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生无可恋,寸步难行这就是那些朝臣家人的处境。死者刚刚装殓,却无法操办丧事,因为那怕是亲友,也担心被牵连,更别提邻里了。

    还好是冬日,否则尸体该发臭了

    汴梁人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同仇敌忾。甚至连售卖寿衣的,都拒绝了这些人家的买卖。

    至于准备彻查案件的官员还查个屁呀各回各家吧,别说查不出来,就是查出来又怎样难不成朝廷还会处置

    就不给朝廷找麻烦了。




第五五七章 萧卓尔一口老血
    听说陛下将曹家家主叫进宫里训斥了,听说若不是曹太后求情,陛下说不定会治曹家人的罪。

    这些传言仅限于朝臣中,因为有人看到了铁青着脸离开的曹太尉。

    而真相只存于内苑。

    “官家,蹴鞠快报之事,是臣等许可的。”

    富弼的品性,做不到让人背锅了而无动于衷。再说了,他认为此事并无错。

    “富相,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先朝太宗之言是为至理。但朝臣是否有罪,在法度、在条令、在朝廷,而不在舆论。”

    “蹴鞠快报的行为,在本质上有引导舆论方向的作用,甚至到了左右朝廷决策的地步。这很严重。”

    “先不说这些臣工是否存在通敌叛国,而现在,在舆情上已经成为了通敌叛国,就连朝廷组织的调查也不得不敷衍了事,不了了之。这不正常。”

    赵曦义正言辞,仿佛这些事真的跟他无关,也确实让相公们感觉真的与他无关了。

    “诸位相公,子民并不具备鉴别能力,并不能做到明辨是非,他们靠的是一腔热血,是情绪,而这种情绪很容易左右他们的行为。”

    “看一看这些臣工家眷的日常生活就知道了,就这一篇文章,就让他们在汴梁寸步难行了。是故,舆论需要监督,需要引导。”

    “政事堂议一议吧,出台关于舆论监督和引导的法案,以避免诸如此类的发生。”

    “至于这一次就这样吧。看能否让工坊城这边些帮助,让他们扶棺回乡吧”

    “另外,让蔡确就任礼部侍郎,同时兼任监察衙门佐官,负责筹备由朝廷主导的类似时论、蹴鞠快报的抵报印社。并承担监督和引导民间舆情的职能。”

    “此抵报印社要分两种,一类面对朝廷四品以上官员的内参,一类面对天下子民的民报。”

    “至于作用吗宣讲朝廷政策、普及教化、甚至刊登民间诉求等等。内参以刊登一定程度上的朝廷议事内容,并专门开辟专栏用于监督天下百官行为,研判朝廷政策和决策。”

    这才是曹太尉离开内苑铁青着脸色的原因。

    不管是蹴鞠快报,还是时论抵报,这都是原本都不看好,官家执意要玩的营生。

    任谁也没想到,最终会是如此规模的产业。

    如今的报社,几乎覆盖了国朝的所有州府郡县,所产生的利润,甚至不比养一支蹴鞠球队差。

    在老六家眼里,他们跟官家就是朝廷,就能代表朝廷意志。可如今,官家居然要朝廷主导办报纸

    说实话,并不是没有朝臣有过这想法,当然,他们的想法不是朝廷举办,而是有些朝臣看到了利润,就想着分一杯羹。

    有中人跟老六家商量过,老六家把这门关死了老六家要真想关一扇门,在国朝还真没有谁家能推开,敢推开,何况他们还有官家在背后。

    可没想到官家亲自推开了这是让朝廷跟他们分羹了,根本没法拒绝。

    百姓对朝廷和对老六家的认同,不用对比也能看到结果,这就预示着,抵报这一行肯定要受到冲击了。

    希望官家所说的河东地能真的有另外的大收益吧

    赵曦不能想的太局限了,他需要具备帝王视野。

    随后的三级决策制,会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朝会上朝臣们的七嘴八舌,很有可能会遭到抵触。

    借这个由头,赵曦先为那些总喜欢没事找茬的人开一扇窗,然后再关门的效果会好一些。

    从来就没有一件事是单纯的,就比如这次所谓的内奸之乱,赵曦想让这个起的作用很多

    萧卓尔快要郁闷死了,特憋屈。

    这才几日,北上的人恐怕还没有抵达上京,还没拿到大辽朝廷关于宋军夹攻河北道大辽大军的消息,可汴梁的乱局让他感到越来越压抑。

    别人不知道这些死去宋臣是怎样回事,可他萧卓尔知道。

    在上次出使大宋时,大辽的密谍司给了自己一份名单,而这次汴梁死于非命的那些人,都是名单里的

    早知道这样,他真不该两次出使都跟他们联络。

    如今的宋国强盛了,留着他们比现在弃掉作用更大

    还好,萧卓尔不得不庆幸,还好没有全军覆没,一些隐秘的棋子并没有被一网打尽

    事情就这样了了,让观望的朝臣云里雾里的,本以为朝廷会给个说法,当抽调成立调查组的人员,一个个回归后,大家终于明白真的就这么结束了。

    怎么可以这样这不相当于死去的这些人,坐实了投敌叛国吗可所有人都只是心里非议,没人去为死去的同僚奏本谁也不傻。

    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些死去的臣工家属,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

