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此句出于《老子》,说得就是只有为了天下而舍身的人,上天才能将天下大器托付于他。殿下如此做现下想来确实如此,自先帝两朝。鞑子南侵,军国用度浩繁,朝廷为解困顿只能取之民间,百姓承受税赋为历朝之极。如今几乎举国沦丧。而朝廷用度不减,可民间财力已竭,殿下能体恤百姓。救济贫苦,施以仁政,又能以国家大计为虑,从中周济同僚,以为大善。今又弃繁华,舍身为国远赴琼州




第140章 疑难
    御船虽大,却行于海上,终归不如陆地上安稳。…≦,但赵昺却睡得很香,直至日上三竿才醒,想想自己这些日子的所作所为也可谓的人生两世头一遭,自己居然真的领兵打下了广州城,现在回想还跟做梦似的。可想想自己扔出去那么多钱还是肉疼,但转念一琢磨也是值得的。

    前世经历也让赵昺早想清楚了,钱多了也是祸害。在那个时代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甚至成为超级富豪,可许多人又因为各种原因率先倒下去了,甚至为之付出自由和性命,进而人们便都在问:在人世间,是作一个超级富豪好一些呢,还是作一个知足长乐的人好呢

    赵昺以为有钱并不能代表着快乐。你的财富多了,自然打你主意的就多了,用抢、用骗、用偷、用诈,等等手段,让人防不胜防。所以,人们说富不过三代,又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讲的都是富贵不可长久、富贵可能会导致事物走向另一个反面的道理。而原因无非是贪婪二字。

    所以金钱、名望、财富,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不善加利用同样也会附带着招致祸患。比如自己的那个跑路的原老板,亿万财产一夜赔光,而今不知道整日惴惴不安地躲在哪里刷盘子呢,体会着从天堂到地狱的酸爽。而自己也正是因为贪婪才成了别人的替罪羊,如今跑到这大宋朝依然不得安生,想想都是报应。

    老子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意思是说任何好的东西,都不可长久,他无非要说明一个道理:真正的聪明人,不仅能够享受这些东西带来的好处,而且,能够抵消其附带的祸患。这样才真正能够做到优游自在。进退自如。这是前世网上十分流行的一句话,意思大家都能看明白,但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参透,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富豪跑路了,当然从未富过的赵昺更悟不出什么意思。

    但赵昺当过‘打工头’,知道工资给的足,工人干劲就足;奖金给的高,加班就积极;钱送的够,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够。就是说只要你舍的出去,就没有得不到的东西。中心思想便是想要对方的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给予。还得不断的给,积累到一定的阶段量变就会产生质变,对方已经把你当成他的自己人。再进一步,当对方已经把自己等同于他的时候,要什么就会给你给什么,不要什么依然会给你什么。

    不过到了一定层次舍的就不一定是钱财了,也可以是权力、地位、荣誉,只要是其想要的。当然啦,如果真比自己弱就不用如此费事可以放手抢之。比如落到赵昺手里的那些广州奸商,个个都被抄了个底儿掉。但是抢仍然可能发生意外,保险系数不是最大,还容易让人诟病;而他发现靠慢功用文火烹小鲜则几乎铁定成功。靠着小恩小惠成功的组建了帅府军就是例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钝刀子割肉不觉疼,现在那些人都成自己的心腹骨干。

    随着摊子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大。逼着赵昺不得不想的更



第141章 后院之忧
    先生就是先生,解惑的时候都不忘授业。赵昺兴冲冲的去找应节严问计,老头儿并没有急着为他出谋划策,而是从琼州的归宋的历史谈起。当然老头也会偷懒,他让邓光荐主讲,自己在一边补充,谁让其年轻,读书多呢!不过这也就是赵昺,六岁的身子,而立之年的思想,否则不是睡着了、便疯了。

    你想想听两个唐僧从几百年前讲到当下,这还不是讲故事,说评书,而是在讲枯燥无味的历史。再加上他们极为负责,唯恐殿下听不懂,又担心有所遗漏,难免啰嗦。这让赵昺不得不怀疑两位师傅是在报复自己,谁让他从三位师傅进府就没有正经上几天课,可也不能全怪他,谁让府中他最忙呢!不过听听也是有好处的,起码让赵昺大概了解了大宋对琼政策的演变……

    海南岛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始建珠崖、儋耳两郡,正是进入中国版图,三国时海南岛归吴国管辖,至梁代又在海南岛重建崖州。隋朝一统中国后,将崖州改为珠崖郡,且在海南岛的西南部新建了一个临振郡。唐朝时为加强统制,将海南岛划分为五个州和二十二个县,州县建制已遍布环岛沿海,统辖区域得到扩展。

    宋太祖开宝四年二月,宋朝大将潘美攻克广州,南汉灭亡,海南岛开始归宋朝统治,设琼州、儋州、振州和万安州等四州十三县。儋州位于岛西,振州位于岛南,万安州则处于岛东,但在岛北要地,则长期是老的政治中心崖州和新崛起的政治中心琼州并存,为使岛北岸的行政管理趋于统一。但宋朝时期海南岛的行政建制变动极为频繁。

    开宝五年做出重大调整,即所谓的‘并崖入琼’和‘改振为崖’——废掉崖州,将其所属的舍城、澄迈、文昌三县改隶琼州,结束海南北岸两州并立的局面;但延用了数百年之久的“崖州”一名并未废弃,而是将岛南的振州改称崖州,从此。一崖一琼,分置南北,‘琼崖’也就成了日后海南岛的代称。但明确儋、振、崖、万安四州隶属琼州,同时还将琼州府治从琼山县治移至今府城。

