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他一面在朝鲜士大夫面前大喊北伐,以北伐之名推行各种改革,比如说大同米,大同米的改革就是在他的手中彻底完成的。在朝鲜人的历史之中,这位朝鲜大王也是可以大书特书的一位。

    庙号孝宗。

    孝宗这个庙号,相当不错,可以看出朝鲜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他喊了一辈子北伐,但是从来没有一兵加于清廷。

    如今的局面却是不一样了,东虏南下受到了挫折了,多尔衮承受的压力是当初的数倍,各种消息从各地流到多尔衮手中,特别是南朝的消息。张轩的种种作为,让多尔衮看出了南朝国力的提升。

    多尔衮也不会闲着,一边努力推行屯田,整理赋税,增强国力,另一面对外国如此朝鲜蒙古,也加大的干预,对蒙古人还好一点,多尔衮要的是蒙古之兵,为他打仗。而朝鲜兵,多尔衮看不上,他看上就是朝鲜钱粮。

    历史上多尔衮也向朝鲜索要贵女,那对朝鲜公主就是多尔衮的侧福晋。不过,向朝鲜索要贵女的同时,也减免了朝鲜的钱粮,将从朝鲜索要的钱粮打了个折。

    如此一来,朝鲜王也能勉勉强强维持下去。

    毕竟有时候联姻说起来不大好听,但是多尔衮身边有两个朝鲜夫人,对朝鲜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如此一来,当从何处下手”朝鲜王说道。

    赵老大人说道“这一件事情,陛下自然是不知道的,定然是有大臣暗通南夏。”

    朝鲜王一听,哪里不知道这个大臣就是赵老大人自己。朝鲜王听了很是感动,起身行礼说道“赵公,朕。”

    “陛下无须如此。”赵老大人说道“臣不过是想要朝鲜做些事情而已,只是请大王定然不要忘记大同米,如此臣即便是被诛十族,也含笑九泉了。”

    这个赵老大人名叫赵翼。乃是朝鲜的三朝元老,从来一力主张大同米改革。觉得这样的改革,正是扭转朝政的基础,而正这一点,朝鲜王才与他君臣情义相投,

    朝鲜王说道“赵公,朕明白,朕明白。只是赵公准备如何做。”

    赵翼说道“陛下就不要与闻了。”

    朝鲜王听了,也知道这是赵翼为了他好,真要有一天东窗事发之后,朝鲜王也可推说什么也不知道。

    赵翼回到府邸之中,将自己的三儿子叫过来。

    赵翼的三儿子赵承礼也三十岁了,在赵翼的面前,已经守礼如同孩童一般,向赵翼行礼过后。垂手而立

    ,不敢言语。

    赵翼沉默了好一阵子,说道“承礼,下面的话,我是以朝鲜大臣的名义与你说的。你细细听了。”

    赵承礼说道“是,下官听大人训示。”

    在家为父子,出仕为君臣,这一点赵承礼还是知道的。

    赵翼随即将他与朝鲜王之间的所有对话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最后说道“我要你以我的名义,去南京,面见夏皇。为朝鲜请兵。”

    赵承礼是赵翼几个儿子之中心思最活泛的人,思忖一会儿,问道“大人,这一件事情,下官究竟是做成,还是做不成”

    “声势要大,事情要缓。”赵翼说道“须让胡皇听见风声,让他们知道我朝鲜别有选择就行了,至于下面的事情,就与你无关了。”

    赵承礼知道,他此行不过是用来交换的砝码而已,没有真想请夏朝的援兵。

    赵承礼立即说道“下官明白。”

    赵翼说道“下面的话,我是以赵氏家主的身份说的。”

    赵承礼说道“父亲请讲。”

    赵翼沉默了好一会儿,说道“去了南京,不管事情办得怎么样就不要回来了。”

    赵承礼一听,心中不安顿时引爆了,说道“父亲”

    赵翼说道“这一件事情不成,则朝廷受难,这一件即便是成了,朝廷为了给东虏交代,也必然杀我赵氏全族。你在南京也好为我赵家留一条血脉。”

    “父亲,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吗这领议政我家不做便是了。”赵承礼说道“何必用一家人的性命为李家效命”

    “住口。”赵翼说道“你的书就读到狗肚子里了君父君父,君在前父在后,陛下视我如师,而今朝廷有难,我岂能不竭尽全力效力。今日与你说这番话,就已经是存了私心了。”

    “可是,爹。”赵承礼扑通一声跪在地面上,说道“我陪您,让大哥去吧。”

    赵翼微微一笑,说道“痴儿,你大哥最像我,太迂腐了,万万不会答应的,而且以他的能力,也办不成此事。我赵氏一脉就交到你手中了,如果夏皇是英主,你就尽心辅佐,不要为家族为念。我家从唐时迁居朝鲜,是时候迁回去了。”

