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宽夫,此事殿下与我等几人有过商议,让护卫营军卒分散于各队伍中。”
“从西征奏报看,在西征时,护卫营军卒本就是新军的将领,提前融合无不可。”
现在的形势连富弼也有点懵。他是绝不信太子殿下会没有任何目的,也肯定文宽夫跟太子殿下较劲的事会输。
可现在……还真看不出有什么意图。
“富相有意让护卫营军卒分散于军伍”
“无不可。护卫营军卒本就来自于军伍,经过多年的验证,护卫营的训练方法也确实与众不同。如今殿下继承大统在即,护卫营军卒再次回馈军伍,也是应有之道。”
“况且,宽夫,如今唯有让太子殿下有推进措施,政事堂也方可选择应对之法。”
文彦博想了想,这都是枝枝节节的事,倒也不影响他的目的。
好不容易才让朝廷减少了军伍的一部分负担,他绝不容许让负担再一次加重。
他现在是枢密使,在军伍上应该有很大的话语权。
裁撤合并上四军的方案在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关于上四军裁撤的传言在汴梁流传,什么样的都有。
“如此合并,上四军的营地将去掉不低于三成,也就是将有三成的营地闲置……”
“太子殿下似乎无意掺合上四军营地之事”
“本来此事就不是太子殿下主导。因谋反之事,杀戮甚重。太子殿下为我等文臣代训亲卫,算是跟朝堂示好之举。只是文相公……”
“太祖设置军营并非无的放矢,军营设置构成了守护汴梁的军阵,如此无秩序的裁撤军营,这是在破坏汴梁的军阵……”
“彦之兄所言极是!太祖设御史台的目的,也是我等的职责。如今政事堂决策存在失误,我等岂能熟视无睹”
这就是矛盾转移,这就是不争即为争,这就是赵曦所希望的…~帝王只是裁决者,而不是利益冲突者。
原本文彦博擅改提议,并将事件扩大化,是为了凝聚整个文官体系,阻挡太子殿下扩军或者提高武将地位,甚至改军制的意图。
然而,赵曦这时候毫无痕迹的就退出了,这就让朝堂原本积聚的怼太子殿下的力量,一下子没了对象。
戏幕拉开了,总不能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关上吧
再说了,裁撤军营势在必行,也是他文彦博的政绩。
赵曦笑了,阅奏折的时候笑了,笑的很阴险。
“……如今,政事堂执宰无视祖宗法度,无视汴梁百万臣民安危,不考虑汴梁城防,借太子殿下解决三冗之成果,盲目裁撤军营……”
“……军备用之于军,汴梁驻军是二十万还是十万,取决于军卒本身的素质。但军营存在与否却是汴梁城防军阵的关键……”
穿衣戴帽的废话太多,老爹的精神头可没那么足。所以,赵曦只是挑着捡着把奏折有用的话给老爹说。
还真的按着儿子的料想在发展。
再想想所有与儿子相关的事……事情没结果以前,似乎都跟儿子无关,可发展到最后,受益的偏偏是儿子。
赵祯都不知道怎样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了。
以前的事,他没具体分析过,结果如人意,他也没必要究竟。
这一次是他完完全全的了解了儿子的谋划过程。
苍天怜悯我赵祯!
御史台的奏折是有另外途径的,这由不着政事堂,这也是祖宗法度之一,避免了政事堂蒙蔽视听。
这祖宗法度也不是一无是处。
“把关于因禁军裁撤,弹劾政事堂的奏折归类……”
赵曦并没有让把折子返回到政事堂……不急!
他文彦博不是拿折子给自己找麻烦吗还是每天不断的递。
赵曦没以牙还牙,他准备积攒上一段时间,积攒到一定的数量,然后再送给政事堂……
“李宪,走皇城司的渠道,通知东川铜铁矿、怀州石炭矿以及水泥厂、轨道兵等,让汴梁籍的工兵全部省亲。务必尽快!”
