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紧接着他脸色一沉说道。
就在同时他后面一帮子将领也纷纷起身……
“难道刘公公你也对杨某有什么误解?什么杨某真是忠臣,难道杨某做忠臣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难道你也相信那些奸臣的诬陷?难道你也觉得杨某对陛下不忠?”
杨信怒斥道。
他身后李自成和张献忠立刻同时拔刀,凶神恶煞般看着刘镇。
刘镇吓得腿一软直接跪下了。
“瀛国公饶命,小的一时痰迷心窍胡言乱语,求瀛国公饶命!”
他说道。
“哼!”
瀛国公冷哼一声。
另一边中都留守司的将领们一个个冷汗直冒。
“本爵此次起兵清君侧靖国难,只为朝中奸臣蒙蔽圣听,故此不得不效法先贤,以非常之举匡扶社稷,但本爵对陛下之忠心可昭日月,那些奸臣诬陷本爵谋反,只不过是欲扰乱人心以掩盖其罪行,诸位切不可被这些奸臣蒙蔽。”
瀛国公说道。
一帮将领赶紧点头表示他们完全明白瀛国公的良苦用心。
当然,明白不明白的也就那样了。
反正凤阳早就被靖难军接管了,他们这些原本凤阳各卫的将领,这时候早就被撵到了这里守陵,外面那些原本的军户早就瓜分了他们的田产,没被抄家也就是他们投降的快,至于杨信造反不造反的,已经不是他们能够管的了,老老实实在这里守陵,等待这场战争的结果吧!
话说活着难道不好吗?
“主公,蒙古骑兵到了北岸!”
这时候一名军官走过来,向着杨信行礼说道。
“看来卢象升这是不想让咱们安安稳稳渡过淮河啊,走,去会会这些蒙古骑兵,话说咱们的兄弟们还没打过呢!”
杨信说道。
临淮关。
硝烟弥漫,炮声隆隆。
在北岸的旷野上,无数骑兵的洪流汹涌向前,战马的狂奔踏出雷鸣般的蹄声。
在他们中间开花弹不断炸开。
同样实心弹的呼啸也在不断划破空气,撞击出一片血肉飞溅,但却丝毫无法阻挡数量形成的洪流,哪怕在淮河南岸是数以百计的大炮在狂轰也没什么用,炮弹飞越辽阔河面后根本没有什么威力,同样也没有什么精度,哪怕数以百计的大炮,在超过三千骑兵面前也没什么用。
“稳住!”
已经升为旅长的李锦吼道。
他前方一个不大的阵型,背对着淮河列阵,守护后面的浮桥。
这个阵型不是莫里斯式。
整个阵型不是三线阵,而是主力全部压在一线。
但不同于一字排开的莫里斯式,这个阵型是品字形。
最前面是一个三十六乘六的长矛方阵,而在长矛方阵两侧是各十六乘六两组长矛手。
在这个前锋后面紧接着是左右各一个同样的长矛方阵,中间有一片空档,而在两个长矛方阵两侧,各有一个三十二乘六的火枪方阵,所有火枪手都是四乘六一组,每一组之间有较大间隔便于通行。
而火枪方阵外是少量结阵的骑兵保护侧翼,骑兵同样分四个小的阵型,左右各两个,两个骑兵阵型中间,各有组二十乘六的火枪手。
再后面是一个和最前面一样的长矛火枪阵型……
好吧,这是古二爷式。
一个标准的配有骑兵的瑞典旅级倒t阵型。
而他们面对的,是来自漠北草原的蒙古骑兵。
外喀尔喀部。
或者说现在的大明顺昌郡王所部。
这支来自遥远漠北草原的骑兵是最先到达淮河的,尽管他们正在忍受初夏季节淮北炎热的折磨,但这些来自现代蒙古东北部和内蒙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骑兵,仍然展现出他们的悍勇。
他们也别无选择。
因为他们为大明皇帝而战获得的报酬,是北方那些族人渡过饥荒的唯一希望,大明皇帝给他们军饷,他们转手把军饷交给商人,后者负责把粮食给他们运到草原,尽管粮食价格高到离谱,但这些粮食却是他们族人活下来的唯一希望。
关外今年的气候并没有好转,实际上接下来只会越来越严重,很快就会变成原本历史上林丹汗和野猪皮决战时候,整个草原饿殍遍野,这时候整个世界都在感受气候剧变的威力,并不是说大明被这场天灾毁灭,林丹汗某种程度上也是被天灾毁掉。
倭国也在进入宽永奇荒。
欧洲……
欧洲正在减丁。
天灾对他们的影响,完全被三十年战争的尸山血海抵消了,实际上整个十七世纪欧洲无数血腥战争的根源就是饥荒。
包括英国内战。
所有人都在饥荒中挣扎着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
跟着林丹汗试图以武力抢掠失败的硕垒,迅速选择了做大明皇帝的顺昌郡王,用当雇佣军来生存下去,此刻马背上的骑兵们,像他们那些横行欧亚的祖先般呐喊着,在马背上夹着他们的长矛,凶猛地撞向前方这个小小的纯步兵阵型。
“变阵!”
