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赵昺一时也想不出摆平老头儿的办法,仰天看看碧蓝的天空暗叹道。他本想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结果又落到了老天爷手中,难道其是闲的蛋疼,放着天下苍生不顾,成心只想看自己的笑话解闷的,那自己是不是也该给他上柱香贿赂一下了
“殿下是不是逃学了”正当赵昺胡思乱想之际,突然有人在他耳边说道。
“先……先生,如何早归”赵昺一抬头便看到一头白毛,吓得往后一仰险些摔个四脚朝天,看清是应节严,望望天日头老高,想着还没到饭点老头咋就回来了,结结巴巴地说道。
“呵呵,看来老夫猜对了!”应节严捋捋
第079章 要官
王爷在府门口挨了应节严训诫的事情在府中迅速传开,而大家也发现殿下变得乖巧起来,他不但能按时起床习武,且不必督促也练得十分认真;而文师傅邓光荐对殿下近两天的表现同样十分满意,再无前几日懒散、懈怠的模样,其便也适当调整了授课时间,给了殿下些空闲,使得他能像往日一样处理府中的事务。
另外大家还发现王友应节严出现在被府中人私下成为‘小朝会’的早会上,王爷对其的态度十分恭谦,诸事皆问过其后才做决断,而其所请也几乎全部采纳,很少驳回。而应节严也确实是有本事的人,无论文武之事都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加上其曾为官多年,学问深厚,资历又深,组织能力和见识都不是府中这帮‘老人’所能比拟的,所以迅速赢得了大家的信服。
有能力,又倍受王爷恩宠,大家都觉得应节严隐隐已成为王府的二号人物,大有取代原来外府总管兼参议局主事蔡完义的态势。而就当大家妄自猜测的时候,王爷却下令撤销内府总管王德所兼事务局主事的职务,转由应节严接任。大家都知道事务局就是内府管理下的杂货铺,负责王爷的出行仪仗、护卫、采买和营造等一切琐事。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说得好听点也只是殿下的心腹近臣。
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蔡完义也是一阵恍惚,因为外府主管名义上说是和内府总管平起平坐,但稍微明白点的人都知道内府不过是伺候王爷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的,总共也没有几个人,看着风光却没有多大实权。而外府总管却是掌握着府中人事权、财权和兵权的,管着上上下下几千口人,那是绝对的实力派。
任命一下,蔡完义压在心底的大石被移开,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但更多的是感动。说起来自家人最知自家事,蔡完义清楚自己的能力不及应节严万一,也没有应节严崇高的威望与遍布朝野的人脉关系及王师的地位。而当其参与府中事务后,王爷对其是言听计从,众人也是随风倒,应节严成为外府主管似乎已是众望所归,他因此也做好了随时被撤换掉的准备。
以人性而言,谋取高位,赚取巨额财富是人之常情,没有人会愿意放弃到手的东西。可蔡完义虽明知是这个理儿,心中却并不舒服,自己毕竟属于王府初创时期的元老,为府中出了大力的,就这么被换下来总有被卸磨杀驴之感,不免心灰意懒。但结果是王爷并未喜新厌旧,而保留了自己的职务,应节严还要排在自己位后。不论如何,如今却是保住了自己的官职,顾忌了自己的脸面,他感到殿下这份情义太重了,简直是无以回报……
感到轻松的却不止是蔡完义,还有赵昺。当那天应节严在府门前好不样儿的拿自己开刀,起初也让赵昺感到迷糊儿,按说这不是老奸巨猾的人所能干出的事情。但他转眼就想明白了,其这是想在府中立威,而为什么选择自己答案也很简单,谁让自己是府中的老大呢!殿下都可以被其随时训斥的老老实实,其他人见了怎么能不怕,不有所忌惮。而事情反常必有妖,应节严选择这么‘激烈’的方式急于立威,赵昺的脑子怎么能不多转几圈,自己不能糊里糊涂的当只冤枉鸡啊!
