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然后,再让皇城司搅乱一下,大家该明了吧
政事堂是否明了不知道,但刚刚筹备起来的调查人员倒是有点无所适从了,不知道是否把新亡的这两位也并案处理。
毕竟,新的案发地点,收集证据要相对容易。只是,那可是叛国呀
“朝臣是否叛国投敌,是否为乱臣贼子,朝廷自有法度,也该有有司查办岂可任由游侠帮派插手如此这般,朝廷衙门有何用”
没想到将新亡官员并案处理的最为积极的居然是皇城司的人,这让调查人员多少歇心了。
皇城司是代表官家的,皇城司的意见,那就是官家的意见。
所以,大家就真的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案件的侦办中
第一道全体通过的措施,是让开封府开始清理汴梁的城狐社鼠。
那一句岂可任由游侠帮派左右,把案件侦办的方向,直接引导到了游侠帮派。
就在当晚,突然发生了有游侠冲击城门,并逃逸之事
开封府夜巡忙起来了,新军的守城兵忙起来了,朝堂臣工也是群情激昂,就连政事堂也开始有了火气。
“侠以武犯禁汉唐游侠之乱,居然有死灰复燃之势岂有此理宽夫,可遣新军军卒配合开封府巡城”
韩琦是真有点恼火了,这完全就是在向朝廷挑衅。
富弼却异常的冷静他在疑惑。
任何事情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开始他倾向于是北辽或者是西夏人,因为汴梁混乱得利的会是辽夏人。
而事态发展让他有些不明白了。他绝不信游侠帮派之流会这般猖狂,敢在京师肆意暗杀朝臣,他们没这个胆。
“诸位相公,曹太尉求见”
书吏进来禀报,相公们虽然有些疑惑,还是把曹家的家主迎了进来。
武勋世家,很好参与政事,也很少来勤政殿
“诸位相公,今日蹴鞠快报接了份文章,事关重大,老夫有些拿不准该不该刊登,还望诸位相公给拿个主意。”
曹太尉开门见山,没客套,直接把几张纸递给了富弼。
几张纸传递着让诸位相公看完了,可没人开声。
就这样静默了很久
“刊登吧”
富弼说了这话,仿佛被抽了气,缓缓的坐下了。
想过压下来,可既然是曹家人拿来了,官家肯定会知晓。
“太尉,老夫想知道来源。”
“回富相,是抵报编撰今日晨起捡的,就在蹴鞠快报的公廨门口。”
不是头版头条,但总有人看到了。这一天,蹴鞠快报再一次脱销,再一次增印了。
原来死去的那些朝臣都跟辽人有勾连呀
原来他们都该死呀是报应
蹴鞠快报刊登了这阵子死掉的那些臣工的履历。真定府、代州、唐县等等,无一不是跟北辽接壤之地。
而且,文章还刊登了一个故事,河北道真定府的故事,讲述了那位臣子任职真定时,与辽人勾结,剥削残害真定人的故事
同时,详细列举了与北辽开战以来,那些死掉的人如何跟辽人辽使亲密接触的过程。一件件一桩桩,无不在表明一个事实他们是内奸
同时,这些朝臣跟辽人接触地点的伙计、掌柜,也绘声绘色的讲述他们仿佛看到的事实。
于是,这些人家也被汴梁人找到了
生无可恋,寸步难行这就是那些朝臣家人的处境。死者刚刚装殓,却无法操办丧事,因为那怕是亲友,也担心被牵连,更别提邻里了。
还好是冬日,否则尸体该发臭了
汴梁人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同仇敌忾。甚至连售卖寿衣的,都拒绝了这些人家的买卖。
至于准备彻查案件的官员还查个屁呀各回各家吧,别说查不出来,就是查出来又怎样难不成朝廷还会处置
就不给朝廷找麻烦了。
第五五七章 萧卓尔一口老血
听说陛下将曹家家主叫进宫里训斥了,听说若不是曹太后求情,陛下说不定会治曹家人的罪。
这些传言仅限于朝臣中,因为有人看到了铁青着脸离开的曹太尉。
而真相只存于内苑。
“官家,蹴鞠快报之事,是臣等许可的。”
富弼的品性,做不到让人背锅了而无动于衷。再说了,他认为此事并无错。
