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钉子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祯
有三点!王越道:第一我们用机器耕田撒种施肥,节省了时间。
第二我们的种子是优质良种,玉米土豆就属于高产作物,稻子也是晚稻抗旱品种。
第三我们用了化肥,用化肥比不用化肥起码增产一倍以上。
化肥?那是什么?谢宝清二人不明所以。
王越道:简单的说,就是比农家肥更好的肥料,种类很多。我打算在石景山那边开一个化肥厂,先生产氮肥。
氮肥的原料就是空气,这个最容易生产。
如果很贵,老百姓用不起啊!谢宝清道。
王越笑着道:我会控制化肥价格的,由化肥增产出来的粮食如果是一百,化肥所占的价值不会超过二十。
这个账算的很清楚,谢宝清连连点头道:好,如此的话,这化肥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东西啊。这件事我一定奏明皇上,思华又立一大功啊!
王越却不稀罕功劳,他和朝廷很难尿在一个壶里。起点城已经成为了一个另类,迟早要闹掰,不过推广农业技术却是双赢的好事。
王越语不惊人死不休道:明年我们起点城将按时播种,并精耕细作,产量还会上升。并且要上一个超级旱稻品种,最低估算可以达亩产一千五百斤。
谢宝清二人难以置信:怎么可能?天下还有这样的作物?
王越笑着道:我们拭目以待吧,这样的种子只适合水稻田,我打算改造几万亩水稻田。旱稻产量低一些,种子还是我们今年用的种子,产量达到每亩八百斤没问题。
太好了,这次纳税你每一样作物都上缴一些,这样朝廷就可以用来推广了。谢宝清兴奋地道。
王越道:那些可以作为种子推广,要想高产还有其他技术要学,可以让户部派人来我起点城学习嘛!
谢宝清赞叹道:思华一片赤诚之心令人敬佩啊。如果这样的作物能推广天下,思华一定会被载入史册。
卢承德也连连点头道:王大人此举可造福天下人呐。
王越能造福天下的东西多了,这些根本没往心里去。农业是工业的基础,朝廷要是能在这方面做出成绩,他是举双手欢迎的。毕竟他的重点在工业上,那玩意儿朝廷玩不转。
第一七二章 出海
大清帝国首都盛京西郊演武场。
一众王公大臣,簇拥在黄太吉的五色华盖周围。整个演武场被葛布什贤超哈严密守卫,闲杂人等都被清场。
多尔衮拿着步枪打了一个弹夹的子弹之后,包括黄太吉在内的大清众亲王贝勒大臣们都暗暗心惊,这步枪的威力射程射速都太可怕了。
和硕贝勒亲王代善惊叹道:若是明朝军队都用此铳,我大清危矣啊!
范文程摇头道:据那范永文从明朝朝廷和起点城得来的消息,称此铳叫步枪,是那王越所独有。听说制造不易,子弹更是难得,所以崇祯令王越独练一军,攒够枪弹之后,再与我大清一决雌雄。明朝工部从王越那里索要了一支步枪,欲行仿造,结果不了了之。由此可以看出,此步枪和子弹确实不易制造,难以大规模装备军队。
多尔衮对火铳了解较多,他一边仔细观察步枪,一边道:我从未见过如此制造精密的火铳,弹丸竟然能和铳管严丝合缝,一般大小。要说制造不易,我完全相信。真不知道是怎样的能工巧匠,不但把火铳打造的如此精细,弹丸都这样考究,不需要点火就可以击发的?
黄太吉听了他们议论,松了口气道:那就是说此火铳确实不多了?
多尔衮点头道:皇上,此铳打造如此精细,其工匠不但要手艺高超,而且要精雕细磨,既费工又费时,不可能大批制造。
范文程笑着道:自恭顺王孔有德投靠我朝以来,他那汉军旗的工匠为我朝打造了数量众多的火器。臣以为可以让孔有德仿造此铳,一旦我大清能造出此铳,天下唾手可得矣。
范文程就是看孔有德不顺眼,自己作为最早从龙的汉奸,不知道费了多少脑细胞才混到大学士的位置。孔有德一介武夫,带着一帮残兵败将投靠过来没几年,就已经封恭顺王了。这在文武殊途的背景下,能不叫范文程眼红吗?
他早看出来这步枪根本不是谁都能造出来的,正好给孔有德添点麻烦。
范文程这个提议,立刻让满清文武大臣都来了精神。
代善兴奋地道:对呀!要是我大清能仿造出此火铳,试看天下谁能敌!
众大臣纷纷赞同附和,都报以很高的期望。以他们的认知,样品都在这里了,总是能造出来的。大明工部怎么造不出来?大明朝廷太**啦,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哪里有我主圣明?
黄太吉笑着道:此言有理!多尔衮,你去交代恭顺王,就说是朕的意思。
嗻!
