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也不能完全说是大辽的棋子,应该说亲近于大辽是肯定的。从此以后,没了,在宋国的朝堂上,没人再偏向于大辽,汴梁的吟唱不会短时间就在上京流传了,更别提大辽皇帝陛下念念不忘的火药了。

    这是彻底决裂的节奏呀几十年近百年的友好邻邦关系,因为河东之战,彻底降至冰点了。

    搁以前,根本就不会发生战争,因为只要大辽遣使,宋国就会妥协他们害怕大辽,害怕战争。

    现在的宋国,今非昔比,不再是那个仁慈的君王了,相公们也都是富弼、韩琦之流的强硬派。

    变了,彻底变了,宋辽的形势变了。

    其实这些年,早就有了端倪。打草谷越来越难了,时常跟巡边的宋军遭遇,胜负也转换了。

    可惜,大辽皇帝看不到,大辽朝堂没人说。耶律乙辛只考虑是否忠于他个人,是否于他耶律乙辛有利

    该回去了,或许回去以后,他萧卓尔不再有机会在朝堂发声,就会被一撸到底毕竟他作为使臣没有为大辽争取一点利益,只是让大辽一味地退让。

    这一次所有的事,都需要对大辽皇帝陛下有个交代。耶律齐被俘了,该死的将领都战死了,背锅抗雷的就他萧卓尔还留着。他敢肯定,在他回去之前,属于自己的罪行已经达成一致了。

    耶律乙辛也好,大辽皇帝也罢,都需要为这次战败找个借口。西夏应该可以分很大一部分责任,剩下的就是他萧卓尔的了因为,大辽皇帝陛下没错,国相耶律乙辛也不能有错。

    回去吧,彻底的回去。

    萧卓尔带着宋国的国书上路了。

    宋国答应停战谈判了

    “寸土必争,寸土不让”这是赵曦给谈判团队的原则。

    “每一寸土地,都是将士们用鲜血和性命打下的,既然收复了,就没有还回去的理由。没有任何事物比保全国土完整更重要的”

    “将士们用武力凌之以威,谈判是文臣该晓之以理了。如何为将士们打下的地域正名,这才是谈判组的任务。”

    大宋的谈判团队,是由韩琦带队的严格意义上,这是第一次所谓的边界线划分。澶渊之盟当初也没有具体的划分边界线。

    “官家,俘虏一事如何计较”

    取消岁币是肯定的,边界线的原则也定下了,可还有近十万的俘虏呢。

    早年可没遇到过这情况,即便有,也是北辽俘虏咱们的人,却从来没有归还过。

    汉人,在北辽,某种意义上很吃香北辽的贵族都以奴役汉人为荣。

    “河东路雁门关往北,需要铺设轨道了。开山碎石的那些苦力可以用俘虏的不过,北辽若愿意兑换,可以考虑。”

    “至于如何兑换,诸位拿主意吧。好像北辽除了战马,也没什么咱们想得到的。诸位相公可以敞开了想,近十万呢,总不能打了胜战,朝廷还亏损吧”

    “雁门关毁了,代州废了,定襄、忻县也变成了废墟,这些都是战争导致的。错在对方或者说战争没有对错,只有胜负,输掉战争就应该对担负一切战争的损失。”

    “另外,文相,为配合韩相的谈判,把京畿道的这五十万的废人缓慢往北调吧,要大张旗鼓的调集”

    战胜了确实是轻松,赵曦说话都没了君王的样,有点赖皮了

    “陛下,既然出国书应了停战谈判,国朝再次调兵或有不妥。以目前的态势,战争不会再有了,调集这些禁军往返,图耗费钱粮了。”

    圣贤之道在文人心里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这种放在台面上,又必须要载入史册的大。富弼不希望朝廷有出尔反尔的行为,不利于这一朝在史书上的大好名声。

    “富相,诸位相公,签订并遵守盟约的前提是势均力敌。就以檀渊之盟而言,国朝以钱粮还和平,以时间还发展,并不能说错。但体现在盟约本身上,是不平等的,因为当时的北辽强势。”

    “同样,盟约其实就是个说辞,只是因为双方都需要这个说辞。若我大宋这五十万禁军是新军的话,我们可需要这时候盟约”

    “说白了,签订盟约就是个姑且做法。签订了檀渊之盟后,北辽不一样在后来提高了岁币如今不一样攻打河东”

    “若这次我大宋战败,难不成朝廷可以用檀渊之盟与北辽交涉吗更别提西夏了。一边签订盟约,一边扰边不断。”

    “他们受教化的程度与国朝不同。与鸿儒往来,应谈论诗赋,与娇娘饮宴,则论风雪,与老农闲聊,唯有农事。是故,对待辽夏之流,国朝也不可拘泥于圣贤,不可自缚手脚。”

    “目前还处于停战之前,北辽已经确定要谈判,不一样在河北道边境陈兵十万吗国朝增兵又何妨”

