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技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如今我提出的办法,并非是损害你们的利益,而是未雨绸缪,避免大唐重蹈前朝覆辙。若门阀世家是心向大唐,拥护大唐,此等强国之策,应该高兴才是,若门阀世家有了一些不该有的心思……”李牧冷笑一声,道:“这算是谁的问题呢?”

    魏征自知辩不过李牧,也放弃了争辩的念头,追问道:“这些都是题外话,你就说,到底有什么办法吧!”

    李牧看向李世民,道:“详细的办法,臣已经让长孙冲等人代为起草了,今日既然说起,臣便捡几个重点来说。”

    “首先,四海之内莫非王土,这句话绝不能是一句空话。地制的改革,首先要确认的就是,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大唐境内所有的田地,全都属于大唐皇帝陛下,全都属于国家!而每个人得到的田地,都是陛下给予的,简而言之,陛下是田地的主人,而所有的人种的地全都是陛下的地!大唐律中应写明这一条!”

    魏征怒道:“李牧,你这是想把田地都收回去么?刚刚还说要君臣应严于律己,宽以待民,这算什么,连老百姓的饭碗都要打翻不成?”

    “非也!我并没有要打翻老百姓的饭碗,我是想告诉老百姓,还有门阀,世家,你们现在拥有的一切,是与大唐休戚与共的!大唐存在,你们的田地才合法,大唐覆灭,下一个朝代,你们的权益不再受到保护!唯有支持大唐,维护大唐,你们才能安居乐业!怎么,我说得有错?”

    “我……”魏征被噎得叫一个结实,这话怎么说都是陷阱,魏征深吸了口气,压住心头的火,道:“就算你说得没错,但你怎么保证,大唐每一代帝王,都能自律己身?你这一条规定,是给了君王随时剥夺百姓田地的权力,若是昏君当朝,百姓又当如何?”

    “圣祖遗训,刻于宫殿梁柱之上,后辈子孙不得更改!”

    “……”魏征无话可说了,哼了一声,道:“你且说,听完再驳斥于你!”

    “另一个重点,则在税赋上。大唐如今收税的方法是,商税、人头税、田地税、商税单放在一边,先不提它。就说这人头税和地税,我认为非常有问题。”

    魏征忍不住道:“千年来皆如此,哪里有问题!”

    李牧看向魏征,道:“小子愚钝,请问魏公,人头税怎么算的?”

    “按人数算,怎么不能算?”

    “那我问一问魏公,人头怎么算?你能确切地统计出有多少人么?流民、黑户、怎么算?”

    魏征不说话了,他不得不承认,民间为了省税,黑户,瞒报的不在少数,而且流民四窜,根本统计不出数字。

    “这还只是一个小问题,人头税的最大弊端是,富者田连阡陌,却少丁差,贫民无立锥之地,反多徭役!如此大的弊端,魏公用一句千年以来皆如此就想蒙混过去,有点太不负责任了吧!”




第547章 摊丁入亩
    魏征嚅嗫了一下,喃喃道:“这些情况,我不知道——”

    “呵!”李牧打断魏征的话,道:“不知道?你为什么不知道?因为不关心,所以不知道!公等眼中的王道,仁道,乃是圣贤书中的道,而非现实中的道。这些事情,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关心,我可以去调查。不敢欺瞒诸公,这些事情,都是长孙冲带着几个他的同学,亲自走访长安城附近的村落,从百姓口中问出来的!诸公若想知道,随时都可以问,但诸公没那个时间,你们都是做大事的人,这点小事,只好让我的学生们来做了!”

    “查旧例,人头税的成法是:新生者添入,死亡者开除。但每遇编审时,有司为了博户口加增之名,不顾民之疾苦,必求溢于前额,应删者不删,不应增者而增,甚则人已亡而不肯开除,初生而责其登籍,这多出来的人头税,便要平摊在百姓身上。又有奸猾之徒贿赂有司,瞒报户籍,也使之落在贫苦农民的身上。种种恶习,罄竹难书!”

