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安南那边如何处置”文安之说道“莫氏手中的煤矿,可是重中之重,难道就次让给莫氏。”

    张轩说道“自然不是,朕不是宋襄公。”

    简直是笑话,张轩又怎么会将吃到嘴里的肉给吐出来,即便是他想吐出来,莫氏也不敢要。

    “朕不过是不慕虚名而已,但凡称臣之国,朕必置使节驻其京师,保持与朝廷的联系,一旦朝廷要用的时候,各国必须出兵。”

    文安之一听,说道“陛下用汉之诸侯国之制。”

    汉朝的诸侯王还实

    权的,但是汉朝中央为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就将任命王国相的权利都受拢到了朝廷。

    与今日张轩的举动,有异曲同工之妙。想来张轩派出的使节,决计不仅仅是使节。

    具体有多少权利,就要看大夏的实力与影响了。

    张轩说道“正是。”

    “只是如此一来,愿意称臣的人国家就不多了。”文安之说道。权力之争向来残酷之极,水也不愿意为自己请一个太上皇来。

    恐怕张轩这个政策颁布开后,愿意为大夏臣属的国家,不会太多。甚至没有几个。

    张轩说道“无所谓。本来就没有指望他们。安南三家是决计要纳入朝廷势力范围,其余就随意了。不过,即便不来朝贡,但是贸易却也可以自由来往。”

    将来的事情,自然是将来来说。

    张轩只需稳住安南就行了。

    张轩确定了这一个政策之后,文安之只能去执行,他本以为愿意朝贡的国家,仅仅安南三家而已。礼部这边已经准备以黎氏对抗天朝为名,废除黎氏,分安南为二国,一土司,莫氏直接隶属于广西土司。

    这个规划,想来落实,还需要一段时间。

    安南三国被大夏力量牵制住,不得不俯首称臣,不敢明着反对。暗地里一些波折就不好说了。

    除却安南这边之我,琉球也称臣,甚至琉球尚家根本不想仅仅是称臣,而是想要献土。不在海外小岛,而当中国士大夫。

    不过,也不怪尚氏,琉球根本就是弹丸之地,恐怕连大股海盗都无法抵御,更何况日本国内的混战,其实也影响到了琉球,最少很多倭寇都有霸占琉球之意。

    至于是真倭寇,还是日本西南大名私下的行动,尚氏心中有数,自然觉得琉球岛是危难之地,再加想琉球岛上的百姓,大多是洪武年间过去的福建三十六姓。尚氏更是想将这琉球基业换一顶官帽子。

    这对谁都有好处。

    只是这样却是不行的,一来文安之虽然对北伐比较支撑,毕竟是统一天下。但是对张轩屡屡对海外动兵的架势,却有些担心。担心张轩好大喜功。

    其二,就是影响不好,琉球虽然小,不及中原一县,但还是一个国家,这边琉球说献土,但是在外人看来,未必会这样想。

    所以时机不对。只能先按住了。

    对于琉球有这样的想法,文安之还是了解的,但是看到朝鲜了,却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朝鲜居然愿意称臣,让朝廷派出使臣,

    甚至那使者言语之间的意思,似乎想从夏朝这边请兵。

    文安之顿时大吃一惊。

    作为大夏的核心层之一,即便他并不负责军事,但是一些军事计划,张轩也不会瞒着文安之的,比如朝鲜计划,与西攻计划。

    这两个计划都是纸面之上的,一来就是朝鲜那边情况不明,江南倒是一些了解朝鲜的人,都是跑海的水手。但是这些人接触到的都是底层的朝鲜百姓。与朝鲜上层无缘。

    张轩遍寻江南,倒是在江西找到一个人,那就是姜日广,他当初作为大明使者出使过朝鲜,对朝鲜士林还是很是熟悉的。

    只是张轩再三派人延请,姜日广都避而不见,一副不食夏粟的样子。即便是张轩一时间也没有办法。

    故而这一件事情就要缓一缓了。

    文安之见朝鲜使臣这边情况有些不对,觉得这朝鲜使臣的使命,恐怕不简单,立即上报张轩。

    张轩当机立断,立即推开手边的事情,令赵承礼越次觐见。赵承礼这才有机会见到了张轩。

    赵承礼立即整理衣装。沐浴更衣之后,进了紫禁城的大道之上,赵承礼看着紫禁城各个角落之中漏出的寒酸之色,心中非凡没有看轻张轩,反而高看了不少。

    南京故宫早就不成样子,罗玉龙也就翻修了前殿而已,甚至因为银子的缘故,只是弄个外表光鲜而已。

    很多破败的地方根本遮掩不住。

    在赵承礼看来,反而是加分项。在南京这数日,也没有闲着,而是在南京城中探张轩的底。在种种民间传言之中,张轩一时间成为战神级别的人物了。

    当然了南京城中有相当一大部分人都是大夏军队家属,故而他们自然说张轩好,不说张轩坏了。

    赵承礼未必全部相信,但是有一点却是相信的,那就是张轩在打仗之上,却是有一套的,但是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仅仅能打,还不是赵承礼心中明主,而今见张轩简朴如此,与北京的排场根本无法相比,北京紫禁城中,被李自成烧毁的宫殿,正在修复之中,他却知道,三大殿在天启年间重修,费银七八十万两。

