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扛着AK闯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行者寒寒

    一开始为了不打消寒门们的积极性,显示自己勤政爱民的光辉形象,崇祯都是大手一挥,在官员们满脸恭维声中拨款。

    可怜崇祯的钱袋子,今天拨出去三十万两,明天又拨出去五十万两,只消一周,几百万两银子不翼而飞。

    而京营征兵更是花销甚大,征十万兵只每人一套盔甲就是一百多万两,还不算安家费、军饷、粮饷……

    昨日成国公、抚宁侯、安远候、灵璧侯、忭城伯联袂找他告状,说是安国伯祸乱都督府,要求承办刘鸿渐以正视听,崇祯更是头疼了。

    都督府都是明朝勋贵,两百多年前都为大明流过血,从太祖到成祖都给后世子孙反复强调,要与勋贵们休戚与共。

    可刘鸿渐又是崇祯颇为依仗的左膀右臂,手心手背都是肉,你说闹心不

    “皇上,安国伯求见!”秉笔太监王承恩奏报,现在京城之困已破,他请辞了提督京营的差事,安心伺候崇祯。

    “宣!”崇祯放下笔杆子,皱了皱眉,该来的还是来了。

    “皇上,昨日是不是又有人告微臣的状”行了礼后,刘鸿渐单刀直入。

    “……”

    “爱卿听谁说的,没有的事儿!”崇祯一阵无语,忙安慰道,现在他需要刘鸿渐为其出谋划策,但秉承着祖宗的遗训,他也并不想动这些祖上为大明流过血的勋戚。

    “微臣不信,昨日我见到那老杂……成国公进了宫!”刘鸿渐一如既往的展示着作为一个钢铁直男的风采。

    “反正微臣不管,现在大明急需练兵,这支部队关乎着大明的存亡!”也关乎着老子的生死,刘鸿渐在心中补充了一句。

    “皇上,有些勋贵已经烂透了,你若下旨,微臣马上去派锦衣卫的人查去,一查一个准儿,你信不”

    见崇祯手一抖,似乎有些不愉,刘鸿渐才意识到话说的有些过分,随即又补了个刀道。

    “……”崇祯又是无语,这位子他也干了十七年了,那些勋贵们什么德行他何曾不知道。

    “此事容后再议!爱卿还有其他事吗”崇祯这人做事本来就




第58章 脸皮厚的境界
    崇祯搞不明白刘鸿渐为何对三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如此上心,但身为皇帝征召三两个人还不是手到拈来

    随即崇祯便写就一道圣旨,用了印后让王承恩送去通政使司通报。

    说完了自己的事,刘鸿渐行了礼就想转身闪人,可刚踏出两步就被崇祯叫住了。

    先前的内阁被刘鸿渐差点一锅端了,直到现在朝廷的内阁还是半残废状态,近几日朝臣多有建议重组内阁的,崇祯想问问刘鸿渐的意见。

    额,刘鸿渐挠了挠头有些为难,你要说抄家,咱在行,让俺举荐内阁成员,那些个老头子长的都差不多,俺哪知道谁合适呀!

    不过崇祯既然问了,刘鸿渐还是准备说下自己的意见。

    首先就是要找办实事的人,像魏藻德那样的,察言观色,之乎者也信口拈来之辈有什么卵用满清打过来,还不是撅着个屁股不知所言你还能用唾沫把人喷死还是咋的

    别跟我说什么大学中庸、德才兼备,老子只看谁能办事,兵者,看你练兵、带兵、指挥作战的能力,工者,看你营缮、虞衡、都水的成果……

    像目前的各部尚书,干的就不赖嘛!

    简而言之就是经世致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多的也没说,刘鸿渐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见崇祯眉头有皱了起来,似乎在思考刘鸿渐说的话的意思,刘鸿渐也不打扰转身就打算离去。

    “你这竖子慌什么,现在你也是内阁大学士了,可朝会总不见你!朝臣多有非议,朕命你至少每三日来上一次朝!”

    刘鸿渐踮着脚,苦着个脸转回身去。

    “七日一次行不”跟一堆老头子开会,还是没完没了的会,想一想刘鸿渐就觉得无聊。

    “还敢跟朕讨价还价不行!”崇祯板着个脸,每次与刘鸿渐讨论过问题,虽一时想不明白问题的根源,但过后他总有所启发。

    以至于崇祯恨不得刘鸿渐每日里呆在他身边,当个专职的顾问。

    可他又知道刘鸿渐属于牵着不走,赶着后退的性子,还很懒,唉,真是让人头痛。

    “那就五日皇上你也知道臣最近在练兵,忙的不行,臣可不想练不好遭人笑话,那可是皇上您的亲军呀!”