    “百姓种地不如不种,因为种了地,还不够缴税的,糊口尚且不足,丰年则有身家之人所得者多,而穷民所得之分甚少,一遇凶年,自身并无田地产业,强壮者流离四方,老弱者即死于沟壑!为民牧者若能爱善而少取之,则民亦渐臻丰裕。若苛索无尽,小民何以为生?”

    魏征哑口无言,李牧所言之情况,他虽然没有深入地调查,但他也知道,李牧既然说得出来,必然有详实的佐证,绝非是空穴来风。想到这些事情,自己竟然一无所知,魏征便觉惭愧,再也不想跟李牧辩驳了。

    李世民叹了口气,道:“李牧所言极有道理,振聋发聩,朕必须要反思了。大唐如今的情况,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李牧,你既然说有办法,就把办法说出来吧,大家集思广益,查缺补漏,务必让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

    “陛下,臣列举了人头税的种种弊端,是想表达一件事。陛下,人头税一来统计麻烦,二来弊端无数,是该取消了!”

    “取、取消?”李世民瞪大了眼睛,心道我这个捧哏的,怎么还搬石头砸脚了!未等他说话,民部尚书,李牧的便宜继父唐俭站了出来,高呼道:“不可取消,绝不可取消啊!”

    李牧看向唐俭,唐俭也不回避,道:“李牧,你可知道,人头税乃是朝廷重要税赋,至少占据三成到四成,数百万贯,这么大一笔钱,若是免除,朝廷将无以为继,这不是闹着玩的!”

    李牧正色道:“人头税取消,并不会减少赋税的总数,反而会因为统计的精确,而增加!”

    李世民不解道:“这是什么意思?”

    “陛下,人头税统计有诸多难处,但田地的统计,却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因为田地就在那里,它是不动的。某地有多少田地,数目可以做到精确。刚刚说的人头税的弊端,看似无解,但若变换一下思路,把收人的税,改成收地的税,摊丁入亩,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

    “摊丁入亩?”众人咀嚼这四个字,魏征似有所悟,但还不能明确,追问道:“具体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把人头税,摊派到田地上。假设有一百个人,一百亩地,每一亩地,承担一个人的人头税,若这一百亩地,是一个人耕种,那么他就要负担一百个人头的税。承担税多者,耕种的田也多,田少者,税也少,此为公平!”

    “等等!”魏征忽然想到一个关节,打断李牧道:“这个政策有漏洞,摊丁入亩看似合理,但人口是逐年增减的,怎么确定税赋呢?”

    “这我也想到了。”李牧面向李世民,道:“所以为了保证这一条能够施行,为了让百姓轻徭薄赋,臣请陛下再立下一条规矩。以贞观五年人口数为基准,往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便人口再多,也不增加税赋,让百姓的负担减轻!”

    “永不加赋!”李世民吓了一跳,每一年会发生的事情,都是变幻莫测的,每一年会花多少钱,谁也确定不下来。永不加赋这种承诺,是一把双刃剑,能博得名声,却也是一种桎梏,若是说了做不到,多大的名声都会毁于一旦!

    李世民不是优柔寡断之辈,但面对如此大的事情,也必须三思谨慎而行,他喃喃道:“朕得想想,得想想。”

    “陛下可是担心若永不加赋,朝廷税收会不够花么?”

    “正是,朕不是要给百姓负担,但未来如何,谁也不能确定,若是打起仗来,不加赋,朝廷何以为继?”

    “陛下请放心,臣保证,陛下永不加赋,得到的税赋一定会更多!”

    长孙无忌听了半天,实在是听不懂了,道:“李牧,不加赋,钱哪儿来?”

    “商税啊!”李牧笑道:“诸公莫不是忘了还有一个税么?商税,是唯一一个可以数量叠加,但对百姓没有负担的税了。因为商税的产生,在于交易。一笔交易,交一次税,发生的交易越多,税也就越多。”

    唐俭不解道:“这根永不加赋有什么关系?”

    “怎么就没关系呢!”李牧费劲口舌道:“诸公想啊,朝廷少要了税收,百姓手里的钱就多了。百姓手里的钱多了,他们会干什么?当然是花掉!没钱的时候穿麻布,有钱了,他们就想穿绫罗了。想要绫罗怎么办?自然是买啊!买!朝廷就能收税了啊!”

