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孙策一惊。这就是邯郸淳啊,这可是位奇才,不仅书法好,而且对游艺很有研究,是三国有名的玩家。当然他的主业还是经学,只不是一般的经学家那样古板罢了。曹魏正始年间的正始石经就是由他书丹的,书法水平堪和蔡邕书写的熹平石经相提并论。
孙策转身走到人群后,张勋刚想喊,孙策摇摇头,示意他不要声张。他今天穿的是常服,身上的鱼鳞细铠除了能表明他的武人身份,而且军职较高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特殊标志。围在一起听邯郸淳讲解的儒生们没有认出他来,最多只是觉得这年轻人长得不错,多看了一眼,更多的人一看到他的铁甲就露出轻蔑,连多看他一眼都免了。
就连邯郸淳都没认出来,漫不经心地瞟了孙策一眼,只是和张勋点头致意,又接着讲课。
他讲的是书法,而且是被称为苍颉书的古文字。孙策对书法有过研究,虽然主要是行楷,并不通晓篆书,但他对书法史却有较深的了解。三国时还没有金石学,对古文字的研究也不算正经学问,最有成就的《说文解字》刚出世不久,作为第一部字典,价值毋庸置疑,但限于时代,其中关于大篆之类的古文字谬误也不少。
邯郸淳的水平不如许慎,而且他的研究方向偏书艺,出现错误就更难免了。孙策听了一会儿就没兴趣了,转身离开。偏偏他个子高,邯郸淳将他脸上的失望看得一清二楚,立刻扬声道:“这位将军,请留步。”
孙策愣了一下,回头看看四周,却穿甲胄的武人就他一个,而邯郸淳的目光也正落在他脸上。
“先生,你是叫我吗”
“正是。”邯郸淳直起身来,欠身施礼。“刚才见将军面有不屑之色,不知道我所讲的有什么谬误,还请将军指正。”
邯郸淳话音未落,周围顿时嘘声四起。一个年轻将领居
第225章 合股
孙策不觉得研究一下南阳境内的古碑就是什么伟业,但他觉得这总比一群人天天钻研经学里的几个字,然后聚在一起打嘴炮好。况且他的确没什么学问,资助文化事业也是提升士人认同感的一个捷径。等邯郸淳把这些古碑研究完了,编纂成册,印行天下,在序言里提他孙策一句,这名声也就算扬出去了。
花小钱,办大事,这才是他的目的。
这不,钱还没给呢,邯郸淳的态度就变了,旁边围观的书生也客气多了。
孙策拱手作别,来到中庭,蔡邕正和几个年轻人说话,但这几个年轻人却不是外面那些老爷们,全是如花似玉的小姑娘,为首的就是那位被称为国色的冯宛,尹姁也在其中,不过她的位置比较靠后,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地位。刚刚溜回来的圆脸姑娘张子夫也在其中,看到张勋,顿时脸色一变。
被一群年轻漂亮的姑娘围在中间,老夫子蔡邕很兴奋,说得眉飞色舞,见孙策进来,脸色就有些不太好看,一副很嫌弃的模样。孙策哈哈一笑,拱拱手,用袖子挡住脸。“不好意思啊,各位,不请自来,有事要和蔡先生商量,请各位暂避一时。”
“避什么避,见都见过了,别搞得和老夫子似的。”张子夫脱口而出。“听说你刚才在外面和邯郸先生论学论得挺热闹,我们也想听听呢。”
“那我就不客气了。”孙策坐了下来。
张勋脸上很是挂不住,不住地瞪张子夫,张子夫却装作没看见他,只顾和冯宛、秦罗咬耳朵。秦罗年龄大些,很是从容,冯宛却好奇得很,不住地偷看孙策。
孙策第一次见冯宛时很惊艳,有占为己有的强烈冲动,毕竟她长得太漂亮了,即使是在一群美女之中也非常显眼。后来又看过两次,慢慢习惯了,这心思也就淡了。冯方对周瑜青眼有加,说不定已经和周瑜提过,自己再勾搭冯宛很不合适。朋友妻,不可戏,总不能真和周瑜抢媳妇。此时看到冯宛,他倒也没什么特别表示,客客气气,不拘谨,也不过份热情。
