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技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厨子做了黄金鸡鲤鱼汤汤峪绣丸和羊皮花丝,我盘算着咱们这几个人吃也够了,就没让再多做。
嗯,浪费不好。李牧推开门,让二女先出去,然后自己再带上了门。张天爱插不进话去,心里却觉得欠下的人情更大了。
回到后院屋里坐下,李牧看到李知恩没在,便问:知恩那丫头呢?吃饭的时候竟然不在?
刚去看过了,说是有几个活字坏掉了,耽误了印刷,正在补刻,兴许是耽误了时候吧。
哦李牧应了声,心里却道,担心的事情果然还是发生了。这活字用木刻,到底不是那么回事儿,虽然也能印出来,但是磨损着实快了一些。
虽然是个问题,但李牧也不是十分担心。几百年后的东西带到了今日,本来就避免不了产生问题。但他相信,这个时代的工匠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也许一日解决不了,但是浸淫其中日久,早晚肯定能解决,他对此有信心。
这样想着,李牧拿过一个空盘,把几样菜都夹了一点出来,搁在了一旁,道:那丫头定然不会在前院吃,给她留点,省得晚上饿肚子。
白巧巧没说什么,就算李牧不这样做,她也会给留的。张天爱却觉得有些意外,但想到这两日的所见,便也就不觉得奇怪了。这两日他看到的,李牧对待府内的下人,没有什么架子,不止是对李知恩,就连其他下人也是,如后院的四个丫鬟,前院的门房马夫等人,也都没见过他斥责。而这些下人对李牧,也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不是因为惧怕显得战战兢兢。
这个时代的上位者,鲜少有如此的。
第24章 再遇难题
大清早,李牧正在吃早饭,门房来报,宫里来人了,正在大堂等候。李牧赶紧划拉一碗粥,擦了下嘴,来到前院大堂。
高公公?看到来人,李牧一愣,道:高公公怎么来得这样早,有什么急事么?
高公公满脸堆笑,道:逐鹿侯勿慌,没有急事。咱家今日来,是给侯爷送衣裳来了。说着高公公拍了下手,他身后的小太监赶紧端着托盘来到跟前,高公公整理了一下表情,肃然道:逐鹿侯聆听圣谕。
李牧赶紧躬身,高公公学着李世民的神态,尽量粗着嗓子道:陛下说:李牧,你这个小子,升了官之后一次朝都没上过。虽说事出有因,但难免惹来非议,给你做了一件朝服,明日穿上参加朝议,必须得来!
说完了,高公公立刻又堆起笑脸,道:咱家说得可都是陛下的原话,一个字都不差。逐鹿侯,陛下的意思你可知晓了?
呃李牧有点没反应过来,但他知道该怎么做,手腕一抖,一块银子不留痕迹地递了过去。
高公公满面笑容地收入袖中,点拨道:侯爷,有人告了你的状啦。你可还记得,前两日上过什么奏本啊?
奏本?李牧回想了一下,他这些日子一共上了两个奏本,一个是举荐工部官员的奏本,另一个是举荐唐观任‘御前行走’的奏本,前者已经跟李世民通过气了,应该不会有问题,那么出问题的就肯定是唐观那个奏本了。看来是有人妒忌唐观了,不敢惹他爹唐俭,便把矛头对准了自己。
李牧明白了,对高公公一拱手,道:多谢高公公指点,本侯心里有数了。
高公公还是满脸笑容的样子,他心中清楚这种弹劾对李牧来说无关痛痒,根本也没当回事。
侯爷,赐服之事可不常有,足见陛下对您的恩宠了。还有一事,咱家要是不说,怕侯爷不知晓。侯爷可知道,这套朝服出自何人之手?
这我如何能知道。
高公公道:这套朝服,乃是皇后亲手缝制。
啊?!李牧惊讶道:竟是皇后亲手缝制?李牧赶紧面向太极宫方向躬身行礼,口中高呼:李牧何德何能,竟能得到陛下与皇后如此爱护,无以为报,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完成陛下交代的每一件事,方能报答隆恩之万一啊!