    这个时候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俭乃天下诸德之首,见此赵承礼在心中为张轩加了一分,其实他内心深处一心想要解决的不是朝鲜的危机,而赵氏的危机,故而将来朝鲜北伐之战,只能胜。否则赵家满门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如何能胜,靠那些朝鲜兵,是万万不能的。




第八十九章 朝鲜战事
    第八十九章朝鲜战事

    “外臣赵承礼拜见陛下。”赵承礼在张轩身边恭恭敬敬的行礼说道。

    朝鲜号称小中华。赵承礼也很熟悉大明礼仪,而张轩现在这一套,其实就是明代礼仪,不过有所删减而已。赵承礼比张轩还熟悉。

    “使者平身,坐。”张轩很随意的说道。

    赵承礼有一种受宠若惊。其实张轩并没有给他特别的待遇,只是张轩觉得,他对朝鲜有很多话要问,自然不能让赵承礼一直站着。

    “谢陛下。”赵承礼在小太监搬过来的一个小墩子上坐下来。

    只是他相当拘谨,故而仅仅用屁股沾了一下墩子而已,这个姿势估计比站着还要难受。

    张轩也没有办法,他的注意力并不在这一点小事上,说道“使者有什么话,要对朕说吗”

    赵承礼立即起身,说道“外臣有下情上秉。”随即将朝鲜的现状,已经清廷咄咄逼人之势,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大有哭秦廷之态。

    张轩听了之后,心中感叹“莫非真是天助我也。”

    染指朝鲜他早就有了想法,此刻简直是正中下怀,对赵承礼说道“而今将近年底,想来东北隆冬之际,东虏也不会轻易动兵,待明年春暖花开之际。再做计较,你且在南京安心等候便是了。”

    张轩之所以如此,一来是因为动兵从来是一件大事。他必须先做准备。钱粮士卒都要准备。而且支援朝鲜,一定要用水师,而此刻的水师都在南方,与荷兰人战事虽然结束了,但是很多事情还在收尾之中。必须理清之后,才派兵北上。二来,很多时候,最好不要有求必应,一定要先拿捏一二。以后也好讨价还价。张轩想将朝鲜,当成东北战场的大后方,后勤总基地,朝鲜未必愿意。

    毕竟出钱出力为自己大仗,与为别人打仗是两个样子。

    赵承礼能说什么。他不敢在张轩面前多说什么。

    赵承礼走之后,张轩立即将周辅臣叫过来,将这一件事情交给他。让他联系朝鲜,安排支援朝鲜的前期安排。言下之意,就是准备安排他作为将来的援朝主将。

    周辅臣自然大喜过望。随即一边与赵承礼联系,一面将夏军水师将领一个个从南方调过来。

    只是赵家父子都低估了清廷对朝鲜的渗透。大王子虽然死了,但并不代表朝鲜之中亲清一脉就死绝了。

    就在赵承礼在南京见到张轩的时候。朝鲜的情报也来到了多尔衮手中。

    多尔衮细细读了冷笑一声,说道“如此就不要怪孤了。”

    前文说过,多尔衮在北京的局面比张轩更加困难一些,毕竟唐以来的格局就是这样,钱粮仰仗东南,劲卒出于西北。算起来清廷地方之大,远朝夏朝,但是在钱粮之上,却差了南边很多。

    张轩每钱,只需整顿税法,丈量土地,就能从地上弄出钱来。但是多尔衮却不是如此。多尔衮也整顿税法,清理前明弊政,甚至有一项创举,就是按照万历年间的赋税额,修赋役全书。将每一县的赋税都归纳整理出来。

    将很多赋税减免,或者归于正税之中,减免了征收手段。降低了收税成本。

    将明朝的税收体系来了一次大整理,虽然没有革命式的改变,但是对民生还是有些作用的。

    只是北地贫瘠并非一日,再加上北方大部分地方,都是当日作战的主战场,陕西,河南是官军与义军交战的主战场,而北直隶,山东乃是清军与明军交战的主战场。

    特别是北直隶与山东,很多地方,几乎千里无人烟。

    没有人即便是是再整理也没有是财政收入。

    多尔衮又下令大兴屯田。

    这里面又分为军屯,民屯,与垦政。

    军屯就不用说了,多尔衮将全队进行了整理,确定兵额,将大量老弱清理出军队,这样大大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而这些老弱都以军队形式就地屯田。至于民屯,都是清廷招揽流民屯田。当然官府屯田收成之后,赋税肯定要重的。

