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张质将国子监争夺背后的事情,对黄宗羲说了。最后说道“陛下励精图治,澄清宇内之心。是天下之幸,然陛下迷恋西夷邪说,偏离中正之道,求治之心太急,不近儒臣,偏心武夫。”
“固然国朝初立,大敌未除,正需此辈效爪牙之劳,然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之。陛下向来聪慧,宠信此辈,也不为过,只是陛下厌恶圣道,常有汉高之心。你知道陛下最喜欢汉书之中一句话,是那一句吗”
黄宗羲说道“阁老请讲。”
汉书洋洋洒洒百万字,一时间哪里想到得到是那一句啊。
“汉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杂用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张质说道。
黄宗羲沉吟片刻,说道“陛下这样认为,倒不算错。”
张质看了黄宗羲一眼。
这一句话在现代被不少人推崇,但是在古代,却并不是如此的。可以说是褒贬不一。黄宗羲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是需要勇气的。
“不错,而今天下局面,非大英雄不可收拾。”张质说道“陛下乃不世英雄,岂能以腐儒衡量只是,陛下如此下去,与群臣离心,并非社稷之福。我欲荐太冲为陛下经筵。讲明亡教训,治乱之道。太冲觉得如何”
黄宗羲听了,呼吸微微有一点急促。
这可是一个大好机会。
虽然张轩开过几次经筵,但是不过草草了事。一来事务繁忙,二来张轩并没有将心思放在这上面。不过是走一个形式。
而今却不一样,张质直接接入了。
张质这个文官之首,可不是摆设。
虽然张轩对朝政介入很深,但是大夏朝廷的庶务,还是在张质的手中掌握的。张轩与张质之间的分工,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军事上,张轩大权独揽,外人不可染指,而在政事上,大多数政策都是张轩与众人商议后决策的。而张轩虽然关注很多事情,大多数是改革的事情,比如说江南丈量,比如说京中制造局等等,各地庶务都是归到张质的手中。
经过张质归纳处理之后,才上奏张轩。
当然大事上,张轩自然会过问了。一般事务都是张质自己处理了。
至于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自然是张轩关注的事情是大事,张轩不关注的事情,都是小事了。虽然张轩每日召见大臣,大夏上下大小事务都瞒不过张轩。
看似张质默默无闻。但实际上在潜移默化之间,他的门生故吏遍及朝廷。甚至在军中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关系的。
真想做些什么,即便是张轩也好给几分面子。
“多谢阁老。”黄宗羲说道“下官定然规劝陛下归于正道。只是,下官与陛下接触不多,却不知道见陛下,有什么忌讳没有”
张质想了想说道“你见了陛下,切记一个诚字,不怕话不好听,有什么说什么,你只要说的是真话,陛下即便恼怒,也不会说什么,但是弄些大言虚话,想在宫中全身而退,却不好办了。”
黄宗羲说道“请阁老放心,这一点下官决计不会犯的。”
“好。”张质说道“这就下去准备吧。本月十五已经过了,就下八月初一那日,我会安排你见陛下的,到时候,就看你自己了。”
经筵之事。一般都是朔望日举行,也就是初一,十五两日。
这些规矩即便是张质既不想,也无意违背。
时光匆匆,不过数日功夫,八月初一就到了,不过这个时候,有一个消息传到了张质的耳朵之中,方以智回京了。
因为秋收将至,各地也没有功夫丈量土地了,都将人力物力投入到秋收之中了。再加上张轩也无意让方以智继续在外面了,自然是早早的将他召入南京。这一日,张轩正准备召见方以智。
又想侵占经筵的时间。
张轩不是没有弄过这
样的事情,与人谈事情的时间不够,直接将这个人拉入经筵之中,名为经筵,其实所谈的还是具体事务,根本没有谈什么经学儒学,大道微言。
只是这一次,张轩进入文华殿之后,立即感觉有些不对,因为张质在此。
这文华殿乃是南京故宫之中新修的宫殿。
很多宫殿其实都不是皇帝用,而是朝廷要用的,中国建筑之中,从来是前殿后寝,皇宫之中,有很多大殿都是文武百官用的,在南京紫禁城维修上,后宫可以放一放,但是前面很多礼仪用处的大殿,却不能凑活。
张轩问道“首辅怎么在这里啊”
张质向张轩行礼说道“陛下经筵乃是大事,臣自然也要来旁听一番。今日臣为陛下推荐一位大才,乃是姚江黄孝子。”
张轩目光看向一边侍立的黄宗羲,说道“黄先生,朕早有耳闻了。”
这一句话,并非虚言,即便张轩没有穿越,黄宗羲这个名字,张轩也是听过的。只是未必全是好名字,黄宗羲自己可以以明之遗臣自居,但是弟子却有不少出仕清廷的,甚至清代修明史的底稿,就是明史稿也是出自黄宗羲的名下。
