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阿济格说道“情况如何”
这小将说道“小的已经去过一趟了,已经冻结实了。”
阿济格轻轻一笑,拍着这小将,说道“图海,你不错,今后不要当什么学士了,我满洲男儿定然要在战场上见分晓,你在当学士,有个屁用。”
图海只是笑笑,只是好像被这寒冷冻住了,他的笑容有些变形。说道“王爷缪赞。”
图海也是满洲老姓出身,不过之前,也没有打过仗,而今不过二十多岁,正如阿济格所言,他以笔帖式出身,一直在文官圈子里打转,而今已经是弘文阁学士。在御前行走。
如果不是安庆之战中,八旗将领损失不少。多尔衮不会让图海进入军中,接触军权的。因为图海虽然没有表态,但是一般人都将他看作两黄旗的人。
阿济格对图海虽然有些限制使用,放在身边跑腿,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图海办事相当得力,不管阿济格派给他什么事情,都能做好。让阿济格心中有一些欣赏,暗道“如果不是福临的人就好了。”
“去前面准备一下吧。”阿济格说道“一会儿就过河。”
“喳。”图海在马上行礼说道。
随即又驱马前行了。
只是荒野之中,积雪很厚,即便是在马上也走不快。
虽然图海说不远,但是等到了鸭绿江边的时候,也是一个时辰后了。
图海
抬头看了一眼天色,天地之间一片彤白。没有其他的颜色。下令准备过河。
所以骑士都将马蹄之上包裹上一层厚步,以防骑兵在冰上打滑。好一阵子才都准备好。
阿济格放眼看过去,却见身后黑压压一片,在雪地之中,分外分明。
这里只有万骑而已。
多尔衮自然不会给阿济格万骑,不过也不会给阿济格太多的士卒,毕竟朝鲜在多尔衮心中也是什么大敌,故而多尔衮派给阿济格的军队,本质上是一支偏师。
偏师大抵有五六万之众,其中有二万是从京城出发的。剩下的有三万是辽东驻军,还有一支水师,就是刚刚组建的大清水师。以黄梧为首的一批水师将领操控,驻地在天津。他们战斗力什么或许不行,用来押送粮草却是可以的。
只是到了辽阳聚合诸将之后,天降大雪,众将皆言,路不能行,但是阿济格却力排众议,认为而今仅仅是入冬而已,越往后,就越冷。今日不行,难道明日就可行了。
风雪什么,又岂能阻挡大兵吗
故而,他精选将士万骑在前,其余人马在后,突击朝鲜。
准备从鸭绿江上游突破,擒贼先擒王。过城不入,先打到汉城再说。
而寒冬之际,朝鲜士卒的守备相当之松懈,直到阿济格来到了鸭绿江上,他们还没有一点察觉。
阿济格真要下令渡河。却见漫天的雪花忽然一停,似乎天上的彤云也薄了一层。抬头看去,天好像高了一层。阿济格顿时大笑道“真是天助我也。”他一看这天象就知道,雪大概要停了,即便不停,也不会更大了。
下雪的时候,道路难行,但是雪化了之后,道路依旧难行。唯有在雪后这数日,天寒地冻雪尚未化的时候,最容易行军了,只需派人前出开路,将雪踏实,马蹄之上再加上防滑的措施,速度就能快起来。
如此对阿济格来说岂不是天助吗
阿济格一声令下“过江。”
大队骑兵分成数路,裹着布匹的马蹄踏在坚实的冰块之中,毫无阻挡的过了鸭绿江,进入了朝鲜境内。
而这个时候,朝鲜人还丝毫不知道。
景福宫。
景福宫乃是朝鲜宫殿的正殿。但也是屡经磨难,在万历倭乱一役中,被倭寇给烧了,后来又在两次清军入侵之中,遭到了破坏,在此后才修缮好,看起来还有一些新。
朝鲜王坐在正座之上,却有一个人留着金
钱鼠尾辫子。他表情之上没有一丝恭敬之意,反而有一种咄咄逼人之态,用汉语厉声说道“大王。还是要考虑清楚,否则这朝鲜三千里河山,毁于大王之手,大王不要后悔莫及。”
对朝鲜贵族来说,汉语才是通用语,故而不用翻译,朝鲜王也能听得懂。
朝鲜王怯声声说道“大人息怒,大人息怒,小国旗杆违背九王之意,但是朝廷要求太苛刻一点,以朝鲜贵女以仕天朝,是朝鲜的荣幸。但是粮草却太多了,这数年来,朝廷用兵,屡抽调朝鲜粮草。”
“朝鲜本就是小国,粮草不多,而今加之一倍,实在是小国实在是拿不出来。”
“如果大人能减免一些。小国自然想办法一定完成上国的要求。”
清使冷笑一声,说道“九王有命,一粒米也不能少。”
“那么就恕难从命了。”朝鲜王也硬气一回说道。他毕竟是朝鲜一国之主,还是有一些底气的。
