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海权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星光破裂
不过总想着能占便宜的俄国人在谈判中硬要将专利费砍掉大半,因此谈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903年俄国图拉厂厂长库恩将军向炮兵总局报告,称工厂准备进行马克沁机枪的生产,希望申请经费用于改造生产设备,并且为了熟悉生产流程,他希望派遣技术部主任特列奇雅科夫大尉和高级技师帕斯图霍夫前往德国参观学习。
虽然两人的到来得到了hk公司的热烈欢迎,hk方面带两人进入生产车间参观,详细介绍了机枪生产和组装过程。但是由于双方技术转让问题还没有谈妥,俄国方面依然不能生产马克沁机枪。
不过感谢日本人,日俄战争的爆发让俄国不得不立刻筹措军火,不仅向德国船厂订造了大量雷击舰,而机枪也是有着大量的需求缺口。因此俄国人再也不纠缠价格问题了,同意了hk此前提出的专利费。
这样一来俄国人可以自行生产马克沁机枪,这样大大增加了俄国人的机枪装备数量。
历史上俄国人可没这么好运,和俄国人签合同的维克斯公司可是英国公司,由于英日同盟关系,在签订了合同后英国人无耻的不向俄国人提供机枪样品、模板和技术图纸,以试图延缓俄国人自行生产的速度。
最后俄国人不得不以以前采购的马克沁机枪实物的基础上进行仿制,但是由于缺乏技术参数和生产规范,俄国人到12月才生产出第一挺国产马克沁,整整5个月只能生产出28挺机枪,最终俄国人以中断合同为威胁,才迫使不守信用的维克斯公司在1905年8月才送来技术图纸,和生产材料规格表,结果9月份俄国人输掉了战争。
而现在在合同签订后不到1周时间,hk公司的技术图纸、生产材料规格表以及机枪样品就都交到了俄国人的手上,4月份俄国人就拿出了第一挺自产马克沁,5月份俄国军方就向图拉厂下达了175挺的紧急订单。
由于国内能快速补充机枪缺口,因此俄国人难得的果断了一次,开始从国内各个军区借调机枪补充到远东,并且在奥拉宁鲍姆步兵军官学校开设机枪培训班。这样的举动导致俄国人在战争进行没多久后就能源源不断的从后方补充机枪数量,而增加的机枪数量在战争中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在5月份爆发的九连城战役中,虽然由于俄军指挥官扎苏利奇的无能,最终以俄军撤退而告终,然而沉溺于“肉弹战术”“猪突猛进”的日军在俄军马克沁机枪面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仅26号一天,呐喊着冲锋的日军就有6000余人倒在了马克沁的枪口前,而此时参加战役的日本第一军总人数不过3万人,一个下午就丢掉了五分之一的兵力让看到伤亡报告的第一军司令黑木为桢认为是不是多写了一个0。
而在随后的旅顺包围战中,俄国人的装备优势更加明显,旅顺要塞从符拉迪沃斯托克紧急调用了所有的机枪,此时的旅顺要塞集中了142挺机枪,火炮646门,对日军形成压倒性优势。
然而有着装备优势的俄军依然一触即溃,迅速放弃了旅顺外围的所有屏障退入要塞固守,虽然依托要塞工事给日军带来了巨大伤亡,但是长期困守之下后勤难以保障,局势也不断恶化。
而接下来的辽阳战役和沙河战役俄军在人数和装备上都拥有优势,结果辽阳战役以俄国人撤退而告终,沙河战役则打到现在成为僵局。
海军不行也就算了,陆军也不行?仗打成这个样子,哪还有一点点“欧洲压路机”的样子,“俄国巨熊”真的变成了俄国巨“熊”了。
你连远东的日本人都打不过,面对精锐的德军难道还有抵抗之力?法国人第一次开始对拉拢俄国来对付德国的想法产生了动摇。此时面对英国人那稍微伸过来一点点的粗大腿,法国人有了想要抱上去的冲动也就不足为奇了。(未完待续……)r1292
.全部章节
帝国海权 第288章 施利芬计划
. .
