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娄圭很不服气。“如果不是在这里迎战,那他会怎么做”
赵俨不理会娄圭,提起挂在火塘上的铜壶,添了半杯丹参汤,接着说道:“将军,你想想,如果我们不追,或者追虽然追了,就是不与他接战,他会怎么办在丹阳等我们,还是转而攻击顺阳等,他很快就会断粮,攻顺阳,我们就在他身后,他根本不可能放手攻城。”
孙策想了想,觉得有理。他示意娄圭不要着急,听赵俨往下说。赵俨似乎也没想好,沉默了一会儿,又说道:“徐荣打析县打了这么多天,析县应该残破了吧他会不会希望我们进析县,然后将我们困在城里析县背后就是武关道,我们等于被他堵在了武关道中,他派一部截住我们,然后从容的攻击各县”
娄圭一怔,若有所思,
第243章 赌博(盟主加更IV)
娄圭和赵俨面面相觑。
析县是诱饵嗯,的确有可能,而且越想越有可能。进驻析县,对孙策来说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勇气和实力,而且可以重新打通武关道,危险则是有可能被徐荣堵在析县。接下来,能不能守住析县甚至形成反杀就成了胜负手。如果孙策被徐荣堵住,脱身不得,析县就是徐荣设下的诱饵,不仅孙策的名声、实力会化为乌有,连整个南阳都是徐荣的。如果徐荣堵不住孙策,那孙策就成了一个诱饵,足以把徐荣噎死。
徐荣是不是这么想的已经不重要的,这是孙策能想到的最坏的结果。对决难以避免,区别只在于是在宛城还是在析县。宛城有宛城的好处,析县同样有析县的好处,利弊五五开,剩下的就看各自的发挥了。
孙策反复权衡,决定接受这个赌局。
对于孙策把自己当诱饵这个决定,众人意见不一,基本上赵俨、文聘反对,娄圭、黄忠赞同,其他人则在两可之间。两种意见分歧很大,但谁也没有足够的把握,无法说服对方,最后还是孙策拍板。
就这么定了。
从来没有一种方案是万无一失的。有位名将说过,有七成把握就可以打。六成太少,风险太大。八成太多,可能延误战机。
孙策定了案,所有争论停止,接下来就是商量如何调兵遣将,将风险降到最低。
孙策决定,文聘和娄圭回郦城,尽最大可能保证郦城安全,以免郦城成为徐荣的补给点。同时送信给宛城,让邓展、杜畿守好宛城的同时密切注意郦城、析县的情况,做好救援的准备。
文聘和娄圭的责任很重,万一徐荣舍弃析县,先取郦城,或者围城打援,他们将承担极大的压力。为此,孙策再三叮嘱娄圭,让他再回郦城是希望他能协助文聘守住郦城,希望他能发挥出聪明才智,配合文聘担负起重任。娄圭感激莫名,拍着胸脯向孙策保证,誓与郦城共存亡。
主意一定,孙策立刻行动,他下令起营,全军以急行军的速度奔向析县。在做这个决定时,他着实捏了一把冷汗,总觉得黑暗中有一双眼睛盯着他,等他露出破绽。这双眼睛是徐荣的,如果这是徐荣希望的结果,西凉骑兵就在暗中窥伺,在他最疲惫的时候冲出来,他将蒙受灭顶之灾。如果在徐荣赶到之前进入析县,他就占了先机。
这是一场赌博,他没有任何把握,纯粹的赌博。
为了在意外发生时有一定的还击能力,孙将将五百辆武刚车分成五十组,每组十辆,分配到各曲,一旦意外发生,由各曲军侯指挥立阵,就地反击,等待救援。在行军过城中,每具弩都必须上弦待发,随时准备战斗。
与此同时,秦牧率领所有的骑士在前面打探消息,尽一切可能斩杀对方的斥候,迟缓徐荣得到消息的时间。万一遇到大规模的西凉骑兵,就用火把传递信号,以便做好应战的准备。
一切准备就绪,一万将士在官道上急行。
——
张辽冲进大帐,还没来得及说话,徐荣已经翻身坐起,一手掩上衣襟,一手抓起一旁的战刀。
“什么事”
张辽愣了片刻,随即清醒过来。“将军,刚刚收到急报,孙策突然加速赶往析县。”
徐荣
第244章 稍纵即失
