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至于澎湖之战,对于南京百姓来说,却是很遥远的事情。
就很多平头百姓来说,谈起东虏,无不色变,但是谈起荷兰人,算得了什么。而澎湖之战,虽然动用各路人马不少,但是实际上也不过十万人,还多是水师。和与东虏交战,动则数十万的大动静相比,这根本算不了什么。
南京百姓还没有习惯皇城脚下的生活,对这些消息根本不敏感。
不过,张轩对南方的消息却是敏感多了。当施琅刚刚在枢密院落下脚,还没有与顶头上司周辅臣聊上两句,宫里就传来消息,命施琅越次觐见。
施琅不敢怠慢,立即沐浴更衣,换了一身官服,打扮的光鲜亮丽去见张轩。
即便是越次觐见,施琅想见到张轩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张轩与诸位大臣上早朝之后,已经是接近中午了。
张轩不喜欢那种黑压压的几十个人的大朝会。故而他所谓的朝会,其实也就是每天早上与内阁大臣,枢密院使碰上一面,彼此交代一些自己手中正办的事情。
如果没有什么事情,碰个面也
就行了。如果遇见事情了,就如同而今的样子,一商议好几个时辰。
张轩见施琅的时候,身边还有一个人陪伴,那就是张质。
他两人见了施琅,如何行礼落座不用去提,张轩静静的听着,让施琅将他在战场上所有见闻一五一十的说出来。张轩细细听着,不时发问,将很多交战细节都问的清楚明白。
虽然张轩不了解海战,但是万变不离其中,张轩不管怎么说,也是打老仗的人,一些眼力还是有的。
施琅决计不敢虚言骗他,而且施琅本身也不会为郑成功遮掩,不落井下石,就已经是施琅深思熟虑之后,为了保持自己的人设之举。不管怎么说,他施琅也是从郑家出来的,秉公而言,是大义灭亲。说过了就好像是徇私报复,忘恩负义了。
张轩看了张质一眼,张质微微点头。意思是施琅所言与下面报上来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张轩说道“施卿,上一次海战胜负未分,你觉得荷兰人接下来会有什么举动”
施琅立即说道“以臣之见,这战大抵是打不下去了。”
“哦此言何讲”张轩不置可否的问道。
施琅来之前,早就做好的功课,一五一十的说道“西夷好财忘义,其人言,持剑行商,不过是能抢则抢,不能抢才做生意。郑家做大,影响了西夷的利益,这才是这一战的源头。”
“这一战之后,荷兰人想借东虏的势力压制郑家。这一战虽然未分胜负,但是彼此都视对付为苦手。想来荷兰人一定会选其他解决办法。至少在其余办法用完之前,不会再战了。”
张轩看了施琅一眼,心中暗道“施琅就是施琅,眼力还是不错的。”张轩看了张质一言,随即说道“施将军料事如神,而今有两件事情,想问一问施将军的意见。”
“陛下请讲。”施琅恭敬的说道。
“葡萄牙人已经传来消息。”张轩说道“荷兰人向他们透漏出想要与朝廷谈判的意思。你觉得朝廷该怎么办”
施琅说道“自然与荷兰人谈,陛下一心致力于北伐,与东虏相比。荷兰人不过是疥癣之疾。是有轻重缓急,当以东虏为重。”
“只是而今朝廷却缺少一个能与荷兰人谈判的好手。”张轩说道“施将军可愿意为朕走一趟澳门吗”
施琅一听,立即说道“陛下有命,臣自然愿意为朝廷效力。定然不负使命。”
第七十三章 夏荷谈判
第七十三章夏荷谈判
从荷兰人透过葡萄牙人传递过来消息,张轩就准备如何与荷兰人谈判。
这一件事情,让张轩有些为难。
首先,与荷兰人谈判的人选,一定是绕不过郑家的。不说别的,仅仅是为了大夏内部的势力平衡,就不可能绕过郑家。毕竟郑家在海上的利益最多,张轩如果在与荷兰人谈判之中,忽略郑家,说不定会引起什么后果。
所以郑家是一定要参与进去的。
但是张轩也不能让郑家主导了谈判,这关系到朝廷海洋政策。但是这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朝廷而今缺少熟悉海洋,并熟悉西洋贸易的人。所以张轩就想到了施琅。
张轩对施琅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并不确定。但是张轩知道施琅背后的施家,定然是有这样的人才的。
果然施琅对此也没有拒绝的意思,反而问道“只是陛下,朝廷对于荷兰人谈判,有什么章程”