    赵承礼双眼含泪,一时间如何也忍不住的。

    赵翼轻轻一笑,说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谓何事,就为此事,大明覆灭,有多少臣子殉难,今日国家危难之际,我朝鲜也是有忠臣的。”




第八十七章 四方使节
    第八十七章四方使节

    赵承礼身负使命,从朝鲜搭乘商船来到宁波。

    还没有下船,大夏朝廷就知道了。

    在明代的时候,宁波是相当重要的一座港口,即便是在夏朝宁波也是很重要的港口,特别是东方诸国的朝贡的使节,如果是从海路来的话都是从宁波来。

    赵承礼本质上是冒充朝鲜使节。但是一到宁波就打出朝鲜使节名头,也看见了其他国家的使节,细细打听了一番,才知道,从宁波来得使节就有三个国家,除却朝鲜之外,还有日本,琉球。

    日本虽然处于德川幕府时代,锁国令已经下了,但是德川幕府的锁国令,主要针对的是西方人,甚至郑家独占日本航行,未必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所以日本对外国的事务,绝非完全无知的,甚至还有官方贸易船只,也就是朱印船在郑家的庇护之下,游走在南洋,甚至与越南,暹罗等国家有贸易往来,而这些朱印船除却贸易任务之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收集各方消息。

    对夏朝来说,日本已经观察很久了。其实双方虽然没有官方交流,但是其他方面的交流从来不少。

    只是之前夏清之间的局势还不是太分明。但是在安庆之战后,谁都能看得出来,夏请之间的局势已经稳定下来。

    故而德川家也派出一位本家子弟来南京。

    不过,日本这一次来,没有附加的要求,更多是看看而已。随即赵承礼打听出来,这为德川家的子弟很是低调,低调到几乎没有存在感。

    也是,浙江的民风民气对日本一点也不友好。

    比如对很多人来说,倭乱相距并不是太远。

    而琉球尚家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了,琉球国太小了一点,故而他对大陆之上一心半点的变化都非常的重视,在罗玉龙北伐之前,就来过一次,换了王印,将大明赐给的王印,换成了大夏赐给的。

    这是第二次,如果不是因为北伐大败。琉球人恐怕想要一年一朝贡了。

    不过,当赵承礼来到了南京的时候,才发现南京不仅仅有他们三国使臣,多少年都没有启用的南京四夷馆几乎都住满了。

    除却朝鲜,日本,琉球三年之外,还有荷兰人,安南人,暹罗人,等东南亚小国。

    荷兰人刚刚在澳门敲定了合约之后,立即加开始了与中国大规模贸易。当然了因为欧洲和平而到来的大规模贸易潮,还有些时日,但是这并不妨碍,荷兰人在

    南京事先布局。

    还有安南三家,郑氏,阮氏,莫氏。这三家之间的关系都不是太好的,故而分成了三拨站了好大的地方。

    至于暹罗,占城,等地也零零星星来了几个人。试探的意味非常浓郁。这也是荷兰人与夏朝开战的影响。

    特别是林察在安南南方,建立一处军港,还停留了两三艘船驻守,虽然人数不多,实力也很小,但是对南方的小国,却很快意思到了天朝的存在。

    让他们回忆起当年大明朝的威势来。自然要派人来探探口风。

    赵承礼虽然负有特殊使命,但是夹杂在这个各路使节之中,并不是太起眼的,他倒是想单独见张轩一面,但是大夏礼部的官员一直搪塞。一时间让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只是他不知道,这并不是礼部的人再拖延,而是内阁内部又争执,也就是大夏外交政策还没有订下来。

    就这些使臣来说,到底以臣属来接待,还是以外国来接待。这一点在内阁内部有很大的分歧。

    南京紫禁城大殿之上,内阁,枢密府大员都落座了。

    “薄来厚往,是先朝之弊政。”姚启圣正在说道“而今朝廷钱粮紧张,正在做明天的预算,我粗粗一算,明年的窟窿还是不少,如果今日非常项有,钱逆案贼脏,国债,以及卖盐场的收入。这三项,就抵得上今年的正税了。即便如此,朝廷开支还是不足,如果仅仅是几个戏子一般的使节,就花一大笔钱,这笔钱礼部去想办法,反正我户部是不批的。”

    张轩直接敢于户部事务之中,预算决算这两个概念,被张轩郑重的提出来了,实际上古代未必没有这样的财政计划,但是并没有那么强调而已。

    张轩确定去年十月到今年十月,算是一个财政年。从十月到年底之两月之间,户部就要忙一件事情,就是决算。而这个决算,被冠以一个古代的名称,叫做上计。这些资料要在正月十五后,朝廷开衙理事之后,朝廷商议的第一件大事。

