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事当与群臣商议。”
说实话,在这种制度建设之上,张轩不敢独断专行,在行军打仗之上,他敢圣心独断,是因为张轩打了多年的仗,在这些事情上他有信心,但是对于这种制度建设之中,他虽然不能说不懂。但是不敢自信,自己所思所想,没有缺憾。
张质说道“臣这就明发诏书,令京中三品官以上,上书言此事。”
张轩当时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这一分明发上喻,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姚启圣的反应,顿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张质身为内阁首辅,身兼吏部尚书,事务其实也不少。这一两年多,张质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调换地方官员,夏朝行政队伍之中,有太多的降官了,这些前明降官倒不是不能信重,但是张轩却不想他们盘踞在一起。
有些人才调入中枢,有些实在无能之辈,就要刷下来。
清理官员队伍,然后从军中退伍将官,各地小吏,或者从龙有功,得张轩中旨的官员。他能调和各方势力,在张轩进行这么多事情改革之中,大夏朝廷上下并没有遇见什么波折,可见张质还是有功的。
只是这些事情虽然不少,但是比起户部来就小小巫见大巫了。
而且说起来,吏部对于很三品官以上官员任免,也没有太多的权力,都是在张轩御前商议。当然张轩除却方面大员,如一省之巡抚,一地之总兵,一个衙门的主官,这样的大员之外,只要张质所言没有什么大纰漏,一概批准。
所以,即便他卸任吏部尚书之后,他对朝廷重大人员的调动,还是有发言权的,而且他在资历比姚启圣厚实多了,他即便是卸任吏部,也敢肯定吏部一定在他的人手中掌控。
但是户部就不一样了。
户部牵扯利益之大,各种事务之繁杂,很多事情都必须姚启圣亲自去协调,毕竟户部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着银子。姚启圣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一旦卸任户部尚书之后,这些权力就离姚启圣而去。
最最重要的是一件事情,就是张质有后手,可以代替他掌控吏部。
但是姚启圣根基浅薄,难以找到一个与他同心,并能代替他坐镇户部,又能得到朝廷百官的认可的官员。
也就是说张质的卸任吏部,权力还他手中,姚启圣卸任户部,户部的权力恐怕有相当一部分到了户部尚书手中。即便姚启圣担任内阁大学士,统领户部。但是这个新任户部尚书如果得到了内阁其他人的支持,姚启圣未必能事事如愿。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昭武二年春二
第一百二十三章昭武二年春二
张轩弄明白这里面的算计,不由的一阵头疼。
军队之中,各路派系林立,不过张轩的嫡系居多,能够掌控局面,换句话说,也是外系将领的存在,让张轩的嫡系将领保持相对团结。而眼前姚启圣,与张质两人都是张轩的嫡系。
在权力诱惑之下,就已经开始暗中争斗了。
让他不知道该做些是好
阻止是无法阻止的。
张质所做所为,或许是有私心的,但是也是因为张轩这一段时间做得有些太过了。让户部职权膨胀,几乎天下税收都入户部。已经影响到了朝中权力平衡,就如同北宋前期。
当时朝廷岁入都入三司,所以丞相与三司使之间,就矛盾重重。
毕竟作为是首辅大员,文官第一人,在财政事务之上,没有发言权,这是张质万万不能容忍。用现代的话,就是这工作还怎么展开啊
但是姚启圣,他作为户部尚书,他不能不为本部门争夺利益,总不能天上掉馅饼却不要吧。只要张轩给户部加担子,他就敢吃下来,越吃越大,就成了而今的样子。
而户部要做这么多事情,不能不揽权。如果没有铁腕的话,张轩分派下来的事情,怎么能执行下去
谁也不肯退步,就成为而今的摸样。
张轩一时间也找不到切入点,只能先放放看看姚启圣是怎么应对。
不过一日,姚启圣就来见张轩了。
“先前首辅所言极是。”姚启圣说道“户部事务繁忙与大学士之职不能兼顾。自然要分开,只是有一件事情,也是当务之急。就是户部权大。已经影响朝中平衡。天下诸般税入,皆入户部,户口之藉,转运调用,朝廷开支,预算决算,如此等等,户部当天下之半,实在非其所宜。”
张轩说道“此事,姚卿有什么想法”
在明代的时候,户部虽然是赋税所在,但是并非所有财政收入都是入户部的。就好像运河上好几个关卡,是隶属工部的。还有各地一些赃款罚银,是走刑部的,兵部还有马政收入,等等。