应该差不多了,赵曦觉得应该给老文再添点料、加把火。
赵曦并不知道怀州石炭矿的陆彦晨此时正在汴梁,他连这个名字都不知道。
不知道那个林象,更不知道林象已经在军伍里把转民后的待遇夸的天花乱坠。
没有想到的是,林象在陆彦晨儿子大婚当日,代替陆彦晨邀请了多位陆彦晨早年的同僚。
更没有想到的是,陆彦晨儿子大婚,酒水会是工坊城五年陈,零嘴包含了汴梁所有够档次的新品零嘴。
这几乎接近一个五品文官家里办事的档次了。
这怀州石炭矿得该多富有呀
自己这帮人,除了还有一个汴梁人的身份,真的没任何凭仗在一个矿兵面前理直气壮了。
而现在……又面临裁撤合并,职位能不能保住不确定,但依靠军营的那些收益是肯定没有了。
第三八一章 大械斗
汴梁的军营就跟汴梁的里坊没多大区别,近百年的演变,原本军营的围墙,早已经变成了一间接一间的铺面。
谁都知道这是违规的,谁也没有搭理过涉及面太广了。
开朝时就已经建立的军营,一代代更迭,从这些铺面获利的,可不仅仅是现在的将领,甚至可以追溯到那些勋贵,乃至开朝时的文臣家族。
这也是文彦博凝聚文臣的凭仗。
现在上四军的这些武将,从军营铺面得到的利益不多,但也不算少。
军卒的减少,吃空饷的余地越来越窄,若再把这点收益没了,日子可就真的不好过了。
谁也不曾想到,真正的导火索不是那些呐喊军营裁撤的奏折,也不是林象的那一厢禁军,更不是赵曦让回来省亲的工兵。
裁撤军营的是是文彦博主持的。他现在的骑虎难下,说出去的话,他不得不这么推行,好像真不是给太子设套一样。
关键是太子殿下根本没任何动作。
已经进行一部分了。由于这些年转民消化,每一厢禁军都不足编制数额。所以,就存在了不同队伍的合并。
文彦博并没有完整的裁撤合并规划,做的很随意,就那么随意的把不同的指挥、军、营、厢简单的往一起合并。
这么多年来,驻守在汴梁的禁军,不管是捧日、天武,还是龙卫、虎卫,怎么可能没有恩怨。
文彦博根本没考虑这些纠葛,如果是开朝的勋贵世家,他还适当的照顾一下,至于这些五六品以下的武将,文彦博还真不在意一群武夫莽汉,掀不起什么大浪来。
龙卫和虎卫的隔阂最早可以追溯到开朝,近百年来一直明争暗斗,不过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没出过大事。
龙卫十五营驻地跟虎卫七营的驻地相邻,两营的关系差不多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
现在,裁撤合并,临近的龙卫十五营直接合并到了虎卫七营。
“凭什么所有的话事人都是你们虎卫”
虎卫营的中军帐,泾渭分明的两拔将领,一个个跟斗鸡一样,相互瞪着。
说话的是龙卫十五营指挥使。
对于合并,他们扛不过朝廷,也没想过扛。
本以为合并过来无非是原来独享的利益,需要分担而已。没想到,虎卫营根本就没准备给他们留一丝。
整个新组成的队伍,所有的主事人都是他们虎卫的,这个主事不是说职位,而是关于铺面收益。这就是说,龙卫的这些人,那怕是他作为营指挥使,一样的看对方的脸色,还不一定会有收益。
“因为这是我们虎卫的地盘怎么我们收留你们,难不成还得让你们骑我们头上”
“想待待,不想待滚”
“别不知趣来了我们虎卫,就得按我们虎卫的规矩办。有个位置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的”
龙卫的指挥使就说了一句,没想到对方根本连上下级尊卑都不管了,七嘴八舌的怼了回来。
“朝廷安排是对半的。”
这确实时事实。文彦博还不至于那么没脑筋,把所有的主官都让虎卫担任了。
十将、军头、都指挥使,几乎都是对半分开的。至于营指挥使,由于官阶的原因,还需要整个改编结束后,根据情况由朝廷统一任命。
“你可以找朝廷要那一半去”
龙卫的这指挥使不算鲁莽人,他也知道他的要求放不到台面上,所以才忍着憋屈,想跟虎卫的人讲道理。
这种事本来就是军营里私底下的事,和气生财,谁也不想把这事吵得沸沸扬扬喽,那样最后大家都没得吃,甚至还会牵涉到更多的人。
