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档少年时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邓丁
张妈虽然在收拾碗筷,但她做事麻溜,眼睛很尖,一直注意着门口进出的客人,她看到儿子带了一个漂亮女孩进来,愣了一下神才走过去,目光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初见,问儿子:“下课了呀,这个是……”
张云起道:“我班上的同学,刚好一起放学,我请她来家里吃饭。”
或许是女孩子特有的第六感,初见总觉得云起妈妈看她的眼神怪怪的,她不禁有些小紧张,抿嘴小声说:“阿姨您好,我是云起的同学,我叫初见。”
“你好你好。”
张妈立马就热情起来。
这女孩长得顶好看,身上带着一股书卷味儿,就像她们老家将军岭上积雪融化的山泉水,干净清澈的透亮,她就觉得应当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只是眼下店子里的生意太好,张妈顾管不过来,也没时间做饭,她不免有些歉意:“闺女,阿姨现在忙,要不,你跟云起先坐一会儿说说话,我忙完这段就给你们做饭。”
初见连忙说:“阿姨您忙,没事。”
张妈笑呵呵地说好,才继续去餐厅里忙起了生意,张云起对初见说道:“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的吃,饿了吧要不你先吃一碗鱼粉刚好你也没吃过,尝一下味道。”
“不要了,还是等下一起吃吧,现在没什么事,我给你妈妈打下手。”初见抿着嘴,目光在餐厅里扫了一眼,然后把书包放在椅子上,从厨房的柜台上找到了一条抹布,勤快地收拾起了碗筷和抹桌子。
张云起看到这一幕有点乐。
请人吃饭饭没吃上,回头让人成了学生工,搞得自己跟恶霸黄世仁似的。
张云起也跑到餐厅里招呼客人,端粉收钱,给大哥张云峰打下手,配料捞粉,干些打杂的活儿。
在这期间,张妈看到初见在帮忙收拾碗筷,说了好几次,不让初见做,初见却很落落大方说:“没事的,阿姨,我以前有在餐馆里打过零工,这些事情能做的。”
张妈就不再说什么了。
只是收粉钱的时候,她嘴上挂满了笑。
事实证明,在校庆那天早上,张云起给食堂管理处副主任黄小明的那七百块钱很值,吃栖凤渡鱼粉的当儿,不少学生都围在那堵照片墙下围观,议论纷纷。
有还没吃粉的男生看到这照片就对旁边的同学说:“这老板这么牛,给咱们学校那么多名人做过鱼粉,手艺肯定相当棒。”
也有正在吃鱼粉的学生对旁边同学说:“我没骗你吧,这栖凤渡鱼粉的味道是真的正宗,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学校出去的名人吃他的粉。”
张云起听着这些话,真想感谢这伙移动小广告牌,他知道要不了多久,很多学生就会知道市一中旁边有家鱼粉店的老板,给学校出去的那些大人物做过早餐,味道很正宗,这样的口碑会一传十十传百,鱼粉店的生意就会慢慢的越来越好,直至饱和。
当然,这些玩意儿都是简单的营销,后世烂大街的玩意儿,生意能这么红火,最核心的还是栖凤渡鱼粉的口味过得硬,霸得蛮,重辣重鲜,对江川人的胃口,后世江川市十家粉店八家卖栖凤渡
第四十一章 二八(求订阅)
余林打电话过来,是请张云起吃饭。
张云起就顺带柯尼卡hexar照相机带过去还给了余林,这玩意儿很贵,至于余林请他吃饭,只不过是绷不住了,早个把月前商量着说要合伙搞贸易公司,至今两人连最基本的出资配比和股份都没扯拢,这还开个锤子开。
喝酒的时候,两人扯了很久的淡,话题最后回到了掌中王掌上机上。
余林表示江川市的掌上机市场差不多快饱和了,因为今年市面上也涌现了很多其他牌子的掌上机,虽然价格都比掌中王贵点,但还是分走了不少份额,他也就是还有周边两个市的渠道能继续高效的铺货,不过如果合伙开贸易公司,单单靠这款掌中王是不行的,没有竞争力,赚不了大钱。
张云起想了一下,抛了一个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价值的商机:“其实除了掌上机,咱们还有贩卖其他电子产品,像单放机、红白机、cd机、电子表都能搞到手。”
余林立马问:“这些你都能搞到低价的”
张云起点头。
其实这些山寨玩意儿深圳华强北满大街都是,牌子杂,更新换代快,缺乏竞争力,只能做一锤子买卖,他并不打算做这个,他也还有更好的项目要做,但现在开公司的事儿还没个说法,自然不能透露给余林。
张云起端着一杯酒道:“老余,要不说说看,这个贸易公司的事儿打算怎么搞”
余林没有急着说话,他喝了一杯酒,话题却仍然转回到电子产品上,他笑道:“小张,你说的这些货,是从南边沿海地区拿来的吧”