其实他刚刚便已经猜到了,这一段只是为了配合高公公演出罢了。他知道高公公回去之后,要回复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说了这些,是为了让他方便交代,也让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心里舒服。
高公公岂会看不出李牧的小心思,揣着明白装糊涂,故作不知。
逐鹿侯拳拳之心,咱家会传递给陛下的。好啦,咱家的事情办完了,还要回宫复旨,就不多叨扰了,这便走啦。
李牧送到门口,对门房递了个眼色,门房赶紧跑去仓库,叫人搬来了两坛状元红。高公公被小太监搀扶上了马车,李牧把两坛酒递过去,道:今日新制了一种酒,还剩两坛,还请公公帮忙转交陛下和太上皇品鉴。
咱家定不负所托。
高公公把酒放在旁边,用手扶着,与李牧作别,返回了宫里。
李牧回到大堂,拿起据说是长孙皇后亲手缝制的朝服,仔细看了看。不得不说,这针脚确实是极好,贵为皇后竟然在女红方面有如此造诣,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大唐立国之后,李渊曾下旨规定百官服色,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绯色小科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黄色双钏绫制作,腰带用犀钩。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绫制作,带为银銙,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作,腰带用瑜石带钩。
若以官职论,李牧身为工部侍郎,正四品,只能穿绯色的官服,但由于他还是从三品的开国县侯,刚好搭上紫色的边儿。因此长孙皇后为他缝制的这套朝服就是紫色的,还特地用了金线。虽然不凑近看不是很明显,但却是一种低调的炫耀,旁人没发现金线也就罢了,只要发现了金线,便知道这件衣服出自宫中了。
御赐朝服,这是何等的殊荣?
李牧端着托盘回到后院,拿给白巧巧看,白巧巧也很高兴,仔细地看衣服的针脚,羡慕皇后的女红。张天爱就看不出什么了,她这辈子就没碰过针线,好或者不好,她都看不出来。
没聊多大一会儿,门房又来找,虞部郎中吕文奉到了。吕文奉昨日整理好了李牧要的资料,本打算派个人送来,但又担心李牧有问题要问,还是自己送了过来。
大堂相见,李牧先看了一下吕文奉整理出来的东西。但是很可惜,没有看懂。由于古今地名变化的关系,即便吕文奉已经写得很清楚明白了,哪里有铁矿,哪里有铜矿,哪里有银矿,但是这些个哪里李牧不知道是哪里。李牧只好一个地方一个地方问,以长安为坐标,在长安的哪个方向,距离多远,然后在脑海中跟记忆里还记得初中地理学过的中国矿产分布图对应,对了半天也没对上几个名字。
这让李牧有点头疼了。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先把找矿的事情放一放。李牧把手里资料搁在一边,问了一个关键问题:吕郎中,如今大唐的各种矿产,是国有,还是私有?
矿产俱是国有,但矿产遍布各地,开采还是需要地方州府百姓的配合。具体施行的方案,便是盐铁两项官营,其余为各州府组织人员开采,朝廷征税。
唉!李牧长长叹了口气,最头疼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虽然他早就想到了这点,但是仍然一直心存侥幸。现在希望破灭了,脑袋一下子就疼了起来。
若这些矿产都是国有国营,李牧身为工部侍郎,自然可以全权调配。怎么做都无人掣肘,几乎可以算是没有成本,虽然初时肯定会艰难一些,但是只要是上了轨道,往后便是一马平川。
但如今看来,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程度远远要比李牧想象的更低。吕文奉虽然说得委婉,但是他的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矿产都是国家的,但是国家想要开采矿产,就少不了地方上的配合。何为地方?是地方官么?是地方的百姓么?显然都不是,这地方二字,说得还是门阀世家。
李牧现在有点能理解李世民忌惮门阀世家的缘由了,试想一下,国家虽然姓李,但是人才掌握在门阀世家手里,土地掌握在门阀世家手里,人口掌握在门阀世家手里,连矿产,名义上是朝廷的,实际上还是掌握在门阀世家手里,这要是不忌惮,那除非这个皇帝是个傻子。
还好这些门阀世家之间,彼此也互相牵制,明争暗斗。否则他们若是联起手来,造反估计也能成。想到这个,李牧忽然苦笑了起来,还什么估计呀,就是能成啊。隋末大乱,群雄并起,这‘群雄’说得不就是各地的门阀么?有的如李唐,自己揭竿而起,有的则是背后支持,所谓天下逐鹿,就是这些门阀之间的战争啊!