    如果户部做不完的话,那么只好将整个年假加班了。反正也只有十天而已。

    而在正月内阁通过之后,户部就要编写出年的会计录,存档。然后开始根据上一年的数据,编写明年的预算,在秋收之前,内阁通过之后。于当年十月开始执行。

    只是张轩想的很美。但是想要完成这样一套体系是相当困难的,姚启圣估计,年之内,预算都不可能做得多准确的。

    估计也唯有全国丈量过

    之后,这预算才能精准一些。

    昭武元年财政年是以十月开始了,而今已经到了年底,仓促之间编写出来的预算书,简直是错漏百出,姚启圣不得不每天处理。火气相当大。

    文安之轻轻咳嗽两声,说道“即便如此,诸国诚心来朝,也不能寒了他们的心。”

    姚启圣说道“这是礼部的事,与户部无关,明说了今天预算之中,就没有这一项。”

    张轩也听明白两人的心思。

    文安之态度摆在那里,就是想要继承朱元璋,厚往薄来,以怀远人的政策。而姚启圣本身对这个政策没有多少反感,他唯一在乎的是钱。

    只要不花钱,就随你去。

    但是想要花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陛下。”文安之说道“臣知道户部有些为难,但是总不好让远人薄中国。”

    文安之此言一出,姚启圣不说话了。就等张轩决断了。

    张轩说道“朕在广州的时候,听过一个笑话,我听说在广州有一群人,常年准备一些外国人,训练礼仪,等待时机,等前朝有什么大喜日子,纷纷以使节的名义,朝见,然后领前朝一大笔钱。”

    “甚至还有一些商人,胡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国家,自称国使。那几根一些货物,就能换十倍中华财务,却不知道这些事情有什么没有”

    张轩这话揭穿了一个万国来朝的面纱,从唐时到而今,广州假造使臣,几乎都做成产业链,记录在案的使臣,最少有一半都是从广州城内给制造出来的,简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有。”文安之说道。

    大明士大夫也不是傻瓜,很多使臣也不可能伪造得十全十美,但是很多时候皇帝需要这样的使臣,似乎办宴席,没有几个类似于倡优的外国使臣,就不舒服。

    或许皇帝本人不知道,但是下面人却不全是傻子。

    所谓之瞒上不瞒下。

    张轩说道“如此做,就不让远人轻中国了吗”

    “这”一时间下面的人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朕还听说,如朝鲜,安南,日本等国,对天朝称臣,但是关起门来,却自己称皇帝,各种御用逾制。却是有没有”张轩说道。

    “却是有的。”别人都不会说话,但是作为礼部尚书。文安之不得不说话。他也知道这其实是公开的秘密。只是没有人捅破而已。张轩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文安之不敢不承认。



第八十八章 四方使节二
    第八十八章四方使节二

    张轩说道“在朕看来,这才是令四方轻中国。当初满刺加作为大明藩属,为西人所灭而不能救。简直是威严扫地。”

    “朕不慕虚名,唯一在乎实际。故而本朝外交之道,要名实合一。”

    文安之一听这话,就知道张轩心中已经有计较了。已经不知道,多少次了,张轩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没有别人说话的份了。

    但是文安之职责所在,外交这部分权限,被张轩划到了礼部之中。或者说原本就是礼部与其他部门平分的,张轩精简之下,暂且让礼部承担。

    毕竟而今人手还不是太够的。

    “陛下的意思是”文安之问道。

    张轩说道“凡是远道而来,皆以敌体待之。”

    “陛下宽仁如此,似乎有些都妄自菲薄了。”文安之一边心中思量,一边想办法劝说张轩。毕竟自古以来,儒家都喜欢怀归远人的把戏。

    张轩说道“不过,故宋之策而已,而且而今有一个大难题,就是荷兰人。请问文大人,以朝贡安排,则置荷兰人于何地”

    文安之一时间有些语塞。

    两宋虽然是弱宋,但是似乎正因为有辽国在,在对外国关系之中,很少有称臣,有几个国家保持这敌体,辽,西夏,日本,等等。

    或许是因为国力所至,不过让张轩拿过来用。

    很多故纸堆之中的东西,不过是各说各的,文安之对此还有话说。但是荷兰人的问题一说出来,文安之一时间也觉得难办。

    在大明朝廷主导的朝贡关系之中,根本没有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这些人的位置,为了能够贸易。他们不介意向朝廷低一下头,但是在实际利益上,定然是寸步不让的。这样名不负实,根本是自欺欺人的态度,张轩决计不会做的。
1...517518519520521...6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