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却又要纠缠起来了。
“关于日本航线之事,我方已经退了一步,那么关于与东虏之间的关系,你们是不是该给我朝一个答复了。”施琅说道。
荷兰人领头的也说道“大人,要我们,什么答复。”
这个人名字叫揆一,也是荷兰人东印度公司的后起之秀了。
施琅说道“什么答复。你不是很清楚吗你们断绝与东虏的一切交易,但凡我朝在东虏见到任何荷兰人的痕迹,都会断绝今日的盟约。”
揆一说道“施大人,你这是强人所难。会西洋技艺的不仅仅是我们,即便有人为东虏造船,也不一定是我们,你一口咬定是我们做的。”
施琅说道
“你们是要狡辩了。”
“不,不,不,我们荷兰人是最讲诚信的了。”揆一连忙摆开双手,说道“你们之间只要签订盟约,从此之后,我们就是盟国了,东虏就是我们的敌人。我们怎么会不与东虏断绝关系。”
“郑大人说了我们是生意人,太准确了,我们是不会做赔本买卖的。”
“但是在东南亚活动的西洋人,不只有我们荷兰人,这我们决计不会做的,但是不代表其他人不会做的。”
“你们一定要将事情算到我们头上,岂不冤枉。”
郑彩听了之后,心中冷笑一声,他太知道荷兰人的手段,要知道荷兰人之前也与东虏有过盟约的。
为了利益什么不能撕破。
荷兰人或许不会直接为东虏造船造炮,但是寻几个外国人,当挡箭牌却也不是什么难事。
施琅其实也知道这一点,但是这毕竟是张轩交代下来的事情,总要试一试的。
他抬头一看,说道“天色已晚,今日就到这里吧。”
揆一也松了一口气,彼此行礼,就收拾文件退了下去了。
施琅却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他不动,身边的随员也不敢动,郑彩见状一挥手,让他们下去了,他留下来,问道“施大人,你想什么啊”
这里虽然是西式建筑,但却是在澳门,说起来,施琅才是东道主,故而这地方也是大夏的。
施琅待在这里,待多久也不会有人说什么的。
施琅抬起头来,说道“没什么。”随即起身离开了,他口中说没有什么,但是心中却做了一个决定。
不在这谈判之上,漫无目的的牵扯下去了。
一来他已经给张轩打过事先说过了,二来他也不愿意做这些文官的事情,做了结,早好一点。
故而施琅干脆说自己偶感风寒,停止谈判数日。但是暗中早就将一封奏疏传到了南京。
就是将这谈判的僵局告诉张轩。
话里话外说请示方略,但是言外之意,却是想要敲定合约。
这数年来,张轩最长本事的地方,是一眼就能读出很多人文书之中的言外之意。
这种东西,可以称之为政治敏感度。
当张轩拿着施琅的文书,仔细看过之后。心中虽然有些不甘心,这合约看似平等,但是实际上还是荷兰人占了便宜。在这一件事情上,还如此搪塞。张轩自然不愿意。
只是是有轻重缓急,有些事情不得不稍作忍让,就在这文书上,朱批一行字“签了吧。”
第八十五章 朝鲜北伐
第八十五章朝鲜北伐
“岂有此理,欺人太甚了。”刚刚登基的朝鲜大王,原来的凤林大君,怒气勃发不能自制,一挥手,将无数瓷器砸在地面之上,在内室之中,也没有什么的太监宫女,只有两三护卫,一个老臣在。
这些人都是他的心腹之人。
“大王,千万小心,这样的话,是万万说不得的。”一个白发老臣说道。
“怎么”朝鲜大王大怒道“朕在皇宫之中,连这些话都不能说吗”
“陛下,当知道这皇宫之中也不是什么干净的地方。不要忘记大王子之死。”这白发老臣恭声说道。
朝鲜大王深吸一口气,只觉得一盆凉水扑了下来。身心具冷,恢复了冷静。
只是他心中的怨恨却一时间难以消解。
这位朝鲜大王也是刚刚登基,年不过三十,与他兄长,也就是这老臣口中的大王子一起在清廷当了十年质子。
这十年质子之中,他与他大哥是两种不同的待遇。一个被视为未来的朝鲜国君,一个却是顺带的朝鲜王子而已。
说实话,朝鲜在满清手下,根本没有什么还手之力,也就是未来的朝鲜国君还能有几分地位,但区区一个朝鲜王子能有什么地位啊
所以当初的凤林大君在清廷过的日子也可想而知。
这种不同的待遇,也演变成他与他大哥两人不同的政治态度。