“富相,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先朝太宗之言是为至理。但朝臣是否有罪,在法度、在条令、在朝廷,而不在舆论。”
“蹴鞠快报的行为,在本质上有引导舆论方向的作用,甚至到了左右朝廷决策的地步。这很严重。”
“先不说这些臣工是否存在通敌叛国,而现在,在舆情上已经成为了通敌叛国,就连朝廷组织的调查也不得不敷衍了事,不了了之。这不正常。”
赵曦义正言辞,仿佛这些事真的跟他无关,也确实让相公们感觉真的与他无关了。
“诸位相公,子民并不具备鉴别能力,并不能做到明辨是非,他们靠的是一腔热血,是情绪,而这种情绪很容易左右他们的行为。”
“看一看这些臣工家眷的日常生活就知道了,就这一篇文章,就让他们在汴梁寸步难行了。是故,舆论需要监督,需要引导。”
“政事堂议一议吧,出台关于舆论监督和引导的法案,以避免诸如此类的发生。”
“至于这一次就这样吧。看能否让工坊城这边些帮助,让他们扶棺回乡吧”
“另外,让蔡确就任礼部侍郎,同时兼任监察衙门佐官,负责筹备由朝廷主导的类似时论、蹴鞠快报的抵报印社。并承担监督和引导民间舆情的职能。”
“此抵报印社要分两种,一类面对朝廷四品以上官员的内参,一类面对天下子民的民报。”
“至于作用吗宣讲朝廷政策、普及教化、甚至刊登民间诉求等等。内参以刊登一定程度上的朝廷议事内容,并专门开辟专栏用于监督天下百官行为,研判朝廷政策和决策。”
这才是曹太尉离开内苑铁青着脸色的原因。
不管是蹴鞠快报,还是时论抵报,这都是原本都不看好,官家执意要玩的营生。
任谁也没想到,最终会是如此规模的产业。
如今的报社,几乎覆盖了国朝的所有州府郡县,所产生的利润,甚至不比养一支蹴鞠球队差。
在老六家眼里,他们跟官家就是朝廷,就能代表朝廷意志。可如今,官家居然要朝廷主导办报纸
说实话,并不是没有朝臣有过这想法,当然,他们的想法不是朝廷举办,而是有些朝臣看到了利润,就想着分一杯羹。
有中人跟老六家商量过,老六家把这门关死了老六家要真想关一扇门,在国朝还真没有谁家能推开,敢推开,何况他们还有官家在背后。
可没想到官家亲自推开了这是让朝廷跟他们分羹了,根本没法拒绝。
百姓对朝廷和对老六家的认同,不用对比也能看到结果,这就预示着,抵报这一行肯定要受到冲击了。
希望官家所说的河东地能真的有另外的大收益吧
赵曦不能想的太局限了,他需要具备帝王视野。
随后的三级决策制,会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朝会上朝臣们的七嘴八舌,很有可能会遭到抵触。
借这个由头,赵曦先为那些总喜欢没事找茬的人开一扇窗,然后再关门的效果会好一些。
从来就没有一件事是单纯的,就比如这次所谓的内奸之乱,赵曦想让这个起的作用很多
萧卓尔快要郁闷死了,特憋屈。
这才几日,北上的人恐怕还没有抵达上京,还没拿到大辽朝廷关于宋军夹攻河北道大辽大军的消息,可汴梁的乱局让他感到越来越压抑。
别人不知道这些死去宋臣是怎样回事,可他萧卓尔知道。
在上次出使大宋时,大辽的密谍司给了自己一份名单,而这次汴梁死于非命的那些人,都是名单里的
早知道这样,他真不该两次出使都跟他们联络。
如今的宋国强盛了,留着他们比现在弃掉作用更大
还好,萧卓尔不得不庆幸,还好没有全军覆没,一些隐秘的棋子并没有被一网打尽
事情就这样了了,让观望的朝臣云里雾里的,本以为朝廷会给个说法,当抽调成立调查组的人员,一个个回归后,大家终于明白真的就这么结束了。
怎么可以这样这不相当于死去的这些人,坐实了投敌叛国吗可所有人都只是心里非议,没人去为死去的同僚奏本谁也不傻。
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些死去的臣工家属,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
这是祸及家人了,这样的结果除了投敌叛国,还有什么罪行可比