于是接下来赵昺一边配合,一边思索。想着一个人急于立威,无外乎是想拔高自己,让大家害怕,也就是说他想要权力。而应节严本身不是贪恋权力的人,否则也不会要求致仕,那其要权力干啥赵昺清楚这老头儿即便已经离开朝廷多年,但以其声望在朝廷中谋个有实权的省部级干部也不是难事,如今偏偏向自己这个毫无前途的亲王要权,只能说明他决定辅佐自己完成计划,且有了一定成功的把握,这才让自己给他个可以施展的平台。
作为王府的创立者,赵昺当然知道外府总管的份量,他也想将老头儿空降到那里,如此便于其工作。而比较难办的是让应节严当一把手,蔡完义则只能降为参议局的主事,如此一来其权是有了,但必然让人寒心,且得罪一大票老人,加上临阵换将乃是大忌,并不利于稳定队伍。可若是让应节严就任参议局主事,以其资历显然委屈了,更是大材小用,这就会让自己落个不知人善用的名声,不利于以后招商引资。
思来想去赵昺也没有找到一个妥帖的方案,可应节严却主动上门跑官来了。其也没有为难殿下,不想要做外府的一把手,或是护军的都统,而是看上了内府事务局主事这个位置。大家都是聪明人,赵昺也没有多问,只能暗自佩服老头儿眼毒,苦笑着答应了。
在众
第080章 人心难测
水大漫不过堤去,否则就要出事。应节严懂得这个道理,王爷再小也是君,他不能僭越,自己设计好事务局构架和人员配置方案还必须征得殿下的同意。赵昺详细看过,发现应节严设计的方案大体出自于《六韬?王翼》篇,而自己之所以知晓这还是得益于前世为在网上充大尾巴狼‘苦读’中外兵书的成果。当然装逼的结局就是尽管能说得头头是道,根儿里却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不过赵昺还是对古人的智慧赞叹不已,此篇讲的将帅出征时指挥机构的配置,囊括了司令部的指挥、参谋、后勤、通信、作战和装备、宣传、敌工、民政所需的职能和人员,即便现代军队指挥机构的编制也不过如此,可以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当然也提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其中虽与外府原有的机构有重叠的地方,但事务局偏重与战略方面的,而参议局则注重战术方面的,简单的说一个是动脑子的,一个是动手的。
赵昺看过之后沉思良久,提笔在方案上划掉了侦探一项,又写上了一行字——转入事务二局。随后又在司户筹措粮草、军费一项下标注上所有收入收缴后由总计局统一调配支取。这才加盖印章,签上批注,又拨了一千贯作为开办费用,并从匠作局抽调闲杂人员百人充作仆役,负责伺候这帮老爷们。
事务二局就是原情报部门,赵昺将其剥离当然不只是考虑郑虎臣的感受,而是出于实际需要。他明白在这乱世之中,军队是枪杆子,情报组织是刀把子,一明一暗,都是府中的强力组织,自己立足这个世界的根本。而枪杆子并不好抓,在朝廷投降,连连失利的情况下,军队变得愈加难以掌控,都统制率部投敌,基层部队哗变,士兵逃亡,那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建立情报保卫组织,正是巩固部队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王府在军政两方都处于绝对劣势,就必须避实击虚,争取掌握主动。可如何探得敌对势力的虚实,那就要要靠情报工作。所以,举起枪杆子的赵昺,同时也得抓紧刀把子,且绝不能假于他人之手,脱离了自己的控制。
而财权又是控制各方的另一个利器,抓住了粮财的分配权就等于扼住了他们的脖子,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势力,削弱敌对方的实力,使得各方不得不服从自己的领导,想闹独立都没人跟他走。其次在这乱世之中,筹集钱粮不易,只有统一调配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避免两方争权出现财政上的混乱,导致钱花了不少却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说到花钱,赵昺对应节严真是有点羡慕嫉妒恨。他发现有时人的名望真能当钱花,这老头儿几日来或请、或借、或荐招募了不少人,其中不乏士人名流,务闲的官员、流落江湖的奇人异士、避世不出的隐士,也有精通文案、军事的刀笔小吏,有的已经入府,有的还在路上。而自己花了大价钱请来不少所谓的能人,与其相比真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尽是些杂七杂八的‘小鱼儿’,根本不入流……