其中有种种偏颇之处,都成了公案了,最著名的就是对马士英的评价。
历史上的马士英固然不是什么好人,但是至少对大明恪尽职守,死而后已。但是黄某人的弟子,一边仕清,一边向马士英身上泼脏水。
说实话,在后世看这个时代,有时候难免强人所难。张轩亲历了这个时代,倒也明白黄宗羲的选择,他自己可以为明廷尽忠,但是他的后代弟子,却不可能为明朝,放弃自己家族的前途。
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党同伐异,人死了还做文章,就有一点不大地道了。
有这个印象在,张轩虽然知道黄宗羲在翰林院之中,但也没有委以重任的意思,在他印象之中,黄宗羲在学问之上别有长才,号称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既然如此,张轩就想让黄宗羲当夏初大家。不要掺和朝政了。
所以给黄宗羲该有的待遇,也是有的,但并不是太亲近的。
黄宗羲并不知道张轩心中所想,恭敬行礼说道“微臣拜见陛下。”
张轩说道“今日是黄先生主讲吗”
黄宗羲说道“正是。”
张轩说道“如此就快些开始吧。”他心中暗道“我还有很多事情要与方先生谈,早点开始,就早点结束。”
“臣遵旨。”黄宗羲说道。众人纷纷落座,一时俱静。
第七十七章 经筵二
第七十七章经筵二
一番礼仪之后,黄宗羲就开始讲了,用他带着姚江口音的官话,讲圣人的微言大义。
只是张轩并不是一个好学生。
张轩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只要不是眼瞎之人,就知道张轩没有将心思放在这上面。前几次经筵也都是这样的,为张轩讲解的都是文人大儒。但是面对这个全世界最尊贵的学生,也是没有办法的。
张轩就是明面上敷衍。
这也是张质担心所在。
虽然而今是大夏天下,但是天下文士士子无不是儒生出身。张轩即便不喜欢,也不能表现出来这么明显吧。
黄宗羲心中暗道“今日非出惊人之言不可。”
黄宗羲虽然是名门出身,家学渊源,并且有名师传授,但是能为张轩讲课的人,那一个不是根底深厚。张轩从小受到了教育,让他对所谓的微言大义非常不感冒,根本不觉得在故纸之中翻找,在一两个字之间,延伸出长篇大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并非张轩不愿意作伪,而是很多时候,是作伪不得的。
刚刚开始张轩对心学还是有些感觉的,但是听过几个所谓大家解析,觉得这心学在修生养性上,或许有些道理,但是如何能延伸到治国理政之上
他需要是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政的方案,这恰恰是儒家不能给,或者说儒家给的,张轩并不满意的缘故。
黄宗羲之前也有过准备了,话音一转,道“追思上古圣王,有生之初,人各有私,则天下公害未除,天下之公利未兴,有一人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使天下人释其害,则天下百姓望之如父母,慕之如天日,亦不为过。”
“而后人君不以为然。”
“以为天下之利害之权尽出于我。以天下之利归己,天下之害归人。虽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所谓之化家为国。”
不过短短几句话,张轩的精神就打起来了。
这番话与张轩一些认知是暗合的,张轩好像听到后世政治老师上课,没有一点腐儒的气息。而张质却有一点坐立不安,只觉得屁股下面好像有无数根尖刺,根根插入肉中。
他万万没有想到,黄宗羲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这也是他是北方人,对江南的风气不了解。
在明后期,江南风
气为天下之先,各种被儒家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话语,层出不穷。也算是当时的风气,说实话,黄宗羲说到这里,还不算是太露骨,只是与张质所想的,匡扶张轩归于正道却有不同。
他所想到正道,自然是朱程理学。但是黄宗羲心中的正道,未必是了。只是他也看出来张轩对此很感兴趣。也不敢打断,那种感觉,真是浑身上下不舒服,还不得不强忍着,不至于失态。
“视天下为产业,视百姓为出息。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百姓,为君一人之产业。视以为理所当然,呜呼,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也。”
“视天下为私产,如果能传之后世,以至无穷,未尝不善,然以天下为产业,则人人欲得,思之,谁不如我以一人之智力岂能胜天下人欲得之心,天下反复,则祸及亲族子孙,如毅宗之谓公主如何为生我家。不矣悲乎。”
张质头上陡然冒汗,时已入秋,虽然谈不上秋高气爽,但今日却谈不上太热,显然张质这汗,并非因为天热。