李牧又把吕文奉整理的资料拿起来看了一下,忽然他发现一个问题,道:吕郎中,你整理的这些,怎么没有煤矿的分布啊?
啊,回大人的话,煤石不算矿,所以没有记载。
煤不算矿?李牧还是头一次听说这种话,道:煤怎么能不算矿呢?
大人,昨日下官不是为您解释过了么?煤石到处都有,或多或少而已,并不罕见。而且除非炼铁,少有人用,没有什么价值,怎么能算作矿产呢?
你李牧看着吕文奉,想要说什么,忽然叹了口气,没说。吕文奉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时半会让他改变,是很难改变过来的。除非让他见识到了煤的用处,否则光靠说肯定是不行的。
昨天你说有个地方煤满坑满谷俯拾即是,那个地方叫什么来着?
回大人,是朔州,在太原以北。
李牧把这个地名记下,对吕文奉道:你回去尽量寻找一下,看看还有没有如朔州这样不用挖的,直接地上就有煤的地方,找到了立刻告诉我,我有大用。
吕文奉实在忍不住了,道:大人,煤石真的不能用来取暖,会死人的,下官不是危言耸听!下官亲眼见过!
李牧无奈解释道:我知道煤石取暖会死人,但那不是煤石的错,而是利用的方式不够得当。本侯已经研究出了一种新的使用煤石取暖的方法,用我的方法使用煤石,可避免中毒的风险,如此一来,煤是不是就能派上大用场了?因此本侯才要找煤啊,能让百姓都温暖过冬,难道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么?
吕文奉听到李牧这样说,有点愣住了,心里不信却也不敢说出来,好半天才道:若真如大人所言,那确实是一件好事。但煤毒可不是儿戏,大人在试验的时候,还是要多加小心。
第25章 朝堂之上
今日要上朝,李牧起了个大早,在白巧巧的伺候下穿好了朝服,喝了碗粥吃了俩鸡蛋,打着哈欠上了马,带着李重义和四个侍卫晃晃悠悠地沿着朱雀大街赶往皇城。
到了皇城,下马步行,此时百官已经都来得差不多了,路上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李牧无人可凑,只好自己走。看着那些那不下马的重臣,不由好生羡慕。李牧看着心里羡慕,这个赏赐多好啊,实用啊!远比动辄‘万金’的赏赐好多了。
虽然号称百官,但实际上朝的时候,并没有这么多人。《仪制令规定:诸在京文武官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每日朝参。意思是在京文武含九品及以上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其他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才每日上朝。其他都是奉召而来,否则百官天天上朝,其他的事情也都不用做了。
李牧一身大紫袍,混在人群里尤其显眼。身穿紫袍者,嘴上没毛的唯他一人。而且按照品阶,他这个紫袍的略微有那么一点水分,李牧心里也清楚,所以他站在紫袍的最后面,绯袍前面,处在一个相对靠前的中间位置,还行,不算显眼。
静!