李蒙不敢大意,很勉强的拱拱手。“将军,我们知道了,你下令吧。”
徐荣看向其他人,樊稠等人听了,也只好拱手请命。
徐荣随即下令,诸将依次出发,注意掩护,以免中了孙策的埋伏。诸将凛然,纷纷应诺。张辽在一旁听了,心生疑惑。孙策又没有骑兵,怎么可能设伏这些人本来就不愿意半夜出战,已经耽误了时间,再有这样的顾虑,岂不是更慢
诸将出帐,各归本营提点人马,乱了一阵之后,才陆续出营。
张辽绝望了。孙策为了抢占析县,不顾遇伏的危险,星夜急行。这些人却拖了半天才动身,等他们赶到析县,孙策大概都进城了。
徐荣却很淡然,挥挥手。“行了,回去休息吧,明天再说。”
张辽急道:“将军,现在正是截击孙策的好机会,等他进了析县,我们再攻城就难多了。诸将行动如此缓慢,如何能成事”
徐荣说道:“尽人事,听天命,静观其变,等孙策进了析县再说吧。”
张辽叹了一口气。他知道徐荣不是不想派人去截击孙策,但南阳不是洛阳,董卓远在长安,李蒙等人没有什么紧迫感,消极怠战,徐荣指挥不灵。就像高手过招一样,如果对手是个平庸之辈,就算手脚慢一点也没事。可如果双方水平差不多,刹那间的疏忽都有可能致命。比起孙策的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徐荣的命令没那么高效。
张辽很想请令率领自己的千余骑去截击孙策,哪怕是争取一点时间也好,可是一看徐荣闭上眼睛准备睡觉的神情,他又把涌到嘴边的话咽了回来。徐荣教了他很多,但他还是觉得看不透徐荣,不知道徐荣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张辽退出大帐,掩上帐门,在帐门外站了片刻,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低着头走了。
帐内,徐荣缓缓睁开眼睛,看着青黑色的帐顶,听着帐外的夜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铁铸一般的脸上露出无法掩饰的疲惫。
孙策占了析县,武关道彻底封闭,长安的消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来,传来的又会是什么样的消息。
董公,你在长安还好吗
徐荣拥被而卧,却久久没能入睡。他原本睡眠极好,即使是年岁渐长,还是一碰枕头就能入睡。可是这一年多来,他常常失眠,整夜整夜的睡不着,做噩梦,一闭上眼睛就看到漫山遍野的尸体,肆意横流的鲜血,梦见自己像颍川太守李旻一样在沸水中痛苦的尖叫,锅下面烧的不是柴,而是烈焰升腾的洛阳城。
白马寺的胡僧说杀生的人会下地狱,经历种种折磨,消赎了生前犯下的罪孽才能超生,罪孽越重的人受的苦越多,时间越长。我大概会下到地狱最底层,永世不得超生吧
董公呢,他麾下的那些西凉将士呢
那些祸乱朝廷的阉竖呢
那些高谈阔论,坐享大名,无理政之才却占据高位的清流名士呢,他们会成佛还是下地狱
放下屠刀,是不是真能立地成佛我想放下,可是我还能放下吗
徐荣昏昏沉沉,脑子里乱成一片,直到天明才勉强闭上眼睛,直到再次被张辽的脚步声惊醒。
“将军,李校尉送来消息,他们追赶不及,孙策已于天明进入析城。”张辽的声音沙哑而平静,掩饰不住失望。
“知道了。”徐荣慢慢睁开眼睛,声音疲惫。
——
走进析县,孙策提到嗓子眼的心才算真正放了下来,这时才发现后背全是冷汗,浸湿了金丝锦甲。
&nb
第245章 白羽城的小土豪(盟主加更V)
关南介绍道:“析县本是楚邑,又名白羽城,大姓以谢氏为首。谢氏相传出自后羿,世代以射艺传家,所制之弓号为析弓,小有名气。虽然现在已经没什么精通射艺的传人,可是习射的习惯还在,下官能守住析县,这析弓和谢氏所出射手为首功。这位便是谢氏家主,县丞谢祥谢君健。”