清使冷笑一声,说道“大王不要自误才是。”随即一甩手,就大踏步离开了。
朝鲜王见状连忙起身,说道“贵使少步,贵使少步。”一步步追上来,追到宫门口,见清使走远了。这才直起身子,淡淡的说道“吩咐下去,派人看管好清使,好生款待,万万不可失了礼数。”
“是。”一个小宦官说道。
朝鲜王随即正正衣服,回到正座之上。
朝鲜王已经打定注意,这一次万万不能答应清廷了。他手中数万直属精兵,还有朝鲜其他地方十几万地方士卒。再加上清廷在南方损兵折将,他无心进攻清廷,只需依靠北方的山势,抵挡住清军的进攻,将战事拖长,然后再向东虏请臣,只要让清廷认识到朝鲜的实力。清廷对朝鲜定然会另眼相看。
朝鲜王刚刚整理好思绪,就有一个人跌跌撞撞的冲进大殿之中,大声说道“陛下,狼烟,狼烟。”
朝鲜王听了,心中大震,他想与东虏试探一战,但是却没有想到这一战就在今日,外面冷意与这个人一并冲进殿中,让朝鲜忽然想起十几年前的冬天,也是如此的寒冷,皇太极大军突入朝鲜,攻克汉城,先帝逃往南山汉城。最终南山汉城也被攻破。
朝鲜不得已供奉士卒,臣服清廷。他也开始他近二十年的质子之旅。他如何能忘记。今年是已丑年,难不成要重蹈丙子之乱的覆辙。
朝鲜王所有跃跃欲试都消失了,只有彻骨的寒意。无休止的侵蚀他的身体,只觉得冻的喘不上气来。
第九十一章 朝鲜战事三
第九十一章朝鲜战事三
八旗骑兵就好像是风雪一般,在这个冬天如期而至。
阿济格不动则矣动如雷霆,万骑从北方席卷而过,所过之处,朝鲜守军都瞠目结舌,一时间根本不知道该如今办是好。
倒是有一些忠义之臣,出城阻拦清军,但是下场只有一个,挡不得清军一击。就被击破。阿济格绕城不过,每日行军在二百里之上,不数日,就长驱直入,兵临城下。
朝鲜上下惊恐万端。
一时间说什么的都有。
朝鲜王带人登城,远眺清军军营,却在这一日,天上纷纷扬扬,又下起了雪来。
这漫天的大雪,不知道为谁而悲哀,从城头看去,本来带着浓厚水墨风格的画面,一点点的被白雪覆盖,看上去就好像丹青之中,大片大片的留白一样,唯有北门之外,有一个大大营盘,人仰马嘶,来往不绝,纵然在城楼之上也能看见。
汉城有八门,四正门,四偏门。在建筑风格之上,很多地方有唐宋之风,比如各处角楼,就有明显的唐代的风格,也算是大唐在这个世界的残留,不过,大唐毕竟很远,很多建筑风格上,大部分与大明内部的府县城墙也相差不远了。
城墙并不高,大抵有三丈左右。
站在城头上的士卒,是朝鲜王所训练的御前司精兵,大抵有四万左右,其中有一万骑兵。
这些士卒很多都是优中选优而选出来的。是朝鲜国中精锐的精锐,守城士卒大多手持火铳,头戴斗笠。身上穿着鼓鼓囊囊的。却是棉衣。
说起来,新登基的朝鲜王也谈得上有为之君。
不管他是真北伐,还是假北伐,最少他在军事上的投入是立竿见影的。与之前朝鲜兵备谈得上大有进展。最少让朝鲜士卒,能吃饱穿暖,当然了,单单是这四万京军而已。其余的军队如何。
他心中也是有数的,当年丙子之乱,士卒在寒冬中无衣。只能用布袋御寒的旧事,才过去了多久。
但是朝鲜王也是在沈阳,北京待过很长时间的,见识过清廷的兵锋,他即便是再优中选优组建出来的朝鲜军队,到底能不能与清廷一战,他心中也是纯疑的很。
完全没有信心。
他看得出来,城外的清军骑兵并不多,最多不过两万,但是完全没有出去一战的信心。
朝鲜王看着身边跟随他巡城的大臣,却见他们一个个瑟瑟发抖,却不知道是被吓得,还是被冻着。他心中微微一叹,本来决战之心
,又弱了几分,说道“谁愿意为孤走一趟清营,问问英王,何以问罪小邦。”
一时间下面没有一个人说话,唯有低头看着地面之上。
似乎青砖之上那一层薄雪,是天下最好看的景色一般。
“老臣愿意。”赵翼说道。
朝鲜王自然不能让赵翼过去,说道“孤身边时刻离不开老师。”
“臣愿往。”一个老臣说道。
朝鲜王一眼看过去,说道“尚且无须领议政。”
如果说朝鲜王最先弄死的人是谁,就是眼前的这个人了,此人名金自点,一向附从清廷,是朝中亲清派的代表。也正因为他的态度,故而在很多事情上都被排挤,如果没有今日之事,朝鲜王会徐徐下手,将金自点给弄下台。
而今却是不行了。
只是虽然要留着他,但是朝鲜王却也知道,金自点一旦借了清廷的势。不知道要弄出什么样的风浪。
“臣愿往。”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出列说道。
