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眼睛里子不容沙子,作为一个人是不错,但是掌管日月,协理阴阳,就不成了。
不管张轩再怎么打压江南士林,张轩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江南的教育能力太强大了。即便张轩用钱逆案,将江南士子之中的成名之辈,全部给废了,不出二十年,他们就能再长出一茬来。
纵然有些艰难,想来也不是什么问题。
所以也要给天下士大夫一个态度,于是每月抽出一两天,听上几节课。而每一次听课,张轩就抽出读方以智书上的问题来问。时间一长,翰林院都传遍了,今上独重方学。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张质能猜到也不是问题。不过,张质能由方以智想到,张轩想改革科举,却是他对张轩的了解了。
“陛下。”张质说道“八股取士多有弊端,但是陛下想将数学入正科,似乎也太大了一点。”
“所以,我要一点一点的来。”张轩说道“大兄也是看过,方以智丈量七府,朝廷多出数百万亩耕地,均分税负之后,朝廷多收百万石粮食,而民不加赋,这样的事情,如何不能推广到全国。”
“但是方以智不过是一个人。他即便是有三头六臂,又能做多少事情。朕属意他回国子监为朕教出一批太学生,就如同明太祖用国子监生一般,丈量天下田亩。”
“朕准备,在秋收之后,命方先生回京。”
其实张轩这样的举动,大多是模仿明太祖。
不管明代后期怎么糟糕,但是明太祖很多事情的本意却是不错的,比如均税,均徭。将朝廷的负担尽量平均分配,如此一来单个百姓的负担就减轻了不少,这是朱元璋,乃至终明一代都坚持理财思想。
但是怎么想与怎么做,终究是有一差别的。
朱元璋当初就大量使用国子监监生,甚至明前期很多国子监监生的前程不在科举出身之下。
这也是张轩退而求其次的做法。
科举事关重大,不能妄动,但是国子监颓废
久矣,很多人都忘记了大明国初国子监的威风。在明代的后期,国子监的作用,似乎仅仅是智啊朝廷有困难的时候,开一批捐生。可以用钱卖国子监的身份。
“丈量一事,虽然也是要是。”张质说道“但也是一时之事。最多十年而已,但在科举之中加入数科,却影响深远,陛下既然用方先生掌管国子监,陛下又何必硬要如此。”
张轩冷笑一声,说道“当年明太祖让下面年年报黄册数目,最后后湖黄册弄成了什么样子大明落到这个地步,理财有失,是最大的问题,大明富有天下,最后朝廷国库不如郑家一家,真是岂有此理”
“崇祯虽然是庸人,然如果朝廷有万历初年的钱财,这天下未必能到而今的地步。”
“朕鉴明亡教训,本朝决计不能重蹈覆辙,故而天下士大夫,必须精通数学,上可补国政之失,下不为胥吏所骗,不至于出任地方官,还带着什么师爷前去。什么事情都让师爷去做了,朝廷要此人做什么”
“而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丈量田亩之事,决非今日一遭,将来朝廷定然定期普查,不能让下情不能上达。”
“朝廷这一本大帐,朕一定要理得的清楚明白。”
张质听了,暗自惊心,心中有一番话,想要说出来,却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了。
张轩说道“大兄有何话,就说直说。”
张质跪在地面之上,说道“陛下叫我一句大兄,臣今日就僭越,以陛下之兄自居,有一番话,臣是说给族弟张轩,却不是大夏皇帝的。”
张轩听了,说道“大兄请将,愚弟恭听。”
张质说道“在临颍的时候,我为举人,临颍城南,河边张家庄乃是我张家所在,全村数百亩地,大半乃是我张家所有,历来朝廷收税,都是我报一个数目去县衙。县衙按这个数目收了,我再送一笔银子给衙役,这笔银子,乃临颍县衙上下均分。”
“历来如此。县衙上下,朝廷命官不过十几人,纵然有衙役白役数百人,但是总览全县之政,却也不能。大多是当地之事,由各村落三老士绅处置。”
“其中隐瞒田亩,指良田为荒地,指水田为旱田,等等事情,臣都知道。”
“臣于山西做过亲民官,如何不想治麾下之大户。扩展税源。实不能也。”
