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盛唐风月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府天
张九皋之前只是提请,此事到底还没定下来!
一路心不在焉地骑马回宫,眼看大明宫在望的时候,杜幼麟突然灵机一动。父亲让他再追封一个太子,可又没说是哪个太子!一贯行事谦让的他忘了这里是出入宫中的大道,竟是在路当中驻马足足发呆了好一会儿,这才在随从的提醒下回过神,赶紧策马徐行几步,在宫门前下了马。没有去理会周围人那些窥视打探的目光,他直接来到了政事堂求见裴宽。当被令史带到裴宽的直房,见人竟然还有空闲品茗,他不禁笑了笑。
裴宽面色不善地问道:“怎么,觉得我这个宰相太悠闲?再悠闲也比不上你父亲,他这个右相就没在政事堂干过一天正经事!”
“子不言父过,相国若是有抱怨,家父就在家里,您可以移步前往提点。”
杜幼麟不卑不亢地回击了一句,见裴宽没好气地轻哼一声,他便恭敬地行了礼,随即开口说道:“今日我来,是有一件事想要请示相国。十六王宅最近事变连连,以至于长安城亦是人心纷乱。荣王李琬从前刚刚挂招讨元帅之衔不久就暴薨,长安官民无不扼腕,至今也未曾有谥号。荣王文名卓著,颇得人望,如今既然已经平叛,何妨追赠荣王为太子,仿照昔日惠宣太子等人的旧例?也好安抚一下人心。”
所谓旧例,指的就是李隆基的那些兄弟,宁王李宪追赠为让皇帝,而岐王、薛王、申王则是全都追赠太子。可这是李隆基为了标榜自己的孝悌,对于自己的儿子,他却连李亨的追封都是没办法才同意的,又岂会同意再追封一个荣王李琬为太子?只不过,相比杜士仪当初提出的废太子李瑛,李琬好歹没有那么牵涉广大,毕竟,荣王李琬并未被废黜王位,也没有儿子入选复推的名单。
所以,斟酌来斟酌去,裴宽最终点头说道:“也好,此事我会请示陛下,料想陛下会点头的。”
由于御医刚刚传来消息,天子已经完全失语,于是,以裴宽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是否矫诏只剩下了一个最可怜的标志,那就是李隆基是否点头!即便知道意义不大,很多事情也不可能一一等待天子点头,可事关追封一个太子,裴宽还是决定带上杜幼麟去兴庆殿请示,至少,他还当自己是大唐臣子。
当等候在兴庆殿门口的杜幼麟看到裴宽出来时向自己点了点头,他登时舒了一口气,暗想总算是完成父亲的托付了。
“陛下首肯了。”裴宽口中这么说,心里却在想李隆基那毫无生气的眼神和表情。只不过,天子听到追封李琬时,那一瞬间的犹豫和动容,却也瞒不过他的观察。尽管那点头的幅度很是轻微,但他明白,那确实是李隆基的心意。可天子心中究竟是怎么想的,因为已经没法沟通交流,他就着实不得而知了。
既然是为了消弭近期十六王宅纷纷乱乱全都是麻烦的影响,裴宽的动作很快,召来中书舍人拟旨之后,立刻便发往门下,等到这道诰旨发出的时候,正好是这天傍晚,几个有资格角逐皇位的宗室正忙于抓紧时间联络大臣还未回家的时刻。当得知荣王李琬被追赠为靖恭太子的时候,仪王李璲和南阳王李係的反应全都是茫然,而平原王李伸和嗣庆王李俅兄弟则是心生悲伤,唯一没有出去奔走的颖王李璬,则是长长叹了一口气。
这一夜,十六王宅和百孙院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家没睡好觉。有的是愤恨于失去了复推的资格,有的是颓然于看不清楚前路,还有的则是庆幸荣王李琬这追赠来得晚,否则他留下的那几个儿子说不定也会上蹿下跳。相对而言,荣王那数量庞大的儿女们则是全都喜出望外,不管他们对皇位是否有奢望,父亲能够得到靖恭太子的追赠,他们总算不会被人戳脊梁骨,说他们甚至不如广平王妃崔氏一介妇人有胆量了!