张云起一怔,随后点头:“是的。”
然后余林就明显地愣住了。
他的这个表情摆明了告诉张云起,我只是察觉到了你的货是从沿海一带来的,我只是在试探你,你他妈平时这么聪明的一个人,怎么就直接认了呢。
毕竟,货源是张云起和他合伙开公司最大的依仗,没有这个依仗,张云起在他面前的优势并不大。但是张云起可不这么想,他无所谓,余林知道货源又如何瞒得了余林一时,难道还能瞒一辈子
要知道,九零年代初是外贸投机倒把的鼎盛时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牟其中的罐头换飞机,这个草莽时期的中国商界教父,在91年利用时间差以价值4亿的500车日用消费品换4架飞机,倒手赚了一个亿。
这个空手套白狼的商业奇迹,注定前无古人后也不会再有来者。那个时候苏维埃刚刚解体,中俄经济贸易也才全面恢复,海外淘金热骤然兴起,因为俄罗斯的轻工业不是很发达,很多生活用品都比较紧缺,这才有了以牟其中为代表的大批中国商人涌入俄罗斯淘金。
张云起记得以前他看过一部电影,《莫斯科行动》,由真实案件“中俄列车大劫案”改编,夏雨主演,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个外贸投机倒把的疯狂时代。
中国一件70元的皮衣,运到俄罗斯就能净赚三四百元,火车开入俄罗斯境内后,每到一个站点,倒爷们就扒着车窗,向在站台附近等候的当地商人兜售货物,回头火车还没到终点站,货物就已经卖的七七八八。
同样的,九零年代也是内贸投机倒把的落日余晖,随着国人经济水平的日渐提升,体外价格机制的逐渐发育、壮大,信息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和发达,像七零八零年代的那种南货北运和利用计划经济价格双轨制大发横财的倒爷们,已经失去了信息和体制内价格的优势,在九零年代中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张云起贩卖掌上机,其实就是这个路数,简单的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来攥取差价。
每次王贵兵把货从深圳带到江川市后,都会把托运单撕掉,余林不知道货从哪里来,他很聪明,也从来不去问,但他是个商人,在这个年代混的也还算成功,他有商人对财富和商机应有的嗅觉,所以他发现了廉价掌上机货源来自于南方沿海一带,张云起不意外。
尽管九零年代初是个消息闭塞,思维更闭塞的时代,但是毕竟邓公南巡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去年10月份的十四大报告,正式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第二次改革开放正当热浪如潮,越来越多的草莽前赴后继奔向南边的那个小渔村,缔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也越来越多有眼光的人知道那里遍地黄金,那里有数不清的财富商机。
余林显然是一个有眼光的商人。
他以前的货都是
致读者的一封信
明天,是的,明天。
我要背起行囊重新出发,去外地租房子找工作。
生活不容易,生活不是小说。
本来在正月十五前家公司倒闭我自动失业后,就应该出去找工作的,但是为了这本书能够平稳的上架,我在家里多呆了一个月。
现在上架了。
订阅成绩,只能用凄惨来形容。
没有办法。
不怪别人,怪我自己。
更新慢,手残,写的也不是很好。
其实,最近很多书友劝我全职,安心码字,我都没有同意。这是因为我已经不再年轻。
因为早在五六年前,我大学刚毕业,那时候我的书被创世看中买断,于是我犯下了这二十九年来比较严重的一个错误。
全职。
我以为我能在网文界出人头地,于是大学一毕业工作没找直接租房子全职写作,这一写,就是两年,我天天待在房子里码字码字码字,书没火,成绩越来越差,口语能力还不断退化、不会社交、朋友圈越来越少,身体不好,腰椎痛,活的非常压抑。
两年后,小说完结了。
我又把开的新书投买断,没过,于是选择了分成,成绩惨不忍睹,惨到一千个收藏都没有,而当时我身上的钱都差不多全花光了,坚持不下去了,只能选择了把书太监掉。
至今我还记得那天晚上的心情,彻夜难眠。
没钱,房租钱欠着老板的,买断过不了,继续分成熬不下去,去找工作的话,可是我已经从大学毕业开始全职了两年,连怎么面试都不知道怎么面试,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我的路在哪里,绝望到崩溃!