孙策先把邯郸淳的事情说了一遍,蔡邕很赞成。“将军能在武事之余留心文艺,赞助学问,难能可贵。我见过的豪富之家多了,每天饮宴聚会,浪费的钱无数,却不肯拿出一点来资助生活无助的读书人。就算招揽读书人也是要他们吟诗作赋,当作俳优一般,何尝对学问有半分敬意。你能这么做,很难得。”
孙策心道,当然难得,我还要赞助你著史呢,你还能不说我几句好话。
冯宛突然说道:“将军,我有一言,不知可说否”
孙策点点头。“当然可以。”
“承蒙将军指点,我们几个也想效仿阿楚妹妹做点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这些天收罗古籍,抄写文章,仅是用掉的笔墨、竹简就花了不少钱。原本想从家里拿一点,奈何家父远在长安,张公、阎公又都不赞同,尹姊姊倒是掏出了不少钱,但终究不趁手。既然将军能资助邯郸先生研究碑刻,能不能也资助我们一点,免得我们到处求人借钱”
孙策忍不住笑了。看来张子夫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孤例,阎象和张勋差不多,都持反对意见,不肯给钱是最直接的办法。没钱,什么事都办不成。
“资助肯定没问题,不过,我更想合股。”
“合股”冯宛等人互相看看,很是茫然。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尹姁的眼神变得暧||昧起来,咬着嘴唇,水汪汪的眼睛斜睨着孙策,一副要咬孙策一块肉下来的模样。
“合股的意思是说我和你们合作,我拿钱,你们办事,将来成功了,赚了钱,我从中分一部分利润。”
“
第226章 破绽
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
庞统跟着孙策,一直像是没长大的孩子,突然之间,他一步迈进了青春期。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庞统跟着孙策,不仅分析问题的思路像孙策,就连看美女的模样都和孙策一模一样,看中了就不肯放,直勾勾地盯着对方。
张子夫却没给庞统好脸色,杏眼圆睁,狠狠地瞪了回来。庞统吓了一跳,立刻低下头,耷拉着眼皮,不敢再正面看张子夫,只能用眼角的余光偷偷的瞄。张子夫只顾和冯宛等人说笑,而且是声音最大的那个。她还特别爱笑,说一件事,别人还没怎么着,她已经笑得喘不过气来。
庞统看得眼直,奈何张子夫却不看他一眼。庞统很受伤。
得到了蔡邕和孙策的支持,冯宛等人心满意足的退去,孙策说明来意,问起段煨其人。
蔡邕觉得受到了污辱。“段煨不认识。我在长安,接触的西凉人只有董卓兄弟和贾诩,其他人统兵驻屯各地,没有在朝中为官的。段煨,他之前好像是在华阴吧,怎么到这儿来了这段路可不好走。”
孙策很失望。
“你说的张辽,我倒是有些印象。此人虽是武人,却颇有志向,能够约束部下。在长安,并凉兵皆放纵,为祸百姓不浅,这张辽却不准部下掳掠,有些格格不入,所以一直没有升迁,这校尉是刚升的吧,以前好像是一个从事。咦,他好像不是凉州人,是并州人,由丁原推荐到大将军府的。”
孙策心中一动,忽然找到了突破口。
没错,张辽是并州人,他并非董卓的旧部,只是被董卓吞并的。他在西凉军中没有朋友,与吕布同为并州人,但他现在又不属吕布。他后来成了吕布的部下,又和吕布的部下若即若离,从一系列的情况来看,他和吕布的交情很一般。吕布战败,他又投了曹操。降曹之后,和其他同僚还是若即若离,一起守合肥的乐进、李典和他关系都不好。
这是一个很不合群的人,徐荣为什么安排他和段煨一起是徐荣不相信段煨的能力,还是要刻意扶植一个非凉州人的部下
不管怎么说,并凉人的矛盾是可以利用的。历史上,贾诩曾经用离间计化解了马超和韩遂的联军,为曹操夺取关中立下大功。他现在也可以利用并凉人的互不信任离间段煨和张辽,取得保卫南阳的第一个胜利,鼓舞一下士气。
有了这个打算,孙策特意问起了并凉人的关系。蔡邕倒是知道一些。别看吕布现在很得董卓的宠信,但小人同而不和,并州人和凉州人都是边鄙人,残忍好杀,对他们来说,其他人都是猎物,互相之间常有冲突发生,根本无和睦可言。