尤其是尚未承袭嗣荣王爵位的济阴王李俯,在和一母同胞的弟弟北平王李偕草拟谢恩奏疏的时候,想起父亲一夜暴薨,全都觉得无地自容。要不是李亨父子三人死得蹊跷,他们听说祖父册封父亲为招讨元帅,吓得在正病着的父亲面前慌了手脚,荣王李琬怎会毅然仰药自尽?说来说去,这都是为了他们这些儿女!
最后,还是李偕低声说道:“陛下追封阿爷为太子,这下子他这施恩是坐到了实处,若是因此让长安官民觉得,阿爷是因为惧怕叛军势大,这才不敢担起招讨元帅的责任,那岂不是阿爷为了我们这些儿女而一心求死,反而还背上了恶名?要不,我们上书谢恩时,隐晦地把父亲的死因提上一笔?就说,父亲本就身染重病,可听到懿肃太子的死讯后,心伤至极,因此吐血忧惧而亡!”
李俯思忖横竖自己兄弟对皇位没有任何妄想,而且也并没有进入复推的名单,又确实感到对不起死去的父亲,当即重重点头道:“好,就这么办!”r1292





盛唐风月 第1266章 抢肉骨头的狗

如果说,追赠荣王李琬为靖恭太子的诰旨,让众多正在血拼皇位的宗室们大为意外,那么,李俯李偕兄弟上书谢恩时,提到的荣王李琬死因,则是让朝堂内外长安官民无不哗然。尽管李俯和李偕兄弟并未完全挑明了说,可那封奏疏乃是刺血而成,其中极其隐晦地透露出了一个意思,那就是荣王李琬不是一夕病死,而是因为忧惧于李亨父子三人死讯,自己又骤然被封为征讨元帅,忧心殃及子孙,故而自尽的!
尽管这对于如今已经困居兴庆殿养病,不能见人的李隆基来说确实是一个打击,但虱子多了不用愁,就连杜士仪都懒得再去对李隆基言说此事,别人就更不用说了。真正重要的意义是,天子已经追封了懿肃太子和靖恭太子两个太子,那么,接下来会不会追赠废太子李瑛?杜士仪已经上书陈情过了,一旦裴宽假借天子的名义敲定此事,那么,本就作为一匹黑马在前次推举中脱颖而出的平原王李伸,岂不是比南阳王李係更加名正言顺?
李係不过是李亨的庶次子,而平原王李伸却是李瑛和薛氏所出的长子,又没有如弟弟李俅那般入嗣庆王一脉。一旦李瑛和薛氏恢复太子和太子妃名号,在开元初年就得到册封,整整当了二十多年东宫的废太子李瑛,其分量绝对不逊于已故懿肃太子李亨。
“母亲,杜相国之前已经撂下了明话,复推要么就是一举定新君,要么就是取得票前二,李伸上一次的票数就毫无预兆地压过了我们所有人,若是复推的时候,他又进一步得到了更多的支持,那时怎么办?”太子别院寝堂,南阳王李係本就不是什么睿智果决的人,此时此刻站在张良娣面前,他的眼圈发黑,眼睛深深凹陷了下去,不过是一日的功夫,竟显得憔悴而又疲惫,“最重要的是,既然出面争了,日后难保不被清算!”
李係都知道的道理,张良娣如何不知?更何况,她还拒绝了窦锷的好意,没有借着李亨的死脱离东宫另嫁,而是以懿肃太子妃的名分,掺和到了夺嫡这样一场风波之中!万一失败,她连一个亲生儿子都没有,难道那时候还能去指望其他庶子能够奉养她这个嫡母?一想到大唐建国以来那些夺嫡失败者的惨状,张良娣就硬生生打了个寒噤。
“不要说了!既然我们已经争了,这时候就只能进,不能退。”张良娣竭力稳定了一下心神,沉吟片刻后便低声问道,“丰王李珙和盛王李琦之前既然只得了可怜巴巴的几票,你可曾打探过他们那边的情况?”