“纵然是灭门县令,也不过灭一家之门,如何能灭全县豪强之门即便不是如此,各地民情不同,地形不同,民俗不同,想以一贯之,可乎”
第七十五章 知我罪我,其唯春秋
第七十五章知我罪我,其唯春秋
“治政之道,水火相济,明末fubài,陛下当以猛济宽,却不可矫枉过正,天下之大,万千之命,岂能一一查清。陛下一次丈量必有所得,两次丈量亦有所得,恐怕官吏如虎狼,百姓为羔羊。指山川盐碱之地,为民田,收刮民财,以为赋税。”
“怎么可能”张轩说道。
“怎么不可能”张质说道“今次丈量七府,出田亩百余万,增赋税不少,下一次清丈是否也是如此,下下一次清丈,如有一次丈量不出结果,陛下会不会以为丈量之人徇私”
“丈量之事,可一不可二,可二不可三。”
张轩说道“如此一来,岂不是任有贪官污吏横行,士绅贪污税款吗”
张质说道“陛下,不聋不哑不做家翁。”
张轩听了之后,先是愤怒之极,觉得张质有负于他的信任。但是他毕竟经过这么多事情了,对整个世界也有自己的看法,细细想来,却不得不承认张质所言,并非没有道理的。
说起来,一般来说组织程度越高的王朝,动员能力就越高,国力就越强大,但是同样,组织能力越高,官僚集团就越大,对底层百姓的压迫也就越大。秦朝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张轩有些失魂落魄,挥挥手让张质下去了。
并传令下去,任何人都不见。
一个细细思索。
对于未来,张轩并非没有蓝图的。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国力强大如否,就是看一个国家组织力,如秦国一般,区区一隅之地,能动员六十万大军灭楚,以当时的人力物力,可以说是秦国的国力几乎用尽了。
所以,张轩种种政府设计,有明显的效仿秦汉的地方,比如兵役制度,比如说财政制度。
但是而今张质却说出一个站在他完全相反方向的政策。
如果说仅仅是张质一个人的想法,张轩还不是太在乎,但是他分明能看得出来,这个想法并非张质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很多人的想法。张轩追本溯源,这个思想来自什么地方。
来自一个人,一个死人。
“朱元璋。”张轩缓缓的闭上了眼睛。
对这个人就是大明的祖宗家法的创始人,朱元璋。
不得不说,看一个人是不是伟大。要看他的影响力。
张轩之前觉得朱元璋一个死了几百年的人,无关紧要,而此刻却发现,自己面对的还是他啊。
很多人印象之中的古代,就是明清式的。
朱元璋未必没有将一些都掌握在手中的冲动,见洪武时期的
空印案就可以看出朱元璋这种冲动。但是朱元璋后来妥协了,确定各地的定额,以后税收都以这个定额来。
他不是不知道,每一年的税收因为丰收和歉收,差别很大。但是依然如此。
就是一种妥协。
而现在他也要面对这种妥协了。
张质并非反对张轩清丈,甚至他也觉得要好好查一下。但是他从发点,却没有清查到底的决心,不过是为整顿财政而已。
张轩思来想去,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他本来想将大夏朝廷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村落每一个人。
而今看来,到底能不能做到。却不一定,甚至说做到了,就真的是好事吗
一个庞大的可以控制到每一个人的政权,对百姓来说一定是好的吗
这一个问题,即便是在现代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大政府的边界是什么张轩并不知道,但是他却必须确定大夏朝廷的边界了。
不要想,朝廷上承天命,下得人心,无所不统。必须承认有什么东西是朝廷管不了的。
即便是一时管了。将来也未必能坚持下去的地方。
忽然他有些理解朱元璋的心情,朱元璋留下的体制,有诸多问题,可以用笨拙来形容。
但是这种笨拙的制度,在明亡之后,又被清所继承。并非没有优点的。
就是内敛稳定。
与宋元相比,宋朝的各种专卖,各种新法。乃是纸钞大贬值,种种金融手段,可谓精妙。但是最后下场如何。