孙策心里有了底,起身告辞。出了郡学,孙策问道:“士元,你对徐荣安排张辽配合段煨这件事怎么看”
庞统沉默不语。孙策问了两遍,他才反应过来,吱吱唔唔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孙策觉得奇怪,发现庞统很沮丧,浑然没有刚才骚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刚想问他为什么,一看他那张脸,突然又明白了。
不用说,长得丑,被张子夫姑娘嫌弃了呗。
男人喜欢美女,女人也喜欢帅哥。好色从来不是男人的专利。当然这个词也并没什么贬义,和后世的概念不是一回事。夫子之所以感慨好德不如好色,不是因为好色不好,而是因为好德的人少,好色的人多,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好色是人——包括男人和女人——的天性,古今中外
第227章 娄圭的愿望
郦城。
文聘站在城墙上,看着士卒将一桶桶水浇在城墙外墙上,脸上看不出一点表情。
娄圭站在他身边,脸绷得紧紧的,几次看文聘,想说些什么,却终究还是没说。文聘看在眼里,轻声说道:“娄兄,你不用担心,我会为你向将军请功的。若不是你,郦城很难守得这么稳固。”
娄圭松了一口气,脸色终于松驰下来。“仲业,若非得已,我也不想为难仲业。唉,若是早知道孙将军有如此胸怀,我又何必一错再错,落到今天这个地步。那陈瑀说得一片灿然,谁曾想竟如此不堪一击,被孙将军一举拿下。唉,这些名士果然是靠不住的。”
文聘没有接娄圭的话。他想为娄圭说情,但是他也不清楚孙策能不能接受娄圭。五天前,他率军赶到郦城,得知西凉兵前锋将至,立刻改变了原有计划,进驻郦城。郦城只是一个县城,城墙低矮,又没什么城防设施,原本很难防守,偏偏这时候娄圭赶来了,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用水浇城。
郦城的城防是夯土的,浇了水很容易垮,但是娄土的建议奇就奇在这里,当天晚上浇的水,夜里大寒,城墙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不仅没有垮,反而更坚固,而且光滑无比。城墙下面也是如此,别说攻城,连站都站不稳。
段煨望城兴叹,只能在城外驻扎,不让文聘有逃脱的机会。
娄圭一计,避免了郦城遭西凉兵突袭的危险,给了文聘调整的机会。利用这几天时间,文聘加固城防,娄圭与县里的富户接洽,要求他们为大军提供粮草。面对城外的西凉兵,富户们非常配合,拿出了家里的存粮,足以供文聘的大军吃半年。
可以说,郦城没有受到西凉兵洗劫,有一半功劳是娄圭的。
以文聘对孙策的了解,请孙策饶娄圭一命应该没什么问题。孙策真想杀娄圭,娄圭早死了。但是他清楚娄圭不会满足于活命。娄圭之所以从宛城赶来,是因为孙策接连给他拨了两批人马,总数达到了四千人。要知道孙策帐下的大将黄忠所领兵力也不过如此,他文聘一个降将转眼间就能得到孙策如此信任,娄圭觉得他也有机会,这才动了心,想投靠孙策。
可是文聘自己清楚,娄圭做个谋士没问题,亲自领兵却不行,孙策不太可能满足他的愿望。
但这些话,他不好对娄圭说。娄圭在宗承等人面前自认寒门,在他面前却常常有读书人的优越感。不久前,他还是娄圭的部下,现在要娄圭承认不如他,娄圭不太可能有这个觉悟。
怎么说文聘很为难。
“仲业,你看。”娄圭突然靠在城墙上,指着远处,大声说道:“西凉兵好像要渡水。”
文聘也看到了,原本在城西的西凉兵绕到了城北,正派人探测湍水深处,寻找地方渡水。郦城在湍水西岸,以湍水为护城河,通往东岸的桥就在郦城的东门外不远,弓弩射程以内,段煨要渡过湍水,只能另寻他地。城南是一片泽地,只有城北可以走。冬天水浅,只要找到合适的地占,即使不用架桥,战马也能涉水而过。
