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太子殿下很明显有尚武情结。
每一次都有堂而皇之的借口,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武备上。
富弼不觉得有错,可文臣紧张了,特别是西征大胜之后,更加紧张了,甚至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
满朝堂臣工都这样认为,理由也是现成的,就看护卫营如今的傲娇,就能看出太子殿下教化的理念是在提高武将的地位。
这又有什么不好国朝四面环敌,强大的防卫力量是国朝安稳的保证,怎么就容不下了
就是容不下
这个朝堂就是这样,一旦没了兵事,都会把精力放在内耗争斗上,还一个个相当内行。
惯坏了,士人过高的地位,已经到了不容其他身份地位威胁他们被尊重的现状。
富弼也很无奈,想说话,张了张嘴又停了,没法说。
“倘若真如殿下所言,只是代训,倒也无不可。”
司马光的经典水平高,要说朝堂谋略,他还真不算精英。
太子殿下当初提议的是护卫营重新选兵,他不明白为什么文宽夫要让臣工们认为是扩军,甚至还这样传言出生了。
太子殿下借护卫营更戎以及代训,要将护卫营扩军这是文宽夫当初认定的。
文宽夫甚至认为,决不能让护卫营军卒分散到各军营。
护卫营的骄傲是骨子里的,倘若把这种气质带到所有军营,意味着武将翻身。
这一点好像大家都赞同。
“彦博还是不踏实。诸位,要不再推进一步”
“如何推进”
富弼没问,司马光问了。总得有人接茬。
“如今的殿前司、上四军已经名不副实。而军营占据的地盘没变。”
“试探太子殿下这次是不是扩军,朝廷可以把护卫营周边的几个军营全数腾空”
富弼眯了一下眼,瞬间明白了文彦博是什么意思。
给太子殿下设套这样明显的套,都能看出来不对,文宽夫这是要拉同盟
汴梁寸土寸金,军营腾空闲置,盯着的人就多了,用于军营还是转民这就存在很大的周旋余地。
这一次太子殿下西征,让朝堂看到了兵不在多而在精的道理,同时,太子殿下多年谋划,朝堂也看到了减少军卒对国朝防卫影响并不大。
此时若是裁撤汴梁驻军,恐怕会在朝堂通过
这是一个矛盾,裁撤新军,势必得更新军种军备,而更新军种军备,同样需要太子殿下主导,并由护卫营执行。
富弼感觉,这文宽夫恐怕又是要给太子殿下做嫁衣了。
的确,一旦此事推进,并由倘若政事堂提议,同样会给太子殿下造成政事堂也热衷于此事。存在让太子殿下提早显露底牌的可能。
然而,这不是表态,一旦太子殿下将扩军之事提上议程到那时,有军营闲置土地的诱惑,整个朝堂很可能让太子殿下的扩军之议胎死腹中。
“陛下,殿下,汴梁禁军原本有近二十万,如今经过多年消化,算上凯旋的新军,汴梁驻军不足十五万。老臣以为,可以将汴梁之驻军裁撤合并,腾空军营以备用。”
老文文彦博文宽夫你可以呀
赵曦看了看相公们,也只是看看。这事需要老爹决断的事,他除非有不同意见。
这种事赵曦喜闻乐见,怎么会有不同意见。
至于最终这些闲置土地怎样用,那就各凭本事了。
赵祯看自己的儿子,他在想是不是儿子与政事堂沟通好了,否则文彦博怎么会有这样的提议。
可惜,看是看到了,儿子却没有跟他有目光的交流。他很疑惑
不管怎样,赵祯感觉这是好事,似乎在按儿子的谋划发展。
可还是简单的一个字。倒是想多说,就是太累了,大伴累,他也累。
赵曦哪敢跟老爹有目光的交流呀
他宁愿老爹带着疑惑,甚至可以说是越疑惑越好,也能让政事堂放心去推进,挺好。
这情形,让文彦博更疑惑了。
太子殿下不表态,这点文彦博考虑到了,可为什么官家会疑惑,他有点想不通。
从太子殿下拒绝禅让来看,太子殿下的孝心绝对是诚挚的,官家处于这种境况下,文彦博不以为太子殿下的谋划会瞒着官家,一旦太子瞒着官家,而在集议时不断的提及,会导致官家过度思虑,不利于官家康复。
