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在天地之威之下,所有人都是蝼蚁。不会因为那一只蝼蚁稍稍强壮一些,而幸免的。
本来他们一路交战,入夜之后,郑成功就失去了荷兰人的踪迹。
郑成功当时就明白了。
这一战要告一段落,不过郑成功不想如此结束,他想继续追击,因为在黑夜之中荷兰人跑不远的。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
夜里忽然有这么一场大风暴。将郑成功的计划都打乱了。郑成功一边承受着海浪的颠簸,一边在恍恍惚惚之间,思忖这一场大风暴的影响。
“恐怕这一战,说不定要结束了。”郑成功心中想到,这一场风暴不知道将他们吹散到什么地方去了。在海面之上如此大的风,将他们一口气吹到数百里之外,也不稀罕。
不说别的,即便是双方重新将船只集结起来,重新整合就要花上十几天时间,甚至更长。
荷兰这一战,也掂量了郑家的分量。郑成功固然没有困住荷兰人舰队的把握,但是荷兰人却也没有在台湾海峡这里,击败郑家的把握。
本来这一战,双方都有谈判的意思。今日之后,双方大抵会以谈判为主。作战为辅了。
“咚。”不知道什么东西砸在郑成功头上了。将郑成功头上砸出一个包来。
他的其他想法都消散了。郑成功什么想法都没有了,唯一的想法就是祈祷妈祖。请妈祖娘娘保佑。
第七十一章 澎湖海战九
第七十一章澎湖海战九
一场风暴似乎拉长了时间的维度。以至于郑成功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雨过天晴了,阳光透过无数破洞打了进来,一丝丝一缕缕,好像是金沙泄地。粒粒分明。
有一种梦幻一般的感觉。
郑成功见状,立即想要站了起来。却被身上的绳索给纠缠住了。
郑成功反手将匕首给拔了出来,一刀将身上的绳索给割开。
这才起身。
似乎是因为绑起来的时间太长了,让郑成功有一点手脚麻木,一时间行动不便。于是乎他跌跌撞撞的闯了出来。
从船舱之中推门而出。
大片阳光有如镀金一般,铺满了郑成功的眼帘。
明媚的阳光,与蓝天与碧海,为金色所渲染。如此明媚的大海,不由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越是来势凶猛的暴风骤雨,越发不可能持续很久的。
闹腾了大半夜之后,也就平静下来了。
只是郑成功左右看过,一片,不见半点船影,即便是拿出千里镜极目眺望也是如此。
再回首看去,整个船只残破了不知道多少。
本来交战的时候,这一艘船虽然被其他船只护住,但是也有好几处缺口。再加上风暴袭击之中的损伤。
有漏水的地方,有桅杆断裂的地方,总之是一片狼藉。这船现在只能说是浮在在海面之上,想要恢复正常。就要好一阵子。
郑成功即便是有万千想法,只能督促人先修好船只,并在寻找最近的陆地,返回澎湖。
而这个时候,卡尔也在收拾残局。
甚至可以说,卡尔想要收拾的残局,要比郑成功收拾的残局也难受的多了。
毕竟不管怎么说,郑家水师也挂着大夏水师的名头,在广东,福建,浙江,任何一个港口,都会被优待。
但是荷兰人就不一样了。
荷兰人在东亚的港口并不多,想要聚拢船只,汇合在一起的难度就更大一些。
一场风波吹散了这一场大战。但是并没有阻止另外一场大战。
“杀。”喊杀之声震撼这个小小的沙洲。
小小的北尾汕堡,承受着暴风雨一般的攻击。大量水手上了按,在火炮的帮助之下,围攻这个小小的城堡。
荷兰人虽然打的非常的顽强,但是残破的北尾汕堡,承受不住这样的进攻。
施琅不计伤亡,不计死伤的攻击之下。
北尾汕堡的战场之上,火药爆炸之声,已经逐渐稀少了,剩下的就是是拼杀的声音。
这一场
战事就要终结了。
“报,将军,荷兰人舰队来了。”一个跪在施琅身边。
“传令下去,一柱香之内攻破此堡。”施琅说道。
随即有一个人,将一根信香插在香炉之中。一道袅袅青烟冒出了出来。
这命令还没有传下来,就看见一道烟柱冲天而起,北尾汕堡之中,不知道什么东西燃烧起来。
