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甚至可以说,有一点议会的雏形。
可以说从五四运动,从某种程度上,乃是古代太学生余风。
而在黄宗羲的奏疏之中,将太学拔高,也将太学祭酒的地位拔高。
甚至想要只有内阁阁臣退休后,才能担任。
这只是其一。
还有太学生员也做出了规定,要求在各地设置府学,作为太学的下级学府。
与而今的中学。大学有些不同,也有些相似,但是更偏向于王安石的三舍法。
而且对生员做出规定,一部分从下边升上来,一方面让学士考进去。
还有一点,黄宗羲想让张轩,请勋贵弟子,还有皇室弟子,乃至于太子在太学读书。
一来让太子与天下才俊多接触接触。二来也让太子长在深宫妇人之手。
对于这一点,张轩也是很赞成的,甚至有些意外了。这一点在后世,是很寻常的事情,但是张轩没有想到黄宗羲会想到。
他暗暗想到“安儿似乎也到了上学的年纪了。”
并非张轩着急,在后世安儿不过是上幼儿园的年纪。如果张轩在后世,他决计不会这么要求安儿。
但是而今却不成了。
在后世是望子成龙,但是而今,他的儿子本就是龙,必须是龙。张轩后宫不多,虽然将来定然有儿子,但是而今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将来即便是有儿子,也要与安儿相差数岁。
所以对新生的大夏来说,安儿是最好的储君了。
张轩对安儿的要求自然也是对太子的要求,这一点上,只能要求更高,不可能要求更低。
毕竟这不是他自己的事情,安儿身上所系不是他张家一家的性命,而是天下人的性命。
他心中存了念头,就细细的向下面读去。
随即下面出现的一些文字颇和张轩心思。就是黄宗羲所言的分科之事,在太学之中分科而教,甚至有一分野心。
其中很清楚的写着一科。就是军事,也就是说
。他们想将军事一事也并到太学之中。
张轩再联系到之前的勋贵弟子入学,心中暗暗一笑道“这就是想将朕的讲武堂给吞了。”
张轩很早就给罗玉龙上奏,开始军事学校,也就是这讲武堂。
这只是南京之变,什么都过去了。
不过,张轩军中的教育体系一直都有,不过并没有独立出来而已,故而张轩一到南京,就筹谋这一件事情。
而南京讲武堂早就弄好了。
张轩偶尔也抽出时间去上一堂课,不过一般由枢密院掌管。就是袁时中掌管。
甚至高元爵此刻就在讲武堂之中。
张轩对讲武堂的看重,是一个人都能看明白的。所以黄宗羲想将讲武堂并入太学之中,让这些武夫受到士大夫的熏陶,也是必然的。
只是张轩怎么肯如此。
文官与武将之间,还是保持一点距离好。将来即便是太学成为大夏的最高学府,讲武堂,或者说是军事学院也不能有什么影响力。
不过,有一个念头,张轩心中越想越深,随即派人将罗玉娇请过来,对罗玉娇说道“娘子,安儿年纪也不小了,我想让安儿读书。”
罗玉娇心中心中也有一些担心,担心安儿太小,担心读书太苦,但她也是明白事理的。纵然担心安儿太小,也不可能不让安儿读书,说道“也是时间给安儿请一个师傅了。”
“不。”张轩说道“我不准备让安儿在宫中读书,而准备让安儿在宫外上学。”
“什么”罗玉娇说道“这如何是好张郎你只有这一个儿子,万一出了什么好歹。我们夫妇两该如何是好啊”
“没事的。”张轩说道“虽然在宫外,其实就在宫墙边上,我命人开一角门,可以进入,安儿也就不用出宫了。我这样做也是为了安儿好。”
“将来他是大夏的皇帝,手中没有心腹怎么能成。而什么心腹都比不上从小培养出来的。”
“我准备将勋贵弟子与一些殉难将领的子嗣聚拢在一起,陪安儿读书,这些人就是安儿将来羽林孤儿。”
罗玉娇听了之后,她也不是不明理的事情,他细细想来,也知道这样对安儿好,罗玉娇虽然担心,但也点头答应下来了。
