
“是了。”裴潜立即接话道:“家翁得知陛下诏使崔公搜求天下图籍经书,编撰皇览,认为这是堪比东观校书、以宣文教的大事,故而也想出一份力。”
裴氏与卫氏在河东世代交好,如今卫觊陷入困境,裴茂说什么也得尽力捞一把,这是出于道义的事。何况卫觊及时自首、检举有功,于情于理都不应受到范先他们一样身死族灭的待遇,何况此时外敌当前,这也是裴茂敢于下水捞人的底气。
当然,这一切说到底还得看皇帝对卫氏是什么态度,如果态度决绝,那裴茂等人也犯不上把自己搭进去。所以在裴茂以及一干人上疏请赦卫觊、正式出手之前,便由人微言轻的秘书郎王粲先投石问路。这样做一来裴氏等人也好有个回旋的余地,不至于沾惹是非二来也是看在王粲与皇帝关系还算亲近,皇帝犯不着因此事而影响秘书监众人的和气。
对于底下这帮子士族小心翼翼的试探之举,皇帝心里既得意又觉得好笑。其实卫觊在他心里并不是罪无可赦的人,之所以还关在廷尉狱,无非是做个样子,想看看别人愿意开出多大的价码赎他。
田宅、资财,这些东西在河东遍地都是,那些曾经全属于豪强之家的财富,很快就会通过杨沛对这些人的正式判刑,而统统收入皇帝手中。真正能打动皇帝的,如今也只有书了,只是皇帝也没想过,这份代价裴氏竟也愿意承受
“哦”皇帝有些惊讶了,他意味深长的说道:“裴公想怎么出力”
“家翁说,编撰皇览,这是文教的盛事,不可敝帚自珍,要号召各家献书以充实秘府。尤其是卫君,家翁念在往日情谊,去廷尉狱探视,据卫君所言,彼愿上呈家中所藏,以成陛下修书大业。”裴潜淡淡说道:“臣家中也有一二卷前人遗书,愿将其抄录之后,献于陛下。”
“你河东裴氏,就只有两卷书”皇帝不信。
裴潜这时不再维持一副正经的样子,反而有些赖皮的说道:“臣岂敢欺瞒陛下说句实话,臣家里有的书,石渠阁里都有没有的书,石渠阁里也有,有些篇幅甚至还不如陛下宫中的藏书保存完整。这样的书即便献上来,也只是显得多,对陛下来说,又有何益”
“好,你说两卷就两卷。”皇帝知道要他们把书全给吐出来是不可能的,除非像他现在这样拿刀架在卫氏的脖子上,只不过这种事代价太大,不可能每次都让他得手。他无奈的说道:“反正我也不会去你闻喜老家一卷卷的查。”
“若陛下要驾临寒舍,臣愿做箕帚之使。”裴潜一本正经的说道。
&
第一百三十九章 当务之急
“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日知录卷七
自从拿下安邑之后,太原与上党的消息便更为直观的呈现在众人眼前。
一路追击黑山军、打着为朝廷平定河东叛乱的冀州牧袁绍,在请求入关被张辽拒绝之后,义正言辞的n张辽收容黑山贼张燕的儿子张方、并拦截地方平叛大军,意图不轨。并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带着手下四万余人围攻驻守壶关的张辽叛贼多日。上党太守骆俊几次投书,言河东叛乱只有朝廷做主,不需要袁绍越俎代庖,言辞恳切,袁绍却对此置若罔闻,反而围攻的势头愈加急迫。
“袁本初其性最是叵测,当年孝怀皇帝在时,他就敢带兵攻入南宫,擅杀宫人,可见其目无朝廷、自立之心久矣。此儿今至壶关,打着为朝廷平乱的名头,意欲何为,真当我不知道么”在卫氏庄园里的一处高阁之上,皇帝凭栏而坐,身前各自坐着北军中候王斌、侍中荀攸、平准监贾诩、尚书郎傅巽,以及特许旁听、增广见识的秘书郎法正、司马懿二人。