小太监一声高喝,百官安静了下来。李世民来到殿内,在龙椅之上坐定,百官施礼。
众位爱卿平身。
谢陛下。
文武分班站定,李牧本是军侯,但他的实授官职是文官,所以他也站在了文官的队列中。
突厥之战,我军大胜。朕心中欣喜,高兴的很。朕自登基以来,时常惶恐,生怕有负父皇重托,有负百姓的期许。今时今日,算是有所交代。
前些日子,御史大夫萧瑀劾奏李靖治军无方,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一些珍宝文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要朕治李靖的罪。朕申斥了李靖,命其禁足在家,以此为罚!然李靖灭突厥有大功,朕焉能不赏?前隋的将领史万岁打败了达头可汗,可是炀帝不予奖赏,因此导致隋朝灭亡。朕当以古为鉴,今日李靖禁足之期已到,该对李靖之功有所赏赐了。
李靖闻言,出班施礼道:陛下,老臣在家深思己过,越想越觉有负圣恩。老臣不敢邀功,不敢领赏。
朕为天子,当赏罚分明。你的过失,朕已经罚过了。该你领的赏赐,朕也必须要给,勿用推辞。拟旨,加李靖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实邑五百户。
陛下李靖眼含热泪,哽咽难言,良久躬身道:老臣谢陛下隆恩。
小小过失,改之则可。此事已过,百官不可再非议李靖,非议者,朕决不轻饶。
百官应诺,就连萧瑀也是面色如常,显然早已猜到了这个结果。李靖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此功堪比大唐立国之时李世民所立下的功劳,如此大功,足以封王。但异姓王本就是个忌讳,无人敢提,可是李靖之功又不可不赏,故此李世民为难。萧瑀也是抓住了这个时机弹劾李靖,给了李世民一个台阶,顺便恶心李靖一下。
但冷静下来之后,萧瑀便想明白了,他这哪是恶心李靖,他这是救了李靖。要是真的想对付李靖,他应该上书褒奖,劝皇帝封他异姓王,这才是真正置李靖于死地的办法。
事已经做了,无可挽回,再多言就更不是智者所为了。且李世民此番赏赐,相对李靖之功来说,也不算是丰厚,所以他便没有开口。他不开口,御史台的其他人自然也不会开口,御史们不说话,谁还会去找李靖的晦气,因此这封赏之事,便风平浪静地通过了。
李世民上来就把今天的主要议题说完了,没事儿了。瞥了眼大殿角落奋笔疾书的唐观,又幸灾乐祸般看了躲在人群的李牧一眼,对高公公使了个眼色。
高公公会意,尖声叫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臣,国子监祭酒,孔颖达,有事启奏。
孔颖达出列,手里高举的象牙笏板,像是一只愤怒大象的獠牙。
李世民见孔颖达这样子,忽然有点心疼他,上次被李牧活活气晕过去,养病养了快一个月才又出来,今天又披挂上阵,着实精神可嘉。但李世民却不是很看好他,劝道:爱卿大病初愈,难免体虚,有事不如写个折子递上来,无须当面启奏。
孔颖达似乎是铁了心了,道:陛下,事关社稷,老臣必得当面启奏!
李世民心里也烦孔颖达这副开口社稷闭口社稷的模样,但他既然要做明君,心里烦也不能表现出来,还得保持微笑,道:既然如此,爱卿便奏来。
孔颖达看了前面紫袍队列末尾的身影一眼,朗声道:臣前日病愈,回到国子监,听闻了一件事。陛下欲推行大唐日报,着逐鹿侯李牧于弘文馆崇文馆国子监选拔学子为编纂,举荐‘御前行走’旁听朝议。
臣对此并无异议,还非常赞同,极力动员国子监上下教授以及学子,一定要配合逐鹿侯选人。但昨日臣听闻了一件事,甚感荒唐。逐鹿侯奉皇命选拔编纂,竟然连门都没登,人都没看,在家写了一个折子便敷衍了陛下。且他推举之人还不是旁人,乃是他的继弟,民部尚书唐俭之子唐观。据臣所知,唐观此子,学业不精,时常逃课,混迹于市井之间。于弘文馆中,考评每每都是下等。李牧推举唐观乃是想借‘御前行走’为阶梯,助唐观步入仕途。如此任人唯亲,结党营私,臣不敢苟同。故此,臣要弹劾逐鹿侯,还望陛下圣裁!
如此长篇大论,李世民听得索然无味,揉了揉太阳穴,道:逐鹿侯可在啊?
臣在。
李牧出班,正好挡在孔颖达前面,气得老头牙关紧咬。李牧听到了咬牙的声音,气运丹田,噗,放了一个闷屁,孔颖达刚好微微躬身,臭屁扑脸,熏得脸都快绿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