李锦吼道。
下一刻原本六排的火枪手中第二排上前与第一列并肩,半跪在地上举起已经不需要支架的新式火绳枪。
第三排和第四排同时上前。
他们并排站在这一排的身后,身体前倾略微弓腰同样举起火绳枪瞄准,紧接着第五排和第六排上前同样成一排站在他们后面举起火绳枪,整个阵型前后四组,一共近六百支火绳枪同时瞄准骑兵的前锋。
整个阵型其实并不宽,加起来也不过才两百多米,这样的宽度正面骑兵前锋没有多少。
顶了天也就一百骑。
“稳住,没有命令不准开火!”
李锦喝道。
所有火枪手看着远处撞击而来的洪流静静等待着,没有人后退,尽管第一次上战场的他们,心中同样充满畏惧,但他们身后就是家园,是刚刚得到的幸福生活,是那些翘首企盼的亲人。
他们不能后退。
哪怕战死在这里也不能后退。
而三个长矛方阵同时支起长矛,六重长矛林依然足够。
骑兵的洪流在迅速清晰起来。
千军万马的冲锋,让地面的颤动同样清晰,后方的炮击依然继续,开花弹不断在骑兵中炸开,甚至因为引信问题在天空炸开。
所有士兵都在颤抖。
这是本能,没什么丢人的,步兵面对撞向自己的骑兵,恐惧,颤抖全都是本能,但信念让他们的双腿牢牢钉在脚下的地上,然后默默看着骑兵的洪流接近,很快不足五十丈,然后不足三十丈,紧接着二十丈……
但开火的命令依旧没响起,所有士兵继续默默等待。
然后是十丈。
最终的命令在骑兵的前锋到达十丈内一条画好的白线时候响起……
“开火!”
李锦吼道。
然后无数同样的喊声响起。
所有火枪手扣动扳机,近六百支火枪的齐射同样如雷霆响起,打完子弹的前面两组火枪手连看都没看对面的情况,按照平日的训练,以最快速度收起火枪后撤,退到三个长矛阵中间的空档重新装弹。
而他们前方已经人仰马翻。
尽管靖难军是前后两列,但两列之间也就是一杆长矛的长度,这点距离可以忽略,前排火枪手开枪时候骑兵最近的已经到了不足三十米,哪怕对于后面的火枪手来说,距离也就是三十多米而已。这样的距离火绳枪能够到达实战四成的命中率,近六百支火绳枪对着正面也就一百来骑齐射,结果是骑兵前锋几乎无一幸免,全部倒在了密集的子弹下。
他们的倒下让后续骑兵不得不减速以绕过他们,或者控制着战马从他们身上跳过去,但结果就是整个骑兵阵型一片混乱。
不过仍旧有成功的。
但可惜他们已经失去了最初那种仿佛势不可挡的冲击速度。
当他们在弥漫的硝烟中冲到阵前时候,需要面对的是无数长矛。
结果没有悬念。
零散的骑兵撞击这样的长矛阵与自杀没有什么区别。
还有些很聪明地选择绕过,但他们还需要绕过后面的两个长矛阵,于是他们继续向两侧绕,他们本能地选择左右两个火枪方阵,后者但后者和第一排的火枪手一样,迅速向长矛手后方撤退,而旁边的骑兵却举起了短枪,密集的枪声中那些蒙古骑兵纷纷倒下。
但仍旧还是有部分突破拦截,冲进火枪手让出的空档。
然而……
后面还有一个阵型。
最后一个阵型两侧火枪手扣动扳机,密集的子弹攒射中,死尸一下子堵塞空档。
后面的蒙古骑兵继续绕……
再绕就是骑兵方阵了,而且骑兵方阵里面还有一个火枪方阵正在等待他们的光临。
但这时候之前的火枪手们完成了装填,原本撤退的长矛方阵中间的火枪手最先开始了射击,紧接着原本在长矛方阵两翼的火枪手同样完成装填,走到了遍地死尸中间,新一轮雷霆之怒再次降临在蒙古骑兵头上……