“好。”张轩忍不住说道,这一番话,的确让张轩有振聋发聩之感。视天下为私,则人人皆可有之,谁人不想分一杯羹,就如今,不说别的,单单说张轩与郑成功,李定国三人能齐心合力,而今的局面就不会这么艰难了。
别的不说,张轩全力委任郑成功开辟南洋,未必不能以郑家之力,为天下开辟一处财源。
但是道理是道理,事实是事实,纵然张轩与李定国之间的关系尚算和睦,但是彼此之间未必没有疑心,只是两个人都是聪明人。张轩知道两人是大才,但也要抑制他们。
就是为了这天下之私。江山如画,却不可与君共享。
天下为公,则四个字,黄宗羲虽然没有说,但也言之甚明了。
只是到底如何做,才是天下为公张轩一时间没有头绪,心中暗道“这里不是说这个的时候,他日召黄宗羲再谈不迟。”此刻张轩早已忘记了他前世的一些感觉。
不管后世的传言是真是假,单单看黄宗羲有这般见识,张轩就不会放过,说道“黄先生以为,天下与君,谁主谁客”
张轩有此一问,却是想试试黄宗羲的胆子,毕竟在黄宗羲讲的时候,张轩也想起了黄宗羲的名言,不是别的,就是那一句,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听了不假思索的说道“千百年前,天下在,千百年后,天下在,而历代英雄豪杰何在,人生逆旅,百
代过客,君也亦然。”
张轩心中暗道“狡猾。”黄宗羲所言虽然有些避重就轻,但是意义却并不含糊,天下为主君为客。张轩也不逼他了,说道“先生言,上古圣王,都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大弊,却不知道而今天下之大利,天下之大弊是什么”
黄宗羲说道“明末荒政与东虏正是天下之大弊。”
“如此说来,朕北击东虏,刷新吏治,正是兴天下之利,去天下之大弊。”张轩说道。
“是也不是。”黄宗羲说道“陛下有兴利除弊之心,然所做所为,未为尽善。”
张轩说道“何处未有尽善”
黄宗羲说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陛下见一处弊端,必派遣近臣细查,深究其根本,与一二近臣商议,并革兴除。尽操之于手。然朝廷纲常未立。陛下常常中旨行事,天下习以为常。然陛下如此,致内阁,百官于何地”
“本朝官职,虽承袭前朝,亦有创见,但因为去岁之变,百官不安于位,坐此职行它事者有之,挂将军衔行文官事者有之,百般万端,杂乱无比,陛下欲兴大利于天下,当先正朝廷,理清上下,乃及天下。”
张轩心中暗道“这一点,倒是我疏忽了。”
张轩的朝廷乃是张质带着一些人在武昌组建起来的,但是之后虽然迁到了南京,但是张轩首先面对的是大战之后的财政危机,自然没有时间管这些事情。故而他一心扑到财政之上,忙活好几个月,想了各种办法,才算是将这个窟窿给填满了。
之前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管理朝廷的事情,但是而今想来。
张轩的朝廷分两大块,一个是枢密院,一个是内阁。枢密院还算好,几乎将张轩的征南大将军府改了一个名字而已,各种机构不少都是出自张轩的创见,倒也算是完善。
但是内阁方面却有一些简陋了。特别是六部衙门,在恩科之后,倒是有一批新科进士填了进去。看上却架子上也算是完善了。
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作为一个朝廷,难道,除却枢密院,内阁六部之外,就没有其他衙门了吗自然不是了,不但有,而且不少的,别的不说,明朝体制之中的科道,还有大内,九卿都没有。
大内还好说,张轩例行节俭,身边不过百余宫人,自然不需要内廷二十四衙门,但是科道督察院以及一些其他衙门,却是必不可少的。
第七十八章 经筵三
第七十八章经筵三
还有各衙门之间的章程,就如同现代的行政法。一件事情,从下面报上来该如何处理。这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而今张轩都是特殊事情特殊处理,从没有想过其中流程问题。
这都是要梳理的。
张轩一想就知道,这里面有这么多事情。如果细细推敲,健全朝廷中枢,也是要费好大的功夫的。张轩心中暗暗在心中将这一件事情提上议程。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火烧眉毛的事情,已经解决了,是时候按部就班的一点一点的推进了。
只是张轩不想谈这一件事情。他看了张质一眼,对黄宗羲说道“黄先生,对于科举你有什么看法”
张轩见张质来这里,就知道黄宗羲的出现,定然是张质的安排。想来张质想推荐他入主国子监。之前张轩没有这个想法,但是此刻却见他实在有真才实学。最重要的是合张轩心思。国子监或者说太学,而今虽然是一个空架子,在科举不可妄动的情况下,国子监成为张轩人才重要来源。不问清楚,张轩是决计不会让黄宗羲去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