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盛唐风月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府天
“发下去,让太常寺好好拟谥号。就说是我说的,这等褒奖忠烈的时候,不要犹如锱铢必较的商人,想一想别人在前头流的血!”
十六王宅这场彻查,虽然有裴宽领衔,但这位是正儿八经的相国,国事都处置不过来,当然放权给了下面。京兆少尹宇文审和万年令崔朋都是聪明人,杜幼麟折腾了这么一场,他们立刻要人给人,要权给权,放任那些龙子凤孙把十六王宅翻了个底朝天似的彻查不休。所谓的推选过程也一度是闹哄哄的,等到好容易又是妥协,又是交易,除了丰王李珙是苦主,东宫一脉又由张良娣苦心推出了西平王李佖,其他几个人选的推选成功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波折。
到最后,还是因为颖王李璬“病倒”,后三个人选方才最终出炉。除了盛王李琦之外,便是仪王李璲、济王李环。十六王宅如今只住着十三位亲王,但太子别院虽说没了正经主人懿肃太子李亨,可终究被丰王李珙给咬上了,故而五个心思各异的龙子凤孙彼此一合计,到最后犹如疯狗似的丰王李珙就丢出了一招杀手锏——抄检!
谁家没有个秘密,这原本该是谁都不肯答应的事,但现如今李珙摆明了谁不肯答应就心里有鬼,就是毁他屋宅的主谋,这下子,有盛王李琦这样,拍着胸脯说自己清清白白不怕查的,也有西平王李佖这样,因为不知道嫡母究竟藏了什么底牌而心虚的,也有实在拗不过只能点头的。总而言之,因为一场莫名的所谓地震事件而导致的十六王宅大抄检,就此拉开了序幕。
只是在这场大抄检开始之前,也不知道多少家人正在紧急自查,连夜烧毁的东西不计其数,以至于后花园中不少牡丹花的根底下,全都多出了一层黑黑的浮灰。毕竟,这不止是为了自证清白,也是为了向朝中那些大臣们剖明自己的为人秉性,为最终上位努力争取砝码。
第一天抄检的不是别的地方,正是太子别院。张良娣几乎是连汗毛根都竖了起来,也顾不上自己拥有太子未亡人懿肃太子妃这一尊贵身份了,自己亲自跟在这些小叔子的背后不说,又把所有靠得住的宦官全都一一派出去人盯人。即便如此,仍然抄出了某些违禁的东西——比如说,出自北邙山人,列为明令禁止的某些传奇话本,某几个未成年皇孙写给外头人,内容不堪入目的信笺,而且居然还有因李亨之死而诋毁天子的祭文!
尽管没有搜出任何证据,表示太子别院和丰王李珙屋宅被毁之事有关,但这些被抄检出来的东西已经非同小可。这还是因为此次只不过为一场大抄检,并未一一勘问内侍追根究底,可即便如此,已经足以让张良娣大失颜面。
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一家家院子查过去,尽管人人因为前车之鉴,都仿佛筛子一般自查过一遍,可不知道怎么搞的,全都能够弄出漏网之鱼来。一来二去,领衔的每一个人全都察觉到了苗头,那便是他们之中有人存了破罐子破摔的心,成心不让大家好过。可这时候再体会到这一茬已经晚了,这场闹剧已经传到了市井之中,也不知道让多少小民百姓茶余饭后哈哈大笑。
“皇家威严扫地,不外如是。”这是王缙在目睹了几日这样的闹剧之后,回家对兄长王维说出的第一句话。
因为杜士仪此前传话的缘故,王缙对于兄长此前屡遭排挤,寄情山水禅佛也一直都耿耿于怀,好说歹说把王维给请出了山,又去说动了裴宽,给兄长谋了一个礼部郎中之职。礼部本就是清贵之地,郎中更是司官之首,却反而比其他职位清闲,王维也就答应了。此时此刻,他见王缙一脸疲惫,却又流露出几许不甘心,他便语带双关地说道:“莫非你到现在还在支持东宫一系?”
“阿兄,你不知道我的苦?当初懿肃太子在世的时候,我下了多少苦功夫?可转眼间就被李林甫砍得七零八落,到最后陛下自己又砍下了最狠的一刀!我如果改弦易辙,从前那些功夫全都白费暂且不说,而且你说哪位大王能够承得起皇位之重?是颖王?是盛王?还是哪个犹如疯狗似的丰王?东宫一系只剩下了皇孙们,纵使有千万分不好,终究占着大义名分!”
