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可以说,每一个被称为重将的人,或者他自己在军中就是一个派系,或者他本人是这个派系的二号人物。
即便是张轩对每一个重将的调整,也要慎之又慎。
如果不是援朝之战,要动用大量水师,这一战的主将,根本轮不到他上,只要看杨绳祖在一边就看得出来。张轩对他并不是太放心的,让杨绳祖这个老将帮衬一些。
周辅臣决定谨慎一些,说道“陛下,以臣之见,而今敌情不明,再加上军中多为南兵,而今辽东天寒地冻,并不适合动兵。援朝之要,并非力退敌军,而是保全汉城。”
“陛下任臣为援朝主将,臣当先登江华岛,以江华岛为基,然后顺着汉江,逆流而上,在汉城之下立营,与汉城为犄角之势,力保汉城无忧,如果汉城不能守的话,臣必将朝鲜王带回江华岛上。”
“固守江华岛。联合朝鲜军队。与清军再战不迟。”
“而今已入正月,不过数十天,就春暖花开。到时候才是大军反击之时。”
张轩点点头,说道“这倒也稳妥。”
先在朝鲜站稳脚跟。然后将战事拖延下去,不要陷入清军的节奏之中。虽然不是什么惊艳的规划,但也中规中矩,算得上是中平之举。在张轩看来,周辅臣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不错了。
“你准备带多少去”张轩继续问道。
周辅臣沉吟一会儿,说道“臣带多少兵马,不取决于臣,而取决于海运,已经朝鲜能够供应多少。臣要挺进到汉城城下,非三万人马不可,还要足够的火炮火铳。”
“具体情况到了朝鲜之后,看朝鲜能够供应多少人马。”
张轩点点头说道“这三万人马,我会抽调江北大营的人马,决计是精锐。水师之中,由你调配。这些人马都是我朝骨血,汉城能救则救,不能救则据江华岛,重立朝鲜之君,带春暖花开之后,朝廷再大举进军不迟。”
周辅臣说道“臣明白。”
张轩又对杨绳祖说道“杨将军,你是军中老将了,辅臣年纪轻,还请多帮衬一些。只要此战功成,将来朕自然让你独领一军。”
“谢陛下。”杨绳祖说道。
张轩说道“还有一事,北方多马,杨将军可以带些人过去,在朝鲜组建一支马军。以备将来之用。”
一提马军,杨绳祖情绪微微亢奋起来了,他这一辈子几乎都在马上。而今能重回骑马之中,自然是兴奋之极,说道“臣遵旨。”
张轩想了想说道“今日是正旦,朝鲜恐怕支撑不了太久,你们日之内,必须出发。快些下去准备吧。”
“是。”周辅臣与杨绳祖齐声说道。随即行礼,缓缓的退了回去了。
张轩还是觉得不保险,对张质说道“立即派出一名使者,去汉城。告诉朝鲜王,让他坚守汉城,大军不日即至。”
张质说道“是。”但是心中暗道“这样的人,必须智勇双全,一时间哪里找啊”用能力穿过清军的封锁,进入汉城之中,是勇。而又能说服朝鲜王,令朝鲜上下坚定守城之心,却是智。有这样的人才,早就身登高位了。谁愿意去汉城这样生死难知的地方了。
张质随即告退,他回去不仅仅是处理这一件事情,还要处理出兵的后勤事务。这几年,也说不上什么封印不封印,休假不休假了。
第九十八章 出兵准备
第九十八章出兵准备
张质出来的时候,筵席还没有散。张质可不管别的什么,直接将六部大大小小的官吏给叫了回去。一时间这筵席散了大半,而消息也都传开了。清攻朝鲜,朝廷决议援朝。
一时间沸沸扬扬说什么的都有。
张质首先要解决的事情,就是出使汉城的人选,他想了想,直接向下面传话。让下面有意于此的主动请缨。
概因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但是敢孤身去危城之中,这样人首先要有胆气,如果连主动请缨的勇气都没有,这样的人即便过来,又有什么用处,难不成一旦被清军俘获之后,跪地求饶。丧大夏国威。
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个消息很快就有了回应。
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听了这个消息,当夜就来求见张质。
张质看着这年轻人,问身边的人说道“他是”
“学生周昌,荆门人。”这个年轻人拱手说道。
张质看着身边人,这个人立即低声在张质的耳边说道“此人乃是荆门县衙的小吏,因陛下到西京衙门缺人,故而从荆门抽调到了吏部。父亲死于闯王下湖广的战事之中。家中唯有老母在。年有二十。”