    “而对于商贩来说,他们其实是愿意缴税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如果生产出来了货物,没人买,一文不值。唯有卖出去了,他们才能挣钱。缴税越多,他们赚得就越多,朝廷收的也越多!”

    众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费解。

    李牧叹了口气,道:“所以诸公没有我会赚钱的原因现在明白了么?钱,攒不出来,得花,才是钱!我拿出一百贯买了羊,羊贩子赚了钱,羊贩子在羊倌手里买羊,羊倌也赚了钱,羊倌得了钱买米,米贩子赚了钱……同样是这一百贯,养活了多少人!但如果把这钱堆在库房里,羊贩子,羊倌,米贩,都没得赚,这么简单的道理,诸公怎么就是不明白呢!”



第548章 锋芒毕露
    李牧说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在他的前世,可以用另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来阐述,三个字母g.每一次交易,都能提现一种市场的价值,而市场价值的总体概念,就是g.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这个千年之后的概念,他现在无论如何也是解释不明白的,除非他能解释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能接受他是千年之后穿越而来的事实。

    听不懂没关系,能明白基本的概念就够用了。他所要的,不过就是施行新政而已。

    作为一个学习过中国历史的标准大学生,李牧学习过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主要土地政策,这是他当年高考时候的重点题,是必须考的内容。

    中国的主要土地制度,是一条有迹可循的线。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奖励军功,允许私有。秦朝编排户籍,征发徭役。汉朝开始有人头税,而两晋南北朝到唐朝这段时间,则确立了人头税和租庸调的制度。再往后的脉络,历史课本上记载得也非常清楚,随着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无法实行,中唐变法,改成了两税制。户税和地税分开,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则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田均税法,把户分等,征收不同的税赋。

    到了明朝张居正时期,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将田赋、徭役、杂役分摊在田亩上,即役归于地、量地计丁、计亩征收、折银征收。这其实已经有了摊丁入亩的苗头,而到了清朝施行摊丁入亩,实际上也是因为原有的税赋政策无法维持,清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邀买人心,几种缘由归结在一起,摊丁入亩才应运而生了。

    这个政策好不好呢?在封建社会的环境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土地政策了。它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因为征收的目标是土地,放松了对人口的管制,极大促进了人口增长。而由于田地的数目是固定的,各级官府打马虎眼的空间进一步缩小,虽不能彻底根治**,却也减少了其空间,变相减轻了百姓的压力。

    可以说,摊丁入亩的政策,是封建社会时期,土地政策的集大成者。是非常值得施行,而且可行的一种政策。

    李牧认真考虑过,为何在清朝之前,历朝历代没有想过这种政策呢?除了思维的局限性,更多的应该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还不至于走到这一步。而且,走到这一步很难。因为它必须得有一个“推到重来”的前提,纵观历史,土地政策改革成功的几次,都是在一个朝代刚开始的阶段,而在中段之后,阶级固定下来,即便是皇权也难以更改了。

    中唐的两税制,某种意义上,只是缓解了国家的解体,而并没有改变解体的事实。

    现在是贞观,正是一个机会。李世民是一个有魄力的雄主,且门阀世家的实力处在一个历史上的低点。若李世民咬牙,能挺得住阵痛,大刀阔斧地改革,一跃千年,并不是一个梦!

    李牧已经痛陈利弊,舌战群臣,把他能做的部分全都做了,如今一切皆在李世民的一念之间,他若能下定决心,这事儿就能成,他若犹豫寡决,这件事就成不了。

    李牧这只穿越的蝴蝶,能尽到的心,也就只能到这儿了。这一刻,李牧终于感觉到了穿越者的极限,事情的最终选择权,到底还是不在他的手里,真正决定历史的人,还是历史当中的这些人物!

    李牧不再说话,只是看着李世民,等候他的最终决断。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李世民的身上,饶是他是一个天生的王者,拥有一颗巨大的心脏,面对这么多的目光,也难免心里一紧。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短暂地停顿过后,终于开口:“好一个商税,好一个永不加赋!朕决心已定,不能重蹈覆辙,新政,自朕而始!”