那天晚上,我在书友群和书友聊过我当时的艰难处境,那个时候跟过来的元老书友现在还偶尔在书友群里提起当时我的情况,惨到什么地步呢买米的钱都没有,后面一个元老书友给我邮寄一袋大米和一箱芒果。这个书友的名字叫做行四方,至今还在书友群里。
不相信的,可以进书友群问一下。
后面无路可走,我只能暂时放下了写书的想法,鼓起勇气像盲人摸象一样在网上找工作,最后找了个编辑的工作,底薪两千五,连个菜鸟都不如,和毕业生一样做最底层的工作,什么都不懂,
第四十二章 你不要搞我
这事儿张云起一点也不意外。
虽然他和小武只有两面之缘,第一次是在王贵兵家里,第二次是修理初大鹏,但他对这个才满二十岁的小年轻印象深刻,性格比较内向,不大爱说话,很讲义气,脾气火爆,有股狠劲,至于打架,这玩意儿对他来说,就像吃饭吃到沙子一样习以为常。
通过电话,张云起从王贵兵的语气里面感觉到这事闹得挺大的,于是问他怎么回事,王贵兵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原来,小武家住在龙门街,家里老娘摆了个烧烤摊,就在今天傍晚,有个酒喝多了的客人因为嫌他老娘烤东西太慢,叨逼了几句不大好听的话,刚好小武在,脾气火爆的他直接让客人滚犊子,但那个客人喝了酒也是老子要日天的主儿,两人争执了几句就上了手,最后小武啥事儿没有,那个客人脑袋被开了瓢,浑身是伤,躺着进的医院。
当时有人报了警,小武跑了路。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能祈求那个客人伤的轻一点,但是无论怎么样,到了这个地步,小武已经涉嫌故意伤人罪,牢狱之灾避免不了,警察应该正在逮他。
王贵兵说完之后,张云起沉默了很久,他突然想起了在监狱里的父亲,问道:“小武打算去自首吗”
王贵兵道:“他不想。”
张云起点头:“你先帮我拿三千块钱给他。”
王贵兵说好。
挂了电话,张云起又给大姐张秋兰打了一个电话,谈俄罗斯方块掌上机的事儿。
现在大姐张秋兰手头上有三十多家便利店在替他卖掌上机,但是生意越来越差,有时候一天才卖十来台掌上机,这个苍蝇大的市场已经饱和了,差不多凉了。
张云起就让张秋兰去找那些零售商把剩余的货款全部结清,将这门生意停掉。
张秋兰却还有点舍不得,毕竟她靠这门生意赚了一两万块钱,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但如果把这门生意停了,那就意味着她又要回到从前那种家庭主妇的日子,但是现在她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她了,天天伺候一大家子吃喝拉撒,对她来说毫无人生的追求。
张云起懂大姐的心思,笑着说:“这种食之无味的鸡肋有什么好可惜的,把把这门生意停了,过几天我要南下一趟,换门有前途的买卖做。”
张秋兰听弟弟这么一说,心里就安稳一点,只是她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把这门生意停了,帮她送货的蒋凤怎么办
假如是一个普通的员工,直接辞退就得了,但偏偏这个蒋凤的女儿跟自己弟弟关系好像不一般,她不得不郑重一点,问道:“把生意停了,那帮忙送货的蒋凤怎么办”
张云起想了想,说道:“这样吧,这周五家里摆酒席,你找机会把蒋凤推荐给我妈,让蒋凤去栖凤渡鱼粉店帮忙做事,她一个哑巴招待不了客人,但可以做些简单的杂活,分担点老妈的压力。”
张秋兰愣了一下。
现在她看待问题的角度已经越来越深。
弟弟要把蒋凤安排到家里的粉店做事,她就想到了蒋凤的工资问题,如果还按照300一个月的话,那肯定是不合适的,以后粉店做大了,招其他普通员工标准不好定,工资给低了,其他员工知道就有意见,但都按照蒋凤这么高的标准给,粉店承担不起。
但是她没有问张云起怎么处理这个薪资待遇的问题,以这个弟弟的个性,还有他和蒋凤女儿不大一般的关系,她大概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最近她也一直在尝试着看一些简单的经济商业方面的书,真正学到的东西倒不多,那些笼统的理论和概念,她越看越懵,脑袋里一团浆糊,但是她记住了这样的一句话:老板不问过程,只看结果。
确定了蒋凤的工作安排,姐弟俩又聊了聊星期五家里摆酒的事情,张云起挂电话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这个大姐,渐渐的有点儿
第四十三章 时间不多
自从小武打人出事后,张云起晚上睡觉就一直睡得不怎么踏实。
老是失眠,经常做梦,梦见在监狱里的父亲,有时候半夜从梦里醒来,他就坐在床头望着窗外发呆,但大多数的时候,他都坐在书桌前,拿着一本黑色笔记本上涂涂改改。
如果说这辈子有什么事情让他耿耿于怀,始终放不下,只要一想起来就像一块巨石一样压在心口上的,那一定是因为自己前世愚蠢的行为导致老爸锒铛入狱这件事。
今年年初,一家人去贵平县监狱探望老爸的那一幕他还历历在目,老五张小小哭着喊着的那一句“爸爸,你跟我回家”也犹言在耳。
张云起想让老爸提前出狱。
然而以眼下的情况来看,想让老爸能够减刑或者假释,按照正常流程很难办,因为劳动成绩一个季度评定一次,他老爸现在才评上了两个劳动成绩,但是三个劳动成绩才有资格向上级申报减刑或者假释。
最难的是,申报之后,还需要经过层层审批程序,即使是在表现优异压过其他犯人的情况下,减刑程序至少需要一年左右才能办理完毕,到了那个时候,老爸都已经刑满释放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