张质说道“你家中有老母,为何还要去汉城不知道此去很可能回不来了吗”
周昌说道“忠孝不能两全。卑职小吏出身,如果没有今日的机会,恐怕一辈子只能带一个七品衔。连在大人面前称一句下官的资格都没有。卑职不甘心如此。”
张质说道“好,就你了。你现在是礼部主事,六品。不过这官是假的。只要你能平安的回来,这六品官,我给你坐实。你如果回不来,自然有五品荫封,你家中老母,我也一并照顾,养老送终。”
周昌说道“卑职谢大人。军情紧急。臣这就去朝鲜。”
张质点头,让下面安排船只,周昌还有时间回一趟家。
张质对身边的人,说道“此人也算是一个人才,为何我却不知道”
周昌虽然是小吏,但是在张质面前侃侃而谈,毫不怯场。在张质看来,也算不凡。
“大人,这周昌仅仅是一小吏而已。”身后的官员低声说道。
张质眼睛之中微微发冷,心中暗道“陛下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小吏之中也是有人才的。”
张轩与张质也谈过,打通小吏升官的渠道。也是黄宗羲
策论之中,所谈道的杂途进取策略之一。但是张质却有一些犹豫,一来不知道如何设计胥吏升官的渠道,并保证实行下去。在明朝其实小吏有成为官员的途径,就好像是国子监监生能够做官一样,只是到后来都形同虚设了。只剩下科举一途。这都要考虑的。
二来,就是张质作为进士出身,他对胥吏的印象并不是太好的。
今日见了周昌,他心中暗叹,莫非是自己先存了偏见。
出兵诸多事务最忙的并不是张质,而是张轩。
首先张轩召见了冼子靖。询问冼子靖铸币厂的产量。
这半年来,冼子靖已经建造出一整套水力铸币器械。借助水流之力,效率大大增加,水锤的力量加强之后。所铸造出来的银币在美观之上,更胜一层楼。似乎比铜钱上面的图案还精致一些。
张轩拿着手中的新币,轻轻的摩挲,问道“而今产量如何”
冼子靖说道“已经将户部所有的存银都打造成银币,今日秋税方入库。就等地方上的银子到了。”
秋税在秋后就开始征收,但是很少有在一个月之内,就能征收好的,一般要拖几个月。在第二年,开春之前为截止。故而这一段时间,正是地方上就赋税上缴的高峰。
冼子靖已经在等地方上缴税银了。
张轩在江南已经丈量土地地方按照一条鞭法旧例来办,而对湖广一带赋税,却要实务缴纳,也就是要粮食。不要银子,故而流到冼子靖手中的银子,就更加少了。
按理来说,从货币赋税倒退到了实物赋税,是一种倒退。但是张轩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数十万大军要吃饭,还有一些劳役,官府也要支付口粮,如是等等,朝廷所需的粮食缺口太大了。
如果全部征银,那么朝廷还要拿银子买粮。其中多一流程,就多一些弊端。而且粮食关系国家安全,朝廷即便不能全面掌控也要掌控相当一部分,于是就形成了江浙折银,湖广折粮的局面。
张轩还规划沿着长江,建立起几个大粮仓,方便调动粮食,支援军需。不过而今却还没有这个必要,盖因朝廷的开支浩大,很多地方都弄得紧巴巴的,粮食一到手都拔出去了,根本没有多少存粮。
也是张质运筹得力,忙得脚不点地,才没有让财政上的危机蔓延到其他方面来,这也是张质反对张轩动兵的主要原因。
如武兴四年大战,绝非一两年之间,就能恢复元气的。
张轩细细算了算过手的银两,大抵不过
四五百万两之间,也就所钱息不过几十万两上下,而且不是一时间能够取用的。这根本不行。
张轩想了想,说道“如果朕给弄更多的银子,每月能铸造出多少银币”
冼子靖说道“三百万枚,这已经是最多了。三班劳役昼夜不停,而且也要水流充足。不可持久。”
张轩说道“也就是说算上耗损,一年最多铸造三千万银币”
冼子靖沉吟一会儿,说道“或许多一点,或许少一点,臣第一次做这一件事情,不敢保证。”
“不够。”张轩说道“你立即回去扩建。年产三千万枚远远不够。”
“陛下。”冼子靖悄声问道“要多少”
张轩说道“越多越好。”
冼子靖只有服从的份,说道“是。”
张轩随即将姚启圣叫过来,说道“天下所有赋税,当纳银者,从今日起,全部只收银币。户部当在各府,各海关设立衙门,专司银两兑换银币之事。”
姚启圣说道“臣正有此意。只是恐怕如此,不足以解朝廷今日之困,陛下何不下令天下禁用银两”
张轩想了想,说道“不可操之过急。不过也当下禁令,三年之后,天下禁用银两,银锭,乃至于异国银币。小者用铜钱,大而用银币。”
“是。”姚启圣说道“只是兑换之事,令各地衙门行之即可,陛下何必另设衙门”
