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但赵曦清楚,这不会续久,最起码在现阶段,不会续久,甚至朝臣们在憋着大招,等着给自己来一次反击呢。
幸好,他还没登基,幸好老爹在这般状态下,一改往日老好人的作派,给自己挡了可能存在的冲击。
那怕所有人都清楚,事情是太子殿下做了,可台面上官家还是帝王没人在这时候非议一个生命垂危的帝王。
至于以后,再说以后吧。
赵曦知进退,明是非,这是政事堂普遍的认识。
就比如现在,因谋反案而牵连了太多的京官,朝堂也就出现了大量的空缺。
在所有的人事调整和安排上,赵曦表现的相当温顺,一次反对和否决都没有。
都是政事堂提上来,随便议一议,赵祯再用眨眼皮的方式表达一个善,然后就成行了。
仿佛又恢复到了官家执政的年月。
赵祯在用这种方式缓解儿子和臣工的关系,赵曦也不想白瞎老爹的好心,就这么着吧
赵曦也真不想真的就跟臣工闹太僵了,特别是政事堂的这些人。
“诸位相公,护卫营以及新军的作战能力,经过这次西征已经得到了认可。”
“国朝臣工的安保,一直是由臣工自行负担的。虽然国朝没出现过前朝那种暗杀的事件,随着国朝军备实力的增强,与辽夏等周边的关系可能会走向另一种局面。”
“而国朝包容的政策,导致无法避免细作的存在,臣工的安危,特别是对外强硬臣工的安危,将面临考验。”
“在此,我有个提议,准备训练一批类似护卫营军卒一样的护卫兵,作为四品以上,可介入朝堂大事臣工的护卫。”
“这批护卫,将由护卫营负责训练,装备与护卫营等同,全部配装新式军备。以确保朝堂四品以上臣工的安全。”
还没有一个朝代,帝王如此明目张胆的去监视臣工,那怕是暗地里可能相公家厨娘也跟皇城司有关联,但太子殿下这样的做法就太过分了。
“殿下,我等俸禄虽然微薄,供养自家的下人还是足够的,此事不要再议。我等若死于非命,乃命当如此,不须殿下忧心”
果真还是有怨气的。
富弼没觉得太子殿下会如此下作,应该还有后话。
可欧阳修、司马光这类所谓清高的文人,根本容不得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欧阳修因跟外甥媳妇的谣传,出外多年,这才刚回朝堂,都感觉太子殿下这番话是针对他个人所准备的。
怒从心生,根本不留一点情面就直接拒绝了。
赵曦还是第一次被这样直白的怼了,有点奇怪再想想也是了,这是碰着老爷子的痛了。
惭愧惭愧,真不是故意。
“诸位相公,是曦没把话说明白。所谓执宰和臣工的护卫,护卫营只是代训”
“怎么说呢,原来的护卫营军卒,目前暂时负责内苑值守,且都是经历了征战的悍卒,有些大材小用了。”
“我的意思是将护卫营的老军卒,分派到殿前司,并与西军轮换守边。重新培养一批护卫。借此机会,为朝堂臣工也代训一批护卫。”
“护卫营军卒还以早年的方式选拔,但朝堂诸公的护卫,由各位臣工自行决定”
经过赵曦多年在三冗上的不懈努力,殿前司和上四军,在汴梁的兵员还有六七万。
现在,新军接管汴梁后,这些人全部歇工了,老这样放着不是回事儿。
同时,护卫营早期的这批军卒,多数都有官阶了,这一次西征回来,论功行赏,都有六品的昭武校尉了,一直以军卒的身份,确实也是浪费。
早期培养护卫营,到后来训练新军,赵曦本来就是为改变整个国朝的军伍做准备的。
也是因为自己没有登基即便自己登基了,也未必能快刀斩乱麻的施行。
所以,赵曦必须得有可以跟臣工们交换的筹码。
为臣工培养亲随,是赵曦不得已的做法,这虽然不是恢复前朝乃至更早以前的部曲,毕竟算是在台面上承认臣工可以拥有武力。
想来这对臣工们应该有很大的诱惑力。这个诱惑,甚至可以让他们忽略汴梁禁军和西军的更戎。
赵曦也想试试,护卫营培训体系,以家国为根本的宗旨,是否可以抗衡家将家臣的性质。
“殿下不是派遣护卫营军卒为臣工服务”
“不是是为朝堂臣工代训,使其亲兵具备护卫营军卒的能力。朝堂臣工忠心为国,曦若那般操作,岂不是小人之心吗再说了,护卫营军卒是属于军伍的,放之于军伍方可使其人尽其才。”