“爱德华七世陛下出访法国了。”马沙尔面色沉重:“这里面的深意……”
“深意就是我的舅舅对法国人伸出了橄榄枝,哪怕现在法国人并不欢迎他的到来。”约亨毫不在意的打断了马沙尔的话,这一天的到来约亨早有心理准备。
虽然德国海军的发展相对而言没有历史上那么迅猛,外交政策也没有历史上那么强硬,而约亨自己一直很管得住自己的嘴巴。但是,吞并奥地利,占领菲律宾,国土面积大幅增加,人口增长突破7000万,工业能力比历史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德国,会面临这一天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说实话能让爱德华七世的巴黎之行晚了整整两年自己已经有足够的成就感了。
1905年4月,欧洲的天气稍稍有些转暖,爱德华七世就越过英吉利海峡,抵达他向往已久的浪漫之都-巴黎。
爱德华七世的到来受到了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在国王陛下的车队经过的道路上,无数的巴黎市民自发的聚集到道路的两旁,挥舞着手中标语“迎接”英国国王陛下的到来。
“英国人滚回去!”、“布尔人万岁!”、“克鲁格万岁!”、“还记得集中营里死去的人吗?英国佬?!”,无数的标语彰显着法国人的“热情好客”。
面对法国人的“欢迎”,爱德华七世展现出了良好的涵养和无可挑剔的礼仪,在任何公众场合都能够面带微笑的对着法国人,并且在每一次公众讲话中都在赞美巴黎、赞美法国。这样的举动不可能让德国人无动于衷。
“殿下,您的意思是,英国人准备在某些地方对法国人做出让步?”马沙尔毕竟在约亨身边合作了这么多年了,虽然对约亨的那套英德矛盾未来会逐渐取代英法矛盾的说法不太认同,但是对约亨的论点和论据还是比较了解的。
“让步?不不不,以英国人的脾气怎么会让步?我认为是交换更加合适。”约亨摇了摇头:“英国人的国力衰弱让他们无力在维持光荣孤立了,而法国人则在俄国人的的战略重心放到了远东之际缺乏安全感,双方各取所需的交换而已。”
“这样的交换自然也将会涉及到利益的交换。”马沙尔沉声说到,事实摆在眼前,英国人居然真的向百年死敌提出了和解。
“这是自然,双方之间的利益交换,不过双方不可能刚刚好都有对方想要的,那么达成一些见不得人的协议,牺牲某些人的利益来达到目的也是可以想象的。我想这个被牺牲的人,要么是我们,要么是俄国人,或者我们两国一起。”约亨平静的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
马沙尔没有接话,一阵沉默之后才开口说到:“殿下您是对的,无论如何,英法的靠近都将会威胁到我国的利益,而我们不可能在利益问题上做出让步。”
“没错,帝国的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背后聚拢着庞大的利益共同体,而且我们的人民对帝国政府的外交态度上也异常敏感。对马克和尊严的渴望,我们无法做出让步,也不能做出让步。”约亨点了点头:“如果我的那位舅舅能在巴黎带着鲜花和掌声离开,那么我们以后的压力就更大了,阿道夫,以后你要应对的麻烦就更多了。”
“如果爱德华七世陛下的巴黎之行真的成功了,那么如殿下您所说,我们就要更加小心应对可能的英法之间达成的损害我国利益的协定了。”马沙尔面色凝重,发自真心的希望爱德华七世的热脸去贴法国人的冷屁股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是他的希望注定会落空,爱德华七世在法国表现出来的礼貌、亲民、和善让他慢慢改变了法国人的态度,冷遇和敌视慢慢退去,有着高超社交手腕的爱德华七世最终还是赢得了浪漫的法国人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在之后的秘密会谈中,英法就殖民问题达成了妥协,签署了《暹罗宣言》和《摩洛哥协定》,这两个协定不仅化解了英法两国政府之间的矛盾,使英法之间从剑拔弩张的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英法协约初现雏形,而德国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过于紧张。”中气十足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说话人显然信心十足:“就算英国人和法国人达成了什么秘密协定也没有意义,因为英国人的陆军并没有办法帮助法国人什么,我们对法国人依然拥有绝对的优势。”
英法和解对德国内部的震动是巨大的,这意味着法国将得到英国的支持,无论是在对外贸易,外交事务乃至海军实力都将受到两国联手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是对此毫不在意的人也是有的,那就是陆军总参谋部。
而陆军总参谋部的镇定是有道理的,“截止到去年为止,帝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7000万,其中近五分之一都是适龄的青壮年,根据我们目前的陆军结构,如果一旦爆发战争,我们可以在一周内集结超过100万陆军,一个月内这个数字将超过200万,如果进入全面动员这个数字将会更加庞大。
反观法国,他们全国人口也不过3800万,就算他们的军队动员速度和我们一样快,战争爆发后我们在兵力上依然有着压倒性的优势,法国人根本没有能力阻挡我军的兵锋。
那么就算英国人插手又能怎么样?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英国人送来10个远征军协助法国作战,这根本不会是帝国军队的对手!”施利芬自信满满说到:“只要我们彻底击败了法国,英国人难道还想要凭借他那可怜的陆军继续打下去吗?”