“大唐传国至今,什么时候越过皇子,把皇位传给过皇孙?按照你的说法,早在神龙革命的时候,这皇位就应该归邠王守礼!”王维把话说到这里,却是再也不肯就这个问题继续纠缠下去,他一颗一颗挪动着手中的紫檀数珠,站起身后就淡淡地说道,“阿弟,此一时彼一时,你能为懿肃太子争回封号,别人就已经足够高看你一眼了,不要陷得太深了!”
走出屋子的时候,王维看了一眼天空,想到如今正在幽州平叛的杜士仪,忍不住想到了自己意气风发的那些年。他也曾名闻公卿,声震两京,他也曾胸怀大志,锐意进取,可他终究是一挫再挫,早已不是当年那白衣年少的王十三郎了,而那个杜十九郎却是青云无路也要自己开路,硬生生斩断无数荆棘,走到了现在的地步。至于杜士仪今后要做什么,他虽隐隐有些猜测,可最终决定三缄其口。
他没有子嗣,却还有弟弟和侄儿们,何必多事!
王缙还只是心乱如麻,自认为隔岸观火的李隆基则是又病了。这一次不是装病,而是货真价实地气病了。在他看来,他这一辈子受过的气,包括在武氏当权以及韦后太平公主先后掌权期间,都没有这数月来得多。而这一次被气病的祸根,正是一沓十六王宅抄检之中搜出来的所谓诽谤文章,是真是假倒还未必可知,可他那些儿孙们卯足了劲,想方设法走内侍的门路,统统给送了进来。他只是随便一翻就发现,没牵连进去的宗室屈指可数!
他愤怒地将这一沓东西抛了出去,眼看它们洒落在面前四处都是。如果他还有力气,恨不得在这些纸片上踩上一千脚一万脚,可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了,甚至已经下不了榻,什么事情都要靠身边那些小内侍。他唯一能够庆幸的是,尽管姜度把宫里清洗了一遍又一遍,尽管杜士仪已经完完全全没把他这个天子放在眼里,可终究谁都没有去把控内侍监,否则,他甚至不能保证身边这些人是不是听话,会不会悄悄下毒害他。
“这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他们怎么就看不见,在这里争得凶有什么用,杜士仪手里捏着多少兵!”他喃喃自语了一句,随即发狠似的指着一个内侍说道,“去传朕旨意,明天早上巳时,把所有皇子都给朕传召到勤政务本楼,再叫上大臣,朕要定立东宫!”
不论幽州那儿进展如何,他等不及了!r1148( )





盛唐风月 第1252章 君臣义绝
当听到杜士仪收复河北全境回师长安了,而且还带着南阳王李係,朝堂上的群臣只是单纯的震惊,宗室们则是瞠目结舌措手不及,但对于李隆基来说,则是深深的惊恐。他知道自己这一次用了怎样的手段,知道杜士仪被拖在河北的这段时日是最后的机会,也知道如果南阳王李係倘若有所察觉,那会是何等结果,更知道把高力士牺牲出去,自己会完完全全成为孤家寡人。可他没办法甘心,没办法认命,只希望能够最后赌一赌!
可现在这投入了所有赌注的豪赌,显然已经要输了!杜士仪从河北回归长安,沿途要经过这么多郡县,要惊动无数主司僚佐,可却没有一个人给长安这边传来讯息,又或者没有一个人能够给长安这边传来讯息,这代表什么?不是杜士仪已经有那样强有力的实力掌控局势,就是那些官员们已经背叛了他这个天子,无论哪一种可能性,全都把他往万丈深渊进一步推了一把!
仪王李璲刚刚的高兴劲已经全都变成了惊惧,他周遭三尺之内都不见半个人影。每个宗室都下意识地离他远远的,仿佛生怕沾染这位准东宫身上的霉气。尚未告宗庙祭祀天地,只是在百官跟前被宣布为东宫,可转瞬间就遭遇了这样的逆转,大唐建国至今,又或者说从古到今,何尝有太子这么倒霉的?
李隆基刚刚已经几近失语,此时此刻勉勉强强才迸出了几个字:“大逆……不道……”
然而,他的声音在这喧哗一片的大殿之中,已经只剩下他这个天子自己能够听到。这样一场胜利来得太过令人措手不及,而且大军的回师奏捷也同样来得太过意外。纵使连裴宽也无法确定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究竟代表着什么。尽管刚刚被天子明褒实贬讽刺了一番,但在这种时候,身为左相的裴宽不得不转过身来,大声弹压这乱哄哄一片的局面。
可今日实在是来得人太多,除却殿上这些,殿外勤政务本楼广场上还有品级较低不能登殿的官员,所以他一个人的呼声就犹如大海上的一叶扁舟似的,飘摇无依,没人听从。然而,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从大殿门口开始,人群从后往前渐渐安静了下来,到最后除却沉重的脚步声,竟是再也没有一丁点议论喧哗的声音。
那脚步声并不杂乱,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大军冲上勤政务本楼。当后方让开一条通路,前头的人终于看清楚了那个步履蹒跚的身影。
是高力士!竟然是高力士!看他双手包扎得严严实实的样子,这是受伤了?