这就需要,太子殿下将所有的结果,让官家提前知晓,避免增加官家的思虑。
不管是太子殿下同意,或者有不同意见,还是说正中下怀,只要太子殿下跟官家有交流,那怕是目光交流,他文彦博也可以捕捉一些信息,可现在,居然是没有任何表示。
难不成太子殿下这次,真的是单纯的为文臣代训亲卫,没有其他意图
第三七九章 凭什么
现在的汴梁驻军,怎么说呢,自从管家病重,汴梁的禁军和殿前司就跟官家的身体一般,不死不活的,保不准那天就嗝屁了。
有人说汴梁是座军城,也无不可。
十几万的各类将士,加上他们的家眷,足有汴梁丁口的三成强,当然,这是说以前,现在嘛,自从太子南征以后,这些年汴梁的军卒裁撤了很大一部分。
转民到工坊城的,选拔成为新军的等等,留下都是不上不下的那一类。
不想吃苦,也没有手艺,更不想丢了汴梁人的身份,再加上多少有些朝堂官员的关系,一次次的躲过了裁撤合并,继续着混吃等死的日子。
这一次,估计是真躲不过去了。
一下子,关于上四军和殿前司合并与否的折子多起来了,还多数是反对的声音。
估计这次老文要玩脱了。
只要是那些论裁撤禁军疏、军营转用疏等等之类的,赵曦一律不看,随手翻一下,就丢一边了。
赵曦很庆幸自己没有接受老爹的禅让,便有了这种随意处置这些废话的可能。
大宋的文人挺犟的,没搭理他们,这样的奏折仍然源源不断,这要是正常早朝了,他估计也会被喷。
虽然赵曦不觉得他辩不过那些靠嘴吃饭的,但自己是帝王,总不能每天跟臣工吵架玩吧。
这样挺好,随便他们写,咱就是不看,你能咋地
文彦博想用这种方式,让自己先表态,很明显他想多了。真以为自己是个小年轻,是个初次执掌皇权的娃,会忧心文臣们的这些废话。
但他肯定想不到,自己压根就不看。
折子老爹总是放心不下自己。
“爹爹,孩儿不会分不清楚轻重的。这些丢一边的,都是关于汴梁禁军裁撤合并的。”
老爹一副疑问的神情。赵曦懂,懂他老爹的意思,无非是应该重视呗。
重视啥没有任何意义和作用的废话而已。
怎么说呢,臣工的奏折,只不过是决策的借口。用得着了,那就是奏折,用不着了,那是废纸。
一旦事态发展到一定程度,自己需要介入了,让内宦甄别立场予以挑选即可。
现在嘛,还不到时候。
“爹爹,政事堂之所以见天的递这类奏折,并非政事堂没有处理的能力和权利,是想造势营造一个这是大事,且还是急事的大势。”
“如此,就需要爹爹尽快做出决断。这不算仓促,可一旦爹爹有了决断,那怕是方向性的决策,政事堂相公也能揣摩到将来的趋势。”
“这样,政事堂就会根据趋势,找出其中的漏洞或者关键点,从而左右最终的结果。这种结果绝不会是爹爹希望的结果。”
赵曦嘴里的爹爹,这时候就是个借口,他肯定不能说是自己。
赵祯真的有点后悔,后悔没早些时候就让儿子主政,那怕他背着决策者的名声也行。
很显然,儿子在处理问题的能力上,确实比自己要强。
臣工有言,自己是最适合做帝王的这话没错,因为臣工的立场就决定了。
反过来说,从帝王的角度,他真不算一个好帝王。
陆彦晨是汴梁人,土生土长的汴梁人。
年少时因为斗殴入刑充军了,他的体格也适合充军。
开始还是贼配军,陆彦晨成人后,体格越来越壮实。在一次禁军选兵时,他很幸运的被选到上四军了。
本来该过好日子了,可没想到几年调换,年少时他打的那个街坊的哥哥,居然成了他的上司。
几经忍耐,在实在忍不下去时,他又把上司打了。最终把多年积蓄都亏进去,好不容易免了牢狱之灾,去了信阳军。
或许真是他命运多舛,在信阳军没两年,赶上了信阳军反叛
多少年了,陆彦晨这次回来汴梁,是因为大儿子成婚。
他因谋反到怀州做矿工,大儿子守祖宅,并没有随他去,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