“伯爵阁下,我知道您一直在制定和完善对法国的作战计划,但是英国的加入会让情况变得复杂,如果只是我们和法国人的战争,我相信帝国军队会毫无疑问的获得胜利,但是如果加上英国人,皇家海军的存在会让我们的海上运输线被切断,而法国人则可以通过英国人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这对我们很不利。”马沙尔在一旁忧心忡忡的说到。
“请您放心,首相阁下,一场持久战并不利于帝国的发展,所以我的计划不会让战争进行太长时间。”施利芬笑着向马沙尔说到。
施利芬依仗的,自然是他花费了整整13年心血,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制定的对法国作战计划,这个计划庞大、完善、精密、细致,几乎考虑到了一切应该考虑到的事情,而德国现在的国力,军力让施利芬对这个计划的实施充满信心。
施利芬计划,这个未来会以制定者的名字命名的作战计划,一个精密细致到近乎完美的进攻计划,施利芬本人也因此被称为天才的战略家,他本人和他的计划一起流传后世,被人津津乐道。
能够指定出如此周详而准确的计划的施利芬自然不可能没有战略敏感性,和大多数德国战略家一样,施利芬虽然未必意识到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帝国的政治经济造成的破坏有多么巨大,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显然是对帝国不利的。
老毛奇在1890年的那次演讲明确提出了未来爆发战争的话,没有人能预见到战争的时间会持续多久,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持续的时间越久,那么将会是一场灾难。
施利芬不可能不对老毛奇的话视若无睹,而且他也能预见到,法国毕竟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国,凭借经营多年的防御体系,即使进攻无力,防御还是有余的。
而法国政府也不会冒着自己垮台的风险,在没有取得体面地台阶之前就议和,那么只要法国人不投降,战争就将继续下去,而以法国的国力,这场战争显然不会一时半会就结束,时间拖得越长,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尤其是陆军总参谋部对俄国也一直不放心的情况下。
因此想要胜利,就只能速胜,必须在一开始就全力将法国人“将死”,以确保在出现突发qing况之前就结束战争,只要能快速解决法国人,那么其他问题都将不是问题,无论是回身收拾俄国人,还是和英国人隔海对峙,对已经保证了西面安全的德国来说都不是威胁。
所以英国人的加入在施利芬看来无关紧要,只要能速胜,英国人就翻不出什么大风浪来。
那么在施利芬的计划里,德国不准备打阵地战,也不准备留预备队,战争一开始就要以最快的速度彻底击毁法国人的战争意志,让他们放弃抵抗,这也是施利芬计划要求用最快的速度直插巴黎的原因。
在施利芬看来,只要攻占了巴黎,就意味着法国的彻底失败,法国人的战争意志将会消散,最终放弃将战争继续下去。r1152
.全部章节
帝国海权 第289章 施利芬的奇幻小说
. .
