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钉子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祯
过了一阵,王安民从对讲机里命令道:可以让锦衣卫参观,你们排负责互送。不允许锦衣卫干扰工人们的正常工作,如有情况,立刻汇报!
是!陈再明接着让开道路,对何世基道:何千户,请随我参观!
何世基心道:他nn的,还要监视我等。
他招呼手下们道:随本官进去看看!
工业区很大,他们正好进入的是发电厂,因为这里工人比较密集。
烟囱底部直径三十米的地基已经打造完毕,地表部分已经开始绑钢筋。
风塔底部直径一百零五米,底层已经浇筑了水泥,如丛林一样的钢筋矗立在底部,无数的工人在下面忙碌着。
大中小各种直径的钢管堆放在风冷塔附近,等待安装,其中最大的钢管长十六米,厚达八公分,直径达一点八米,可容人直立通过。
各种巨型吊塔,龙门吊已经安装到位,有的已经投入使用。
这是钢铁的海洋,这是大工业的交响乐。
何世基用手摸着那直径一米八,八公分厚的钢管声音颤抖地道:真的是钢,真的是钢的!
众锦衣卫都围过去摸那钢管,齐声惊呼:是钢啊,是钢!我滴娘唉。这个起码有十万斤吧?
这要值多少银子呀?有人感叹道。
何世基打眼一看这种钢管还不少,而且满眼所见几乎没有不是铁的,激动地问陈再明道:你们,你们怎么会有这么多钢铁?
陈再明在这里已经习惯了,他笑着道:我哪里知道?
何世基傻傻的看看四周,看看风冷塔底部,眼睛有点发直,嗓子有点发干的又问陈再明道:这里的头儿是谁?
好像是张荷香小姐。荷香一个小美女在这里算是个另类,所以很出名。
小姐?何世基没想到这里的头儿是个女的,他接着道:我可以见见她吗?
陈再明东张西望之后,拉住一个工人问道:你知道张荷香小姐在哪里吗?
那工人见他是天策军军官,笑着道:张总工啊,应该在零米锅炉工地。
见陈再明一脸茫然,工人给他指方向道:从这里一直往前走大约两百多米,就能看到锅炉工地的牌子。
多谢!陈再明现在也是识字的。
他们一路向锅炉工地走去,仍然到处是钢材,而且到处都是板房群,不时有各种车辆驶过,尘土飞扬。
冯师傅,锅炉零米到七米平台的所有承重柱,磨煤机房和排粉机送风机引风机的所有平台,必须在天气上冻之前完成。荷香拿着图纸对电厂零米土建负责人冯柱山道。
冯柱山有些为难地道:张总工,这些抹水泥,扎钢筋的活儿咱都没问题啊。
说着他指着图纸道:慢就慢在有这么多地脚螺拴,地线管子要装,就是快不起来啊!要不您再给我派几个手熟的给帮帮手?
荷香无奈的道:我让武大哥那边在给你抽三十人,这样能按时完工吗?
冯柱山老脸绽放出笑容道:成,这下应该没问题了。
荷香一跺脚喊道:不是应该,是必须,必须!
姑爷说过了,上冻之前完工土建,天冷了就可以安装主体设备了,不耽误工夫。
她的声音太尖锐了,冯柱山吓的一哆嗦点头道:必须,必须,一定完成!
冯柱山刚走,荷香喊过一个她带领的学生道:速去武润明那里,让他派三十个人到冯师傅那里报道,就说我说的。
学生领命而去,荷香正准备去水处理建设工地看看,迎面就看到了陈再明一行人。
张小姐,这位锦衣卫千户何世基大人找您。陈再明客气地道。
当然要客气了,司令可是经常陪荷香一起来的。
哦?找我有什么事?荷香问完看了看手表。
她现在很忙,可谓分秒必争!姑爷交代的事才是天大的事,没有多少时间浪费。
何世基见这小姑娘最多十几岁,样貌粉嫩秀气,唇红齿白,身穿和这个工地上工人一样的工作服,工作服上绣着同样的文字国家电网。唯一的区别就是戴了一顶红色的安全帽,胸前挂着个透明的牌子,里面的文字是,姓名:张荷香,职务:总工程师。
(感谢书友150803112246433和书友20171217160839547的打赏)
第一七零 丰收
总工程师是什么头衔,何世基不明白。
请问,你是这里的管事?
何世基都被人用枪指过了,也不在意荷香行礼不行礼了。但问话的口气充满了不相信,这小姑娘也太小了吧?
