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其实,很多人根本不清楚这所谓的两倍商税,到底对于产业而言,是不是有坏处,纯粹就是因为一个两倍的词,让他们下意识的去反对。

    读书人看不起商贾,更别提已经是议政的读书人了。

    谁家都有营生,但他们都不亲自操刀,那怕是直系的子侄也不参与,全部都有代言人。他们标榜的是耕读传家。

    所以,他们并不清楚自家的营生,在所谓两倍商税的情况下,会不会受影响。

    一是不屑去懂,二是,这时代数术乃小道尔。

    有精于易货和数术之道的,比如薛向,比如贾宪,比如吕惠卿,比如吕嘉问、曾布,以及章惇等人。可这些人,不是绝对效忠于官家,就是被官家所影响,还有像吕嘉问之流,被彻底丢一边的。

    再说了,读书人对于吕嘉问这种在品性上有污点,还不是进士出生的官员,总是有隔阂。

    所以,皇城司探听来,这些议政相互交流的情况,让赵曦有了腾挪的空间。

    即便是半把刀,在这时代也可以俯视众臣。

    所以,赵曦就以他大概的方案,召集内阁大臣议事了。

    “占地不征税”

    应该都还没看完,就是看完,也未必看懂。需要一点一点的解释。

    “不征税。凡是占用耕地发展产业的,缴纳耕田补偿费,作为朝廷开荒弥补耕田减少的费用。”

    “官家,这生产税与流通税又怎么说改革税制”

    赵曦自觉撰写的还算条理,可还是有太多疑问。

    “确实如此。这是朕在王阁老的一条鞭税制的引导下,才有的想法”

    让人家王安石背锅,给人家戴顶帽子也是应该的。这应该能戳中王安石的痛点,这是他那个寄以厚望的儿子完善的一条鞭税法。

    “朝廷把春秋两税中五谷杂粮,以及其他物事的纳税,统一为钱币。朕就以此展开,将国朝的产业划分为生产和流通两个领域。”

    “只要分别制定这两个领域的税率,便可以解决税率繁乱的情况。”

    “同时,生产在地方,流通遍布国朝。朕将生产税初步确定在千文四十文,并将此税入由朝廷和地方分而用之。以此促进地方州府郡县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其实,赵曦是以地方之矛攻地方之盾。

    怎么说呢,地方州府郡县的官员,是地方产业的所有人和参与人,在缴纳耕田补偿费和发展产业之间,再加上地方钱财的自主权和政绩,相信他们会做出选择。

    “在征收地方税的情况下,取消住税。而流通税因为涉及不同的州府,将有朝廷统一调配。”

    “流通税相当于原来的过税,按照货物至少涉及两州算,税率以千文五十文为基准,同时取消其他过税项目。”

    这一点,赵曦的意图是促进流通。

    按照以前的税制,距离越远,商人赚取的利润越低,或者说物品的价格越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品的流通。

    而推行流通税,给人的感觉好像路程越远,赚取的利润越大。当然,这将由市场来决定。

    “至于营业税,朕以为,可以以货场的场所大小实行定额征收。一般而言,营业场所大,所产生的营业额也就多。”

    “推行营业税,可以避免税监监管缺失的情况,只需要按照货场的面积,按期收取税入即可。”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行业,需要在定额营业税的基础上,增收特殊行业税。”

    “至于税额如何以及那些行业为特殊行业这需要市易寺和三司使尽快拟定,就以原本的税率为基本。”

    “另外,由于税制改革涉及国朝国计民生,关乎千万产业和生计,本次税制法令定为暂行,待运行一年后,根据运行情况来判断是调整还是继续。”

    赵曦这是不确定是否可行,另外,暂行版推行时阻力要小很多。




第六四八章 提留
    听官家说了那么多,也看了官家的税制改革文本,可内阁诸位还是晕晕乎乎的。

    不是说看不明白怎样操作,而是不清楚相对于原本的税率,官家这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好像对地方州府郡县有好处不确定。虽然明面上,耕田补偿费和生产税,地方都有提溜,可官家一直以来的做法,从来没有单纯过。

    这一次单纯吗一样不单纯。

    赵曦仔细以祥符县为例核算过,这样调整税制后,税额在整体上是有所增长的,但应该在商贾的承受范围。

    这个承受增长和承受范围,是针对现在的情况,相对于轨道贯通之前,处有过税的情况,商贾还是有便宜可占的。

    再说了,朝廷什么时候在乎过商贾

    至于产业这块,生产税的分成、耕田补偿费、地方税收增加、产业发展政绩,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这需要地方官自行考量。