“盛王李琦借酒消愁,据说还跑去兄长寿王李瑁那里大闹了一场,把话说得很难听。李瑁自从武惠妃一死就成了软蛋,竟是还派人把李琦好好地给送了回去。至于丰王李珙……”李係犹豫了片刻,又上前了一步,几乎逾越了庶子和嫡母应该保持的距离,“母亲,丰王此前一遇到事情就如同疯狗似的,这次却在走动了几家人受挫之后,却安静得有些过分。我听说,他正在打探大父的病情,似乎打算进宫探视。”
“打算进宫探视?”张良娣出身贵戚之家,虽说父亲官职不过尔尔,但耳濡目染,再加上跟着李亨这些年,和同龄少妇在心智上截然不同。李隆基早已失尽人心,大权旁落,甚至连能够拱卫圣驾的禁军也已经七零八落,反而及不上杜幼麟那支数千人的飞龙骑,更及不上杜士仪带回来,拥有兵谏意义的那六千三镇精锐!天子的存在意义,还是裴宽会做表面功夫,仅仅是对那些既定的诰敕上点一个头而已。既然如此,丰王李珙要探视李隆基干什么?
如今可不是李隆基当初还有精神驾幸十六王宅,搞出一场选东宫闹剧的时候,眼下的李隆基已经完全力不从心了!
“你去设法,一定要在今天促成这件事。”见南阳王李係满脸讶异,显然不明白为什么要在如今这样忙碌的时候管这样的闲事,张良娣也懒得对他解释,却又低声说道,“不止是李珙,你散布一下消息,争取多几个皇子皇孙都入宫去探视一下你大父,但你自己不要去。丰王李珙若有图谋,一定会在那时候显露无遗,而你不在场,正好置身事外。”
“可要是李珙真的只是为了探视……”李係这话说了一半,自己也觉得可笑。如果李珙是那样孝顺的儿子,那就简直是大笑话了!
于是,他立刻点头答应道:“既如此,我这就去办,母亲还请保重身体,儿子告退了。”
见李係告退离去,张良娣身边的一个中年保母上前去关上了门,等回来之后,发现自己的女主人有些痴痴的,她心下一转,方才低声说道:“大王对太子妃恭顺有加,将来大事一成,太子妃成了太后,也就苦尽甘来了。”
“论出身,我比则天皇后高贵,唯一不及的便是太子早早弃我而去!论家世,窦家张家比韦庶人亦要更显达,我家舅舅现在更是监门将军,奈何他竟是袖手不肯助我!”张良娣虽说在李係面前镇定自若,此刻却只觉得力不从心。她紧紧攥住了保母的手,可手心却仍然冰冷冰冷,滑腻腻的都是汗。想到大后日便是又一次生死考验,她甚至觉得身上力气全无,老半晌才低声问道,“李静忠去陈玄礼那儿游说,仍然没有结果吗?”
见保母讪讪地不敢说话,张良娣想也知道结果。本来,这样的事如果南阳王李係出面更有成效,可她不敢尽信李係,毕竟军权在现在这样不安稳的时候意义重大。她不想听那些阿谀奉承,打发了保母下去,自己一个人呆呆坐在那出神,可不过是一会儿,保母竟然急匆匆又回来了。
“太子妃,杜相国的那个义子,就是那个突厥人杜随,他带了一队禁军进了十六王宅,据说已经分拨了百人给嗣庆王和平原王,百人给仪王,百人给颖王,自己则是带着剩下兵马往咱们这里来了。说是近来十六王宅频频事变不断,故而杜相国的意思,从宫中调拨精锐禁军四百人给咱们使用。如今人就在外面,太子妃要不要见一面?”
不是杜士仪带回来的三镇兵马,也不是杜幼麟的飞龙骑,而是北门禁军,张良娣当然明白杜士仪这样做的意思,无非是进入复推候选的宗室能够放心,能够释疑而已。即便如此,她仍然多问了一句:“既然是禁卒调动,陈玄礼呢?”