在见到上党太守骆俊发来的具体文书之后,最是体悟上意的王斌此时接下话头,作色道:“朝廷这些年威权不振,对各地牧守失于管束,倒教人越发放肆了!许攸虽然死了,可范先与袁绍、与各家私通的信件却还在,这就是罪证!不若将此大白于天下,看彼等还有何颜面自称汉室桢干。”
王斌的态度永远代表着皇帝的态度,何况这场叛乱明显就是出于袁绍的指使,此时趁火打劫、或者说浑水摸鱼的行为在众人看来也是殊为恶劣。简直与谋反无异,不过是样子做得好,在不明真相的人眼中,还真以为袁绍有着一颗拯危济难的心呢。
有王斌为皇帝定下了这次议事的基调,荀攸与贾诩等人自然知道该如何说话,荀攸先说道:“袁绍反心昭然,天下有识之士皆共睹之。只是臣愚见,将其罪证与行迹公布天下,可则可矣,但这公布的时机,却要商榷一番。”
“臣附议。”贾诩跟着说道:“若是这个时候传知内外,朝廷必得对冀州倾力用兵,以振威势。而此时青徐混战、并州胡乱、关中才安静不久,尚未修复,若是一味与袁绍死斗,即便得胜,也恐为人渔利。”
王斌虽解其意,仍不禁皱眉问道:“那如何才是最好的时机”
荀攸淡笑不语,贾诩也抚着须不说话,反倒是侧过头看向端居末座的法正、司马懿两人。
随着皇帝与王斌等人的眼光一齐望来,法正两人如何不知这是一个特意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当即跃跃欲试,准备放言高论,可法正到底有些矜持,他忍不住把目光看向司马懿,只见司马懿谦抑的一笑,微微抬起右手示意,大方的将这个机会让给了法正。
法正感激的回之一笑,在席上挺了挺脊背,略微往前倾了些许,抬声说道,既是回复王斌、又是回复皇帝:“小子以为,至少要等青徐之战有所定局、或是并州匈奴得以击溃之后,方才是最好的时机。到那时再布告袁绍之罪,命青、徐、幽等诸州方伯共讨叛逆,朝廷则可居太行之高以临冀土,拥虎狼之兵以窥时局,待众皆疲惫,朝廷再以逸待劳、一举破敌。”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而后又看向司马懿,期待这个比法正的年纪还却在声
第一百四十章 离石屠各
“大胡自来邪其众大小复如何”晋书刘曜载记
西河郡,离石县。
城外草色青青,正对着离石北门的阡陌之上,密密麻麻的簇拥着两三万余骑兵,这一支兵马人人胡服虬髯,与汉人装束迥异。这支匈奴兵马正是以匈奴屠各部为首聚集的杂胡、羯人等小部之兵。
“屠各、又称休屠各,在孝武皇帝的时候,匈奴浑邪王挟休屠王部众归汉,屠各由此散布于并州、凉州等郡。”在离石县的城头之上,匈奴监国、右贤王去卑对度辽将军段煨再一次提到:“数百年来,屠各部在西北逐渐滋盛,成为王庭内部最为豪贵的部落,即便是单于都对其敬畏忌惮。”
“郑公曾对董卓说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种,所言诚是,近年匈奴国内困顿,还能有如此声势的部落也就只是屠各了。”度辽将军段煨悠悠叹道,他身材短小精悍,颔下蓄着胡须,显得有几分儒将的风度。
在段煨身旁站着一个文士,手摸着残破坚实的城墙,望着底下正准备着再一次进兵的屠各胡兵,轻声说道:“再是如何强勇,前日那一仗下来,终是拿不住右贤王麾下的千余骑。”
这一声淡淡的夸赞让去卑受宠若惊,他惶然说道:“崔君谬赞!一切都是段将军指挥周全、麾下将士不惜性命所致,而且,若是没有刘使君发给的刀剑,光凭勇士肉躯,也难挡锋镝尖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