    而赵曦之所以给了地方州府郡县钱粮的自主权,赵曦是想让地方供养吏员和衙役

    “官家为何再次让地方有钱粮的自主权”

    韩琦很疑惑。自从皇家银行开办,并遍布国朝各州府郡县后,再配合一条鞭法的实行,朝廷基本上统管了国朝的钱粮。

    连日常政务的用度,也由三司使厘定,交于皇家银行执行。

    这是大宋开朝时,赵相公制定朝廷节制地方财权政策的进一步加强。

    而现在,官家居然要对地方财政放权

    富弼也在疑惑。

    “富相,若是地方官的俸禄移交于地方自足呢”

    韩琦倒是没想过官家会容许地方供养军伍,在军伍这一点上,绝不容许地方插手,这是国朝的共识。

    “不可万万不可”

    富弼急了,官家或许真的有这样的考虑。

    富弼连招呼都没跟韩琦打,直接转身又回勤政殿了。

    一旦官员由地方供养,那怕是朝廷有对官员的任免权,官员对朝廷的认同也会逐渐淡化。

    这将是灾难有奶便是娘,谁供养认谁,这是至理一旦真的由地方供养了官员,官员会逐渐淡化对朝廷的归属感。

    虽然有皇家银行的节制,当地方官知道自己的俸禄与朝廷关联不大时,就是地方官与朝廷离心之时。

    势必会造成在乡党基础上,形成朋党,最终搅乱朝廷。

    “官家,地方提留是否有意让地方供养朝臣”

    富弼着急,没有任何前缀,直接进入主题。

    “富相以为不妥”

    “不妥前朝衰败自地方自主起官家,国朝初期,太宗与赵老相公,吸取前朝教训,方有国朝叠床架屋的官制。官家的官制改革,本没有从本质上朝廷供养朝臣的基础。”

    “而一旦地方提留税入,并供养朝臣,势必造成只知税入而不闻朝廷的结果。老臣恳请官家三思。早年钱粮转移,耗费无数,但朝廷始终未做调整,实不能也。如今有皇家银行汇通天下,官家切不可如此放任地方主导权。”

    “富相,朕允许地方提留,确实有让地方供养官吏的想法。并不是供养朝臣,是供养流外官。”

    “富相,如今的国朝,即便是最小的下县,想一个县衙正常运行,最少不会少于百人。从吏员到三班衙役,无一人受朝廷俸禄。而知县的俸禄又有多少”

    “为供养诸多的吏员,郡县不得不巧立名目,增加各式各样的苛捐杂税,虽然不至于民不聊生,事实确实让子民苦不堪言。”

    “富相,朕反复提过,所谓君王,所谓臣工,没有了子民,一切都不存在。如今国朝富裕了,臣工们享受了国朝富裕的红利,而子民呢允许地方提留税入,将郡县的流外官纳入朝廷供养的范畴,是可以有效减低子民税赋的手段。”

    “况且,任由地方另立名目供养吏员,才是真正的只知县尊而不闻朝廷。朝廷供养流外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流外官的归属感。”

    “朝廷在颁布税制改革方案时,应该一并颁布取消国朝所有地方的非朝廷制定税赋。此事既然富相已经明白了,具体诏令由内阁起草吧。”

    这是儿子主宜州后提出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赵曦本来还考虑另行处理,没想到占地增税法最终会演变到这般情形,倒是让他可以借机了。

    地方郡县的情况,富弼要比官家更熟悉。他也曾主政过地方,岂能不了解地方真实的治政。

    “官家,臣建议地方提留税入统一由州府一级统筹,并由户部对州府提留节制,一律以朝廷名义。也就是说,地方提留只在朝廷内部运转,由朝廷统一安排。”

    对于官家一系列措施,富弼真切的感受到了朝廷集权的进步,也对所谓的集权有了一番感悟。许以利,不一定要授予权。

    对此建议,赵曦不可置否。把矛盾集中在朝臣之间,朝廷却占了名头,这对于君王更有利,他自然不会反对。

    富弼组织内阁,以及三使司、户部等相关衙门,包括工坊城和讲武堂精于数术的臣工,开始拟定地方与朝廷税入提留和使用的方案。

    这样的方案,在内阁和议政中通过的很顺利。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加重了内阁和议政的权利。

    不管是分管地域的内阁,还是实际在地方治政的议政,原本是没有财政权的,朝廷制定权衡地方提留税入时,自然产生了地方议政主官在财证方面的权利提留统筹,将有路一级会同州府一级协调执行。