    这是祸及家人了,这样的结果除了投敌叛国,还有什么罪行可比

    也有人拐弯抹角,旁敲侧击的问过相公们相公们能说啥能说是因为政事堂同意蹴鞠快报刊登那些文章,从而导致了这些朝臣的家眷在汴梁无法生存吗

    还是言明这一切都是朝廷为了保护那些家眷都不能说呀

    没有彻查,就没有真相,就让人投鼠忌器,不敢随意掺合这可是投敌叛国呀

    国朝不杀士大夫投敌叛国根本就不再此列

    没几日,好像就在那些死掉朝臣家眷消失的第二天吧,政事堂就收到了几份辞呈,还没处置呢,紧接着越来越多的辞呈递上来了。

    理由极其充分,有伺俸双亲的,有年迈不堪重负的,有力不从心的等等,反正都是坚决致仕的。

    官家和政事堂都按陈例,驳回了辞呈,热情挽留了,但都是决意要离开

    “把写辞呈这些人的履历理一下”

    富弼总觉得有些不对劲,这股风刮的莫名其妙。

    当诸位相公仔细查看这些人的履历以后

    “官家,既然他们执意远离朝堂,官家还是恩准了吧,也好成全君臣之义。”

    不再劝留了,富弼在劝放

    “准了准了可成全君臣之义”

    赵曦饶有风趣的看着各位相公,很平淡的问。

    “回官家,确实如此”

    朝廷批了,恩准了近三十名朝堂的辞呈

    又是一件莫名其妙的,很诡异。

    这时候都亭驿里的萧卓尔,喷出一口老血晕过去了

    这不是单纯失去那些棋子的事,恐怕他萧卓尔回去大辽洗不清了,是他导致了大辽在宋国朝堂上的棋子全军覆没。



第五五八章
    心知肚明,这应该是这次中当事人的状态。

    官家恩准了辞呈,而政事堂却没有按官员致仕回乡的流程办理,又跟贬黜不同,甚至取消了这些人享受轨道马车专车专座的待遇,而他们竟然没一人吭声。

    能死里逃生已经算是陛下和朝廷仁慈了,谁还敢有过分要求

    要说他们干什么了,干了多少损坏大宋利益的事,那也没有,或者说他们没那个能力。

    但若要是朝廷追究,则没一个人可以脱身。

    不说在边境任职时的苟且,就说这次大战开始之后,将郭逵到河北,种谔到麟府告知了北辽的使臣,甚至连军伍的数量、调集的那些军卒等等和盘托出这已经是叛国投敌了,那怕在结果上是促进了朝廷的谋划成功。

    一直防备着武将谋反,却不料发生了文臣投敌政事堂真丢不起那人

    所以,这事处理的很含糊,含糊到让朝臣有点人人自危的程度,都相当的勤政了。

    “监察体系需要尽快推开,与北辽谈判结束后,我等要致力推动监察体系运行。”

    各位相公都疑惑的看着富弼,不明白为什么这时候会说起监察体系。

    “诸位,若有监察体系,就不会出现诸如今天大规模臣工陷入内奸案的情况”

    “富相,有御史台谏的,只不过未尽职守而已。”

    韩琦也是相当恼火。这一次的内奸案,让文臣团体很被动。这还是官家不深究,他们又极力掩饰的结果,否则将成为国朝开朝以来,可能会被载入史册并受千古骂名的的窝案了。

    韩琦对御史台谏算了,老大不说老二,谁也别指望御史台谏真的能有监察百官的作用。御史台谏用于倾轧和斗争比用于监察百官更频繁。

    “不同,大不同,我仔细琢磨过官家推动的监察体系,跟原本的御史台谏大不同。”

    “御史台谏风闻奏事,说白了就是一种不必担负任何责任的找茬,却没有调查核实之权。”

    “而大理寺、刑部、提刑司,又都侧重于刑律之罚。在整个监管官员操守上,完全靠个人品格。”

    “诸位也都看过官家的监察衙门章程,彻底弥补了对于官员监察的弊端和漏洞。不同于御史台谏,不同于大理寺、刑部和提刑司,是一种针对百官的行为鞭策和规范。”