“当然,这是个逐步推行的过程。在甄别皇城司亲从官结束时,也是护卫营军卒回归军伍之时。在此期间,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臣工护卫的训练。”
事情绝不会像殿下所说的那般简单,殿下做事,从来都是走一步看三步。
可富弼真看不出这里面有什么对朝臣不利的地方。不但如此,这还是一个完全倾向于文臣的做法。
国朝即便不允许有部曲,可武将的亲兵那是惯例,也是事实。
如今文臣也可以这样
看官家一丝狐疑和担忧的神情,随着官家把眼闭上,就没有了。
看殿下似乎没有任何异样,仿佛真的很坦荡。
能不坦荡吗那怕心里再不乐意,他想推行队伍更戎,想大范围改变上四军,想缓解前期与文臣之间的龌蹉,就不得不这样。
“当然,具体职衔、品级该如何配备亲卫,这需要朝廷拟订”
纯粹没有条件,反倒不足以让人信,有限制了,人们反倒会相信。
第三七七章 谁更能沉住气
“爹爹,孩儿鲁莽了。不过孩儿是不得已如此。”
“爹爹曾教导孩儿,与朝臣要以仁爱之心笼络。但因谋反之事,孩儿不得不杀一些文臣,这肯定会在文臣中产生一股逆流。这是孩儿如此做的原因之一。”
这事赵曦没有跟老爹事先沟通,是真不想让老爹操心。
老爹什么性子赵曦清楚。一旦提前沟通了,老爹这几天肯定会一直忧虑通过的可能性。还不如这样直接得到结果后再解释。
“另外一个原因,孩儿是想对殿前司和上四军开刀。孩儿想用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让护卫营军卒接管整个殿前司和上四军。”
“并且,孩儿准备将西军和殿前司上四军更戎,同时根据标准对殿前司和上四军裁撤和转民。最终全部变成新军。”
“这所有想法的施行,都必须朝堂的支持。而为朝臣代训亲卫,孩儿也不会盲目施行。还有一点,孩儿想试试,护卫营那整套成体系的理念,能否抗衡家族观念,能否改变以家为尊的陈例,为将来的军制变革支持。”
赵祯也想到了护卫营影壁上的大字忠诚、服从
曦儿这样,或许真的能行。
藩镇割据这是赵祯费很大劲表达的意思。
前车之鉴,这也是国朝如今既定国策的根本,必须防止藩镇割据。
对于如何管控军伍,赵曦多千年的见识,如何连藩镇割据都无法避免,赵曦真对不起穿越者这个身份。
“爹爹,孩儿明白朝堂臣工对于国朝国策的执行力,应该不比孩儿思谋差。况且,因军备的原因,未来军卒对于朝堂的依赖,要远远大于现在。”
这一点赵曦是考虑过的。一个轨道对运兵能力的提升,一个火器军备更换,这两点都是加强朝廷统治的手段。
是否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除了家国理念的教化,忠诚度的培养,队伍给养也是关键且重要的因素。
如今的新军,抛开队伍忠诚方面的树立,单从军备对朝廷的依赖程度而言,比原来的军种,对朝廷的依赖程度更高。
一旦火器成为队伍的主要作战方式工坊城,或者说军备制造比将领忠诚更重要。
这也是赵曦敢去尝试家国理念冲突的原因。
护卫营培训体系与如今家族利益高于国朝利益的冲突,赵曦认为应该尽早尝试,希望能用这一次的所谓亲卫代训,把问题暴露出来,让他看到新旧观念的差距,也好为自己未来的做法参考。
“爹爹,在孩儿看来,尽管国朝文武界限分明,其实在本质上,或者说私底下,文武关系并非真如朝堂所表现的。”
“为国朝长远计,孩儿想把私底下的问题,直接摆在桌面上,这样更利于管理。”
或许儿子这样考虑是对的,赵祯很欣慰。虽然他没看到过火器作战的现场,也不清楚火器是否真的对朝廷依赖性大。不过有一点赵祯清楚,就是护卫营变化。
护卫营从筹建到成型,所有的过程,赵祯都很清楚,真的与所有记载的队伍大不同,即便是后来的新军,赵祯从皇城司的奏报中,也窥到了不同,大不同。
度这是赵祯对儿子的提醒,或者是说对儿子未来执政的笼统提醒。
至于现在,那怕自己只是个用眼睛说话的牌位,有些事,他还是能替儿子挡一挡。
早知道,应该提早尝试来着,那样或许自己能为儿子多做点,没想到自己就这么突然的废了
朝堂是帝王的朝堂,也是臣工的朝堂。就国朝如今的状况,吃独食是很难的。