赵昺想亲自将签署的方案面交给应节严,如此即显得尊重,又能借机解释一下调整的必要性,当然他不会傻的说是想分权。可派人问了几次其都没有在府中,赵昺看着老头儿为了自己四处奔波,是又感到又心疼。应节严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不但要招募人手,还要为开府琼州的事情游说各方大佬,难得有空闲。
努力总有回报,如今朝廷中的争论渐趋缓和,虽然以张世杰、江万载和陆秀夫为首的几位宰执仍然反对避难占城,但也做出了一定的妥协,态度不再像从前那样坚决,而是将撤往占城作为备用方案,如果局势持续恶化,没有好转便可选择前往。而陈宜中得了台阶,同意暂时搁置,可提出必须遣得力干臣督抚广南西路,以保持撤离通道的畅通。
赵昺相信这个结果是应节严私下做了共作的,至于其采用了什么方式他虽然好奇,但并没有多问。由此双方争执的焦点便又转向了派谁督抚广南西路,刘黻提出这是保证朝廷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应遣朝廷重臣前往主持。立即有朝臣推荐枢密副使张世杰,称其不但忠心耿耿,且战功赫赫,定能不负重托。
张世杰一听就明白了,定是陈宜中从中捣鬼,其是想以此将自己从朝廷中排挤出去,这也是其打击异己惯用的手法,与当年推荐参政陈文龙,右相文天祥出镇地方的手法并无不同。而明眼人
第081章 软肋
朝堂上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看似是一场混战,毫无头绪,但赵昺却明白在背后舞弄风云的却是应节严,且对其搅浑水的本事佩服的五体投地。老头真是没白活一大把年纪,没白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没白混了几十年的官场,其对人性的了解真是入木三分。此事说起来是应节严说服了几位重臣加好友从中周旋,不如说是张世杰和陈宜中帮了忙。他们二人素有矛盾在朝廷中也不是什么秘密,而根源说白了也就是利益。
陈宜中少年家贫,也没有当领导的亲戚,在朝中没有根基,凭着一股狠劲儿苦读诗书通过科举而入仕。但一个没钱没背景的穷书生要想在朝中混出名堂有多大的困难可想而知,因而他是费劲了心思,不择手段的向上爬,甚至不惜废了自己的‘恩人’贾似道,从而登上了顶峰。
张世杰的出身也好不了哪去,他原是北人,连大宋的公民都不是,因为在军中获罪逃到了宋境,加入淮军,靠着自己的勇敢一刀一枪的升了上来,可以说每上一个台阶都是拿命拿血换来的。要不是机缘巧合赶上宋朝灭亡,他还真不一定能升到如此高位。也正是因为自己今日的地位来之不易,所以俩人都十分‘珍惜’,不容他人触犯到自己的利益。
所以当他们威胁到各自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两人之间的冲突就转为对抗;可威胁到俩人的共同利益时,说不得俩人也会暂时放弃恩怨,站在一条战线上共同御敌。而老奸巨猾的应节严正是利用了这点,有矛盾利用矛盾,没矛盾也给他们制造点矛盾,将一池清水搅得浑浊不堪,使他人看不出自己的真正目的所在,从而乱中取胜。
至于大臣们怀疑是俩人都是为了报复自己才一致要求由其出镇广西,赵昺却不认同。两个人都是朝廷宰执,还不至于跟一个小孩子过不去。即使是为了防患于未然那也得是自己成年之后的事情了,不会因为这么点事情对自己下死手。而他们都清楚一旦自己被对方排挤出朝,那就是死路一条,因而只能找个替罪羊了,偏偏自己是当朝亲王,又无力反抗,当然就当软柿子捏了。
现在出镇广西的人选朝臣们基本已经形成统一,其实就看杨太后的是否点头了,而皇帝谁都清楚那就是庙里的神龛,中看不中用,他的意见还不如放屁有味儿,顶多因为少了个玩儿伴哭闹一番罢了。此刻赵昺的计划成与不成就看临门一脚能否攻破太后的球门了,因而这主罚点球的应节严派出最有分量的大将——江万载。
江万载为官清廉公正,刚正不阿,此时又受谢太后的重托保护赵氏后裔,想要说服其允许自己开府广西,赵昺以为凭借自己的那些小聪明和年龄上先天缺陷很难给其信心。应节严虽说与江万载私交不错,也有悻悻相惜之意,但其一向公私分明,想要说服其支持自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杨太后当前最信任的又是江万载,这似乎便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
而赵昺却不这么看,前世的经验告诉他是人就有弱点,即便是圣人也不例外……