张轩见此心中方才松了一口气。
但是有宫中有关系的事情,张轩都要罗玉娇点头之后,方才能继续下去。
既然罗玉娇点头了,张轩立即召见黄宗羲与方以智。
太学的事情,张轩大部分都答应下来了。只是关于讲武堂的事情,都按了下
去。
这一件事情,黄宗羲也知道。故而对这一件事情,也没有多说。
张轩说道“黄先生,方先生,你们说起皇子读书之事,想想安儿也该开蒙了,去太学读书之事,倒也不急,不过黄先生的主意却是不错的。我想屈就两位先生,这太学慢慢的来,但是供安儿读书的小学却是要建了。”
黄宗羲与方以智听了之后,即便他们养气功底很深,但是听到这一件事情,也有一丝按捺不住的喜悦之色。
虽然太子登基还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但是这分人脉,却是极其深厚,如果将来他们能等到太子登基,位居宰府,不在话下。
即便是等不到,等太子登基之后,这分人脉也足够让黄,方两家吃上几十年了。
黄宗羲说道“请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教导殿下,只是国家动荡,还请陛下早定国本。”
张轩一听顿时不爽,一来是他正副盛年,不想此刻出来一个太子分权,而且在他想来也分不出什么权。
二来,张轩听他们的语气,想来万历年间的旧事,即争立太子之事。
张轩语气变冷,说道“此事言之尚早,而且本朝皇帝姓张,不姓朱。”
黄宗羲与方以智不敢与张轩硬顶,而且他们也没有想过今日就办成什么事情。
只是这是一个文官集团投资,那就是正统嫡子,张安儿又是嫡子,又是长子,是天然的太子人选,纵然而今不是大明朝廷,但是正统是不变的。
拥立太子,是文官集团永恒不变的政策。
纵然一代皇帝再怎么厉害,只能影响几十年。与儒家的千年道统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只要一个看重儒家的皇帝上台,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用说了。
今日说的话,是为了将来的太子听的。太子而今还小,但是将来也是有长大一天。
总要让太子记着这分情分。就如同永乐年间,文官前仆后继,就是为了保护太子。
这一点,张轩未必不懂的,只是这是阳谋。张轩也是没有办法的。他总不能削减自己儿子的羽翼。
只能过去了,张轩开始为了安儿找师傅了,总不能让儿子全在文官手中,万一将来子不类父,张轩将来想哭都没有地方哭了。
一时间张轩忽然忐忑起来。
这多年历练下来,张轩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是天下很多大事,他也有心掌握在手中。但是面对安儿这个孩子,想安儿将来长成什么样子,一时间却安不下心来。
这是他最没有把握的事情。
第八十一章 台湾开府
第八十一章台湾开府
“臣遵旨。”
郑成功在赤嵌城中最中间的教堂之中,恭恭敬敬的摆上香案,接旨。
见郑成功接下了圣旨,张家玉这才松了一口气。
为了这一次顺顺利利的,张家玉亲自过来,与郑成功寒暄了几句,说道“王爷,这边说话。”
“请。”郑成功一伸手请张家玉进入教堂之中。
张家玉看着这高大的西式建筑,特别是最上面高高的穹庐,以及耶稣像,微微一笑说道“这泰西建筑,还别有一分风味。”
郑成功微微示意,让
《明末求生记》第八十一章台湾开府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
内容更新后,请重新刷新页面,即可获取最新更新!