    “一旦监察体系运行,百官理政就有了明确的条款限制,也有了日常行为总则,再不会出现像这次一样,那些官员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罪,等朝廷处置后才醒悟,从而以致仕谢罪”

    这算是正名还是辩解韩琦不明白富弼为什么会这样说,或许官家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吧,否则绝不会轻拿轻放的让他们脱身的。

    只是韩琦想了想,还是开口说了“富相,监察衙门是天子亲军”

    富弼看了一眼韩琦,微微摇了摇头。

    “稚圭,今日我等就算是私下交流吧”

    富弼边说,边摈退了殿内忙碌的书吏,招呼着韩绛、吕公弼、韩琦、文彦博以及王安石围拢过来落座。

    “君臣制衡并非永恒不变的对立关系,这是个一直处于变化中的关系。君王是贤明,是平庸,是昏聩,是暴虐决定着我等臣工如何改变制衡的关系。”

    “早年听说过官家的一些言论,弼深以为然。官家说,朝廷是君臣,是我们,我们就是朝廷。这话我非常认同。”

    “那么,一个朝廷是否有利于国朝,取决于君臣关系。遇贤明之君,臣工处于次位,认同配合地位,因为贤明的君王不会祸害朝廷,不会殃及百姓,可开创百年之盛世。这时候,臣工配合又怎样就如现在的官家。”

    “若遇平庸之君王,君臣关系又将是另一种形式,比如先帝。在那种情况下,臣工要以辅助之心,以全君臣之义,保国朝安定。”

    “可君王一旦昏聩或暴虐,那时候臣子才应该真正的去制衡君王,限制其皇权滥用,避免祸乱一世”

    这种说法大家还是认可的,很明了的讲明了真正的君臣关系。只是韩琦很郑重的说

    “富相所言甚是。只是如今陛下将监察衙门列为天子亲军,恐最终会成永例。将来的君王如何,都有直领监察之权,必将会导致臣工制衡时畏首畏尾。”

    “稚圭,多虑了。首先,监察官皆为文臣,这一点在章程中有说明,那怕是有武将军卒作为执行队伍的存在,那也是以文臣为主导。”

    “其次,监察体系的建立,详细明确了官员贬黜的细则,这其实是当今圣上舍弃皇权的一种做法,对于官员的处置,不再全然依靠君王的一言之决,而是做到有律可依。”

    “再之,既然君王有舍弃的权限,自然就需要有收拢的权利。监察衙门为天下亲军乃应有之义,也是很准确的体现了君臣制衡之道。”

    “如此,避免了监察衙门像御史台谏一般,沦为臣工们相互倾轧的工具。”

    “这样的理念,其实在官家即位以后就有所表达官家即位,并未如陈例那般大范围调动官员,反倒是尽量的维持稳定”

    大宋的政事堂已经不再针对这次的战事议政了,已经开始考虑与战争无关的政事。

    而这时候的北辽

    北辽朝廷在接到萧卓尔奏报的第一时间,首先下达了聪河北撤军的诏令,同时向蔚州增兵,确保在河北道撤兵时蔚州不失,避免再次被围剿夹击的可能。

    这一点在北辽朝堂通过的很快毕竟河北道都是各家的儿郎,明知道不可能南下了,恐吓又没任何作用,还不如撤回来休养。

    而另外一项通过的,则是提出了与宋国谈判,重新划定边界并签订盟约的朝令

    很郁闷,百年未有之大郁闷。这时候的北辽朝廷,已经把对宋国的不敌之恨,全数转变到了西夏身上。

    战事开放榷场,无条件释放西夏俘虏,战场上西夏和北辽将士的伤亡比等等,这一切,让整个大辽不由的去怀疑西夏与他们联络的诚意。

    而这一次与宋国的大败,也让他们对自家将士的作战能力有了怀疑,甚至影响到集权统治。

    他们急需要一场可以取胜的大战,来平息大辽内部的繁乱。

    稳定大宋,攻伐西夏便是北辽暂定的决策。



第五五九章 目的从来不单一
    停战谈判,协商边界线,重新签订盟约事情终于朝着国朝的预想来了。

    这一次萧卓尔没有再遮遮掩掩的,在接到大辽朝廷的诏令后,迅速向宋国朝廷递交了国书他是真不想继续待在汴梁了。

    这已经不是他萧卓尔这层官员的事了,只要宋国答应,他就可以离开汴梁了,不必要每天焦灼。至于回到大辽回去再说吧,大辽在宋国朝堂的棋子被一网打尽,他萧卓尔难咎其责。
1...195196197198199...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