江氏一族满门忠烈,世人称为‘三古十二斋’。三古是指江万里、江万载和江万顷以‘古’为号的三兄弟,江氏三兄弟都先后科举高中,登仕南宋朝庭高官。江万里官至南宋左丞相兼枢密使,江万载官至礼部尚书,江万顷则官至户部尚书。十二斋是指江万里以‘斋’为号的十二个子侄。
蒙元兵灭南宋时,江万里与子江镐率一百八十余名家人投止水池殉国;江万顷与其子江铎被蒙元俘获,父子皆不屈骂贼而死;江万载则与其子江钲率家族男人自组义军抗元,他们节节抵抗蒙元,千里转战临安、婺州、温州、福州、泉州、惠州等地,其中有多人战死沙场,由此可见江氏一族忠烈之名是用族人的生命和鲜血铸就的。
族人罹难,兄弟惨死,儿子牺牲,无论是谁都不会无动于衷。长兄江万里在元军破城之时率满门以极其惨烈的方式自杀成仁,就足以让他悲愤欲绝。弟弟江万顷被俘后大骂不降,被元军残忍肢解而死,给他的震撼更是无以复加。赵昺相信江万载在闻知的时候,肯定是悲痛欲绝,宁愿死的是自己,而不是骨肉至亲。
但惨事并为停止,短时间内噩耗一个接一个的传来,赵昺相信即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心有所动,确定江万载在一次次的打击后而不会不为所动,其心中除了伤心肯定还充满了愧疚,为自己不能救他们于危难而自责。此刻所想定是希望能够尽量保全兄弟的子嗣,让他们能够传承香火,安然度过余生。
也就是说亲情当是其现今唯一的软肋,至于说赵昺如何看出来的,其实原因很简单。在文天祥奏请太后遣散江氏族人,以保忠烈之家血脉不绝之时,江万载兄弟仍在军中的子嗣被尽数放归,偏偏其只让长子归家,余下诸子皆留军中效力。这就表露出了江万载欲以自己和儿子们的性命保江氏忠义之名,且又能全了兄弟之情的心
第082章 以守为攻
内堂摆放的软垫都是以上好的丝绵填充,柔软又有弹性,坐上去连赵昺这个见识多广的现代人都觉得舒适无比。但此时的应节严却时不时的就挪动下屁股,还不停的向殿下挤眉弄眼,完全没有往日‘坐如松’的风采,倒像是被火燎了屁股的老猴儿。听着殿下装傻和江万载东拉西扯,显然是不明所以,并暗怪自己不该把其贸然引到府中,但自己也不想这样啊!
“啊!殿下,此事老夫绝没有向江大人说过。”正暗自叫苦不迭的应节严听着殿下的话,明着似想把火引向自己,可他清楚自己这个弟子可不是一般的孩子,这是话里有话,其意是想探听哪里出了问题。
“那是何事惹得江大人如此不快”赵昺疑惑想了会又道,“一定是了,我说过江大人为人公正廉明,最是公私分明。为咱们府中之事万万不可去找江大人看顾,让他为难啊!”
“殿下确实说过,但琼州开府之事却不仅是府中的事,而是事关国运,陛下和太后的安危的大事,而江大人对殿下的义举也是大加赞赏的,是不是江大人”应节严承认了,又反问江万载道。心中却暗骂明明是这小鬼要我去说服江老儿的,现在他摇身一变成了好人,自己倒成了恶人了。
“是的,和父此为确是为国为君着想,并无私心。但却陷君于险而不劝谏,实乃不忠。”江万载先肯定又否定,声色俱厉地道。
“大人说的是,吾所虑欠妥。”应节严施礼道,表示受教。
“和父,我向太后举荐你为王师,便是让你维护殿下周全,如今殿下行险却不阻止,反而为之奔走,实让人失望。”江万载并没有因为应节严认错而放过他,又是一通教训,而看样子仍是余怒未消。
“江大人所言,本王不敢苟同。”赵昺听着有所悟,江万载是因为老头儿未阻止自己前往琼州而生气,但你生气归生气,不能阻我求生之路啊,当下插言道。
“哦,殿下有何见教”江万载扭过脸诧异道。
“大人,为师者以传业授道解惑为任,应教导弟子明礼、知义、尽忠,可对”赵昺挺挺腰,尽量让自己显得高大一些,表情严肃地说道。
“殿下所说正是!”江万载点点头道,并无异议。
“那国之存亡与个人得失,何为重”赵昺再问道。
“当然国之存亡为重,无国哪有民。”江万载再次点头认可殿下所言不错。
“然也,本王请求出镇琼州以保太后和陛下南狩之途,可否是行大义之举”
“殿下所为实乃大义之举,但……”江万载面对殿下的再次发问不得不点头称是,可他猛然意识到什么,想说却又被殿下打断。
“既如此,先生教导本王以国为重,忠君为任,个人荣辱为轻,哪里不对时刻提醒本王不忘为君尽忠,复兴我大宋这等行大义之事,其又何错之有再者,先生为本王行大义之事奔走呼号,其所行可有违为臣的本分”赵昺冷冷一笑又道,“而江大人不明真相,不解实情,便贸然指责先生所为不忠不义,本王实难苟同!”
“好!”应节严心中暗叫一声,殿下通过三言两语不但摸清了根结所在,还反守为攻真顷刻就翻转了被动的形势。让他心暖的是殿下并没有为应节严的气势所慑,对自己再踩一脚,反而是一心维护。而看着江万载吃瘪的样子更是开心,这老头在其府中已把自己好一顿训斥,还不依不饶的要当面劝谏王爷罢手,结果却是反被教训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