    “至于耗费钱粮这一点,对于战胜国,应该有主动权。这就看韩相谈判的结果了。”

    “不过,我估计,北辽为安抚宫卫军以及各家的斡鲁朵,俘虏应该会被交换回去可河东路需要劳役,需要丁口”

    “陛下,可是五十万禁军转民”

    官家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或许将这五十万禁军裁撤才是官家的最终目的吧。富弼如此想。

    “官家,五十万禁军一次填充河东路,兹事体大,非周密谋划不可行。望陛下三思”

    不管是雁门关代州一带,还是云州、朔州、寰州、应州,这都是苦寒之地,被汴梁的纸醉金迷养废的禁军,如何能受的了那苦寒之地的生活。

    五十万呢一旦不慎,很可能是比战争还恐惧的兵灾、内乱。

    不仅是富弼、韩琦,就是韩绛、吕公弼也觉得官家这事唐突了。

    “转民是以后的事,缓慢调集,凌之以威是有利于谈判的。”




第五六零章 谈判以外的事
    这是一道有一定操作余地的诏令。

    缓慢调集,这里面交给政事堂枢密院来掌握一个度,既要达到凌之以威的目的,又要尽可能的少耗费钱粮。

    其实,赵曦是想开拓相公们思路,别总局限在战争和耗费钱粮上。

    此战一过,雁门关已经不再是边关,代州、忻县、定襄也不再是边境,偌大的大同盆地,四州之地这一切,撇开战事,将大有可为。

    赵曦记得,在后世,所谓的河东路,是被称为煤海之乡的山西省。

    如今,随着工坊城的新产品在国朝各州府郡县生根,赵曦希望能迎来一次所谓的工业化发展。

    这势必会造成煤炭需求量大增,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可能。

    这是赵曦的希望,不管会不会如他所想,他还是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尽可能不让煤炭产量成为阻碍。

    于是,赵曦着令苏颂与沈括组织了一个勘探团队

    “子容,存中,此行目的为勘探,尔等无需介入边事,所有耗费由工坊城暂时担负。其实,最终目的是为了丁口北迁。”

    “云州一带,地广人稀,历代中原王朝皆视为苦寒之地。如今国朝收复四州之地,若没有丁口填充,单纯以军伍驻扎,得不偿失。”

    “说白了,河东之地需要一项营生,就如矿城那样,一项可以支撑一座乃至多座城池的营生。”

    “当然,这并非必须完成的任务,尽力而为。太子与讲武堂的两千新军,将脱离战事编队,配合尔等行事。”

    苏颂从内参中看到了朝廷近日的一些动态在这件事上,不得不说一下蔡确,很有点雷厉风行的意思。

    就在朝廷颁布任命后,蔡确迅速的搭建了内参抵报的框架从起居舍人、秘书丞、翰林学士、制旨诰,有关朝廷重事相关的非决策官员,他一律将其勾连起来,借圣旨的风,扯虎皮拉大旗,像模像样的做起来了确实挺用心,也确实做到了让赵曦放心的程度。

    这一次朝廷清理贰臣之事,就是内参的第一次试刊,紧接着就是官家和相公们集议与北辽谈判事宜。

    蔡确每一次都会向相公,向官家请示,该不该刊登、内参的明发的范围、州府官员的传递方式、保密等级如何确定等。

    苏颂便是第一批拟定可知晓朝廷重大事务的官员之一,也就懂得了官家这一环接一环措施的目的。

    他知道,自己与沈存中这次远行,将决定朝廷对云州一带四州的真正掌控,将决定官家向北调集禁军的结果。

    “陛下,臣等定不辱皇命臣与存中有议,欲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勘探太原府以北一带”

    听苏颂这话的意思,好像挺担心无功而返的

    想多了,对于河东路的资源,赵曦熟悉煤炭,但他恍惚也记得,好像河东路的铁矿储量也相当丰富的。

    或许届时连河东路的轨道铺设都不用朝廷投入了

    国朝确实富有,即便是赵曦未推动相关产业之前,国朝也是相当富有的这一次调兵,让赵曦真正了解了如今国朝轨道网的恐怖,几乎连通到了下县一级城池,甚至有的地方都衔接到了某些家族的庄园边这些官方不会出一文钱,倒是工坊城把该赚的都赚了。

    想想国朝如今商税的规模,也应该能联想到藏富于民的现状。

    这些地主老财,也该着把那些闲钱拿出来投资了,多铺设些轨道、多买些马车、多投资些产业这才对嘛。

    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那些土地的产出,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也就在那时候,才能一定程度上改变士族对土地的贪婪,才能让他们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也只有那样,才是真正的有恒产者有恒心,才能真正的将家族与国朝血肉相连。