    刘鸿渐是真的不喜欢开会,能厚着脸皮赖一次就赖一次。

    “哼!”崇祯冷哼一声,心里想着就你那千把个士兵,练好了又能顶什么事,不过他也懒得和这个惫懒的小子讨价还价了。

    呼——终于混过去了!

    刘鸿渐见崇祯默许,长出了一口气,行了礼出了乾清宫。

    脸皮厚就是好呀!早知道脸皮厚可以通天下,说啥也得塞本厚黑学进去,刘鸿渐心想。

    脸皮厚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境界,第一自己不知道自己脸皮厚,第二自己知道自己脸皮厚,但是怕别人知道。

    第三所有人包括自己都知道自己脸皮厚。

    这第四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不但知道自己脸皮厚,别人也都知道你脸皮厚,你还生怕别人不知道,没事就提醒一下大家。

    这种境界简称:不要脸!

    跟那些嫌水太凉的朝廷大臣想比,想想自己估计才刚刚入门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呀!吾将上下而求索……

    刘鸿渐摇了摇头,出了宫又去了一趟工部。

    自从上次刘鸿渐把akm交给工部尚书范景文,刘鸿渐总共见了老尚书两次,每次范老头都眉头紧皱,一副陷入沉思的样子。

    相比李邦华兵部的严整,工部就显得热闹一些了,一堆工科大佬要么是围着各种图纸讨论着施工方案,要么就是商量处理下级各部提出的工程项目。

    工部尚书范景文站在最里面的案子边,案子上摆放着一堆零件,刘鸿渐大眼一瞄。

    乖乖!那不是俺的akm吗

    怎么成一堆零件了范老头对它做了什么我的枪!

    范景文见来了位稀客,忙放下手里的活,走出来迎接。

    &nb



第59章 组建军队的艰辛(求推荐票)
    其实关于枪械,刘鸿渐还知道一种对大明作用更大的技术,即是膛线枪。

    膛线又名来复线,膛线的作用在于赋予弹头旋转的能力,使弹头在出膛之后,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不仅能大大增加子弹的射程,还增高了精度。

    可以说膛线就是枪管的灵魂。

    如果没记错的话,十五世纪时在遥远的西方便有了使用膛线的记录,但直到十九世纪才被普及。

    究其原因就是前装线膛枪装填速度太慢,由于弹丸必须嵌入膛线才能随着膛线旋转,士兵往往需要用锤子敲击送弹棍才能将弹丸装进枪膛。

    射击速度也因此降低到滑膛枪的三分之一甚至更慢,这么低的射速对于对军队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另外膛线的制作要求技艺极高,稍有偏差便会报废,无法实现量产,这也是为什么刘鸿渐明明知道这么先进的技术,而没有告诉范景文。

    先进的科技需要与强大的工业基础相匹配,现在的大明别说工业,刚萌发出的资本主义火花马上就要被满清浇灭,还是得等呀。

    按照刘鸿渐的臆想,自己以后肯定是要开工厂的,军工厂用来干架,民用工厂用来赚钱,外挂一个帝国伯爵,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白天数钞票,晚上那个啥

    岂不是美滋滋

    接下来的七日里,除了回了几次家看了下小妻子的伤势外,刘鸿渐一直跟这一帮少年们待在军营里。

    由于傍着崇祯这个大佬,刘鸿渐擅自提高了少年们的伙食待遇,这些千户所的新兵大多十四五岁的年纪,还在长身体,刘鸿渐可不想自己班底个个发育不良。

    于是乎除了管饱之外,每日还新增了一顿荤菜,这在军营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要知道明末各种天灾**,别说肉食,许多人家连米糠都吃不饱,几年没碰过荤腥的少年们简直高兴坏了。

    肉食当然不是白吃的,除却常规的劈砍训练,刘鸿渐不仅增加了越野跑、负重跑,还引进了更加有助于肌肉群发育的俯卧撑、仰卧起坐,甚至于单双杠。

    下午更是请来了几个摇头晃脑的老先生,本来刘鸿渐的老爹刘德隆在家闲的发慌想来凑个热闹,顺便想给儿子省份工钱。

    但还是让刘鸿渐给劝住了,且不说工钱有皇上买单,他可不想让老爹看到他每日在军营里的作为。

    与一群少年同吃同住不说,还扛着块大木头跑步,哪有一个帝国伯爵的样子。

    少不得要每日受老爹数落,见老爹实在闲不住,刘鸿渐干脆走了后门,去了趟吏部,死活让吏部老尚书郑三俊给谋了个差事。

    郑三俊本来是个极其顽固的老头,对这种光明正大走后门的作风十分不乐意,最后还是扭不过脸皮愈加厚实,朝着第三境界发展的刘鸿渐一番胡搅蛮缠。

    得了个户部提举的差事,提举隶属于户部宝钞提举司,大明从太祖朱重八起,成立了这个衙门,专门负责印发钞票。

    印发钞票的差事,牛批吧,不过想多了,大明朝印发纸币,不以大明的经济状况为参考,也不以金银的储备为基础,印发纸币的多少,基本看心情,随缘!