第八十二章 郑鸿逵的担忧
第八十二章郑鸿逵的担忧
得到消息之后,郑成功满怀忧心匆匆的交代了这边的事情,让陈永华总理政务,想来这小小的大员驻扎着郑家船队,本地本身就没有多少人,郑家水手甚至比当地汉人多,根本不会出什么事情。
一般事情,陈永华能处理好。
就带着军中重要将领,匆匆回南安。
郑成功心中的忧虑,一方面是伤心,说实话,郑鸿逵对郑成功的确很好,特别是在郑芝龙死后这一段时间,如果没有郑鸿逵的鼎力相助,郑成功想要牢牢抓住郑家的权力,并不是很容易的,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更想起,郑鸿逵这一次也是因为他出战,连伤带病,才有今日,郑成功心中难免伤心自责,双眼通红。
但是另一方面,郑成功又担心郑鸿逵一去引起的种种问题。
就不说郑鸿逵在郑家内部的作用,郑成功这一年多时间,用各种手腕,即便是掌握了大权,甚至郑鸿逵死了,郑成功的威望会更加大一点,在加上这一次征台之战。郑家也正式从郑芝龙时代,进入郑成功时代。
单单说朝廷那边,郑鸿逵的分量就不轻,
再怎么说,郑鸿逵也是也是崇祯年间的大将,历经两代,明,夏。三朝,崇祯,武兴,昭武。
这分资历与威望,本身就是一种财富。
郑鸿逵一去,对郑家也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不过,郑成功怎么担心。时间也不会为谁而停留的,当他回到安平城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但是郑家之中却灯火通明。
无数人都在等郑成功,郑成功看见一些角落里面一些白色麻布都已经准备好了。心中不尽凄然。
“大木,快去看看你四叔吧。”郑芝龙的母亲老夫人说道。
老人家木木的。他尚在人间,但是她的几个人已经过世了好几个人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间之大痛。
老夫人早已痛极无声了。
郑成功说道“孙儿这就去,还请祖母保证身体才是。”这一点也是郑成功最担心的,一两年之间,连丧两子,他恐怕老夫人承受不住。
“去吧,老四一直吊着一口气,你快去吧,也让老四安心的走吧。”老夫人语带哽咽之声。
郑成功虽然还想再劝慰,但也知道郑鸿逵没有时间了,向母亲使了个眼色。就退了下去。快步向郑鸿逵的院子走了过去。
郑鸿逵的家眷都在外面等
着,还有几个小孩子,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一个个等着大眼睛到处乱看。
郑成功一进到郑鸿逵房间里面就闻到一股臭味。
这味道难以言明,却是从郑鸿逵身上发出来了。
一个白胡子郎中见郑成功来了,从郑鸿逵身上拔出几根金针,这金针极长,在灯光之下,就好像是一道挑逗的光线。
“王爷,老夫先前用金针封住了四爷元气,拔了金针,四爷就会醒过来,却是回光返照,早已准备了老山参吊着,但也支持不了多长时间,王爷长话短说。顺时应变。”这郎中也是郑家用惯了,与府中交情不错,才多说了几句。
郑成功行礼谢过,又亲手为郑鸿逵参汤,郑鸿逵这才回过神来。他的眼睛其实一直没有闭合眼,留了一丝缝隙。
但是郑成功从这一丝缝隙看过去,眼珠却犹如死鱼眼一般,混沌无神,此刻却神光凝聚,眼皮微微一抬,见了郑成功,声音发颤道“大木,你来了。”
“四叔,我来了。”郑成功说道“你有什么放不下的,尽管告诉我,侄儿给你办了。”他微微一顿,问道“可是担心弟弟们”
“有你在,我有什么好担心的。”郑鸿逵强行振作,声音虽然很是微弱,但是他说话之中,已经用了所有的力气,说道“大木,我只担心一件事情,就是我郑家与朝廷之间的关系。”
他伸出手了,即便使劲抓住郑成功的手,但是郑成功也没有感受到多少力道。
“而今,陛下心里还是忌惮我郑家。说以台湾封我们,但是台湾距离南京不过几日水程,朝廷真放下心来,即便是当今能放下心来,将来怎么办将来朝廷一统天下,当今去后,朝廷还能容忍我们吧。”
“大木,我最担心这个。”
郑成功听了,心中也有一个大疙瘩。他也是聪明人,如何看不出来郑家最大的危机是什么但是他更明白,郑鸿逵说出这番话的用意。
就是让他放弃郑家在海上所有的权利,放弃张轩许诺过的台湾封建,向朝廷投诚。与他父亲一样,去做南京做一个富贵闲人。
郑成功对郑鸿逵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了。
这样做的话,郑成功的一条小命就悬于张轩之手了。
郑成功一来是不甘心,二来是不愿意如此,生命一点保障都没有。在南京城中,一狱吏就能将他诛杀,但是在台湾,纵容将来张轩要削藩。郑成功也未必不能学郑芝龙旧事,纵横海
上在别处立下基业。
但是这选择对郑成功是有利,对郑家却是另一回事了。
从郑芝龙上岸,郑家成为大明将门一员,到现在已经有一二十年了,这是一代人的时间,郑成功所谋者大,他敢于过郑芝龙当初过过的日子,但是其他郑家子弟即便是他们不是一群纨绔子弟,但也安稳惯了。
郑鸿逵并不是第一次劝郑成功放下。
但是郑成功也不是第一次拒绝了。
郑鸿逵见郑成功没有说话,岂能不知道郑成功的心思,即便他以临死之季,郑成功也不会改变郑家的主意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