其实在约亨看来施利芬计划单纯的从创意上来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无论是旋转门还是右勾拳,叫的再好听也不过就是一个侧翼包抄而已。而施利芬自己也是受到了汉尼拔在坎尼之战从侧翼歼灭罗马军团的启发。
而且这种侧翼包抄也很大程度上是当时面对法国人那坚固的堡垒群,没有好的解决手段而不得已才采取的进攻方式。
不过施利芬计划真正与众不同的是计划的规模、目的以及细致都是全所未有的,这不是一场战术或者战略级别的进攻,而是赌上整个德国的国力对法国进行的一次以灭国为目的的作战。
如果计划成功将会让一个世界顶级强国瞬间灭亡,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施利芬呕心沥血,制定了周密步骤,让这个计划看上去环环相扣,完全可以实现计划的目的,这也正是后人推崇施利芬,并且为施利芬计划的失败惋惜的原因。
在施利芬的计划中,未来战争爆发的初期,应当在东线采取守势,用少量兵力来防御俄国人的进攻,而在西线采取攻势,用全力去击败法国,然后再利用自己国内完善的交通网将不对运回东线来击溃俄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东西两线兵力部署比例应为1:8。
施利芬采取东守西攻的考量主要是综合考虑了法俄两国的实际情况,在施利芬看来,法国的国土面积小,人口总数少,但是陆军战斗力极强,动员速度很快,因此应该在他全面动员完成之前,利用优势兵力迅速击败法国,粉碎他的抵抗意志,这样就能避免德国陆军和实力不相上下的法国陆军正面交锋。
反观俄国,国土面积辽阔,战略纵深长,人口总数庞大,而且气候恶劣,但是俄国陆军战斗力差,交通基础建设糟糕,动员能力缓慢,因此虽然与俄国人交战胜利不用担心,但是却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取胜的。
因此东守西攻,用少量兵力就能拖住俄国人,甚至放俄国人进入东普鲁士,只要能解决法国,大军回师收拾俄国人易如反掌。但是如果要是西守东攻,那么自己一时半会无法取得胜利,陷入战争泥沼,那么完成了战争动员,战斗力强大的法军的进攻恐怕就不是少量西线部队能防得住的了。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德国和俄国并没有不共戴天之仇,这和德国和法国的关系不一样,只要能解决了法国人,之后在对俄国人取得了军事优势,那么只要德国人不赶尽杀绝,那么结束战争握手言和是可能的。
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施利芬计划将72个师投入到对法国作战中去,,其中9个师部署在洛林一线,正对法国要塞群作为左翼,10个师部署在凡尔登作为两翼间的枢轴,53个师分配在沿英吉利海峡侧翼迂回的右翼,目标直指巴黎,如果一切顺利40天内就能击败法国,而这个时候俄国人还在慢慢吞吞的动员集结部队呢。
而现在,施利芬手上的牌比历史上更好,在施利芬的计划中,自然会把能用上的筹码都用上,目前国防军68个师将会全部投入西线,而东线的防守则丢给国民警卫队,国民警卫队不能出国作战,但是俄国人攻过来你总要抵抗吧。
国民警卫队虽然作战能力不如国防军,但是好歹数量不少,26个师的兵力再差也不至于不如历史上的10个师,只是进行防御,并且还允许放弃东普鲁士的情况下撑过2个月还是问题不大的。
而之前增加副职军官来扩充编制的隐形师则会作为前线部队的补充和预备队,这让施利芬也更有实施这个计划的底气。
虽然隐形师计划最初受到了国内容克军事贵族军官的抵制,毕竟贵族人数就那么多,和平时期要扩军必然会让平民军官的人数占比提高,就算德国陆军里增加了奥地利贵族军官,但是和那庞大的基数来比还是不值一提的。
历史上德国在一战前,容克贵族中高级军官在军队内部的占比接近75,可想而知这股势力有多么庞大,为了维护军官队伍的“纯洁性”。大量容克贵族军官对此表示抵制,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奥地利贵族军官参与其中,约亨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不过也许正是每个国家的军队的常态:和平时期一个军种最大的敌人不是假想敌,而是另一个军种。约亨毫不犹豫的把海军拉出来做了垫背。
如果陆军认为平民军官的增加会影响陆军军官队伍的“纯洁性“,从而放弃这一对帝国军事实力的提升有利的计划,那么作为皇储也只能妥协,满足陆军的要求。但是,为了保证帝国军事动员能力的提升,自己将会在海军陆战队内推行这一计划,并且变本加厉的学德三,将整个海军陆战队打造成军官储备库。
对于约亨的这招拉海军出来挡枪,提尔皮茨非但没有质疑,反而表示赞同,一副好啊好啊,正合我意的态度,还煞有介事的让海军办公室开始起草和制定计划,这样的动作立刻刺激了陆军总参谋部的神经。
这种事情怎么能忍?陆军原本就对海军陆战队抢自己的工作表示不满,现在还要扩大势利,争夺兵源,这下平民不再是容克贵族军官们的敌人了,海军才是。而施利芬虽然知道这是约亨的花招,但是正在制定作战计划的他也意识到的确要加强陆军的兵力,因此最终还是带头支持约亨的方案。