不过战事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用施琅催促,这战已经打完了。
在破了北汕尾堡之后。施琅抖擞精神与荷兰人舰队在台江内海之中,一场乱战。
这一战,并没有什么悬念。
首先荷兰人在大员的船只并不多,可以算得上战船的,只有三艘而已。
在炮台的保护之下,抵御夏军进攻还是可以的。
但是三艘船与施琅所部征战,却不大可行了。
以多敌少,台江内海虽然也能称作海,但是回旋余地并不是太大的。
在下午时分,就决出胜负了,一艘击沉,一艘被俘虏了,一艘根本没有回大员,径直闯出了台江内海,向南方而去,大概是去巴达维亚了。
随即施琅力压热遮兰城,分兵将荷兰人包围在数处据点之内。
并将施大接入台江内海之中。
施大的资历很老,当初跟着颜老大的时候,就有一点地位,否则也不会名列十八芝之一。
所以他一到,就联系起大员附近的汉人。一时间汉人土著所到着有万人之多。
本来这个时候,施琅要向郑成功请命,让各处派出援军最好不过了。
一来郑成功没有了踪迹。二来施琅也是有私心的,不想将这功劳让给郑成功。
以水师士卒为核心,带着当地百姓,附从的土著猛攻各处。
荷兰人分散的据点,一一告破。
最后只剩下了赤嵌城本身。
赤嵌城乃是荷兰人经营的重地,坚固之极,即便是施琅以数十门大炮围攻,也攻之不克。
一连围攻了十几日,终于传来消息,郑成功前来视察。
郑成功在海上漂泊了十几日,才回到了福建。一回到了福建之后,就得到两个消息。
这两个消息,对郑成功来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第一个消息是,郑鸿逵病了,已经无力理事了。
这对郑成功来说在预料之中,毕竟郑鸿逵带伤出战,又经历这么一场暴风雨。伤势加重,也在清理之中,郑成功虽然伤心,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
第二个消息,就在郑成功预料之外了。就是施琅夜闯鹿耳门,居然一举
成功,攻入台江内海之中。随即横扫大员,包围了赤嵌城。
这个消息,让郑成功大大吃惊。
施琅真让郑成功刮目相看。
郑成功不是没有研究过如何攻大员,但是想来想去,还是要在鹿耳门下手。
原因无他,荷兰人兵力太少,就是一个极大的破绽。
但是他仅仅是想法,而施琅却将这一件事情做成了。郑成功心中也生出几分爱才之心。
但是这分爱才之心,随即消散一空了。因为郑成功知道施琅再有才,也不是他的人了。
镜破难圆,覆水难收。
郑成功想将施琅再从朝廷那边争取回来,却是不可能了。
施琅虽然功名之心颇重,但却也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在朝廷与郑氏之间,左右摇摆,决计是没有任何好下场的。
既然收拢不了,那么该打压就要打压了。
只是郑成功心中也难免细细反思,暗道“这施琅是父亲的爱将,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郑成功在福建根本没有怎么修整,就带着万余步卒,越过海峡,来到大员。
施琅与施大自然来迎接郑成功。
于是乎在码头之上,两侧兵马林立,旗帜招展。“末将施琅拜见国公。”
郑成功下船伊始,就看见了施琅,微微一笑,上前几步将施琅搀扶起来了。笑道“施将军勇武,就是先父所知道,今日之见,先父果然没有看错人。”
施琅心中如何腹诽不去说,但是面子上一点也不少,说道“国公缪赞。”
施琅引郑成功来到赤嵌城下,还没有见到赤嵌城,郑成功首先看见的是长长壕沟。
这一道壕沟,能容两三人并行,很多地方,上面还铺着原木。
壕沟中间,还是有一些炮台,数十门大炮安置各处,遥遥的对着赤嵌城。
在壕沟后面,也有大大小小的营帐。就是施琅驻军所在。
郑成功细细看看,觉得施琅的部署也算是很严密。荷兰人是决计冲不出来的。
不过,最棘手的并非荷兰人是冲出来,而是如何攻破赤嵌城。