    “陛下!”事到如今,木已成舟,魏征也不再坚持,但他仍要指出问题之所在:“李牧的构想是好的,臣也认可,但问题是,现如今已经在耕种的田地,仍有不均……若要改,恐怕会造成田地荒芜的事情,即便是短时间的问题,对休养生息来说,也是极大的挫折!且,租庸调制与府兵制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得不慎重啊!”

    “魏公所言极是,小子提出构想,必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才要魏公主持修法,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若我来主持修法,必会一叶障目,适得其反!”

    “此言说得有理啊!”李世民见李牧的锋锐往回收了,知道他今天的目的已经达成,接过话来帮他圆:“凡事,皆有阴阳两面,必得讨论,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此事容后再议,诸位都回去想想,今日的早朝,就到这里吧。”

    说着便想退朝,但魏征又站了出来:“陛下,事情还没有讨论结束,怎能罢朝呢?臣刚刚问的问题,逐鹿侯还没有回答。若民间出现罢耕怎么办,田地不均又怎么办,这都是棘手的问题,若他给不出一个答案,就嚷嚷着改制,岂不是荒唐么!”

    此言顿时得到众人的附和,李世民无奈地看向李牧,眼神表达了一切:朕不是不帮衬你,实在是你惹了众怒,帮不了啊!

    李牧笑了一声,看向魏征等人,道:“魏公,我本还想给诸位留点面子,不想事事都争先,揽取功劳,但见魏公咄咄逼人,枉费我的一番心意,那我便都说了,他日史书上可得好好记一笔,盛唐之功,明君占一半,贤臣占一半,明君只有一个,贤臣也唯有一人,诸公都是摆设!”

    魏征气得脸色涨红,道:“我不听你这些没用的话,你且回答问题!”

    “非常简单,最开始我就说了,四海之内莫非王土,朝廷是地主,大唐皇帝是地主,所有人都是佃户。你不种,有人种,全不种,还有士卒来种,少了谁,大唐还是大唐,别拿这吓唬人!田均不均,可以商榷,大乱过后,地多人少,朝廷若想安置,不改变现有情况下,所有人也都能分到田地,而过些年,新出生的人没有田地,还能学一门手艺,工部的工匠,哪一个不比种地挣得多?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第549章 教育之道
    魏征又遇连怼,一口老血憋回去,强忍着没喷出来,终于问出了那个他最关心的问题:“你是说,改制之后,门阀世家现有的田地,还能得到保留了?”

    李牧笑出了声,道:“老魏啊,你终于把最想问的话问出来了,也着实是难为了你。”

    李牧面向众人,朗声道:“改制,是为了国家昌盛,地总要有人种,谁种,得看对国家是否有利。与陛下一心者,所种之地或许还能比以前多。谨守本分愿意支持改制、纳税者,或可保留现有,但若存心与陛下作对,暗中蝇营狗苟者,呵,自己掂量。”

    “简而言之,陛下既已下定决心,那就是六个字,顺者昌,逆者亡!没有讨价还价,只有从或不从。”李牧说完,或许是觉得自己太过霸气了一些,回头瞅向李世民,道:“陛下,是这个意思吧?”

    李世民清了下嗓子,道:“没错,朕意已决,明日开始,朝议不再讨论新政可或不可,只讨论新政该如何施行!中书省,起草诏书,通告天下!退朝!”

    “退朝!”高公公吊着嗓子喊了一声,百官齐齐行礼,魏征深深地看了李牧一眼,叹了口气转身同百官一道离开了。

    李牧也跟着百官一起往外走,李世民喊住了他。等众人都出去了,李世民示意高公公把殿门关上,没好气道:“你小子这脾气怎么阴阳不定的,朕还琢磨你能徐徐图之,可倒好,点火就着,不管不顾!你可知这是国本之策,岂容你三言两语就定夺了?”

    李牧嘻嘻笑道:“陛下,臣所言皆有实据。”
1...309310311312313...4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