“陈玄礼没有来,但有他的一个心腹校尉随行,还有中书门下的调兵令,以及陈玄礼的手令。”
想想杜士仪在大面上始终毫无差池,如今定然不会做出让自己人冒充禁军的事情来,张良娣心下稍安。阿兹勒是杜士仪的义子,据说深得信赖,她也决定打探打探杜士仪的心意。低头扫了一眼自己身上为太子李亨而服的孝,她决定就这么一身去见人。
尽管这是太子别院,但论规制和王宅差不离,李隆基甚至为了堵住别人对自己不让太子居于东宫的议论,所有屋宇比其他王宅还要壮丽几分。此时此刻,张良娣端坐于正殿之上,见一个英气勃勃的年轻人在从者导引下进了门,不禁立刻端详起了人。就只见阿兹勒玄衣黑靴,整个人看上去就如同一把利剑似的光彩夺目,身后则跟了一个中年军官,她不禁心下暗自哀叹李隆基对儿孙如同防贼,李亨羽翼几乎剪除殆尽,却坐视臣属招纳贤才。
这样靠得住的人,东宫一个也没有!
“拜见太子妃。”
阿兹勒礼数娴熟地行过礼后,就禀告了自己的来意,和那保母所言几乎无差,正是将调来的北门禁军分配给四家宗室,以备不时之需的。张良娣又问过那随行的中年军官,看过陈玄礼手令以及出自门下的调兵许可,她终于信之不疑。她使了个眼色让保母先行将那中年军官带下去,这才和颜悦色地和阿兹勒说起了话,见对方始终态度恭谨,她这才小心翼翼地绕到了正题。
“杜相国此前曾经声称不涉推举,如今既然是又进行复推,杜相国难道还要拘泥于承诺,不愿意为臣子表率?”
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
昨夜竭尽全力劝说杜士仪调禁军给四家宗室,并且亲自揽过了经办此事的职责,阿兹勒正是为了好好正面接触一下张良娣,确认她是否就是杜幼麟转述的故事中,那位和权阉争权,意图废太子的皇后。仅仅只是刚刚那一小会的谈话,他心里就已经有分准了。哪怕李亨已经死了,张良娣还在力推庶子李係争位,权力显露无疑,若是让这样的女人成了太后,日后指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来!
“太子妃所言极是,我也曾经劝过义父,不用因为人言而退出推举之事,毕竟,既然是不记名,就连裴相国也是亲自参与,义父又何必避嫌?奈何义父一片公心,不愿意让人指摘,故而我也没有办法。”
信口开河说到这里,见张良娣再也压制不住紧张和急切,阿兹勒又笑了笑:“南阳王此次前往幽州,却不幸因为陛下昏聩而险些丧命,可之后深明大义,大有仁者之风,义父和军中众将都颇为赞赏。若非义父掌兵多年,必须持正公允,而又出于当年旧憾,打算还废太子一个公道,也许南阳王的希望还会更大些。”
阿兹勒都把话说得这么清楚了,张良娣又怎会听不出来其中裸的示好之意?杜士仪已然实力强大羽翼丰满,可总还是臣子,需要皇家的支持,那么拥立一个心向于他的天子自然是最圆满的。除了南阳王李係,谁和杜士仪还有交情?再说,李係前次去幽州,一切都表现得很好!
她强捺心头狂喜,不动声色顺着阿兹勒的口气赞叹了南阳王李係的忠孝双全,末了便把丰王李珙想要探视天子的事情给泄露了过去。尽管对方也许知道了,但无论如何,从她口中说出来,一定会让对方多几分重视。
只要杜士仪紧紧盯着丰王李珙,不怕这条疯狗翻天。
可她又哪里知道,在阿兹勒心目中,他们这些自恃高贵的宗室,不过是抢肉骨头的狗而已!