张轩说道“朕有用。”
张轩用意是什么是银行。
很多事情,立法是好的,但是在细节之上,就有问题了。就朱元璋的赋税制度之中,什么是最大的弊端,是转运。朱元璋不信任官府,让百姓直接将赋税转运到需要的地方。
但是古代运输环境与现在没有办法比,千里迢迢运过去,耗费之大,还在赋税本身之上。清廷也看出了这个问题。清廷对这个改革是,废除了民解民运的规矩,而是变成民解官运。
张轩对此却有心的想法。
朱元璋担心的不是没有道理,官府的德行是什么样子,张轩也见识过了。凡是官府多插一道手,其中的情弊就加一层。官府解运,虽然减轻了弊端,但是百姓也要大出一笔血来天官府的窟窿。
故而官府堂而皇之的收一项杂税,叫做脚钱。就是运输费。这也是官府上下其手所在,脚钱之多少,全在一张嘴,上官说多少就多少,哪怕是一步路,你要是不交钱,就是不行。
第九十九章 再议铸钱
第九十九章 再议铸钱
张轩在让户部在各处设点,就是想将转运的这个责任从地方官府之中剥夺出来。
将来户部这个点,就可以演变成户部的下级部门,官府收了税直接交到这里就行了。户部直接派军队转运赋税。甚至张轩也想将这一点扩充更大一点。将这分支将来充足税务总局,将所有关于税务的事情,一古脑给这个部分。
这只是张轩的一个想法。
张轩更想的是将这一个个银币与银两的兑换点,转化为银行,先进行兑换,在银两兑换完之后,再做异地汇总。先是官府的异地汇总,也就是银两上缴京城的事务,然后再将业务开放到民间。
至于储蓄,放贷等业务,一步步来,甚至将来这银行是怎么归属,是归属于户部,还是大内等等问题,张轩都还没有思考清楚。但这并不妨碍他先下一闲子。
其实天下禁用银两,对铸币大有好处。只是张轩也清楚的很,这样做的话,对民间损害太大。
大夏的经济体量有大,市面之上流通了多少银两,张轩手中茫然无措,根本不知道,也没有什么经济数据统计,甚至张轩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统计,才能算出来大夏银两流通数量。
让张轩的本意,他宁可潜移默化,让银币在市面上作为主流之后,才下这样带着强制兑换的命令。
不要看一月三百万枚的铸造量,看上去很多,但是即便是南京市面之上,流通的主流还是银两,大量银币虽然都分发到了士卒,官员的手上。
但是想代替银两成为主流货币,还欠了一些火候。
张轩心中暗道“做的太急,恐怕要出问题的。”
“陛下,有一个问题不知道陛下考虑过没有”姚启圣说道“前明铸铜钱不多,民间私钱流通不少。”
张轩说道“你是说私铸吗朕的银币不怕私铸。”
在铸造银币的时候,张轩就让冼子靖做了很多手脚,不说上面花纹,单单是银币的质地就不是寻常匠人能弄出来的,是在水锤下面砸出来的。
“臣说的不是银币,而是铜钱。私铸铜钱不少,但在数量之上,却也无法与前宋相比。这也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民间多用散碎银子,代替了铜钱的位置。而今陛下要将所有银子兑换成银币,那么民间铜钱用度就要短缺了。”
张轩说道“我们还要铸铜钱”
张轩一时间总觉得脑大,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天下之事都相互关联,你觉得解决
一件事情,就有下一件事情冒出来,有时候你觉得在解决一问题,其实也是在制造也个问题。
而世上,除却死人。恐怕没有不遇见事情,有些事情是别人强加的,有些事情是自己找的。
“以臣之见,一是铸税零钱,铸半两钱,或者更小一点的。要么就加铸铜钱。”姚启圣说道。
所谓之半两钱,其实就是重量半两的银币。
张轩所铸的银币,虽然并非纯银,但是在重量之上,还是一两重,抵一两银子。而半两钱,顾名思义就是重量要半两的银币,这个称呼也算是源远流长了,秦代的货币就是半两。
“双管齐下吧。”张轩说道“只是而今国用紧张,银币就少铸币。只是铸铜钱,却要事先准备起来,先打听一下海外的铜料价格。预备着吧。”
中国向来缺铜。可能是中国古代早就已经铜给开采完了。一想起铸铜钱,张轩瞬间想到了从海外采买。还有一处就是云南了。
云南向来产铜,在清代的铜钱所用的铜,都是从云南所出的。云南之事,张轩准备交给李定国去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