等待一旁的谢祥上前见礼。
孙策打量了谢祥两眼。此人四十左右,中等身材,微胖,相貌一般,唯独两只眼睛还算有神。身上没穿甲,背后负着一只箭箙,满满的一壶箭,腰间有弓囊,放着两张弓。身后十余名青壮俱是一般打扮。孙策觉得其中一个年轻人有些眼熟,却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
他指着那年轻人对谢祥说道:“谢县丞,这位是……”
谢祥招了招手,示意年轻人过来给孙策见礼。“将军,这是我兄长之子谢宽,字仲广。在我谢家子侄辈中,他的射艺还算过得去。”
孙策拱拱手。“谢兄,我们见过面吗”
谢宽摇摇头。“将军,你可能认错人了,我长这么大,从未离开过析县,连宛城都没去过,应该没有见过将军……”话音未落,谢祥脸色一变,抢过话题。“将军是不是见过与他相貌相似的人”
“对啊。”
“将军可知他现在何处”
孙策苦笑。“我就是想不起来他像谁,只觉得眼熟。怎么,你们谢家有子弟在外的”
一旁的庞统突然说道:“将军,他长得很像谢广隆,就是刘辟身边的那个亲卫将。”
孙策恍然大悟,一拍脑袋。“没错,就是谢广隆,两人长得太像了,你们不会是亲兄弟吧。”
谢宽一脸茫然地看向谢祥。谢祥按着他的肩膀,轻声说道:“回去再说。”又急急地对庞统说道:“能否请足下说说这谢广隆的模样,年岁几何,现在身在何处他过得还好吗”
庞统把谢广隆的情况说了一遍。谢广隆是刘辟的亲卫将,现在在襄阳。他们之间交往不多,也没听说谢广隆擅长射艺,但是看谢祥这神情,这谢广隆很可能是谢嵩的兄长。他的父亲是谢祥的兄长,弄不好原本就是谢家的家主,只是不知怎么的被这谢祥占了。
孙策暗自发笑。不管这析县谢氏是不是传说中大神后羿的血脉,现在他们只是一个小土豪,出了析县就没人知道,为了一个家主之位也能争得兄弟失和,真是坐井观天,可笑之极。
听完庞统的话,谢祥拱手向天,嘴里嘀嘀咕咕的不知道念些什么,眼圈也红了。过了一会儿,他含泪而笑。“多谢将军,将军不仅是我析县的救星,更是我谢家的福星。我有一个请求,请将军务必答应。”
“你说。”孙策不以为然。
谢祥将谢宽拉了过来。“请将军允许他跟随将军。此子虽然年轻,却小有聪明,从小习射,射艺也算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若能得将军提携,将来谋一官半职,也是光宗耀祖的事。”
孙策上下打量了谢宽两眼,叫过黄忠。“汉升,你试试他的射艺。”
黄忠将谢宽引到一旁。孙策继续往前走,谢祥陪在一边。孙策笑道:“谢家主,你们家有故事啊。”
谢祥叹了一口气。“让将军见笑了,说来说去,还不是那点虚名
第246章 凤临武关
作为秦汉史的资深爱好者,孙策对关中四塞之一的武关并不陌生,但在史学界,秦汉时的武关究竟在什么位置却是有争议的,这次亲临武关道,孙策算是解开了谜底。此时的武关并不在后世的武关镇,而是在丹水岸边一个东西不足五公里的小盆地。据说这里曾经有一只凤凰飞过,在武关的关城上短暂停留,所以又有人称武关为过凤楼。
不论是本尊还是穿越者,孙策本质上都不是什么守礼的读书人,也没有看不起普通人的书生气。就连走路,他都和牵着黄牛的役夫们谈笑风生,打听武关道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文,听到有趣的地方就很开心的放声大笑,还让庞统记下来,并注上是谁说的。那些连大字都不识一个的役夫见孙策这么重视他们说的闲话,一个个乐得皱纹都开了,对这个相貌英俊的少年将军赞不绝口。
很快,役夫中就流传开了一个传言,孙将军战旗上的那只喷火的大鸟就是老人们说的凤凰。多少年过去了,这只凤凰再一次飞临武关,太平要来了。