不过,从安全考虑,还是应该架桥。西凉人没这耐心,想直接涉水了。
“应该是援兵到了。”文聘眉头一挑,对娄圭说道:“子伯,你留下守城,我带两千人出城接应。”
娄圭大喜,连连点头。他看着文聘的脸色,知道文聘担心什么,拍着胸脯说道:“你放心吧,我绝不出城一步,等你回来。”
&n
第228章 关中有英气(书友随野星痕万点打赏加更)
斥候越来越多,预示着与敌人越来越近,气氛也渐渐紧张起来,就连孙策自己都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
身处战场与看战争大片的感觉最大的不同就是你其实并不知道战场的真正情况。没有卫星,没有侦察机,只有来来往往的斥候,斥候也不可能告诉你所有的情况,他们能看到的永远只有一个点,而且是远远看到的一个点,真伪难辨。
作为将领,要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真伪难辨的信息拼凑出对手的动态,并做出判断。
这和盲人摸象没有太大区别。不仅是对智商的考验,更是对心理承受能力的巨大考验。指挥的人马越多考验越大,所以韩信说刘邦只能统领十万大军,而他本人多多益善。虽然刘邦不服,但事实证明一旦超过十万,刘邦就搞不定了,十有要吃败仗。
就孙策而言,一万人已经是新纪录。在此之前,他最高记录是指挥四千人,还包括辎重营在内,实际战斗人员只有两千多人。突然增加一万人,而且又是面对战力更强的西凉兵,他心里是有些打鼓的。这可不是打游戏,输了还可以重来。输了,是会死人的。
所以《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几次作战,每次都受伤,孙策已经深刻地领悟到战争的残酷,他不敢有任何大意。得知西凉兵即将接近,他下令停止前进,结阵待战。
战鼓声响起,传令兵举着三角令旗,沿着队伍奔驰,将命令传到各部。前军黄忠由前进的纵队展开为横队,武刚车首尾相连,护住大军的正面。后军董聿也将人马展开,向两侧延伸,护住大军后侧,与黄忠的两翼遥遥相望。相比于前军厚重的阵势,后军的阵型铺得比较开,几乎将中军包围起来。
孙策带着典韦等人来到黄忠阵后。黄忠有四千人,分作四个千人方阵,中间两阵突前,两翼各有一阵拖后,有点像垂翅而飞的大雁,所以又叫雁行阵,黄忠本人和亲卫营就是雁头。
孙策就在雁尾的位置,是前军和中军的中间。他与黄忠之间隔着十排士卒,大概百步左右。前面有旌旗阻挡,不可能一览无余,只能看个大概。
地平线外有烟尘卷起,敌人正在靠近。慢慢地,他看到了敌人的战旗,听到了敌人的战鼓声。
两翼出现了零星的骑兵,骑兵排着松散的阵形,由两翼包抄而来,呼喝着驰过,射出几支羽箭,冲向阵后。这些骑兵不是为了战斗,而是为了查看阵形,如果有明显的破绽,他们也会发起试探性的攻击。
这些西凉兵服饰不一,有的穿着皮甲,还有的干脆穿着左衽皮袍,载着毡帽,更有甚者连毡帽都没有,露出髡头,随着战马的奔驰,发辫随风摆动,一看就与中原人不同。
将士们有些紧张。孙策示意身边的鼓吹开始吹奏,雄壮的军令奏响,士气慢慢稳定下来。
“呜——”悠长的号角声响起,更多的骑兵冲出了地平线,像潮水般涌了过来。大阵如磐石,屹立不动,骑兵遇阵而散,奔向两侧,在两百步外立阵。
孙策粗粗一看,对方的骑兵真不少,就他看到的就有近千人,如果对方真是五千步骑的话,这骑兵的比例已经超过百分之二十。虽说南方军队,就算是袁绍和后来的曹操也没有这么高的骑兵比例,也许只有公孙瓒可以和他们抗衡。
也不知道山东的战事如何了。孙策感慨了一下,又迅速将思绪拉回眼前。
“将军,西凉人很嚣张啊。”秦牧策马而来,大声说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