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前朝取士之道,弊亦深矣。”
“唐考诗赋,明经,墨义,宋初,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墨义十条。至王安石变法,罢诗赋,明经,墨义。撰大义式行之,比通经而有文采者方能中格,此法非创于王安石,却盛于王安石,一至而今。”
“数百来年,文章取士,必得先王之意为上,而四书五经中,取题已尽,墨守一先生之意,而禁锢天下士子之心。此弊之一也。”
“古之取士,道用多途,而今仅科举一道,然豪杰之士不通时文者,无从进取,此弊之二也。”
“时文取士,士子专心经义,不通时务,为两脚书橱,国曰乏士。而有科举却取无用之士。此弊之三也。”
“有此三弊,本朝当更易之。”
张轩说道“哦,却不知道黄先生以为当如何取士”
黄宗羲说道“当恩荫,举荐,学校,科举之道并行之,使天下大才,皆可为朝廷所用。至于科举也不可纯以时文。”
“那当如何取士”张轩问道。
“经,史,律,数,分别试之。”黄宗羲说道。
张轩听了非常顺耳,偷眼看张质,张质的脸色也有一些挂不住了。张轩哈哈一笑,说道“将此事写一个呈条,送上来。”他抬头看时间不早了,他就匆匆的离开
了。毕竟他还很多事情要做。
了解丈量田亩之中很多具体事务,这是他今日的任务。
张质目送张轩离去之后,脸色刷一下子黑了,来到黄宗羲面前,说道“太冲,你好胆,你知不知道,你今日所说的话,在明天这个时候,就能传遍整个京城。”
倒不是张轩有意为难黄宗羲,实在是皇宫之中,有不知道多少眼睛盯着,即便而今这里也不是张轩与张质两个人,身边的护卫,侍女即便可以忽略,但是一直跟在张轩身边,记录起居注的人,却是少不了的。
有这么多人在,很多信息都保不了密,而且经筵本身就要有记录在案的,即便不通过他们了解消息,单单去查档案,都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黄宗羲看了看周围,说道“大人,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
张质带着黄宗羲在破旧的宫殿之中找了一座空院子,进去之后,却见一个亭子,这四方的野草不断的侵占的道路了,甚至连亭子里面的几个石凳上面也长满的了藤蔓。
见左右无人,黄宗羲才说道“我今日试探过了,陛下之心坚若磐石,不可改易,但是一件事情从我等口中说出来,与在陛下口中说出来却是不一样的。”
张质叹息一声,说道“我知道。”
黄宗羲今日提议对科举动刀子,将来天下人的怨言大概都要在黄宗羲身上。而不是张轩身上,黄宗羲乃是为张轩分谤。
黄宗羲说道“适才情况紧急,欲说动陛下,必从其所好。否则陛下恐非言语所能动。也是万不得已。”
“我知道。”张质的语气之中,却多了一分疏离。
张质跟着张轩多年了,难道不知道,张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张轩可以说意志坚定,足智多谋。但是正因为如此,张质才担心张轩只有聪明人才会犯的的错误。智足以据谏,言足以饰非。
这才想办法,寻找足智多谋的人才送到张轩身边。他为黄宗羲想办法,可不是让黄宗羲想这个办法的。
两人虽然没有不欢而散,但是关系却也淡了不少。
黄宗羲与张质一起出宫,目送张质离开,心中暗叹,也不知道这位首辅大人,将来是萧何,还是李善长。能不与能陛下善始善终。当然他也知道在北伐功成之前,陛下是缺不了张质。
因为只有张质既在文官之中有威望,也能镇得住后面的武将,一旦有亲征的可能,张质就是镇守京师的最后人选。就好像是刘穆之之于刘裕。只是今后
会怎么样的却不知道了。
不过从今日,黄宗羲已经看到了皇帝与首辅之间的间隙。
黄宗羲并没有立即回府,而是在宫门附近找了一处酒家,派人守住宫门,他在等一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方以智。
黄宗羲与方以智也算得上故友。他觉得,他与方以智之间有很多话要说。
方以智并不知道黄宗羲正在宫门外面等着他。他此刻正抖擞精神,将一张地图开来,这一张地图有等人高,丈余长,两个士卒拉开。张轩靠前细细观看,正是松江地图。