对此,孙策听之任之。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虽说历史上常把黄巾之乱作为汉末乱世的开始,其实对汉人自己来说,乱世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天下太平是无数人的渴望,不仅仅是信奉谶纬,认定汉朝天命已绝的读书人,还有无数的普通百姓,否则张角也不会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天下大吉,就是天下太平,巧合的是张角的革命理论依据就叫《太平经》,他的教派也被因此称为太平道。
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这些普通人不懂那些大道理,他们只想安稳的过日子。当这个最基础的愿望都无法实现时,他们只有奋起反抗。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拥护谁。
走在这些役夫之中,孙策觉得很轻松,比起和世家豪强勾心斗角的日子,他更喜欢这种简单的生活。
——
孙策并没有遇到像样的麻烦,长驱直入。两日后,他到达武关城东十余里的峡谷,迅速抢占丹水河口,堵死了西凉兵沿丹水河道南逃的退路。
奉命从东侧攻击武关的王方部只有三千余人,以步卒为主。得知孙策从背后杀来,他们顿时傻了眼。他们一直以为徐荣的主力就在析县,没有人能够抄他们的后路,现在孙策突然出现,大出他们的意料。在一片混乱之中,有人开始逃跑,王方弹压不住,也只好翻山越岭跑了。
人可以翻山越岭,战马却很难,孙策轻轻松松的缴获了两百多匹战马,发了一笔小财。
西凉兵退去,桥蕤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亲自出关相迎。一看到孙策,他就抢先上前行礼,礼节恭敬。孙策很满意,连忙扶起,宽慰了几句,又一起为袁术流了几滴眼泪,感慨了一会。
徐庶静静地站在一旁看孙策和桥蕤表演,很是不屑,而且连一点掩饰的意思都没有。孙策见了,暗自叹息。到底还是年轻啊,你实在不想看又何必来,躲在武关城里眼不见为净不就行了,非要来展示一下你的梗直什么心态嘛。
一句话,欠揍!
孙策来到武关城,命人将王方的旌旗送到武关城西的西凉军大营。见孙策的战旗在武关城头迎风飘扬,凤凰浴火,烈焰升腾,中郎将胡轸大惊失色,迅速拔营,撤往峣关,并派快马将紧急军报送往长安。武关道被孙策控制,突入南阳的徐荣已成孤军,形势非常不利。
武关围解,孙策论功行赏。桥蕤
第247章 反客为主
大帐内鸦雀无声,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李蒙、樊稠等人坐在帐内,低着头,谁也不敢说话。数日之内,形势突变。李蒙、樊稠行动迟疑,错过了奔袭孙策的大好战机,眼睁睁地看着孙策抢占析县。进入析县之后,孙策又迅速西进,王方不战而逃,武关已经重新被孙策控制,他们后路断绝,已成孤军。
“来人,将王方推出去斩首示众,以明军法。”
徐荣一声低喝,如同怒虎,虽然声音不大,但蕴藏的气势却让人心惊胆战,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哆嗦。王方一下子就软了,瘫在地上,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连连叩头。
两个亲卫赶了过来,挟起王方就往外走。王方两腿发软,根本站不稳,只能在地上拖行。他泪流满面,无助地看着李蒙等人,嘴唇颤抖,泣不成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