盛唐风月 第1159章 气急攻心的天子

得知李隆基要随朔方大军回援长安,陈玄礼的第一反应便是,天子想要挽救自己已经跌到谷底的声望。可当他被召见后,听到李隆基吩咐他带着所有宗室留守马嵬驿时,他窥见天子那阴沉沉的脸色,又觉得这绝对不像是自己想的那样简单,仿佛杜士仪和郭子仪之前谒见天子时,还说过一番刺激李隆基不得不如此的话。直到大军已经离开一天了,他亲自去各家皇子皇孙处巡视了一圈,这才隐隐约约悟出了李隆基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的缘由。
如果再不答应出面,难道皇子皇孙中再也择选不出坐镇军中?可那时候,等回到长安时,李隆基这位大唐在位时间最长的天子就只有退位这一条路走了!
尽管李隆基捏着鼻子答应了杜士仪的提请,可跟在大军之中一路直扑长安时,那种颠簸的感受和行军的强度却几乎没把他给折腾死,甚至觉得杜士仪是借此想让他在路上直接把命送了,否则又怎会早早就预备了一辆可供他乘坐的铁车,难道杜士仪早知道他会弃长安而逃?而更气人的是杜士仪另一句话,说什么安禄山如今已经胖得连马都坐不上去了,却也同样是坐着这样的铁车迎战。毫无疑问,这竟是把他和安禄山这样的叛贼相提并论,实属大逆不道!
可跟随在他身边的人,除却一个韦见素,几个甚至不到五品的官员,谁都没有能力对这朔方的兵马指手画脚。直到远远看见长安城的时候,李隆基心中都没办法生出任何的喜悦来。如果真的是他率领千军万马前来夺回长安城,也许他还能意气风发一下,可现如今他根本就是被杜士仪扯起虎皮做大旗,那杆御旗固然迎风招展,可他自己则是形同傀儡似的被严严实实保护在阵中,即便如此还要担心性命安危,这种朝不保夕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
在他心里,已经把杜士仪郭子仪打成了安禄山的一丘之貉!
然而,杜士仪根本就不在乎李隆基怎么想,事实上,从他领军南下开始,他就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他已经得到了前方阿兹勒传来的各种战况情报,因此在还未抵达长安之前,他就已经授意郭子仪,届时除却留下必要的兵马和他一起保护天子,郭子仪可以带着主力突入战场,随即西取潼关,形成进逼河洛之势。
郭子仪自然不希望辛辛苦苦赶路这么久,到头来只是顺道捎带上了马嵬驿中的天子,博一个保驾之功,杜士仪让了这解围长安,夺回潼关的功劳出来,大喜过望的他一下子忘了自己已经不是当年杜士仪的下属,当仁不让地拍着胸脯下了军令状。
眼见郭子仪这朔方兵马如同出柙猛虎一般冲了出去,杜士仪便在亲兵的扈从下来到了李隆基身侧,含笑说道:“今天夜里,陛下就能回到兴庆宫了。”
如果早两日知道自己只是虚惊一场,立刻就能回到兴庆宫中继续过太平安乐的日子,李隆基一定会喜上眉梢,可如今远处的战局已经极其明朗,长安城亦巍然屹立在这渭水之侧,可他却甚至挤不出一丝一毫的笑容来,只是地说:“杜卿果然算无遗策。只是安禄山狼子野心,既然会走这一步,又有二十万大军在手,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范的!”
“陛下所言极是,臣也知道,叛军实力雄厚,一仗打胜了,只不过是第一步。然则臣平定漠北,率兵南下之时,就是分兵两路。一路直达朔方,和郭大帅合兵援救长安,便是此时的仆固怀恩和杜随。另一路则是直达河东,或者经太原府支援河洛,又或者是从军都陉直扑幽州。只可惜那一路兵马为河东节度使王承业所阻,只能突入河北,却没办法支援河洛战局。”
这是杜士仪之前当着禁军说过的话,韦见素那时候却只顾着杨国忠的事,还来不及告诉李隆基,再加上对陈玄礼和禁军已经心存芥蒂,再没单独见过他们,因而堂堂天子却竟是刚刚知情。此时此刻,杜士仪此话一出,见李隆基的脸上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惊怒之色,他当即又笑了笑。
“而都播怀义可汗西侵,本是因为安禄山的撺掇,所以经臣晓以大义之后,他不但慨然答应收兵,而且业已率兵经契丹和奚族腹地直击幽州,敬请陛下拭目以待!”