张轩说道“你之前也说了,在朝廷击败东虏之前,是无心将精力放在海上的,故而对荷兰人以安抚为上,不过,安抚是安抚,但决计不能损害朝廷的利益。荷兰人不就是为了财货而来吗正好,前明海禁之策,简直是愚不可及。开海也是朝廷大政,凡是有利于贸易的事情,都可以谈谈的。”
“但是有些事情,却是不能谈的。”
“比如,刚刚从北方传来的消息,北京炮厂运输了好些大炮出京去东北,而且据说是送给船厂,还有西夷打扮的人出入南堂。北方的人分析,荷兰人应该在辽东为东虏建立了一个船场。”
“这一件事情,决计不能让他们继续下去。”
所谓的北方消息,就是傅山传过来的消息。
张轩对这个消息非常重视。
毕竟傅山提出的从朝鲜另外开辟战场之事,张轩一直细细思量,在这行动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水师的作用,能保证南方与朝鲜之间的运输线,是朝鲜战略的前提。
而清军意图建立起一支水师,这是张轩万万不能允许的。
哪怕张轩并不认为,区区一个船场就能撼动双方水师的力量对比,但是荷兰人深入参与进去东虏的海军建设,这却是一个让张轩忧虑的问题。
澎湖海战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荷兰人的舰队实力,应该比郑家稍稍强上一点。
“陛下,这一件事情不好做。”施琅听了之后,思忖了好一阵子,苦笑道“荷兰人视财如命,他们决计不会承认这一件事情
的,即便是承认了,大抵是换了一个名头,继续与东虏合作,他们大抵可以说是某一西洋小国的事情,与他们无功。”
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止他们对财富的追求。
张轩说道“就没有办法了”
施琅说道“这个问题,在谈判桌上是解决不了的。”施琅的言下之意,是在谈判桌之外解决了。
只是张轩明白的很。南洋战略到此为止了,这战场放在台湾附近,还能让荷兰人全身而退,如果这战场放在巴达维亚附近,郑家能不能全身而退就不好说了。
张轩暗道“这一件事情,既然不能在南洋解决,那就在东虏解决吧。”
“朝鲜战略,要提前。”
这一点确定了,但是真正要推进朝鲜战略,却也有一步步的来,凡是也急不得,最少在在夏何谈判落幕之后。
“你下去吧,去一趟户部与姚尚书好好谈谈。弄一份章程呈上了。”张轩说道“这澳门谈判就交给你了。”
“是。”施琅立即答应一声,躬身行礼退了下去。
张轩看施琅走了之后,他叹息一声,说道“看来台湾已经拿下来了,只是这局面怎么收拾,大兄可有章程”
张质说道“以陛下之意,臣已经回去之后细细思量后,拟了一个方案,东海舰队统领郑鸿逵重伤不能理事,臣拟闽国公郑成功兼之,并将本部由崇明迁往台湾。拟陈永华为台湾知府,设大员县,并令陈永华遍访全岛,设置各土司,并析分府县。由陈永华统领。因台湾新设,十年之内,赋税不用上缴,自取自支。”
“闽国公郑成功,授闽王,去旧职,任枢密院副使,南洋都督府大都督,总理南洋事务,假斧钺,专征伐,便宜行事。户部已经下令征召各地流民,不能安置者,送往台湾安置。臣估计,年内就有万人送往台湾。”
张轩听了,微微摇头,说道“这本钱下的真大。”
张质说道“有舍必有得。毕竟这一次郑家也要大出血了。”
这一次,张轩对郑成功下了大手笔。
张轩之前对郑成功承诺过的,台湾封建,已经仅仅差一个名分了。
台湾知府陈永华,是什么人,是郑成功的心腹。这大员县也就是而今的赤嵌城,也就是说将荷兰人在台湾岛上的基业都交给了郑家,十年不交赋税,还有对南洋都督府的任命,几乎就是一个割据的模板。
将来只需一个命令,郑家在台湾世袭罔顾的名分就能确定下来。
但是张轩也不是什么大好人。他怎么会给郑成功这么大的利益,他这样做,就是要从郑家手中拿走其他的利益,这个利益就是对海贸的垄断权力。
张轩知道这个权力,乃是郑家的根本所在。有这个权力在,郑家不过是败得惨,也能东山再起,荷兰人之所以与郑家为难,就是因为财帛动人心。
只是张轩的海洋政策,并不是前明的闭关自守。只是张轩想要有积极的海洋政策,就绕不过郑家。如果不摆平郑家,张轩开放的海洋贸易,都被郑家从中间捞一笔,国家财政进入私人之手。张轩如何能忍受。