李隆基脸上本来就失去了血色,此时此刻更是狰狞得可怕。他甚至想要告诉自己这是梦境,李係不可能还活着,就算活着也不可能跟着杜士仪回来,而高力士就更加不可能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可随着那人影越来越近,甚至越过了最前头的裴宽,距离自己不过数步远近,他终于惊慌了起来。
“不要过来,你不要过来!”李隆基虚抓了两把,胡乱挥舞着手,几乎是声嘶力竭方才叫出了声音,“朕和你君臣那么多年,待你素来优厚,你就算死了也不该来找朕!”
天子竟然语无伦次说出了这样的话,下头宗室和群臣无不惊骇。而高力士终究就此止步,面色复杂地端详了天子片刻,随即一丝不苟地屈膝下拜。
见李隆基甚至连场面话都忘记说了,他又默默站起身来,用一种古井无波的语气说道:“臣奉命和韦尚书扈从南阳王前去幽州招降史思明,然则抵达之日,范阳、渔阳、密云三郡业已收复,故而无法达成上命。之后因都播怀义可汗于镇远军请见杜元帅及诸将,南阳王便带着臣和韦尚书前去,不意想臣随从之中,竟有人暴起行刺南阳王。经查问,此人供认主谋为内侍监中内常侍梁若谦。”
高力士用这样的语气将这样一桩骇人听闻之事娓娓道来,周遭宗室也好,文武也好,全都为之色变。经历过永王李璘父子的谋刺不成自尽身亡,行刺南阳王李係的人究竟出于何种目的,大多数人的猜测竟是一模一样。一时间,也不知道多少复杂的目光投向了御座上已经完全坐不住的那位天子。
虽说天家无父子,无亲情,可做到当今天子这样绝情绝义的,从古至今绝不多见!
李隆基用尽全力,这才挤出了寥寥数字:“高力士,你好……你好!”
“臣之罪,往小里说,是失察,往大里说,和行刺宗室郡王之人有涉,罪当死。虽然南阳王深明大义,杜元帅明察秋毫,认为臣只是被人陷害,但臣已经无地自容,就此向陛下请罪,愿免为庶民,自此永不入宫。”
随着高力士再次跪下深深磕下头去,李隆基的脸色顿时僵了。君臣那么多年,他怎么会听不出高力士的弦外之音?南阳王李係和杜士仪肯定许诺了高力士很多东西,再怎么说,也决不至于要让其背负行刺一事的责任免官为民,可高力士此时此刻却偏偏这么说了!若不是极度心灰意冷,却又不愿意落井下石在他这个大唐天子的心口捅上一刀,高力士何至于如此?
李隆基下意识地颤颤巍巍伸出手去,想要抓住面前这个最后的忠臣,然而,高力士却已经叩头后站起身来,又冲着他深深一揖,随即头也不回地离去。面对这一幕,他终于生出了仓皇、恐慌和后悔,可手脚已经全都不再听使唤。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熟悉的背影越走越远,最后完全消失在视野之中。
高力士不会回来了!和他之前一怒之下逐了高力士出宫那一次不一样,这一次高力士不会再回来了!
和刚刚闹哄哄犹如集市的时候相比,此刻的大殿一丝一毫声息都没有,仿佛每个人都在屏气息声一般。实际情况也差不离,每一个人都在紧急思考这一系列消息的意义,以及自己该采取的对策,尽管也有人想要出声质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可高力士刚刚的陈情以及自请隐退,却犹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大殿上方才再次传出了一个不太自信的声音。
“高力士都回来了,岂不是南阳王和杜元帅也都已经进了宫?怎的到现在还不见人?”
这样一个声音让很多蠢蠢欲动的人直接闭上了嘴。一想到这会儿殿外恐怕已经布满了大军严阵以待,即便那些平素自认为金尊玉贵的宗室们,也不禁腿肚子直打颤,大臣们也一样心中打鼓。历经这么多年的盛世奢靡,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当权的大清洗,朝堂上干净而又有风骨的人几乎十不存一,即便裴宽正在收拾局面,想办法调回一些能吏,但毕竟刚刚开始做,成效有限,现如今这里的绝大多数人,两条腿和膝盖全都是说弯就能弯的。
更何况,杜士仪不但真占着理,他还把南阳王李係给囫囵送回来了!