黄太吉解决了一件心事,朗声道:撮尔小国朝鲜拒不称臣,屡次背叛盟约,侵犯我大清国威。朕决定由兵部多罗贝勒岳托,召集诸贝勒和蒙汉八旗统兵大臣布置筹备出征相关事务,不得有误!
岳托出班道:嗻!
朝鲜是大明的藩属国,一贯终于明朝,天启七年的时候,皇太极曾经率领大军打败了朝鲜。可是朝鲜不但没有臣服,反而和大明朝廷取得联系,暗地里对付后金,这让皇太极异常的气愤,这一次,皇太极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彻底让朝鲜臣服。
若是能够拿下朝鲜,大清国可以大肆劫掠,挽回损失,尽快恢复实力,此外也可以粉碎大明的东江防线,彻底稳固大清国的后方。
对于宇宙第一大国即将要被清军侵略的情况,王越并没有关心。
通州通惠河码头,一条三百米的水泥码头已经修建完毕。
负责码头建设的陈汉银向王越介绍道:王大人,现在我们的船只已经买了六十多条,其中四百料的沙船三十八艘,其他都是二百料的剥船。另外船工我们也请了二百多人,现在我们这些船就是他们在维护。因为没有接到大人近一步的安排,所以这些船工平时就在这附近河段打打鱼而已。
王越看着码头上停靠的船只,指了指其中最大的问道:那个就是沙船吗?对于古代船只他所知甚少,只能凭大小判断。
陈汉银点头道:是的,大人!
王越目测此船大约长二十八米,宽五米多,估计排水量在八十吨左右。那种叫剥船的更小了,估计排水量也就四十吨。
韦小亮,这些船能出海吗?王越问和他同来的一名少校军官道。
这名军官是直隶滦河人,渔民出身。明代的渔民是很苦的一个群体,虽然有渔盐之利,但无保鲜条件,海鲜品无法外运,渔民生活困苦,拿他们的方言说是穷得瞎腥烂臭,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当代渔民的生活。虽然明末的海禁政策已经松弛,但生活依然艰难。
韦小亮正是一群活不下去,来到京师讨生活的渔民中的一员,他比那些普通的渔民更苦逼,因为他是灶户。
明代把煎盐的人家称为灶户,官府为了加强对灶户的管理,将灶户编入灶籍,而编入灶籍的人户,即称为灶户,由政府提供生产及生活用地灶具及工本等,是为朝廷煎办盐课承当朝廷的户役。
乍听上去,灶户好像是一个不错的差事,可实际上,灶户必须世代以籍为定,无论何人,均得办盐,甚至有的地区已经不再产盐,也不得免除盐税。
由于制盐工作量大,环境也较为艰苦,因此灶户远较民户军户匠户役为重,世人皆视为苦役重役。
这些灶户不但要承担商收盐税,还要常常受盐商的盘剥和地方恶势力的压榨,这些灶户卖妻鬻子,旧债未偿,而新债又至。许多贫困的灶户常因交不足纳税银而被迫弃家逃亡。
明朝末年,随着灶户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失去土地的贫困灶户已无立锥之地,他们或为佣工,或为流民,汇入不可避免的时代洪流,成为明末农民起义的潜在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灭亡的进程。
(感谢国子来看书的打赏)
第一七三章 海军海军
韦小亮今年十八岁,是个黝黑健壮的小伙子。别看年纪小,已经有五年的出海经验了。他们这些灶户,靠海吃海,除了煮盐之外,下海谋生也是生存之道。
王越专门从军中挑选了一批下过海的,哪怕是内河行过船的,或者是坐过船的一批人,组成了一个支队,由已经升为副营长的韦小亮率领。教导员朱友学,参谋长齐昌国。
天策军各部队已经在逐步配置政治主官,朱友学是第一批配置到海军支队的。齐昌国是李子雄参谋班子成员,被王越分配到海军支队担任参谋长。
该支队属于营级支队,还不满编,人数有三百五十多人,编为六个连。这个支队的所有人都有过行船的经历,王越给他们平时的训练多了一个汽车驾驶训练,所以他们已经都可以充当司机使用了。
除了汽车驾驶,他们平时就是玩一种类似轮船驾驶的游戏机,这成为他们最喜爱的一项活动。这种游戏机有六台,一个连一个。
另外他们还要学会射电六分仪的使用。这种六分仪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公式,只需要输入想要到达的坐标,就会自动计算出距离和方向。普通的六分仪也下发给了他们,作为他们今后学习的一个内容。
所以王越为他们下载了离线地图包,供他们查找坐标。
现代那些与明代不同的城镇名称,要修改过来,将是个庞大的工程。王越已经安排专人在做这项工作,全部核对完成之后,将会重新在电脑上统一修改。
后世的主要航线,海文数据,尤其是渤海湾内的所有航线,海文数据也下发给他们参考,虽然有时代变迁的因素,但变化应该不大。除了这些航线图,还有十八世纪欧洲人画的航海图作为参考。