可儿子成婚,当爹爹的不能不来。
信阳军反叛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了,太子殿下当初的许多限制,都已经废掉了。
现在的怀州石炭绝对算得上太子殿下所有产业中最重要的一项。
这些年,被太子殿下条令条例熏陶的,陆彦晨没了一点轻狂年岁也大了。
“你是陆彦晨”
林象看着眼前这一身锦衣的中年人,揉了几次眼,最终还是喊出了这个名字。
“林指挥使,是我。多年不见了,儿子大婚,指挥使一定要过来喝喜酒呀。”
不管有没有间隙,时隔多年了,都中年了,又是儿子大婚,左右邻居的,都是宾客。陆彦晨不算唐突。
关键是他对比了自己跟林象对方的日子也就那样。
他这些年凭着一把子力气,手底下也算是管着百十号矿工了。
再说了,婆娘又在矿城有份营生补贴家用。
太子殿下的产业里,从来不亏待下人。他一家子的收入,还真不是一个上四军的指挥使可比的。
他也知道,这些年上四军不停的裁撤转民,这些指挥使越来越没油水了,克扣不上军卒的军饷,哪能还有好日子
钱是人的胆。
林象这些年能在裁撤中,从十将爬到都指挥使,真的不算差了,可面对陆彦晨,他还是觉得腰杆直不起来,似乎还有点自卑感。
他也知道,陆彦晨没有跟他显摆的意思,可就是心里不舒服。
听家里人说了,这几天只要是去陆家送吉祥话的,都会给糖块,还是内苑出品的糖块。
本来他还不以为然,甚至猜想了多种可能,就是没往陆彦晨身上想。
这一见着,压根结合这些禁军转民的事实,林象不得不承认,陆家的一切变化,恐怕都与陆彦晨分不开。
林象打呵呵走开了,可心里一直走不开。
他陆彦晨凭什么
贼配军,好勇斗狠被赶出了上四军,还是叛军凭什么他就能过得如此滋润
而自己林象不甘心。
突然,他想到了这段时间朝廷准备合并上四军的传言。
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借这次机会改变现状呢
他也清楚,他没根没底,每次躲避裁撤,都是靠托关系走后门的。
可他的上司上上司肯定在朝堂是有跟脚的
鼓动,根本就不需要编造,陆彦晨就是现成的例子。
第三八零章 这就是矛盾转移
护卫营回营了,就跟也担心营地被裁撤合并一样,把内苑守卫职责交给了甄别后的皇城司亲从官。
说是甄别,还不如说是一个遴选训练的过程。
皇城司本来就是内监中有拳脚底子的,且能力相对强的。当初李宪的箭法算很不错了,依然不够亲从官的资格,可想亲从官没有无能之辈。
护卫营对亲从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甚至护卫营的教导都介入了,灌输护卫营的职业理念,树立了亲从官忠诚服从的职业宗旨。
护卫营回归也是应有之理,这一点就是朝堂也没法干预,不管是皇城司还是护卫营,基本上认同是皇家亲军了,不需要朝廷许可。
而新军,当初赵曦回朝接管汴梁,为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压根就没有让新军占据汴梁城的军营,把营地放在了工坊城,每天有专门的马车负责接送轮班的军卒。
似乎太子殿下在表明一个态度,那就是,新军完全脱离于上四军裁撤合并的事。
就是太子殿下那些个亲信,也仿佛没有了存在感。
这还是吕公著、韩缜等几人官阶够了,否则整个护卫营的文武官员,朝堂几乎会全忘记了。
这节骨眼上,护卫营体系的官员,本来都不是张扬的性子,这时候就更低调了。
难不成太子殿下真的没有其他目的真的是只为代训亲卫吗真的是只想更换护卫营军卒而已
文彦博真的越来越看不清形势了。
“富相,护卫营那些校尉参与了汴梁值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