    大宋与北辽的谈判,由于双方没有信任的基础,最终选择的地点在繁峙东北,同时也是北辽控制的蔚州西南的野外。

    北辽的目的其实很明显,选择这样的谈判地点,更像是为了阻止种鄂的大军继续东进,确保他们在河北道驻防示威的十万骑兵安全撤回。

    在萧卓尔情报反馈一到上京,北辽就开始着手撤军了那怕是冬日,不利于战马恢复,都没有让北辽改变撤军的决心。

    同时,将双方谈判地点选在了种鄂东进围剿河北道骑兵的路径上

    “令狄青固守云州,郭逵部除留守西路防线外,令其亲率大军做谈判军备,种鄂可自云州向东北一带推进,清剿长青、天成一带的游骑,将防线建立在盘山一带。”

    既然做局,那咱就做全套了。

    自长青、天成,大军一样可以突破弘州南下吓不死你

    野外谈判这是冬日呀他们北辽人无所谓,国朝的官员,怎能受得了这份罪

    北辽拒绝到云州,并且相当坚决这倒也挺好,最起码在事实上承认了云州属于大宋了。

    可让韩琦率领的谈判组到北辽的南京韩琦也拒绝的相当坚决。没办法,国朝还关着十万俘虏呢,韩琦自认为自己一个人的价值,对于大宋而言就能抵北辽的十万俘虏。

    赵曦是有心让韩琦去北辽的上京,甚至希望北辽有胆量把韩琦扣押了

    政事堂问过赵曦的意见,赵曦的态度是无所谓,既然要谈判了,就没必要在这样的闲事上争究,全权由政事堂处置。

    韩琦为了表现不是自己恐惧,也不是自己受不了苦,最终接受了在繁峙以北的野外谈判。

    唉还说是知兵事呢,真的有些高看这韩稚圭了。

    这谈判地点一确定,就相当于表明了国朝无心围剿河北道北辽骑兵的目的。

    在确定谈判地点后,赵曦不得不再一次调动大军既然要形成逼迫之势,在谈判上占据主动,就不能半途而废。

    “北辽撤军的方向并不是向北,而是朝西北而去”

    北辽习惯的出尔反尔,富弼真担心北辽借谈判而行无耻之事。在富弼眼里,韩稚圭真的值十万骑兵丢不得。

    “富相,这是谈判外的试探,或者说较量也算。北辽在试探国朝是否真的有东进之意,同时也在表达他们要坚决抵抗大军东进的决心。”



第五五六章 乱象
    舆论总是被新奇引导。

    窦卞被打入天牢才几天,在汴梁的热度就降下来了因为有了新的让人议论的话题。

    兵部武选司郎中,新纳一小妾,结果有点着急,得马上风了

    枢密院的书吏,休沐时喜欢到汴河岸钓鱼,估计汴河的鱼被他弄死不少。结果遭报应了,今天被汴河的一条大鱼拖进了汴河,再也没上来。

    御史台监察御史,与友饮宴,深夜方归。快到府门前,不小心跌入下水坑道了,说起来并不深,但拖上来以后就已经咽气了。

    死几个人无所谓,每天都有人死去。问题是一天内,居然死掉了十七位官员,还都死法不一样,稀奇古怪的,没一个正常死法。用比较贴切的说法这叫死于非命。

    市井中嚷嚷的热闹,起初政事堂并未当回事,可朝廷的各衙门都在奏报死人,还都是有点份量的官员,这让政事堂也重视起来了。

    “官家,此事非同小可,绝非偶然。老臣以为应彻查并朝廷应增加兵力巡夜,严格各城门盘查”

    富弼以为是辽夏人在制造混乱在这个节骨眼上,这样的手段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让朝堂乱起来。

    “臣附议官家,此事在市井已经沸沸扬扬,朝廷必须给个说法。臣建议由大理寺、提刑司、刑部、开封府以及皇城司,甚至枢密院合力彻查”

    嗯听韩琦这话,政事堂应该没有怀疑到皇城司赵曦真有心点明,想了想文臣团体那股骚劲,还是忍住了。

    有些人心里清楚

    “准了朝廷迅速组织强有力的调查人员,务必给朝臣一个交代,还汴梁一片清明”

    这个时代的刑侦手段有什么无非是人证、物证,再多点就是仵作的配合,提刑司抽丝剥茧的推理。

    赵曦不认为他们真能还原案件背景,若皇城司真让人牵连了,王中正也该着让位了。

    从小王中正就跟着自己,有些手段都是自己指教过的,即便是后世,也未必能暴其真相,更何况如今。

    “两天内再解决两个,以自缢的方式,并且将其投敌的罪行悬挂于其府门前”

    彻查让风向转一转吧。

    正值大战结束之前,朝廷重心需要放在与北辽谈判的准备工作上来,因为几个投敌叛国的贼子,没必要牵扯朝廷的精力。

    可面对政事堂相公们的请奏,朝堂臣工的情绪,赵曦不得不表现出重视来。
1...196197198199200...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