他大哥亲清,他其实也没有什么准确的态度。
毕竟一个不可能登上王位的朝鲜王子,是不需要政治态度的。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件事情后果会这么严重。
当多尔衮在安庆大败之后,清廷的态度有一个大的变化,对汉人开始怀柔以待。而对朝鲜的态度也有了变化。
多尔衮念朝鲜王年老,就送两个王子回朝鲜,对大王子恨不得解衣衣之,推食食之,甚至为了个大王子撑排场,清廷护送两个王子的使者,令朝鲜王出城迎接。
以父迎子,大损纲常,引起了朝鲜上下的一致不满,再加上清廷两次入侵朝鲜,多次派使节勒索供物,而今也不例外。让朝鲜上下苦不堪言。
于是乎,大王子就在自己的寝宫之中,被“暴毙”了。死的时候面色青紫,七窍流血。当时朝鲜王也只能说暴毙。
此刻的朝鲜大王一想到这一件事情,心中还有一丝寒意。即便是现代,他也不知道,这一件事情到底谁下的手。
是他已经死去的父王,还是朝廷之中的大臣,或者是靠他这边的臣子。
虽然大王子之死,他是最大的受益者。在父王去世之后,他就名正言顺的登基称帝。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件事情。还没有完。多尔衮的追责到了。
多尔衮对大王子如此爱护,就是想培养出一个听话的朝鲜大王。让朝鲜老老实实的当满清的附庸。
但是大王子死的如此不明不白,如果是在中原牵制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三攻朝鲜就要开始了。
所以多尔衮的敲打也就到了。
朝鲜对清廷供给要加倍,还要选一批朝鲜贵女给清廷,其中指名了要有朝鲜公主。
这种变本加厉的手段,如何让朝鲜王不愤怒。
当然了,而今这位朝鲜大王在满清待了十几年,几乎前半生的一半都在清廷渡过,他最名明白清廷的实力了。正因为明白,才知道清廷不好对付。
如果可能的话,他也想亲附清廷,只能能坐稳自己的王位,即便是面子上有些难堪,未必不能忍下去。
但是大王子的前车之鉴,让他明白一件事情,反清其实有民间情绪的。
说起来,万历年间,援朝之役才过了多少年。这种恩情朝鲜王或许不当一回事,但是朝鲜民间却是当回事的。朝鲜从来是明朝最忠实的藩属。而且引进中华文化,朝鲜觉得是中华一脉,而清廷不过是鞑虏而已。
终清一世。朝鲜都没有用清廷年号,私人笔记之中,将崇祯年号用了二百多年。
就可见一斑。
这种反清的情绪顽强之极,如果他置之不理的话,说不得死在宫殿之中,就是他了。
所以,在安抚民间情绪之前,与清廷要保持距离。
另一方面,清廷做得也太过分。
说实话,他与她那一对双胞胎妹妹,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毕竟他是清廷长大的。
但是,他爹尸骨未寒,他这个当兄长的就要将先王最宠爱的两个妹妹送到蛮夷之手,满朝文武将这么看他。
他还有什么脸面做这个朝鲜王。
如果仅仅是他两个妹妹的事情,倒也好办。而多尔衮想要的是一批朝鲜贵女,就好像是当初朝鲜人送美人给忽必烈,给朱棣一样。
既然说是贵女了,就要从满朝文武之中挑选了。谁家愿意自己的女儿被送到东虏手中。
再加上,清廷不仅仅不减免供赋,还要加倍,更让朝鲜不堪忍受了。
朝鲜从来不是一个富裕的地方,而朝鲜王室从来不是一个富裕的政权。
甚至朝鲜王室之前,也是靠下面的贡献过
活,而不是赋税。
哪里有那么多钱给东虏,如果再横征暴敛下去,恐怕不等东虏打过来,下面的人就要造反了。
一时间朝鲜王陷入左右为难的局面之中,心中自然想将多尔衮杀上一千遍。但是却知道这决计不可能的,他深吸一口气,对身边的大臣说道“赵老大人,而今该当如何”
这位赵大人苦笑一声,说道“陛下,胡皇如此相逼,恐怕难免一战了。哪怕是打败之后,再输诚也好过,予取予求。”
朝鲜王脸色变幻千万变。