这么多精确详细的航海图,王越就这样随意地丢给了他们。如果让那些现在的海上强国知道了,一定会发疯的。
航海图通常都是这些国家的不传之秘,是通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探险才获得的宝贵财富。这些可是他们跨海征战,殖民全球,杀人越货,横行海上的无上法宝。
可是在王越这里根本不是个事儿,这样的东西要多少有多少,还无与伦比的精确。
报告司令,沙船可以近海航行。剥船是平底船,经不起风浪,难以远离海岸航行。韦小亮道。
王越点点头道:嗯,立刻将我们的发动机卸车,安装到这些船上。
韦小亮领命而去。
这些都是七十五马力的船用推进器,用钢板和长螺栓就能固定在这些木船上,行驶速度当然是用风帆无法比拟的。
为了这次出行,王越已经准备很久。从人员组织,推进器固定件制做,设备熟悉和培训等等工作全部完成之后,才有这次通州之行。
除了这个被王越称之为天策军海军支队的连队,还有民政处舟桥营港口建设处和石景山工业区抽调出来的三个建筑小队,组成人数达两千多人的队伍。
此支队加上同来的工人,都已经熟悉了推进器的装,所以几百人的安装速度很快,在木质船只上打螺栓真的很轻松。六十多个推进器,不到一个小时就全部安装完成。
那些被雇佣来的船工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忙什么,傻傻地看着他们把船舵拆了,装上一个黑黢黢的大家伙。
王越见装的差不多了,从自己的车上取下一件救生衣穿在身上,对韦小亮道:韦小亮走,开一艘船试试。说完率先登上一艘沙船。
司令,您还是下去吧,我试过以后您再上。韦小亮担心地道。
他知道司令是山西人,黄土高坡上来的人,哪里坐过船呀,万一掉水里了,这个责任他可承担不起。
这种船用推进器他们只是演示过,虽然还没有在水上使用过,但那高速旋转的螺旋桨,看着就力大无穷,可以想象的到在水中的推进速度一定很快。
王越笑着道:你以为我不会游泳呀?别废话,快开船。
他还真会游泳,后世的游泳馆多着呢!何况他还穿了救生衣。
无奈之下,韦小亮和几名士兵纷纷上船。
这个柴油推进器启动后,噪音不算太大。随着哒哒哒的轰鸣声,沙船开动起来。
推进器是由手柄操作的,油门和摩托车的类似。韦小亮的速度和方向感都不错,沙船开的很稳。
王越高兴地道:不错,控制的很好,再快一点。
韦小亮也同样欣喜!自从加入起点城以来,除了惊奇,还是惊奇,现在又把这种惊奇带到了他熟悉的水上。
王越看看差不多了,命令所有人上船,所有船只落帆起航,由他们这只船作为前导,缓缓地向天津方向驶去。
这些船只全部由海军支队的士兵们驾驶,陆上驾驶员们到了水上,基本上没有出大错的,这些推进器他们都是试用过的。
为了保险起见,开始的行驶速度都不快,只有每小时十公里的速度,由头船压住整体速度,并用对讲机统一调度。
王越看了看表,出港时间还不到早上八点。他们是凌晨六点从起点城出发点的,目标就是后世的大沽口,明朝人大多称直沽。
张子筠现在管起了内政,这些天事务繁忙起来,所以没有随行。起点城由王卓坐镇,李子雄随王越同行。
大沽口附近和后世的大港附近,从三个月前开始,已经由民政处购买了大片土地。
王越买的就是海河入海口的那片地,后来天津港的位置。
天津卫开埠很早,但它更多是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口,为大运河服务的。而不是作为海港城市设立,有三座卫城均是靠近河口建立,距离海边其实挺远。唯一靠近海边,可作为海港使用的,便是在海河入海口的大沽口地区。
明朝由于海禁,大沽口的海运并不发达。由于海运航线要绕过山东半岛,不如走京杭运河安全,距离又近,所以江南北上的船只都不走大沽口。
只有少量的福建广东等更南方海船才到达这里。而山东等地的海上运输更是稀少,最多的便是私盐贩运的船只了,所以现在的大沽口也就是明朝的直沽非常萧条。
明朝以前,准确点说直到清末,中原政权从未遭受过来自海上的战略性进攻。就算有倭寇骚扰,仍然只是海盗流窜抢劫模式。
大军自海上登陆,直取京师要地这种战术还没有形成,所以大沽口附近的海防建设规模可想而知。
第一七四章 接收舰船
大港那边也派人去看过了,那边完全是盐碱地,滩涂和沼泽,附近有不少灶户在此煮盐。
民政处的人这次过去,不但要加大土地购买力度,还有人员招聘和居民拆迁的工作要做。
船队的速度逐渐提升起来,由于这里是漕运要道,行船较多,王越估计最高时速也只能达到二十五公里每小时,到达大沽口预计需要五个半小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