是啊!有什么事快说吧!荷香催促道。
荷香是从英国公府出来的,又是被王越带过的,锦衣卫又怎么了?
何世基今天算倒霉了,连个小姑娘也不把他当回事。肖金平等人虽然怒目而视,又不敢炸刺,陈再明还带着兵在旁边呢。
啊,我就是想问问,这许多钢铁是从哪里来的?可有向朝廷报备?
明朝实行的是盐铁专卖,相对于盐,铁的管制要松的多,没见到处都是铁匠铺子吗?佛山那边私人冶铁成千上万,可铁专卖制度却一直存在朝廷的律令之中。所以有条件的经营者都要报备官府的,小铁匠铺子,官府也睁只眼闭只眼。
可王越的工地也太夸张了,别说铁了,这可到处都是钢啊!十万斤,几十万斤的钢散落各处,这太吓人了。这些要是打造成兵器,装备百万大军不在话下。做为锦衣卫,必须要问清楚,上报朝廷。
荷香哪里知道这些啊,她皱着眉头道:那我就不知道了,这都是姑爷弄来的,你去问他吧。
姑爷?何世基问。
就是王越王思华。荷香说起王越这才露出笑容。
何世基一想也是,一个小姑娘能知道什么。
他对荷香道:多谢!说完接着参观各处工地。
一群身穿飞鱼服,腰挎绣春刀的大明锦衣卫,行走在后世常见的建筑工地中,和周围的景象成鲜明的对比,感觉是那么的不协调。
对于锦衣卫深入起点城各处,调查自己的情况报告,王越最近天天都能收到很多。虽然不胜其烦,可人家要看就让他们看看吧,但不能让他们搞事。
现在他把目光盯在了农业上,七月底种下的玉米旱稻土豆眼看就要收获了。今年下种晚,为了赶时间,没有精耕细作。多采用机械化耕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施肥,旱稻省略了育苗这个环节,直接下种。
土豆是不需要操心的,那玩意儿随便种随便长,水份够了就行。
明朝的在嘉靖年间就有玉米了,人称玉麦。土豆要迟一点,徐光启在1628 年出版了《农政全书中提到过土豆,只是这些作物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而已。
玉米很多人都认识,土豆在起点城的人们经常能吃到,也不是稀罕物,只是很多人没种过而已。
王越提供的种子都是经过多少代改良而来的优质种子,当然和本时空的种子不能同日而语,并且还有化肥这种大杀器。即使播种的晚,他对产量还是很期待。
玉米地头上,看着一望无际的玉米杆子,张子筠兴奋地问王越道:这就是玉米地吗?
甜玉米她是吃过的,起点城菜地里种了一亩,现在都快吃完了,她很爱吃。
没错,今天我们有煮玉米吃了。王越进了玉米地,掰开玉米穗子,可以看到玉米颗颗饱满。
他回头对警卫排长岳顺道:顺子,派几个人多掰一些玉米回去。
他很爱吃煮玉米,所以先来看玉米地。
是!岳顺立刻安排人去掰玉米。
张子筠好奇地道:这个和菜地里的玉米一样吗?
王越道:品种不一样,这个玉米是做粮食用的,产量高的很。
多高?张子筠问。
七八百斤应该有吧。王越也拿不准,他回头问田埂上的农业负责人沈有福道:福叔,这一亩地能产多少斤玉米?
沈有福眉开眼笑地道:王大人,昨天我们算过了。一亩地玉米产量最少收九百斤呀,土豆一亩地产六千八百斤。
张子筠瞪大了眼里道:土豆亩产六千八百斤?怎么可能?
她虽然不通农事,但起码得常识还是有的,明朝粮食产量基本在一百二十斤到二百斤左右,听说江南那边最好的地也不过亩产四百斤,这几年干旱都是减产严重。
王越摆手笑道:玉米是晒干了的,土豆是有水分的,如果是干的估计也就一亩地三四千斤。
他见沈有福没提旱稻,问他道:福叔,旱稻一亩地产量多少?