可是,人家虎卫的人根本就没准备讲道理
“我也不给你说废话了。就问一句铺面的收益我们可以分几成”
不做话事人也无所谓,铺面的收益大家都清楚,即便不是了解的太详细,大体上说得过去,他也就认了。
“我们虎卫的铺面,凭什么给你们一个大子都没有”
这是把兄弟们都当军卒了那怕顶着个都指挥使的名,除了俸禄,其他收益是一点没有了。
龙卫的指挥使攥着拳,使劲忍着,硬憋着不冲动。
“哎呦看来不服气是不是莫非想动手不成有胆你动呀”
“就这熊样,还问分几成撒尿照照自己”
“哈哈哈”
“啊”
终归还是没忍住,实在是忍不下去了。
受点欺负可以,有收益也算,那怕是收益少一些,他也认了。
这种一点收益不给,还受欺负的情形,他是真忍不下去了
“殿下,龙卫十五营和虎卫七营发生大规模械斗”
“什么”
听李宪奏报,赵曦惊着了。械斗军营械斗,这可不算小事。
“回殿下,龙卫十五营因裁撤合并到虎卫七营了,龙卫的营指挥使与虎卫商讨军营铺面的收益,双方没谈妥。”
“开始是将领互殴,后来发展成了两个营所有军卒的械斗”
“人员伤亡情况如何政事堂如何处置可曾殃及百姓”
赵曦冷静了。对于汴梁留存的这些禁军,赵曦还是了解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也清楚。
或许这是一个契机,但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回殿下,械斗在营区,暂时没有人员伤亡。开封府已经到了现场,但巡捕和衙役没法干预。”
想来现在政事堂应该有人到现场了,下一步
“通知负责现场的新军,任何罪罚必须根据大宋刑统就是政事堂的命令也不行”
赵曦敢肯定,政事堂处置的方式,绝对是杀鸡儆猴。杀军卒,对于文臣而言,真的跟杀鸡没区别,他们不会在乎那些军卒的性命。
对于汴梁禁军军卒,杀几个赵曦也不太在意。他需要这个事件发酵,如果真的因为杀鸡吓着猴子了,这事很快就会平息,并且不会影响到后期裁撤留在汴梁的禁军,还真没什么尿性
文彦博看着营地里已经乱作一团的状况一群不知死活的莽汉
根本就没想过去问缘由,也不会去考虑这些人该不该杀。
这是汴梁,不是地方军州,如此大规模的械斗,开朝以来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必须强力镇压。
第三八二章 违命
“所有人听令,对械斗者警告!空弹介入,以制止械斗为任务!行动!”
听到这样的命令,文彦博有一丝恼怒,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真不能发火。
械斗源于禁军的裁撤合并,也就是源于他的政策推行。
龙卫和虎卫械斗,他召集了新军阻止,若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计较新军执行命令的细微差别,那麻烦可能更大。
再说了,格杀勿论的命令能私下说,决不能当众。
格杀勿论是不合适,但他必须这样做,必须尽快把事态控制住。
朝堂上对裁撤合并军营的思潮越来越纷乱了,越来越走向一个不可控的趋势。
倘若械斗扩大,殃及整个汴梁禁军,这不仅仅是太子殿下整军的问题,是他文彦博将面临无休止弹劾的问题。
所以,他才下令让新军格杀勿论。大不了最后让这一伍的新军背锅……即便是新军,死个万儿八千的在他来看也无所谓,更别说背锅不一定就是死。
只是,新军的主官是护卫营军卒……
“砰…砰…砰……”
一阵枪声响起,就跟爆豆一般,这种密集连续的爆豆声,让围观了闲人,包括维持秩序的开封府巡捕衙役也有点胆寒……
械斗的军卒大部分停下了,他们也知道这是新军来了……新军是有火器的。
还有一小部分还在继续…~
怎么说呢,械斗的原因是因公,当械斗一旦开始,就不再是公事了。
之前就有恩怨的,这是混水摸鱼的最好机会~…谁也知道,如此规模的械斗,最终会不了了之。
弄死谁,那只是怪他命该如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