朝鲜王一看,心中一动,说道“好,希望尔不负乃父之名。”
这个人乃是崔鸣吉的儿子崔子业,崔鸣吉乃是朝鲜前任领议政,在丙子倭乱之中,竭力主和。为朝鲜上下所诟病,但是崔鸣吉并非阿附清廷之人,而是审时度势,知道朝鲜决计不可对抗清廷,他所做所为都是为了存朝鲜之社稷。
但是当时对崔鸣吉的非议也是空前的,即便是现在还有很多人,对崔鸣吉观感不好。但是崔鸣吉与东虏议和之后,暗通明朝,被东虏发现,囚禁于沈阳。
囚禁了数年才回国,前年才去世。
此刻朝鲜王甚至心中感叹,如果崔先生尚在,今日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崔子业朗声说道“臣遵旨。”
对崔子业来说,父亲是他最崇拜的人,他万万不会堕了父亲的名声,答应之后,立即下城,朝鲜王不敢开城,让人用竹筐将崔子业给吊了下去。
崔子业一个人一身斗笠踩在城外,被白雪覆盖,看不清楚道路的街道之上。
一步步走向清军大营,随即有清军的游骑发现了他,将他带到了阿济格的大帐之中。
“外臣拜见英王,却不知道小国何处得到上国,以至于上国发无名之怒,兴大兵来讨伐。”崔子业行礼说道。他的话里软中有硬,其中暗有讽刺,讽刺清廷使臣前脚才到,大兵后脚就到。
阿济格冷笑一声,说道“为什么,你是真不知道,还是
真当我大清无人,尔等以北伐为号,整兵经武,有意于辽东,也就罢了,更是阴附南朝,想将我大清玩弄于鼓掌之中。”
“孤奉摄政王而来。就是让朝鲜上下重识我大清兵威。”
崔子业说道“万万没有此事,小国国力微弱,难以应对上国征调或许有的,但是阴附南国决计没有。还请英王明鉴。”
崔子业并没有说话。因为赵承礼之事,他根本不知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赵承礼这个使者根本没有得到朝鲜朝廷的通过,说是假冒的也不为过。只是有什么真真假假,根本分不清楚。
阿济格冷笑一声,说道“孤难道还要骗你们不成”对于夏朝的其他地方,清廷的情报能力或许有些不足,但是对于南京城之中的动静却也是相当之敏感的,朝鲜使臣出现在南京城中,这样事情想要瞒过清廷的耳目,却也是休想。
崔子业深吸一口气,将心中各种情绪都压在心底,说道“小国自知触犯上国,还请英王明示,如何才肯放过小国。”
“好。”阿济格说道“这才明智吗。本王不为己甚,只要朝鲜知错能改,自然是善莫大焉。”
听了这一句话,崔子业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不怕清廷谈条件,就怕清廷不谈条件。有条件就好。只是皆下来急转直下,让崔子业身心凉透了。就好像是赤身站在皑皑白雪之中一般。
“只是这一件事情,却不是你能谈的。”阿济格的面色微冷,好像说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一般。道“让朝鲜王来谈。”
崔子业立即说道“此事万万不可。”
崔子业一口回绝,一来如此,大损朝廷国体,当然了,这个时候了颜面上的事情,崔子业也不在乎了。但是有一件事情,崔子业担心,朝鲜王一入清军营地,就再也没有回来的一天。
古今这样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再加上清廷也不是多讲信用的人。崔子业的这个担心,决计不会为过,他压低声音,带着几分低声下气的说道“任何事情都可以谈,唯独这一件事情,决计不行。”
“是吗”阿济格听了反而笑了出来,只是他笑中带着凛然的杀意,说道“如此再好不过,你去告诉李家小儿,就说这朝鲜之地,当由孤自取之,他想逃到南汉山城,还是江华岛上,就快一点吧。否则就来不及了。”
阿济格可是跟着黄台吉来过这里一次,可谓轻车熟路。
第九十二章 朝鲜战事四
第九十二章朝鲜战事四
崔子业失魂落魄的回到汉城之中,朝鲜王早就等候消息了,见崔子业一过来,立即召见。
朝鲜王见了崔子业的脸色,就知道情况不对,立即问道“怎么样”
“臣无能。”崔子业跪在地面之上,说道“不能殿下分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