沈有福笑着道:旱稻一亩地产是四百斤。不得了啊,不得了。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王越知道这是没有育苗的结果,今年时间紧,明年上超级杂交稻种子,产量非吓死明朝人。
他吩咐道:福叔,赶快收吧。子筠和郭彦昌你们商量一下,从各处抽调三万人力帮助收获,再让王鹏远把农用车都派出来。另外各县的团练大概能抽调一万人,天策军再抽调三千兵力帮忙。加上农业口三万多劳力,人力基本够了。这些作物收完,冬小麦也该下种了。
石景山工业区建设,吸引了大部分流民放弃土地进厂做工。一个月三两银子和五亩地一年收成的取舍,使很多人果断地放弃了土地,毕竟那地是王越租给他们的,产权不属于他们。
所以最后农业口就剩下三万多对土地怀有强烈情节的人们,起点城组织他们统一耕作。
沈有福一听有这么多人帮忙,笑着道:感谢王大人的鼎力支持啊。
包括密云,石景山工业区附近,起点城附近,王越陆陆续续从勋亲和军户手里收购了一百多万亩土地。在大兴也购买的一百多万土地,不少地今年还没时间下种,王越已经成了大明最大的地主。
争取在十日之内收割完成。王越接着问沈有福道:大棚菜都种下了吗?
为了解决蔬菜问题,尤其是冬季蔬菜问题,王越安排人在起点城边上建了六千亩大棚。
沈有福道:大棚菜都陆续种下了,另外我们还种了一万多亩地的萝卜。现在田头都有了水井,水是不愁喽!
第一七一 你该纳税了
王越哈哈笑着道:做的好!这些菜我们吃不完还可以卖到京师。土豆玉米也可以作为饲料,养猪养鸡养鸭的场子都可以扩大了。
农业搞的好了,效益也是很可观的。王越都准备大搞鱼塘了,材料公司挖砖用土留下的大坑,正好可以养鱼。
起点城开始了紧张的农业收获,一车车的粮食被拉进起点城,让起点城的民众们欣喜的是这都快冬天了,还能收获这么多粮食。这比通常的季节起码迟了一个多月了吧?
他们哪里知道现代种子的分类,不过他们却知道,忍饥挨饿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最后统计上来数据吓死一票人。稻子总产五亿多斤,按明朝人口两亿算,一人能分两斤半。土豆收获两亿多斤,看来淀粉厂还需要扩大。玉米收获九千多万斤,玉米种的面积少。
农业大会战刚刚结束,起点城就来了两位不速之客,老熟人谢宝清和卢承德。
王越笑着招呼道:两位大人今天是稀客啊,我们一定要好好喝几杯。
谢宝清尴尬地笑了笑道:我也是应卢大人之请来的,来找你商量个事?
王越好奇道:什么事?
谢宝清打了个哈哈道:听说思华最近大丰收呀,卢大人问我说,你是不是该纳税了?
卢承德笑的比哭还难看道:王大人,我也就是随便问问,真的是随便问问,您别当真。
卢承德也是倒霉催的,他也就是和谢宝清提了那么一句,王越收获那么多粮食该不该纳点税,就被谢宝清给拖来了。
纳税?王越问道:我要纳多少税?
见卢承德不敢言,谢宝清用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继续对着王越打哈哈道:思华,纳的不多,真的不多,只要让朝廷那边能过的去就行,你意思一下就好了。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守法公民,依法纳税的观念深入人心。
谢大人太见外了,王越笑着道:作为朋友,我王思华必须支持你们的工作,不能让您和卢大人在朝廷那里难以交代。
见王越竟然有纳税的意向,卢承德松了一口气,陪着笑道:多谢王大人体谅啊。
王越一摆手道:依法纳税,也是每个臣民的责任嘛!那我该交多少税?
谢宝清给他详细的一说,王越才知道,他纳的税真心不多,甚至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首先他作为五品官,可以免田赋八千亩。其他的地按每亩一斗,也就是十八点九斤,按大明的亩产量约缴税率为百分之十到十五。按王越的稻子产量,约缴税率为百分之四。
为什么这么低的税,百姓们却活不下去呢?和土地兼并有很大关系,农民要种地主的地,除了要承担朝廷的税还要承担三到四成的田租。加上各种摊派和加饷,如此一来老天一不高兴,来个干旱啥的,老百姓就活不下去了。
王越见他们都看着自己,笑着道:那谢大人卢大人,我就按这个税率纳税吧,你们可以安排人算一算。
谢宝清高兴地大声道:好,思华真可谓朝廷表率啊!
卢承德也笑着拱手道:多谢,多谢王大人!
他们俩都没想到王越这么豪爽,这可是他们收的最顺利的一次税。
谢宝清又好奇地问道:你这作物比别人晚了一个月下种,却收获颇丰,很多人都很好奇啊。能给我们说说你这亩产多少吗?
王越笑着道:稻子亩产四百斤,玉米亩产九百斤,土豆亩产六千八百斤。
嘶!谢宝清和卢承德到吸了口冷气都道:这是如何做到的?这土豆玉米也这么高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