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千年之女帝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冰心刹影
“先生,你没事吧”
“没事让我缓缓就好了。”王猛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没有事情。
“这胡椒羊肉饺子,确实是绝配啊。”王猛忽然想起了在凌府见到的胡椒,就是这个味道的。
“先生吃出来了”徐荣问道。
“自然是吃出来了,胡椒的味道,只要吃过一次,就绝对不会忘记的。”王猛轻轻地点了点头。
胡椒不仅仅只是调味品,它的药用价值也是相当可观温中,下气,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
王猛在凌府也没少和这东西打交道,刚才喝了口阳春面汤,顿时这馨香的风味便慢慢放大了开来。
“先生,你还是快点吃吧,再不吃的话,面都凉了。”麴义吞了口面条,含糊不清地说着。
“啊,差点忘了。”王猛这才意识到,自己现在坐在这里是要吃饭的啊。
“咱们也不急于这一时,这武川镇中各行各业的生意买卖都做得还不错,等会儿咱们再去太学那边看看情况吧。”徐荣说道。
“没错,太学是公子着重关注的方面,绝对不能出什么问题。”王猛说道。
所谓的太学,就是古代版本的高级学校,负责教导学生学习,就跟后世的大学职能差不多。
太学是神州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太学”一词在西周时就已经有了,大戴记中说“帝入太学,承师问道。”
西周的太学又名大学,天子和诸侯均设之,“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不过辟雍和泮宫不是纯粹的大学,这地方亦如宫廷,贵族们常在这里祭祀、举行宴会、选拔武士、议定作战计划。打了胜仗,也到这里“献俘”“告功”。这是因为“古人宫室无多,凡祭礼、军礼、学礼,及望气、治历、养老、习射、遵贤之典,咸行于明堂。而明堂、太庙、太学、灵台咸为一地。”
上古时期虽然有太学,但一开始明堂、太学混而不分,布政、祭祀、学习等各种活动都搅和在一块儿,不具备封建教育的专业性与系统性,这只能说是太学的萌芽。
东汉大儒郑玄曾经注解“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经设立过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到了汉代,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名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由于在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专业学校,于是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
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便可补官。
所谓五经博士,指的是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的士人。
汉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五经博士的学生们被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能够维护统治的封建官僚,不过太学的行办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第86章 三字经蒙学教育
的确,他们现在也不缺这点吃饭的时间,只不过太学那边的确需要盯紧一些,教育小孩子们这种细节问题,的确就是王猛所提倡的。
正所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所以,为武川镇这些各国流民家的孩子们安排一下蒙学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
等到几人吃完了饭,便即刻赶往了太学之中,从蒙学堂开始仔细观察。
只见在这儿蒙学堂里,每个教室里坐着四五十个孩子,听着台上的先生讲三字经,先生读一句,孩子们也跟着念一句。
没错,凌皓把三字经作为给这个世界所有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文本,分发给每个负责讲习三字经的蒙学先生们,让他们来教孩子们。
凌皓之所以会选择三字经,一方面是因为它通俗易懂,并不像那些经典一般拗口难记,另一方面,他也不想让这些孩子们过早接触太过深奥的知识说到这里,他必须要感谢一下王应麟这位宋朝大学士了,如果不是他主持并编著了三字经,自己还真不知道该使用什么来给孩子们进行蒙学教育。
王应麟1223年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其博学多才,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传世书法有著书帖等。著有三字经、困学纪闻、小学绀珠、玉海、通鉴答问、深宁集、诗地理考等。
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
王应麟与胡三省、黄震并称“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三大家”。其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蒙学著作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
凌皓凭借契约商店的便捷性,删改几次之后,最终确定了将三字经作为启蒙教育文本,让孩子们接受一点浅显易懂的道理,以后再来教他们更多的专业知识。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孝于亲,所当执。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