安禄山和哥舒翰,都是李隆基亲自一手扶植起来,打算用来取代王忠嗣和杜士仪的人,可现如今哥舒翰大败,安禄山则势如破竹,孰料那支不到一个月便让河南河北悉数沦陷的叛军,现在竟然连老巢都已经要被杜士仪的兵马抄了,李隆基只觉得心中说不出什么滋味。接下来,杜士仪说了些什么,他竟是迷迷糊糊全都听不分明,到最后竟是脑袋一偏,就这么昏了过去。面对这样的情景,韦见素不禁大吃一惊,慌忙扑上前去一把搀扶住了李隆基。
“陛下,陛下!”
不喜与人相争,性子中有几分鲁直的韦见素怎么都弄不明白,为何这样的好消息,李隆基竟然还会晕过去?莫非是因为乐极生悲?
杜士仪同样动作很快,他对身边亲兵耳语了几句,立刻下马登上铁车,在李隆基胸口推拿了几下,见其面色不再那么难看之后,又看向了一旁的韦见素说道:“陛下连日大悲大喜,恐怕禁不起这样的刺激,都是我的过错。韦相公不必担心,行前我就请陈大将军把随行的御医拨了两人给我,我已经命人去请他们过来了!”
韦见素虽说对杜士仪此前一力杀杨国忠之事颇有微词,可其先是阻挡天子一行于马嵬驿,让自己免受奔波蜀中,被人唾骂之苦,如今又亲自告知天子两路兵马包抄叛军老巢的计划,因此他心里那些许怨怒已经抛到了九霄云外。杨国忠之所以力荐他,看中的正是他有几分迂气,对权谋不甚擅长,所以杜士仪自责连连,态度诚恳,他并没有什么怀疑。等到御医前来,又是用针又是掐人中,忙活了好一会儿,好容易把天子折腾得悠悠醒转,他更是如释重负。
“陛下,陛下?”
李隆基费劲地睁开眼睛,见眼前那个又惊又喜的人是韦见素,他只觉得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竟是突然伸出了枯瘦的手,一把抓住了这位左相的手腕。可还不等他蠕动嘴唇说出什么话来,就只听耳畔传来了一个轻描淡写的声音。
“陛下,叛军正在溃退,如今看来,不但长安之围得解,就是潼关也指日便可收复!”
李隆基本能地往声音来处看了一眼,见是杜士仪满脸微笑,他只觉得心头猛然一悸,竟是下意识地沙哑着嗓子叫道:“杜士仪……你……你好!你是不是有意和安禄山勾结,掀起这么一场大乱!”
此话一出,不但韦见素面色大变,就连两个御医都是惊得手足冰冷,谁都不知道,天子怎么会这样突然地说出这样一句匪夷所思的话。面对眼珠子几乎凸了出来的李隆基,杜士仪并没有动怒,只是叹了口气道:“陛下是不是眼看长安即将解围,关中即将收复,于是欢喜得糊涂了?臣曾经数次上书弹劾安贼有异心,其中亦有血书陈情,奈何杨国忠作祟,陛下自己亦始终不信。今时今地,陛下说出这样的话来,岂不是让忠臣良将寒心?”
韦见素见李隆基连额头青筋都已经一根根暴起了,慌忙一把按住了天子的手,一字一句地说道:“陛下定然是被这些叛军给气糊涂了,不,是对这场大胜欢喜糊涂了!杜大帅和郭大帅率兵及时赶到,这才力保长安城不失,又和叛军激战至此,分明是平叛的大功臣!”
李隆基见韦见素已经急得满头大汗,他也意识到自己说出来的这句话若是传扬出去,会引来怎样的后果,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说出去的话也同样收不回来,他只能顺势接受韦见素给他找的台阶,喃喃自语道:“是么?朕的记性不成了,是真的糊涂了,杜卿,记得你这几年都是在河东云州吧……”
1...693694695696697...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