所以,当太子殿下准备为朝臣代训亲卫,以及扩充护卫营的议题被广为流传后,从京官到地方,每一方势力都有了各自的想法,也导致了这件事成了如今朝堂最大的事。
那怕是已经致仕休养的老臣工,也怀着忧国忧民的大情怀,不断的往朝堂递折子。
如其说是关注朝堂,不如说是刷存在感,让朝廷在此事上不能把致仕的老臣给丢一边了。
甚至那些有功名在身,却没有差遣的闲人,都投门扒窗,用不同的方式,借不同的渠道往政事堂以及赵曦这儿递折子。
各种言论都有,反对的,赞同的,分析利弊的,建议管理的,甚至还有规划未来的等等。
在赵曦看来,字里行间都在说一个意思别忘了我
赵曦仅仅是丢出去这么一个议题,还真是丢出去了。
自从那次集议时提了那么一嘴后,赵曦再没有主动说过这事,甚至都没有询问过,所有关于这方面的折子,赵曦都丢一边了,就更没这事一样。
赵曦明白,他不能有一丝的急切,不能有一点的热衷。
赵曦之所以如此做,背后的目的很大,很长远,或者说是在设一个套。
首倡是他,还是一个明显对臣工有利的议题。如果他表现的急切了,反倒会让朝堂臣工以为他有背后的想法他确实有。
他就那么一说,然后直接放一边,反倒是打消怀疑最恰当的做法。
臣工、相公、帝王,这个平衡赵曦很清楚,他冷处理的目的,就是想来个大挪移,想把这件事的主导交出去,自己好置身事外,做一个裁决者,而不是实施者。
他是想由原来自己与朝臣的争端,变成臣工和执宰的争端。矛盾转移,是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
至于这种提议会不会夭折,赵曦不担心。
是自己首先提议的,集议时老爹又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不乐意的情绪,加上自己后来的冷处理,不可避免的给朝堂造成了他有反悔的意思这应该可以掩盖他真实的意图,反倒能促成这事的推行。
这是一个要我做和我要做的区别。
一件事,他人要求你做,和你自己想做,在心态上是两个概念,也会直接导致结果上的不同。
现在应该是一个谁比谁更能沉住气的态势。
对于赵曦这种走一步看三步,甚至看五步的大谋略帝王,政事堂的执宰们没有单纯的从议题上去看,他们都在揣度太子殿下背后的目的。
之所以赵曦能见到如此多这方面的折子,完全是政事堂有意为之,想给赵曦造成一个整个朝堂热议并很有可能促成的现象。
如今暂停了早朝,只要集议时太子殿下再次提出来,政事堂就有了设置条件的主动权。
第三七八章 算不算内斗内行
剧情不该是这样的。
太子殿下集议时提及的代训亲卫的议题,在集议时并没有达成共识,甚至在开始欧阳修还带着情绪反驳了。
尽管后来太子殿下解释了,专门解释了没有监控臣工的意思,当时并没有再谈下去。
因为太子殿下做事,从来都不是无的放矢,这让执宰们没勇气直接给予答复。
所以,执宰把这个议题放出去了,扩大到了整个朝堂。
他们希望能集思广益,让所有的臣工参与到此事中,从而能在各种意见和建议中,揣摩出太子殿下的真实意图毕竟最后结果和开始提议大相径庭的事,在太子殿下这太常见了。
同时,也可以营造一个满朝皆欢喜的局面,让太子殿下着手推行此事。那样,政事堂就能设置条件,从而在讨价还价中明白太子殿下的目标所在。
可惜,所有手段都用了,结果这事好像就这么停了,停的无声无息。
“难不成太子殿下真没有其他意思”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对于太子殿下的提议,文彦博是真不踏实。
万尹山演习过去已经十多年了,那时太子殿下还是个少年,现在已经成人了,还马上就要继承大统了,谋略的格局绝不是当初了可比的。
如今朝堂的局势,也是文彦博倡导的。
不过,现在他也疑惑了。
富弼抬了抬头,索性把手里的奏折放下了。捏了捏眉心他是真不想看到朝堂再有人搅和了。
若不是看到太子殿下真有让大宋中兴的可能,富弼都想告老还乡了。
可偏偏他的身份又是文臣,不得不站在文臣的角度考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