提尔皮茨当然不是真的想让海军陆战队抢陆军的饭碗,只不过做出这样的动作来配合约亨的计划。当然这样的配合不可能是没有目的的,提尔皮茨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用这种配合来换取皇储对海军扩军计划的支持,自己只要装装样子,怎么看都是一个无本万利的买卖。而提尔皮茨的配合得到的第一个回报,就是约亨对《海军法》第一次修正案的全力支持。
不过提尔皮茨也不知道,知道未来必定会产生英德造舰竞赛的约亨同样也将支持海军扩军计划看成是无本万利的买卖,一老一小两个滑头配合的倒是天衣无缝。
不过不管怎么说,陆军接受了隐形师方案后对军队战时动员集结速度有了巨大的提升,随着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军也就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
而随着汽车在陆军内部得到装备和使用,德军的机动、后勤能力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武器装备上也比历史上更强,但是约亨对施利芬计划的看法依然没有改变,前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长远来看一定会失败的计划。
而失败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施利芬计划制定的过于理想化,错误的估计了战争中的变数,低估了全面战争中一个工业国所能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并且高估了自身对于计划的执行能力。
施利芬计划希望达到的目标过于理想化,他并不是只满足于挫败法国人对洛林和阿尔萨斯的企图,而是希望直捣巴黎,用一场灭国战来给法国人进行一次大放血,就算无法将法国这个国家从地图上抹掉,也要让法国在至少20年的时间内无法再对德国制造任何威胁。
然而施利芬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普法战争德国之所以能快速获胜,除了普鲁士高效的作战能力外还有四个重要条件:列强中立、单线作战、拿破仑三世意外被俘以及法国国内爆发**,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那么有一个普鲁士7年战争的情况未必不会出现。
而且施利芬还对法国人的兵力部署有了极为严重的错误判断,施利芬认为法国除了在凡尔登一线和德国对峙的军队外,既没有部署于后方的战略预备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征召大量后备部队来应付迂回攻击的德军,而这个错误判断最终导致了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的失败。
其实在19世纪末,已经有少数头脑清醒的军事家意识到了举国体制下的全面战争的可怕,老毛奇就是其中之一,“大国的军队主力在遭到歼灭性打击后,只要抵抗意志没有被完全摧毁,就能继续动员新的军队进行长时间的战斗。”
施利芬不可能不受老毛奇的这句话的影响,因此他希望能够通过快速攻占巴黎来粉碎法国人的抵抗意志,然而他把事情想简单了,就算德国人占领了巴黎,法国人也未必会放弃抵抗,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够承受在一场全面战争中的全面失败,因为那意味着整个政府的全面垮台。
因此实际上国防军内部并不是没有对施利芬计划提出质疑的声音,一些将领也曾经指出:“你不能像对待装在袋子里的猫那样解除一个大国的武装。”但是这样的声音在施利芬的绝对权威下,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而施利芬计划中的核心是对于法国的快速迂回直捣巴黎,而这样的迂回作战中又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比利时,然而对比利时的情况的错误判断以及对自身部队的执行能力的错误估计,再次给施利芬计划的破产增加了一个砝码。r1152
.全部章节
帝国海权 第290章 沙滩上的摩天楼
. .
比利时是近代欧洲版图中的一个复杂国家,这种复杂不仅体现在语言、人口构成和地理位置上,而且更体现在其特殊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上。
比利时原本是荷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由于不满荷兰国王威廉一世的通知并且受到法国7月**的影响,1830年8月比利时发生**,1831年11月,俄国、法国、奥地利、普鲁士和英国在伦敦达成协定,签署条约,宣布根据1815年维也纳体系的修正,为保证欧洲的整体和平,各大国保证比利时独立和永久中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