    至于垦政,就是百姓可以自由开荒,清廷给与各种支持。

    多尔衮本身对屯田并不是陌生,毕竟八旗是农兵合一的组织,多尔衮也是管理过这些事情的。

    多尔衮如此奖励生产,对北方的农业生产有极大的激励。有时候,很多时候都是相对的,北方贫瘠与南方富庶也是相对的,北方很多地方并非不能种地,而是南方粮食种植成本要胜过北方。

    北方农业生产积极性自然要被打压了。

    就如同之前北京一直吃南方的粮食,对北京本地农业就不是太在乎的。

    而今南北,关系断绝,多尔衮用尽一切手段来提升北方农业生产。如此也拉拢了不少民心,对很多百姓来说,谁让他们吃一口饭,谁就是好人,他们并不在乎头上是否有一根鞭子,只在乎能不能吃饱饭。

    只是这是缓不应急。

    一块生田变成熟田,最少需要三年,也幸好很多地方

    都是抛荒不久的。此时复耕,就立即有产出。

    但是这方面的收益也是不多的。

    所以外财就很重要了。

    清廷夹带里面虽然有不少大臣,但是真能近乎无中生有的理财之臣,却是没有了。面对财政上的缺口。多尔衮自然想起老办法,就是找一个地方抢上一把。什么地方,朝鲜就映入多尔衮眼帘。

    但是清廷已经以正统自居,很多事情,既要面子,也要里子。故而朝鲜真要是服服帖帖的话,多尔衮未必有借口下手。虽然这改变不了大局,但也让多尔衮有些头疼而已。

    还好,随即朝鲜就给了他一个大大机会。

    朝鲜人所谓北伐计划,一直在多尔衮的视线之中。而今朝鲜与夏朝联系,让多尔衮立即觉得时机成熟了,无须再忍了。

    他立即派人将阿济格给叫过来。

    阿济格一来,多尔衮就将这些情报递给阿济格。

    阿济格看了之后,眉头微微一挑,一抹喜色从阿济格眼中掠过,说道“老十,我们要动手了。”

    “正是。”多尔衮说道。

    其实他想用多铎,只是多铎英年早逝,他也没有办法,只好用阿济格,只是他也知道,阿济格并不如多铎那么老实了,也只能容他了。

    “八哥。”多尔衮说道“朝鲜之战,要速战速决,八哥这就准备吧,今冬扫平朝鲜,明春就收兵。”

    “小事一件。”阿济格根本不将朝鲜放在眼里,说道“朝鲜从来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之前还担心坚城不克,而今军中火炮多了。只需多拖几门大炮。朝鲜也坚持不了几日了。三四个月结束战斗。决计没有问题。”

    “好。”多尔衮说道“这一次,就多带年轻将领了,也让我八旗年轻一辈见见血。将来都要靠他们了。”

    阿济格说道“没有问题。你觉得什么时候出兵合适。”

    “就十日之后吧,我已经派了使者去问责了。”多尔衮说道“先礼后兵,总要有的。”十天时间间隔,根本没有让朝鲜有回复的时间,不过前后脚而已。可见多尔衮势在必得之心。

    使者什么的,不过是一个面子活而已。或者是缓兵之计。

    阿济格想了想说道“十天虽然紧了,但也无所谓。那么我就下去准备了。”阿济格也不行礼,就转身离去了。

    随着多尔衮一声令下,北京城中的一些人家,再次变得匆忙起来。毕竟而今北京是八旗最大的聚集地。



第九十章 朝鲜战事二
    第九十章朝鲜战事二

    暴风雪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在暴风雪之中,能见度很低。即便如此,远远的看过去,还有一大片黑影在雪花之中艰难前行,正是清军骑兵。

    无数清军骑兵在漫天暴雪之中,牵着马匹行走在被大雪覆盖后,又被前面的士卒踩出的道路之上,在这一片雪地之中,踩出一道乌黑的泥泞之路。而连绵不断的雪,一层层铺盖在泥泞之上,似乎想将这泥泞再次遮掩住。

    寒风有如刀剑,打在人身之上,铁甲能抵挡住刀枪,却挡不住寒风。冷意好像是一根根的冰冷的尖刺一般,刺进每一个人的身体,让人的感觉由痛苦变得麻木起来。

    渐渐的,四肢就好像不是自己的。

    阿济格骑在马上,呵了一口气,就好像是一道白虹一般,冲出半米远,才消失在空气之中。

    “到了什么地方了”阿济格问身边的人。

    一个小将说道“王爷,还几十里就要过鸭绿江了。”
1...518519520521522...6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