上面山川河流,城池道路,最重要的是土地,每一乡每一村的土地都用各种标志,标记出来。
这是张轩看过最详细的地图了。
而这样的地图,有七副,而这七副还是各府县的总图而已。在各府县下面,还有各县,各里的分图,可以说从上到下,清清楚楚历历在目。除此之外,有数箱子图册,几乎每一亩耕地都一一确定了人家。
这是方以智辛苦半年所得到的成果。
张轩看了之后,忍不住说道“方先生辛苦了。”
方以智说道“为陛下办事,乃臣分内之事,岂敢言苦。”
他口中这样说,但是实际之中是否辛苦,却是只有自己知道了。
单单不说别的,他而今穿上当初刚刚到南京的衣服,就有一种弱不胜衣的感觉,他本身体型就不算胖,而今更有一种迎风吹倒的感觉。这一切一切张轩都看在眼里。说道“来人,赏赐方先生,白银千两,待方先生出宫的时候,送到府上去,并赐南京府邸一座,让李国辅着手办理。”
“是。”一个小太监说道。
“谢陛下。”方以智说道。
他对这些银两并不是太在乎的。他毕竟是出身世家,父亲也做过封疆大吏,是见过世面的。最近几年家底虽然薄了不少,但也远胜寻常人家,只是他却在乎这分恩宠,没有足够的地位,他方家在桐城的家产却是保不住的。
张轩说道“却不知道那群小子在先生手下可好。”
方以智说道“他们都有底子,无须多教授,只需稍稍点拨,就能单独办差了。”
张轩说道“先生的意思是,天下其他府县,让他们丈量就行了”
方以智说道“单单在数学之上是可以了。”他言语之间,还是有些保留,毕竟丈量田亩,并非单单的技术问题,很多问题都在技术之外。
第七十九章 太学
第七十九章太学
即便是这一次丈量七府,如果没有阎应元坐镇。单单凭借名声,就让小儿止啼。这丈量之中,还不知道有多少麻烦事的,即便如此,这些麻烦事情也从来不少。
张轩见状问道“此去丈量可一切顺利。”
“陛下,”方以智说道“臣有下情上秉。”
张轩说道“方先生请讲。”
方以智说道“江南地势与北地不同,地势因为河道分割决裂,大片的土地,几乎没有,田界也弯曲转折,臣不得已只能截零取整,很多畸零地块,都略过不计。此臣无奈之处,但也为后世开侥幸之门。还请陛下降罪。”
张轩听了,微微一叹,如果是在张质劝谏他之前,他听了这样的话,虽然不会怪罪方以智,但是心中未免记住这个问题,以待将来处理,但是而今,却也知道,处置这些畸零地块,所耗的人力物力,恐怕在这一点点赋税之上了。
只是恐怕如此一来,将来江南的地界全部变成了畸零无比。老百姓的狡猾就是如此这般的。只是想来那些有地数百亩的大户不会这样做,让老百姓沾便宜也就沾了,这等税源流失,也只能流失了。
张轩说道“方先生一片爱民之心,何罪之有。即便方先生不如此,朕也有意如此,朕观户部之文书,两下有八位数,如此纤毫之差,所为何事,徒徒令百姓劳苦,胥吏上下其手而已。”
“朕有意下令,户部文书只到文,文以下,皆四舍五入。为百姓方便。”
这也算是国民数学水平的提高,之所以有这样的数字,因为很多税收都摊牌下去了,省里有一额度分给府里,府里在分给县,县再分给里,这里面难免要用到除法。
自然有除不尽的时候,各种杂七杂八的算法之下。自然在小数点下面无限延伸了。
这个弊端,张轩自然是要清理的,但是而今户部最重要的事情,是废两改元。其余的事情只能放一放了。
“陛下如天之仁,臣替百姓谢过陛下。”方以智说道。
方以智自然知道,不要小看这些零零碎碎的数字,这就是胥吏上下其手的关键,只有差一丝,就能让百姓补上一两,可以说,张轩省去这个,不仅仅让朝廷计算更加方便,虽然省掉了数千两银子,但是百姓少叫的恐怕不仅仅数千两了。
张轩所部知道,这一件事情,在清朝康熙年间同样做了。
“各地赋税征收如何”张轩问道。
方以智说道“阎大人奉陛下之命,所有赋税都按一条鞭法征收,除此正税,再无附加。再加上大半胥吏都被清理过,刚刚上任的军中老人,做事还算清廉。百姓负担并不算重。”
张轩松了一口气,说道“如果就好。”
方以智见张轩如此,犹豫了一下,说道“只是有一事,还要禀报陛下。”
张轩说道“先生讲。”
方以智说道“江南重赋倍于其余府县,简直是触目惊心,江南产出虽然多,但是这重负也支撑不起来。民生唯艰。”
张轩听了,眼光微微有些闪躲,说道“此事朕知之,只是而今,数十万大军仰仗江南赋税。朕也没有办法,只要天下一统之后,再行免税,且苦百姓数年吧。”