就是蔡京一次次用聪明的办法,收刮各地的财源,以至于东京陷落的时候,各地方官勤王的不多,反而多是义兵,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很多时候,每一个制度设想出来的都是聪明人,但是将事情办坏的也是聪明人。
不是聪明人不至于还不至于将天下败到这种地步。
而朱元璋留下的制度,笨拙之极,但是却支撑了大明数百年,甚至有人说,如果没有张居正变法,大明朝廷想加三饷都做不到。
因为在程序上做不到。真假暂且不说,就可见朱元璋的体制或许低效,但是稳定。
对一个朝廷来说,稳定本身更重要,即便是现代,也都说稳定压倒一切吗。
张轩心中忽然有一些胆怯了。
是的,他即便不是专门学金融的,但也知道,很多金融工具,甚至将来准备将银币,纸币化,开辟证券市场,用这种种办法凑集北伐经费。
但是放在一个开国帝王的心中,这些东西真的好吗
都是双
刃剑。今日用其锋芒,终究有一天要承受伤害的。张轩将自己的很多想法重新推敲了一遍。
他不绝能因噎废食,但也不得不考虑大夏的现状,很多事情不能想当然耳。
至于他今日做的事情,将来有什么祸端,张轩心中微微一叹“知我罪我,其唯春秋。”
不知道不觉之间,东方既白,张轩在书房之中,整整的思忖了一夜。
这一夜,对张轩来说是不眠之夜。对张质来说,也是一个不眠之夜。
因为这一次是他第一尽了做大臣的职责。
什么是大臣以大道佐君王。
张质虽然作为大夏的内阁首辅,可以说是大夏文臣之首。但是他很多时候,是一个听命的角色。
张轩的主要很正,虽然很多事情都与张质商议,但是一般商议的都是如何执行。
张质都是接了张轩的命令,将这一件事情细细的安排下去,执行好。
虽然权力很大,但是这不是大臣之道。
当然了,张质这样做,并不是张质没有主见,而是在很多事情之上,张轩的注意都不错,很有道理。
但是这一段时间,张质却发现张轩有些问题了。
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系列问题,与他的意见相左。
首先是国债,其次就是科举,还有一系列问题,比如推崇西洋学问,等等。
说实话,张轩一些权谋手段,张质并不是太在乎的,比如钱逆案之中,张轩并不能算得上多光彩。
张质觉得这反而好,作为皇帝,法,术,势。都要有才对。而今的局面,真有一个宋仁宗,张质反而失望。
但是对张轩远离儒道,在很多事情之上,都偏离了儒家对明君设想,内心深处反而有一丝焦躁。
是,不管张质与张轩到底是真亲戚假亲戚,而今假为真时真做假,他作为夏朝宗室长者,只要老老实实的听命。将来致仕的时候,少不了一个王爵。
说不定还能捞一个世袭罔顾。
但是正因为这大夏江山姓张了,他反而更加忧虑,觉得要尽心尽力,匡扶陛下,重回正道才是。
方密之不是不好,而是张轩看重方密之是因为方密之的西洋学问,这就不对了。
西洋学问并不是不好。有些东西张质也拿来用,比如数学。毕竟张轩在推广。
但是如果影响的圣人之道,却是大大的不对了。
他觉得他必须采取措施了。
一盏油灯之下,张质双眼之中跳动的火苗,他轻轻一叹“知我罪我,其唯春秋。”
第七十六章 经筵一
第七十六章经筵一
张质派人请来黄宗羲。
张轩再寻找自己属意的人选,但是张质也在选他属意的人选。
他所属意的就是黄宗羲。
张质虽然不知道张轩为什么对东林党有这么深的厌恶之感,私下揣摩,大抵是钱谦益之因。他心中不免对东林党人,有些同情。因钱谦益一人,而败坏了东林先烈的名声。
故而他选人的时候,就属意东林之后。
黄宗羲就涌入张质的眼帘了。
首先是忠臣孝子。
黄宗羲之父,乃是大名鼎鼎东林七君子黄尊素之子。黄尊素为魏忠贤所杀,黄宗羲怀揣利器,行刺魏忠贤的亲信许显纯,痛击崔应元。天下咸称之为,姚江黄孝子。
天下闻名。
后师从刘宗周,也算是名门弟子。
在清廷入江南之后,黄宗羲与众人一起到武昌,拥立张轩。也算是有功之臣。比起方以智来,资历上要多一些。
而且张质也与黄宗羲交谈,觉得黄宗羲学识才能,万中无一,早就推荐的意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