所以说,财政大头是在户部,但户部不能尽揽天下之财。
只是张轩觉得这样不对,他有意将各部收入,全部挂在户部之下,而各部的办公开支,全部由户部拨款。再加上为了支付前线开支的种种改革,就造成了而今,户部独大于六部的局面。
姚
启圣说道“臣请分拆六部。六部自周以来,传承已久。然而如今事务繁多,非六部可以容纳,故以臣之见,莫不在内阁设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总理各部事务。首辅总览朝政。”
“各部分拆,有事则设,无事则废。理清上下。庶可无患。”
张轩一听,不得不承认,他选出来的大臣,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看看姚启圣这拆招。
张质是想让去除姚启圣户部尚书一职。但是姚启圣转手,将户部尚书这个官职,变成了历史。
张轩想来,即便是张质听了这个建议,也不会拒绝的。
就如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般。内阁下属的各部门越多,则各部的权力也就越少,内阁的权力也就越大。如此一来,内阁诸位阁老,才能坐稳群相之位。而且这也暗合张轩之意。
张轩早就想将各部拆分了。
这也是而今朝廷事务越来越多的现实需求。
甚至张轩也怀疑,姚启圣会不会是与自己商议的时候,揣摩透自己的意思。
这样的情况之下,最大的好处,就是姚启圣的属下,可以担任户部拆分出来的各部尚书了。
如果户部尚书的话,那么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不够格。但是从户部拆分出来的小部,这些人却是最好的人选,毕竟他们之前的工作就是户部之中一摊子事。
不过是加户部尚书衔,或者是户部侍郎的名义做而已。
或许拆分出来的各部,未必能全部保住位置,但是大部分都能掌控在姚启圣一派的人手之中。
张轩心中微微一叹,一时间有了一种紧迫之感。暗道“督察院,也要快些建了。”
夏朝几乎是继承了大明朝的所有体制,但是有一部分体制,被张轩有意搁置,就是言官体系。
张轩从来不觉得这些言官有什么用处,他大权在握,也用不着这些言官,故而大夏虽然有督察院,却是一个清水衙门,没有几个人。甚至很多言官连上朝的名义都没有。
纯粹是张轩没有细细想过用什么样的监察体系,来代替言官而已。
而今,张轩见识了张质与姚启圣之间,小小的交锋,忽然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了。而今张轩军权在握,自然不担心失去控制,后世之君会该怎么办
“将你的意思,写出章程,让群臣商议吧。”张轩说道。
“是。
”姚启圣说道。
随着姚启圣的发声。一时间各位大臣纷纷上书,就本朝官制改革发表意见。
一时间张轩受到这样的奏疏,有数百分之多。
张轩一时间也没有心思关心别的了。他连连下令,首先枢密院体系,不在讨论之列。稳定了枢密院体系,后面的变动,就影响不了前线的战事。第二是户部各司划分条例先行给出。安户部之心,让他们不被外部影响,好生办差。
稳定军方,与丈量土地,整理税基的大事之外。
张轩屡次在大殿召见大臣,内阁,枢密院,还有上书之人中,张轩觉得有见地的人。讨论官制。
而这个官制本身,也不是仅仅是官制。还有朝廷之中各种大事的处理流程。以及内阁的权力边界等等。
这种事情最耗精神,张轩每日都接见大臣,即便是有一言之善,都与之促膝长谈。但是往来这些人都是当时一等一的聪明人,从各个角度,都是言之成礼的。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却有很多抵牾之处。、
张轩每天细细揣摩,分辨他们的公心私心,是有意,是无意,还有哪些可以为朝廷所用,哪些不可。不知道不觉之间,每日早上起床,枕头之上都掉落了不少头发。
这一番大讨论之下,张轩倒是有很多收获,对朝廷体制的改革,也有一番想法。不过最重要的影响,还是张轩对而今很多思潮都有了一些了解。下面的人都对设立丞相,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的。
有很多人都希望张轩,能亲理万几,不假手于人。乾纲独断。
甚至有些大臣对内阁即将权力大增的现实,比张轩自己还担心,为张轩进言,对限制内阁权力有了很多提议。
总体上来说,这个时代,满朝文武所希望的,就是明君。而且不是什么民主,即便是说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黄宗羲,也希望张轩为一个圣明君主,为张轩设计种种制度,放权内阁的同时,也让内阁不能妨碍到君权。