当然了治大国如烹小鲜。张轩也不想将郑家逼急了,他给出这个大的利益,就是想让朝廷绕过郑家与西夷直接贸易,而朝廷与日本之间的贸易,还有郑家独享,甚至朝廷也不干预郑家与西夷的贸易。
只是垄断却是万万不能的。
不过,这个条件郑家那边到底能不能落实,却还是一个问题。
要安堵南洋,张轩对内对外,准备了两场谈判,明面上的谈判就是夏荷谈判。
而暗地里却是朝廷与郑家的沟通了,这一件事情就要放在张家玉身上了。
政治就是这般的。纵然张轩贵为皇帝,很多事情也不是想做就做的。
“张家玉怎么说”张轩问道。
“还没有回信,但是想来以张大人之能,定然能说服闽国公的。”张质说道。
“但愿如此吧。”张轩微微一叹,很多事情张轩也知道等结果。
张质说道“陛下,国子监之事不知道陛下属意谁,臣也好做准备。”
国子监的事情,很多人都在关注。张质也感受到不少的压力。
毕竟他也是进士出身,很多清流都引为自己人。
而张轩一直将件事情压着,张质就知道,张轩对于他推出来的人选,并不是太满意。
张轩说道“我在等一个人。”
张质说道“陛下可是再等方密之。”
张轩说道“还是大兄知道我。”
“陛下,科举之事,乃是万千民心所系,天下士子之所望,万万不可轻易枉动。”张质与张轩做搭档这么多年,对张轩的心思也揣测出不少,再加上在这一次科举之前,张轩与张质谈过不少事情。
核心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张轩想要改考题。被张质好说歹说的劝阻住了。
只是张质知道,张轩决计没有死心。
第七十四章 科举
第七十四章科举
张轩说道“我知道。但是有些事情,还是要做的。难不成就因为事关重大,就不去做了。”
“而且这事情,而今不做,什么时候做,我不做,难道后世子孙就能做吗”
“难道能凭借八股取士,真能选出什么人才吗”
说实话,张轩对八股取士早就不满了。
这一次科举之前,张轩就想大做改动。只是张质一心阻拦,原因很简单。
就如他刚刚说道,科举事关重大,而今大夏朝廷,只能说是粗安。而且张轩而今在很多方面,大张旗鼓的做事,比如说江南丈量田亩,比如刚刚过去的钱逆案。
朝政一直在动荡之中。
张质一来毕竟从科举出来的,对科举也是心有所感的,二来,就是张质作为大夏朝廷的掌舵人之一,他也是因为大夏朝廷着想。
张轩想更改旧制,确立新章。但是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这些事情做得太多了,恐怕为影响朝廷稳定。
而今张轩刚刚登基,首次科举,选取人选是其一,拉拢天下士子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时候变更不如守旧。
所以张轩这才打消了这心思。只是张轩打消的是改变这一次科举的想法,但并不是改革科举的想法。
所以筹备太学,也就是国子监之上。对就掌管国子监的人选一直悬而未定。
正如张质所言,在等方以智。
这半年来,方以智在江南做的差事极好,他自己丈量了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湖州府,嘉兴府,杭州府。
可以说是转折数千里,大半年之内,几乎没有在一个地方住上一日,都是今日到,明日走。转鞍走马,乘舟换船,几乎走遍了七个府。
这是七个府都是江南精华所在。
不仅仅如此,方以智也将张轩派过去的学生也调教出来不少,张轩也见过好几个。
细细询问过后,他们的数学底子的确不错,或许在后世算不得高明,但是主持丈量之事,却也可以了。
张轩对方以智的能力大为惊叹。甚至专门将方以智的著作的拿来看。
张轩在经史之上的造诣不深,但是他身边有造诣深的人,就比如翰林院中的人才,一个个都是饱读诗书,而且他们也一次又一次请张轩开经筵。也就是为皇帝讲学,教育皇帝。
这一件事情看似很小,但
是在士大夫看来却是极大的,凡是愿意开经筵的皇帝,在士大夫心中都是明君,最少愿意与士大夫沟通。
张轩也知道,钱逆案大伤士林元气,不知道多少饱学之士,被发配岭南。其中有没有冤枉的当然有了,只是张轩明白,很多人也明白,对江南士绅,所罚非所罪。
诡寄田亩,偷逃税款,等等事端,几乎谁都有,习以为常。张轩如果用这个罪名处罚他们,要么牵连更广,要么半途而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