他当然知道,朝鲜与东虏之间国力差距,不说别的,前两次攻朝鲜,东虏从来是用得偏师,从来没有动用过主力,但即便是这样,依旧将朝鲜打的落花流水。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
朝鲜民间反对东虏的情绪如此浓厚,他如果不做任何表示,就向清廷投诚的话,那么下面的反对清廷的力量,就会指向他这个刚刚登基的朝鲜王。
他长年在东虏,回国还没有几年,虽然拉拢了一批嫡系,但根基依旧很是浅薄。
这样的局面不知道压不压的下来的。
但是一旦与东虏交兵的,到时候如何收场,却不是他所能左右的了。
“如此岂不是苦了赵大人了”朝鲜王说道。
赵老大人说道“臣为三朝元老,国家有难,自当担之,只是陛下也不要妄自菲薄。或许两国之间,还有周旋的余地。”
这位赵老大人非常明白,将来朝鲜战败之后,定然会有一个替罪羊。
朝鲜大王不适合,最少而今的朝鲜王不想当这个替罪羊,所以一旦战事开启。如果胜了还好,一旦败了,他赵氏一家上下的性命,就要付之东流了。
所以开战只是最后手段。
朝鲜王立即说道“赵大人请讲。”
赵老大人说道“陛下,可曾想过引援。”
朝鲜王说道“何处有援兵,难不成引倭寇为援”
“不,是南夏。”赵老大人说道。
朝鲜王叹息一声,说道“南夏皇帝也算是英雄,安庆一战,打得北京城内,几乎家家带孝。朕思慕已久,只是南夏远在千里之外,远水不济近火,这如何能行。”
赵老大人说道“不然,南朝精于水师,臣已经听闻郑氏与荷兰人一战,大败荷兰人威震南洋,如果南朝有心,兵可从宁波来我国。”
朝鲜细细想了想,随即苦笑一声,说道“如果单单是我国与东虏一战,事尚有了结的一日,但是引如夏朝,恐怕朕也不知道会是什么下场了。”
第八十六章 朝鲜北伐二
第八十六章朝鲜北伐二
朝鲜王心中明白,与东虏打上一场,然后杀主战大臣,然后议和。这本来就是很难办的事情,最难办的是,东虏的要求到底有多大的胃口。以朝鲜小小的身板能不能成功。
但是如果朝鲜引入夏朝的势力,那么东虏对待力量就不一样了。
如此一来,最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解决就不知道了。
他登基以来,就与朝臣商议过北伐之事。
只是他明白的很,他虽然嗓门很大,但是北伐之事,不过是一个政治口号大于军事行动,他不过是以北伐的名义,整顿朝政军事而已。
在军事方面,他以北伐的名义整顿了三万精锐,这三万精锐之中,有一万骑兵,都直接隶属于中央朝廷,也就是他手中。朝鲜并非没有兵力,只是朝鲜地方权力很大,很多兵力都没有在朝鲜王手中。
在当初日本打过来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起义兵,所谓义兵到底是什么兵,其实大家都明白的很。
这也是他不看与朝鲜上下反清情绪做对的原因。
有这三万精锐,北伐或许不成,但是加强朝鲜朝廷的权力却是可以的。
在财政之上,就是大同米的实行。
究其大同米的本质,不过是赋税而已,就是朝廷按亩收税。但是这样在中国早就实行的政策,在朝鲜提出已经有二三十年了,已经推行不下去,简直是困难重重。
朝鲜王以北伐大义做这件事情。只要朝廷手中有兵有钱粮。即便不北伐也能压制住朝野上下的时候。北伐的名义也就可以休矣。
倒不是说朝鲜王对多尔衮多满意,而是审时度势,不敢自不量力。
而今与夏朝联合,这假北伐变成了真北伐。他心中忐忑之极。
“陛下,”赵老大人说道“而今选择之权,不在朝廷手中,而在东虏手中,东虏步步紧逼之下,陛下即便是忍了今日,忍了明日,难道能一直忍下去吗而且以臣之意,并非真得引夏朝兵来,而是让东虏知道,我们有这个选择。”
“到时候,东虏自然知道不敢欺人太甚了。”
朝鲜王眼前一亮,说道“如此真合朕意。”
这才是他的本意,最后是保持现状,让他坐稳这个王位,将来真有实力了,未必没有北伐的那一天,如果没有实力的话,这北伐不过是嘴里面说说而已。按原来的历史之中,这位朝鲜王的算盘打得极好,甚至最终也达成所愿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