也有人拐弯抹角,旁敲侧击的问过相公们相公们能说啥能说是因为政事堂同意蹴鞠快报刊登那些文章,从而导致了这些朝臣的家眷在汴梁无法生存吗
还是言明这一切都是朝廷为了保护那些家眷都不能说呀
没有彻查,就没有真相,就让人投鼠忌器,不敢随意掺合这可是投敌叛国呀
国朝不杀士大夫投敌叛国根本就不再此列
没几日,好像就在那些死掉朝臣家眷消失的第二天吧,政事堂就收到了几份辞呈,还没处置呢,紧接着越来越多的辞呈递上来了。
理由极其充分,有伺俸双亲的,有年迈不堪重负的,有力不从心的等等,反正都是坚决致仕的。
官家和政事堂都按陈例,驳回了辞呈,热情挽留了,但都是决意要离开
“把写辞呈这些人的履历理一下”
富弼总觉得有些不对劲,这股风刮的莫名其妙。
当诸位相公仔细查看这些人的履历以后
“官家,既然他们执意远离朝堂,官家还是恩准了吧,也好成全君臣之义。”
不再劝留了,富弼在劝放
“准了准了可成全君臣之义”
赵曦饶有风趣的看着各位相公,很平淡的问。
“回官家,确实如此”
朝廷批了,恩准了近三十名朝堂的辞呈
又是一件莫名其妙的,很诡异。
这时候都亭驿里的萧卓尔,喷出一口老血晕过去了
这不是单纯失去那些棋子的事,恐怕他萧卓尔回去大辽洗不清了,是他导致了大辽在宋国朝堂上的棋子全军覆没。
第五五八章
心知肚明,这应该是这次中当事人的状态。
官家恩准了辞呈,而政事堂却没有按官员致仕回乡的流程办理,又跟贬黜不同,甚至取消了这些人享受轨道马车专车专座的待遇,而他们竟然没一人吭声。
能死里逃生已经算是陛下和朝廷仁慈了,谁还敢有过分要求
要说他们干什么了,干了多少损坏大宋利益的事,那也没有,或者说他们没那个能力。
但若要是朝廷追究,则没一个人可以脱身。
不说在边境任职时的苟且,就说这次大战开始之后,将郭逵到河北,种谔到麟府告知了北辽的使臣,甚至连军伍的数量、调集的那些军卒等等和盘托出这已经是叛国投敌了,那怕在结果上是促进了朝廷的谋划成功。
一直防备着武将谋反,却不料发生了文臣投敌政事堂真丢不起那人
所以,这事处理的很含糊,含糊到让朝臣有点人人自危的程度,都相当的勤政了。
“监察体系需要尽快推开,与北辽谈判结束后,我等要致力推动监察体系运行。”
各位相公都疑惑的看着富弼,不明白为什么这时候会说起监察体系。
“诸位,若有监察体系,就不会出现诸如今天大规模臣工陷入内奸案的情况”
“富相,有御史台谏的,只不过未尽职守而已。”
韩琦也是相当恼火。这一次的内奸案,让文臣团体很被动。这还是官家不深究,他们又极力掩饰的结果,否则将成为国朝开朝以来,可能会被载入史册并受千古骂名的的窝案了。
韩琦对御史台谏算了,老大不说老二,谁也别指望御史台谏真的能有监察百官的作用。御史台谏用于倾轧和斗争比用于监察百官更频繁。
“不同,大不同,我仔细琢磨过官家推动的监察体系,跟原本的御史台谏大不同。”
“御史台谏风闻奏事,说白了就是一种不必担负任何责任的找茬,却没有调查核实之权。”
“而大理寺、刑部、提刑司,又都侧重于刑律之罚。在整个监管官员操守上,完全靠个人品格。”
“诸位也都看过官家的监察衙门章程,彻底弥补了对于官员监察的弊端和漏洞。不同于御史台谏,不同于大理寺、刑部和提刑司,是一种针对百官的行为鞭策和规范。”
“一旦监察体系运行,百官理政就有了明确的条款限制,也有了日常行为总则,再不会出现像这次一样,那些官员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有罪,等朝廷处置后才醒悟,从而以致仕谢罪”
这算是正名还是辩解韩琦不明白富弼为什么会这样说,或许官家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吧,否则绝不会轻拿轻放的让他们脱身的。
只是韩琦想了想,还是开口说了“富相,监察衙门是天子亲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