方以智也知道,面对而今才财政状况,张轩能维持原状,尽量不加税已经是不错了。更不要说免税了,只是他担心这暂且苦百姓几年,恐怕一苦就要苦上数百年了。
江南重赋形成的原因,有好几个。其中一个说法,就是因为江南人支持张士诚,朱元璋困以重赋,此言未必是真,但是朱元璋征战天下的时候,多依赖江南的赋税却是也事实。
很多江南赋税都在那时候加上去的,一直没有减下来,比如镇江将有一笔七千两的赋税,当时从镇江南下进攻张士诚的将领临时征调的赋税,但这七千两一直在镇江,一直收到明亡。
这也是很多江南府县,与江西府县,渐渐一道省界之隔,赋税就差出不少。
张轩当然知道不合理,但是不合理都这么多年了。江南百姓也都习惯了,免税固然是大好的事情,但如果从其他地方找出这一笔银子,可就难了。
张轩也只能将错就错了。
不知道是不是说了这些话,张轩心中有些惭愧,还是别的原因,张轩也就没有多留方以智,只是细细问了地方的情况。张轩问完之后,说道“方先生辛苦了,有方先生这一批弟子在,方先生今后无须到处奔波了,只是想要丈量天下土地,绝非而今这几个人就行了,正好群臣都奏请重设国子监,朕有意请先生掌管国子监,培养人才,以备将来之用,也让先生留在京师,备朕咨询。”
张轩如此任命,方以智自然没有说不大答应的,立即说道“多谢陛下,臣定然不负陛下之命。”
说完这些,方才起身送方以智出宫。他开始忙碌其他事情了。
很多庶务都在张质的手中,但是更多的事情,张轩是不会让张质插
手的。
虽然闽海之间的事情,是到了收尾时分,但是对于朝鲜的情况,张轩必须先行布局了,如是等等。
而方以智一出宫门,就被人拦住了,一仆役说道“我家老爷请大人过去一叙,就在前面酒楼之中。”
方以智虽然不知道人是谁,但想来也是朝中某位官员,毕竟这天子脚下。不远处就有禁军把守。
方以智淡淡的说道“带路吧。”
不过片刻,这仆役引方以智来到了路边一酒楼。
酒楼第三层已经被黄宗羲包下来了,空荡荡的唯有黄宗羲第一,把酒自酌。见方以智上来了,立即起身说道“密之兄好久不见。”
方以智说道“原来是太冲兄。”
两人寒暄了几句,彼此坐定。
黄宗羲为方以智倒了一杯酒,说道“方兄,此去江南辛苦了,不过也算是苦尽甘来,将来执掌国子监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养望数年,未必不能一望凤台。”
方以智叹息一声,说道“过奖,过奖。不过是一些传言而已。”
说实话,方以智也没有想过有今日,他当日过来,不过是为了方家找一个出路而已。
却不想不过数年之间,就有如此变化。
凤台鸾阁就是武则天将唐代政事堂改了名字,明人好用古称,这凤台就是指内阁。
不过,方以智不管怎么说,也是官宦人家出身,很多事情也是懂的。在没有正式诏令下来之前,他自然不好向外面说什么。
黄宗羲说道“方兄简在帝心,而今南京上下谁不知道。”
方以智说道“黄兄,有什么话就直接说,这可不是你的性格。”
“好。”黄宗羲说道“在下不才,被陛下看重,令我上书言科举之事,其中有言及国子监方面的,还请方兄斧正一二。”
方以智心中一动,暗道“国子监的风声,我是来到京师之后才听到的。虽然陛下令我掌管国子监,培养数学上有长才的人才,但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章程,我心中也没有底。而黄太冲常在翰林院,消息灵通,陛下命他上书,说不定能从中窥视出一点陛下的心意也好。”
方以智说道“太冲兄相邀,我怎么能不答应。”
黄宗羲请方以智斧正,其实也是想从方以智那边窥视出陛下的心意,方以智未必不知道。
不过是各取所需而已。
第八十章 太学二
第八十章太学二
黄宗羲与方以智的想法相互补充,不过一两日之内,就弄出一个章程,呈了上来。
张轩看了之后。心中暗道“看来天下间,有能人志士见识广博之人,纵然我有后世的见识,也不敢妄自尊大。”
在两人的章程之中,首先将国子监改名为太学,随即将太学的地位拔高了不知道多少。
学校,在古代政治之中,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机构,有很多政治意味在里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