郑成功用千里镜细细看过,心中也觉得很是麻烦。
赤嵌城其实并不大,城墙并不高,但是却能防炮,在大炮轰击之下,岿然不动,再加上荷兰人火器犀利。
施琅并非没有试过攻城,但是攻了好几次,不过是尸横遍野的下场。死的多是大员当地壮丁。但也损失不起。
施琅也是想尽了办法,也没有将赤嵌城攻下来,只能放弃了。
留下这个硬骨头。
第七十二章 澎湖海战十
第七十二章澎湖海战十
郑成功将这里收在眼底,微微一笑说道“施将军做得好。”
施琅说道“国公谬赞。”
郑成功说道“前些日子,朝廷担心前线战事,派人来问。正好,你是亲历者上京代我向陛下说说。”
施琅一听就知道郑成功什么心思,夺功的心思不要太明显。说实话,朝廷关系战事是真的,但是张家玉是做什么的,可以说,前线的任何变化都瞒不过张家玉的眼睛,但凡张家玉知道的,朝廷也都知道,根本不用专门派一个人回去汇报。不过,施琅也早就有心理准备了。
心中如何不爽,但是脸上没有一丝失态,说道“属下领命。”
郑成功好言好语的安慰一番,说道“你我也是故人了,我不瞒你,这一次让你回去,是有些对不住你,只是此次征战,如果施兄你独揽全功的话,定然遭人嫉恨,木秀于林,风必催之的道理,你也懂。我这也是为了你好。”
施琅抬头看着郑成功,心中无限感慨,这是郑成功能说的话。
当初的郑成功年轻气盛,言语之间,不与人留余地。如果当初郑成功能几分而今的口蜜腹剑,施琅也不至于与郑家大公子,弄得势不两立。恍惚之间,施琅感觉变得人不仅仅是他自己。也有郑成功。
他有些释然当初他与郑成功之间的矛盾。
但是释然又如何,而今早已走到对立面了,该敌对的还是要敌对的。
施琅微微勾起笑容,说道“国公爱护之心,末将铭感五内,回京之后,定然会为国公向陛下请功。”
就这样施琅都被郑成功换掉了,他也没有亲自督战,而是将这一转交给了周全斌。只是即便换人,一时间这里也攻不下来,郑成功一边加紧围困,另一边调来足够多的火炮。想来这个攻之不下,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火炮不够多。
离开了赤嵌城下隆隆的炮声,施琅乘船来到了泉州,先拜见了坐镇泉州的张家玉。张家玉也不好说什么,只是安慰两句,就让他北上入京了。
当他回到京师的时候,京师却在一片狂欢过后的疲惫之中。
不错,昭武元年科举刚刚过去。
本来科举应该在春天的,号称春闱。但是去年战事紧迫,各地根本没有准备乡试,也是在今天春天加试了乡试,然后匆匆的举行了会试。因为两场考试距离时间很紧,不过两三个月
,很多地方人来不及到京师。
张轩与内阁大臣商议之后,就决定这一次算是新皇登基的恩科,明年再开一次科举。反正张轩而今的政府之中,人手缺乏的情况,不要太多。
这一次科举,有两个结构健全了不少,首先是翰林院。
之前翰林院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但是这一次按照明朝的惯例将不少科名在前的新科进士挑选进了翰林院之中。翰林院也充实了不少。还有一个就是太学。
很多落榜在学子听说明年还有一次科举,他们也就不回家了,就在南京城之中攻读。虽然南京城在去年大劫之后还没有恢复过来,但是南京城毕竟是京城,在南京城之中的生活成本,并不是太低的。
于是有人就上奏低价租房给这些学子。
张轩也就准了,毕竟而今朝廷才是整个南京城之中最大的房东。随即也有了重建太学之意。
在罗玉龙当政的时候,是有太学的。罗玉龙当政数年,并非什么也没有做的,他最少按照明朝的体制,将朝廷搭建起来了,明朝有的衙门,夏朝都有。只是一场大劫下来,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重建。
重建太学,这一件事情,张轩没有不答应。但是谁来掌管太学这一件事情,张轩却留中不发,任下面的人议论纷纷,也是而今京城之中最大的悬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