“高大将军刚刚说的那个内常侍梁若谦呢?不论如何,总得先把人押来,大家审问清楚,这也好真正查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一次,斗胆发出声音的却是盛王李琦。刚刚李隆基宣布定立仪王为太子的时候,怒不可遏的并不单单只有丰王李珙,他也一样气得七窍生烟,可他终究没那么鲁莽,哪怕皇子皇孙喧哗一片,他也没吭声,可眼下他却不得不出头。无论是身为武惠妃之子,还是之前曾经和父亲李隆基有过某种默契,他都极其担心自己的将来,因此不得不抓住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几乎就在他话音刚落之际,就只听扑通一声,仿佛是什么东西倒在了地上。
“陛下救命!”
随着这个声音,一个五花大绑的人在地上滚了几个跟斗,竟是鼻青脸肿,看不清头脸。刚刚盛王李琦才问了那么一句,这会儿如此一个人就出现在眼前,周遭众人谁猜不到是怎么一回事?想到天子一而再再而三闹出这种丑闻,眼下甚至又牵连进去一个皇孙,忠义之人心里噎得慌,摇摆不定的人心思复杂,而更多的人则是心中憋屈。尤其当一个身影出现在大殿门口时,更是吸引了无数目光。
“我南阳王李係虽说只是一无德无能的皇孙,可从前连阿爷身为太子都被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压制,我没有勇气,也没有机会为天下黎民做一点事情,这一次受命去幽州,也并不是甘心情愿的,可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大父承诺的东宫之位,我并不在乎,大父让我解杜元帅兵权,自己为招讨元帅,我亦是诚惶诚恐,不敢窃据其位。可我一来一回尚不到一个月,怎么到了大父口中,就变成了杳无音信,疑似被人谋害?
我自从进入河北道之后,来来往往全都是大军扈从,人人都担心我有半点闪失,可到头来欲图刺杀我的,却是从长安一直跟我到镇远军的人!而且早不出手晚不出手,却当着杜元帅和郭大帅等众多大将济济一堂的时候刺杀我!”
南阳王李係从被行刺的一刻到现在,肚子里也不知道郁积了多少恐慌,多少后怕,多少怨毒,此刻一股脑儿全都兜了出来。他突然大步进了大殿,随即暴起一脚将地上那个家伙给踹了一跟斗,继而便厉声问道:“当时在场的杜元帅郭大帅等诸多大将,还有数百名健卒全都是人证,内侍监搜出来的来历不明赏赐是物证,再加上这个家伙,大父可否给天下臣民,给我这个可怜的孙儿一个交待?”
“朕是君父,你身为皇孙,朕要你死,你敢不死?”
李隆基咬牙切齿地迸出了这句话,正在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的时候,却只听自己身前近处传来了一个笑声。
“这么说来,陛下是承认此事确实是自己指使了?”r1148( )




盛唐风月 第1253章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李隆基只觉心头咯噔一下,抬头望去,却只见一个人影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这大殿之上,那双看着自己的眼睛赫然闪烁着嘲弄和讽刺。君臣三十余年,他当然不会认不得这个始终光芒万丈的杜十九郎。
他曾经赞赏过杜士仪的风骨,曾经嘉赏过杜士仪的才能,也曾经欣悦过杜士仪的军功……然而,随着杜士仪功劳越来越大,尤其是发生过吉温在云州构陷不成反遭凌厉反制之后,他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制约的同时,他也默许了李林甫和杨国忠先后暗中用手段把人拉下马来,所以漠北大乱的时候,他严令朔方及河东不得出兵,眼睁睁看着那一度归入大唐国土的广袤疆域再次陷入烽烟,可到头来杜士仪安然无恙,他却狼狈得无以复加!
杜士仪只是趁着群臣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天子以及大殿门口那阵动静的时候,悄然进入了殿中。此时此刻,他并没有忽略礼仪,而是本着最后一次的宗旨,向李隆基行了礼。
“开元初年,陛下以治世为己任,政治清明,故而贤臣辈出,名相云集,诸如姚宋等前辈,民间至今仍然津津乐道。然则从开元晚期开始,陛下贬斥张九龄,以莫须有之罪名杀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使李林甫杨国忠这些人长盛不衰,安禄山这等胡儿兼有三镇,横行不法,放忠良于岭南,贬良将于一隅,想来陛下是早就忘了一句名言,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想来若君不使臣以礼,臣也不必事君以忠!”