    导致纸币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严重到买一石米要找个拉车,拉一整车子的纸币,到了后来一整车子的纸币也不行了,大伙也不傻,干脆不用了。

    于是乎,户部宝钞提举司成了户部最清闲的衙门。

    官职不高,正八品,但是却把刘老秀才乐坏了,老秀才六十多了,当了半辈子的账房,早已对功名断了念头,现在突然成了大明的正式官员。

    光宗耀祖呀!于是乎老秀才再也没提过去军营教书的事儿。

    新招来的几个教书先生都是行事比较古板的老秀才,教书的内容也是乏善可陈,什么‘人之初性本善’,要么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刚听了一会就被刘鸿渐给叫了停,且不说都十几岁的人了适



第60章 绝望的崇祯)(求推荐票)
    “小王呀,到底啥事啊,你没看本爵爷正忙着呢吗”刘鸿渐现在兴头都在练兵上,哪有空去宫里听人唠叨,况且崇祯找他一般都没啥好事。

    “哎呀,伯爷你看你!”王二喜见刘鸿渐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知道不说出实情是不可能请得动这尊大神了。

    随即驱散身边的下人,伸手附到刘鸿渐耳旁。

    “太子殿下染了重病,快不行了!”说完王二喜眼中便涌出了泪水。

    作为皇室家奴,王二喜与其老师王承恩一样,都秉承着作为家奴的本分,除了为皇上分忧外,不贪权、不逐利。

    毕竟只有皇上一家安好,他们才能安好,现在太子殿下染了重疾,如若真的遭了不幸,这才刚有些起色的大明又失了国本,怎能不叫人扼腕垂泪。

    刘鸿渐也是惊得犹如晴天霹雳般呆在当场,前些日子不是还好好的吗,怎么就突然……

    直到被着急的王二喜唤醒才醒过神来,刘鸿渐才直接唤牛壮牵来马匹,翻身上去直奔皇城而去。

    皇城太子东宫——端本宫外,一个个太医进进出出,每个太医身后都跟着三两个身背药箱的药童。

    整个端本宫都被用幔布围了起来,只待太医进入时,方才打开个口子,太医随即用棉帕捂住口鼻进入其中。

    端本宫门口几个侍候太子的太监像热锅里的蚂蚁似的右手锤击着左手,满脸的焦急。

    端木宫偏殿。

    “皇上!太子他……他从小就懂事,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臣妾也不活了!”

    周皇后跪坐在地,右手掩住鼻息,双眼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下,说不出的悲痛。

    崇祯站在殿中,满脸铁青,一个太医模样的老者跪在崇祯面前,头上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渗出。

    “太医,这病真的无药可医了吗”崇祯目光如炬般盯着老太医。

    这些年里,他每日里为大明的事焦头烂额,几乎很少去关心皇后母子几人,心中一直充满着内疚,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说不伤心是假的。

    “禀皇上,太子殿下染上的正是鼠疫,鼠疫在大明泛滥了十多年了,微臣与太医院的同僚也是研究多年仍未曾找到治疗此病之法,微臣愚笨,微臣万死!”

    谁不知道太子的重要性谁不知道治好太子将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鼠疫早在崇祯从政之初便在北方蔓延,由于一开始不甚严重,朝廷又忙着剿匪,便没太在意,到了崇祯十四年,鼠疫已经蔓延到顺德、河间等府。

    鼠疫所过之处,十室九空,灭门者不计其数,患了鼠疫长则五日,断则两日,便浑身长满毒疙瘩而死,死状甚恐。

    “只要能治好我儿,朕赏千金,封太子太保,朕命你不管用什么办法都要保住太子的性命,否则你们全都要死!”

    崇祯强忍住眼中泪水,他是皇帝,所有人可以随意挥洒眼泪,但他不能。

    太子从小便由周皇后教养,以至于学业之事也是多由周皇后把关,太子为了替他分忧,不仅一再缩减吃穿用度,更是每日苦读政略到深夜。

    二人仿若一脉相承般,凌晨时分宫中灯火尽灭,唯有乾清宫和这端木公烛光闪动,一个在处理政事,另一个在学习处理政事。

    “回皇上,太子殿下已然昏迷不醒,汤药无济于事,臣听闻一土法,名曰放血疗法,以放血为机,刺激全身穴位达到遏制病体的疗效,但是……”

    太医右手拭去额头将要滴落的汗水,断断续续的道。

    “但是什么说!”崇祯怒道。

    “但是此法也无法保证能根治此病,只有……不到五成的把握!”说完太子便俯首在地不敢再多言。
1...1415161718...3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