(终于清静了,今天还是两章)
第五九三章 宿命之战
临淮关浮桥上。
“主公,这样看来这种战术单独还是无法战胜骑兵。”
李自成小心翼翼地说道。
蒙古骑兵的绕行攻击没什么用,一来李锦旁边是泥滩沼泽,二来一个营骑兵也足够保护侧翼,虽然那些骑兵至今没有出击,实际上敌军不溃败他们是不会出击的,这些骑兵真要骑兵对骑兵未必能打过蒙古骑兵,相反他们还得依靠中间的火枪手提供掩护。
同时自己用短枪向蒙古骑兵射击。
但是……
他们是骑兵。
而且是结阵的骑兵,和步兵一样密密麻麻排列。
蒙古骑兵冲不动他们。
那些试图冲击他们的蒙古骑兵必须顶着火绳枪的六轮射,然后还得面对他们的短枪,最后就算冲到跟前也所剩无几,最多给他们的长矛增加几个战果,而且还得小心侧翼的攻击,因为那些躲在长矛方阵后面的火枪手,始终在不断向他们射击。
至于冲击长矛方阵的,那个毫无意义。
这时候甚至蒙古骑兵已经放弃长矛冲击,改成使用弓箭对射。
但主阵型的两个火枪手方阵同样恢复六轮射,蒙古骑兵的箭对长矛手的半身甲没什么杀伤力,但他们的斑鸠铳子弹打后者的链甲就跟玩一样。
这东西的确精准的杀伤距离也就三十来米。
但不是说就能打三十米。
实际上西班牙重火绳枪是最远杀伤射程超过两百米,有传说最远纪录在四百码打死了一匹马。
骑兵弓和它对射?
那才搞笑呢!
不过这种战术单独以步兵的确无法稳赢骑兵……
瑞典人一样靠骑兵保护侧翼,古二爷改革的不只是步兵,还有瑞典的骑兵,在改革之前对上鸟毛骑兵每一次都是骑兵被击溃,然后紧接着鸟毛冲垮瑞典步兵。直到古二爷的改革后,也就是现在杨信的骑兵夹火枪方阵,瑞典骑兵才顶住了鸟毛的冲击,没有再被后者打得落荒而逃,同样冲不动骑兵的鸟毛也冲不动瑞典步兵。
但没有骑兵的倒t阵型,几乎不可能单独顶住骑兵攻击。
这一点它不如西班牙方阵。
后者那夸张的厚度和四方实心阵型,任凭什么骑兵在把他们消耗到自己崩溃前都不可能冲垮,所以罗克鲁瓦战役到最后,绝境中的一个西班牙方阵仍旧让大孔代啃的无比艰难。
而瑞典人必须有骑兵才能保证不被鸟毛冲垮。
但是……
“这个可以!”
杨信指着远处说道。
那里……
那里是四个正在前进的营级纵队。
渡淮点又不是只有浮桥,淮河在临淮关一带是个v字,浮桥在v字的尖,两边无论上游还是下游,都是以船运输的步兵,而上游从凤阳,寿县等地征集的民兵和渡船早就已经把警卫旅运送过河,只不过火炮和骑兵还没过去。
但仅仅是四个营的步兵也足够。
四个步兵营以标准龙虾兵式营级纵队加入战场,重新划分编制的十个哨以掷弹兵哨在最前方,近百名士兵三排横队,一个个身材魁梧,肩扛着燧发枪,背着射雷枪和手雷,甚至配有格斗用的军刀。
不过射雷枪不是野战使用的。
哪怕是燧发枪,击发成功率也没法做到百分之百。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点燃的手雷在枪管里,然后没有打出去的后果,这东西只是攻坚使用的。
掷弹兵后面一个个线列步兵哨同样也是三列横队,一个哨一队依次向后排列,第五,六两个哨之间是骑马的营长及所属军官,各哨相距也就一丈多点,哨长和鼓手,旗手依然在各自横队前方,副哨长和训导官在两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