    做官,一个是名,一个是权,一个是钱,归根结底是影响力的问题。而对于朝廷,则是一个控制力的问题。分管内阁、路一级主官、州府主官、户部、三使司等诸多衙门的参与,越发能体现朝廷的总领职能。

    各有所得,只不过是牺牲了原本郡县主官没有的权利而已,在事实上却解决了郡县一级主官的负担。有点皆大欢喜的意思。

    相应着,因为税入提留方案的实行,倒是促成了赵曦税制改革的顺利通过。也正是因为税入提留方案,很可能在参政中,也不会有多少反对意见。

    不知道这算不算官家的又一次不单纯的做法。



第六四九章 入夏
    官家对于税制改革,只是框架式、指导性的意见,真正形成税制的诏令,还需要内阁会同相关衙门完成。

    赵曦现在越来越不再关注具体事务了。执政理念的影响,均衡的内阁和议政,让赵曦有条件做一个轻松的君王了。

    这算得上是时间紧任务重了,富弼主导了这次税制和提留方案事务,在第一时间,召集了相关衙门,将二者合并拟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富弼在这方面领会的相当透出。

    这是一个复杂的核算过程,却又有一定的普遍性,便可以简单化处理。

    怎么说呢,按复杂的方式,应该必须先对国朝的州府郡县的吏员和三班衙役等流外官有个统计,再对照各地税入的情况,然后两项结合,核算出具体提留的标准和比例,以确保流外官的俸禄标准。

    所谓普遍性,一般而言,经济情况良好,产业发展不错的州府郡县,雇佣的流外官就要多一些,而那些苦寒之地,衙门事务相对要少,流外官的数量也自然就少。

    所以,内阁和议政在具体商定时,直接采取了简单的方式,按照地方州府郡县的税入,核定一定的比例提留即可。并且,将郡县的流外官实行了州府一级备案制。

    考虑到核算标准是以以往的税制计算,内阁和议政在议定时,同样采用了暂行的方式,将根据新税制实行后的情况,对提留方案调整。

    当赵曦看到内阁和议政的议事记录后,真正的放心了,没有任何更改,直接签发了。

    不管是否真的适用,一年的时间,即便是朝廷亏损,赵曦也担负得起。关键是,他的那套施政理念,算是彻底在朝臣脑子里扎根了。

    朝廷的诏令,从来都是即发即执行,这一次,赵曦让朝廷的诏令明确了具体的执行时间。这是为按季度统计税入和支出方便一些。

    同时,在朝廷诏令颁布实施之时,要求各地方州府郡县的监察衙门,全程监督取消各类苛捐杂税的过程。

    这一次从税制改革,到推行地方提留,应该是满国朝的各个阶层均有获得感的。当然,商贾除外。但是,对于商贾而言,习惯了过税,到轨道使过税形同虚设,再到如今的流通税,基本上是接受的。

    赵曦一直在担心朝廷税入减少和支出增加的可能

    薛向这段时间也专门盯着皇家银行这块,几乎实行了旬报制,以便官家能随时掌握税制改革的运行情况。

    “还算不出意外。”

    已经入夏了,新税制实行三四个月了,从初步运行的情况,赵曦还是很满意的。

    “从税制改革方面,应该是朝廷大幅增加税入的,再加上国朝产业递增的收入,这是一大笔钱粮。却因为地方提留和供养吏员,才导致了如今收支持平的情况。实际上还是朝廷亏损了。”

    内阁都在关注着税制改革,韩琦所说的确实是事实。

    “韩阁老此言差矣。朝廷度支持平,吏员的收入并无增加,这部分朝廷亏损的,实际上转化成了子民的收益不再缴纳名目繁多的杂税,其实就是收益增加的体现。”

    韩琦懒得跟王安石争辩。主要也是觉得他说的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这样的争辩无伤大雅,不管是赵曦还是富弼,都没有制止。今日议事,本来就不是针对税制改革的成效和提留问题的,国营寺薛向那里,每月都有详尽的奏报,供内阁大臣审阅。

    新税制的运行,诸位内阁大臣都了解,也都基本上认同了新税制。至于是不是承认这是由王安石倡导的,那就另说了。

    今日的内阁议事,是赵曦针对入夏后连续几次的大雨而召集内阁议事的。

    黄河,一直是国朝的大患,入夏后的几次暴雨,黄河水位几乎是以肉眼看得见的速度在上涨。防洪,是当前国朝最为紧要的政务。

    庆历八年六月,黄河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此为“北流”。一十二年后,嘉佑五年,黄河在商胡埽下游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此为“东流”。

    自嘉佑五年后,黄河虽然没有出现改道的大泛滥,但是,年年防洪,年年有灾情。

1...242243244245246...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