如今并不是后世集权到了顶峰,全民奴性的时代,没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因此杜士仪这最后一句话一出,满大殿一时半会竟是没有一个人替天子出面反驳。而李隆基在这样凌厉的指斥之下,脸色几乎狰狞得要滴下血来。他强压下喉咙口涌动的那股腥甜,怒声说道:“你……大胆!”
“臣身为异姓之卿,孟子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当时漠北大乱,臣侥幸剿除黠戛斯之敌回归之后,便曾经生出隐退之意,可彼时却已经得到安禄山图谋不轨的消息,故而方才以血书劝谏,可陛下扪心自问,收到之后可曾有片刻放在心上?安贼反叛,陛下不以其罪归己,反而因为安贼打出了拥戴太子的旗号,便杀懿肃太子,殃及广平建宁二贤王,若再加上从前枉死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刚刚受命为招讨元帅便莫名一命呜呼的荣王李琬,还有因为被人诬陷,便以巫蛊厌胜之罪而死的棣王李琰,陛下既然一直以千古名君自比,试问古今贤君,何尝有过这样对待儿孙的?”
“如太宗皇帝当年放逐废太子承乾,魏王李泰,逐而不杀,为君为父,尽显仁德,陛下一向自认为功业直追太宗,可学到的不过是太宗陛下一丁点皮毛!陛下自己便是逼上皇退居宫中,这才得以亲政,因此防儿孙犹如防贼,对贤臣良将亦是早年尚能善始善终,可渐渐则放任酷吏横行,贤良之辈少有善终,须知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王忠嗣在河东兢兢业业,至河陇屡谏不取石堡城而不听,于是以身犯险吸引吐蕃主力,方才有石堡城一战而下,可陛下却因奸相谗言,不但将重伤之臣下狱,酷吏上刑,将其以莫名之罪贬斥小郡,安贼叛乱时不思以良将提振军心,却使人远道鸩杀!”
裴宽已经给杜士仪这番凌厉严词给震懵了,殿上文武群臣则是心头各有滋味。天子这些年所作所为,已经几近于倒行逆施,可在历经李林甫掌权的这十多年之后,敢言之臣杖杀的杖杀,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朝中剩下的大多数都是立仗马,别说在天子面前如此直言,就是在奏疏上,也没有人敢撕开这盛世外套底下最不堪入目的真相!
皇子皇孙们则是从最初的惊惧到如今的同仇敌忾,想想这些年那犹如坐牢似的日子,再想想大唐建国之后大多数宗室或在朝为官,或出居刺史的逍遥,他们中的很多人第一次对杜士仪生出了深深的认同感。这么多年了,第一次有人为他们说一句公道话!
“孔子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曰,贵戚之卿,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杜士仪今天破天荒引用了众多的孔孟之言,在刚刚的连番指斥之下,他方才丢出了最后的杀手锏,沉声说道,“如今陛下身前,有皇子十余,皇孙数百,且都正在年富力强之际,而陛下垂垂老矣,且此番当安贼之乱,不能与民共苦,不能信赖忠臣良将,不反省前事,反而屡出昏招,长此以往,朝中人,天下人,全都忍无可忍!臣今天在此提请,由五品以上官推举贤王,请陛下禅位,定立新君!至于臣,名为右相,实则领兵,此事绝不插手。”
轰——
前头那些毫不留情的痛斥只是前菜,这最后两句话却如同一场强劲的风暴,就此席卷了整个大殿。
要是往前放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权臣定立新君,这简直是司空见惯,犹如吃饭喝水一般稀松平常的事;这要是往后放到明清,大臣当到这份上,也不知道会有多少卫道士口诛笔伐,哭天抢地,那个提出此议的人不是被唾沫星子淹死,就是被人群起而攻;哪怕是放在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也因为宰执和士大夫的地位名义上提高,实质上降低,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唯有在大唐,敬晖等五大臣杀二张,奉中宗登基的旧事只过去了几十年,且一代代皇位变更时几乎都伴随着喋血政变,在一阵喧哗之中,这样的提议竟无人斥之为大逆不道!毕竟,杜士仪说的是禅位于贤王,又不是禅位于自己!
天子早就该退位了!
李隆基呆呆地看着完全失去控制的局面,看着文武大臣彼此交头接耳,不少人的脸上显露出或赞同或兴奋的表情,至于宗室们,则更是三三两两凑成一堆,甚至彼此勾肩搭背毫不避忌,那种嚣张的态度分明是把他当成了死人。好不容易派来了零星的反对声音,却很快被淹没在了我推举某王的鼓噪声中。一瞬间,他只觉得眼前一黑,终于再也支撑不住千疮百孔的身体,就这么昏倒在了御座上。
1...690691692693694...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