张轩心中一点幻想也磨灭了。什么民主思想,在这个时代根本不适用,就是给自己找麻烦而已。
在这些人议论之中,张轩总体上勾勒出将来大夏体制了,建立起完善的体制。凡是有条可依,有例可寻的事务,都是常务,属于内阁权力范围,而无条可依,或者有内阁大臣以为条例有缪误,需要更改的事情,属于皇帝的事情。
这就要召开御前会议,有关大臣与内阁大臣一起商议,做出裁定,也是以后此类事务的处理流程。
第一百二十四章 吴三桂的异动
第一百二十四章吴三桂的异动
不过,这一切,首先要一部现实可行的法典,规范行政,刑法,民法,商法。乃至于皇室法律。
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张轩心中仅仅有一个框架而已,想让这个框架变成成法,还需要好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只是很快张轩只能暂时将这一件事情的压制下去了。因为四川有了动静。
“陛下。”郑廉说道“四川急报。清廷使者督促吴三桂出兵进犯,吴三桂犹豫数日,已经开始聚集兵力,只是侵犯何处尚且不知道。”
郑廉而今是通政司主管,一方面所有进宫的奏疏都要从郑廉这个过一遍。另外他还肩负住大夏外部的情报汇总。张轩在各方都派出几个主管各地情报。只需将情报传递过来就行。
以这个时代的速度,千里迢迢的想要有什么主动的动作,也是很难。
故而郑廉也不过是一个接受消息的人,并不是所有的情报主管。
张轩猛地从各种权利义务制衡效率。等思考之中挣脱出来,对左右说道“前番,滇王所上奏疏在什么地方,给朕找不出来。”
立即有好几个太监,在一排排书架之中寻找,在云南的条目下面,将李定国最近的奏疏拿了过来。
张轩接过,匆匆少了一遍。闭上眼睛默默的沉思。
对这奏疏,张轩看了不止一遍。
张轩这御书房是他处置政务的地方。虽然空间不小,但是他每天批阅的奏疏,数以百计,这还是内阁为张轩筛选过一遍的结果。如果所有的奏疏都留在这里,这三进五间的老房子,可是存不了这么多的奏疏,唯有张轩觉得重要,认为以后还会看的奏疏,才会留副本在此。
这奏疏张轩早就看过了。
其中李定国不耐其烦的将云贵总督府的情况一一交代一番,其中兵力,粮草,将领,物资储备,各土司的状况,特别还交代了永历可能的踪迹。似乎在南边与那氏土司联姻,占据了两三县之地,打起了大明的招牌。
李定国还请旨要不要进剿。
最后,李定国没有做出任何谈判,对张轩想知道,是否攻川决策上,恭听圣裁。
李定国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张轩却从这书中的字里行间找到了其中态度,分明是八个字“或可一战,时机未到。”
于是张轩就将攻四川的想法按捺下去了。
却不想张轩没有
西征之意,吴三桂却不安于位了。
张轩冷哼一声,说道“传枢密府诸位进宫。将内阁诸位一并请来吧。”
“是。”李辅国说道。
随即下去传令了。
就在张轩商议如何应对四川的变故,如果吴三桂进犯,该如何应对,还要如何对待与吴三桂私下的交易,等等问题的时候。
成都,蜀王宫之中。而今的蜀王宫已经是平西王府了。一面等人高的西洋镜,将吴三桂整个人反射其中。
吴三桂也在整理衣甲。只见镜中有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浑身披甲,一只手环抱头盔,头盔上的红缨,长长的跳起,不住的跳跃,就好像是一把火焰一般。
而今的吴三桂正值盛年。是一个枭雄最好的年纪。
这一次清廷对吴三桂,可以说是软硬兼施了。
软的不是别的,就是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招为驸马。与皇室联姻。硬得就是如果他不肯出战的话,那么清军将派甘陕绿营兵南下,到时候四川就不容吴三桂做主了。
吴三桂也是想了很长时间。
最后决定明征贵州,实平川南。
之所以如此做,吴三桂是一个聪明人,他更知道,无论是多尔衮,还是张轩都是聪明人,对于聪明人来说,很多事情都不用明说,吴三桂很明白,多尔衮是决计不会信任他的。他也不可能投靠南朝,在两国之间骑墙是他最好的结局。
而且吴三桂与东虏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故而对东虏的情况最清楚不过了。他能看得到东虏的虚弱,而今的情况,对他再好不过了,东虏对南朝略处下风,他的位置就很重要了。
东虏不会轻易对付他。他也不想将南朝得罪狠了,否则南朝不先攻北方,先打他,他未必能承受的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