    太宗至道三年将全国定为十五路,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此后海南岛便隶属于广南西路。同年还设置了全岛最高行政、监察机构——琼管转运司,由琼州知州兼任,统领全岛州县,琼州治所也移至今府城。琼州为首。统管儋州、崖州、万安州

    至神宗熙宁六年开始,又进行了‘废州为军’的建置改革,即将除琼州外的海南另外三个州全部改为军,即废儋州为昌化军、崖州为朱崖军、万安州为万安军。‘军’为宋朝地方的行政区划,有两种,一种是与州、府同,隶属于路;一种是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海南三个军明显是后者。将三州改为军,这无疑是明确了上下隶属关系。与宋初“并崖入琼”可谓一脉相承。

    最石破天惊之举还是在大观元年,徽宗下旨于海南中部黎母山腹心地区建立了‘镇州’,并设下都督府,后又升镇州为靖海军,并移琼管安抚司驻镇州,以镇州知州兼琼管安抚督监。使镇州一跃成为全岛的政治和军事中心。然而镇州及都督府不到四年即被废,又恢复了琼州的主导地位,



第142章 安琼策(一)
    两人对于殿下攘外必先安内的提议十分赞同,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处理好与蕃民和俚人的复杂关系令历代都十分头疼。,这回主讲便换成了从政经验丰富的应节严,而这一切得从岛上的住民说起,赵昺听着不禁感慨,老头儿的功课做的不比自己少,也更为详尽,从各族的来历,生活习俗及与朝廷的关系都理的甚为清晰。他也对岛上的移民史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汉族人口大批量迁徙上岛之前,最早从华南大陆迁徙到海南岛的俚族先民可称为原住民,继后是临高人、疍民、俚人等等。

    先秦,海南岛原住的骆越族群,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也就是是俚人的祖先。南北朝时,大陆两广一带的俚人跟随首领冼夫人,大规模迁移海南岛,并归附冼夫人统治。骆越族人与中原人“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此后中原文化开始全面浸润骆越族群的原始文化,骆越族融合于汉族之后,这些群体不再为称之为越,而称之为俚。

    临高人到达本岛的时间比俚人晚,在秦汉之际他们才从广东、广西渡海迁入海南岛,在俚先人从北向南迁移以后,地盘才为他们所占领。故俚人一贯称呼临高人为“客”,而临高人则从不称呼俚人为“客”。本朝的征夫,后来有一部分亦加入“临高人”行列,主要居住在岛北的临高地区。

    汉民在秦统一全国后,经略岭南,中原人开始陆续南迁入琼,其中有将领、士卒、商贾、赘婿和谪徙罪人及平民百姓,此后历代皆由进入。但主要来援是避祸的流民、戍边的军兵、经商的商贾和贬嫡的官员等。

    入宋之后,迁入海南岛的大陆移民成份发生变化。宋初北方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辽、金、元等政权,他们之间连年混战,并不断南下攻宋侵扰宋朝边境。给中原以至江南地区的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迫使大批北方人民南迁,其中相当部分南迁的中原人先进入福建,再从福建迁入海南岛。蒙军大举南下后福建遭到“元兵扰攘”,又有一大批闽南人迁入本岛。

    由于迁徙入岛的居民构成复杂多元,各民族乃至各支系因所处生态环境、生计方式、传统文化的差异也形成不同的生存状态。俚人是在山林采集狩猎、刀耕火种游垦的原始农业类型;临高人则过着男耕女织定居、犁耕养殖并举的丘陵稻作农耕生活;疍民浮生江海,居于舟屋栏棚,以捕捞水产为业。

    迁徙路线和生产方式的不同也使得各族占据的地点不同。擅长刀耕火种的俚人多数沿着河岸溯流而上,最终向森林茂盛的高山峻岭走去,离环岛海岸线渐行渐远;勤于犁耕稻作的临高人。凭着他们已经掌握丘陵稻作的生产技能,对俚人丢荒的“山栏园”和靠河边的低洼地重整开发,聚合在岛东北部丘陵地区落户定居;而习水驾舟善于耕海的疍民则聚集在海湾滩,他们造舟为屋,观潮察汐,看风使舵,随鱼虾汛期迁徙各处港湾,采珠拾贝,撒网垂钓。

    如此可以看出沿海及其内地自然条件较优



第143章 安琼策(二)
    赵昺对羁縻“羁縻政策”还是知道一些的,这可以说是现代政治中自治制度的原始形态。其是秦朝建立郡县制后到宋、元交替时期前,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通过这种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地方首领为当地官吏。

    对于实施羁縻政策的地方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军事上羁縻州可保留有本部兵马,朝廷赐民族首领以军事首领头衔,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给予他们极大的自主权。

    到了本朝对羁縻政策又有了改进,也更为宽松。其原则是: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意思是归附就接受,但是不准忤逆、为难归附者。而其叛离便放弃,也不去追逐、追逼其重新归附中央。经济上,王朝给土著各族施以小利,放松或解除对土、汉贸易的监禁,对各族首领的贡赋要求不苛,土地、户口均不入户部。这种政策也使得中央难以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统治。

    而这种维持形式上统一领主制是极为不稳固的,一旦朝廷衰弱控制力减弱,或是面临外敌入侵政权濒于崩溃的时候,少数民族地区各土著首领在羁縻州的基础上,趁中原各国相互征战之机,亦相互攻伐,以大并小,以强吞弱。一些强宗大姓便会扩张势力。逐渐脱离中央王朝的控制形成割据,成为地域性封闭的独立小王国……

    “胡萝卜加大棒,软硬两手抓!”赵昺听罢喃喃说道。他知道在现在的形势下对俚人采用强力压服的手段弊大于利,而一味的维持原来的羁縻政策又难以改变当前面临的困境,这就需要在强力和怀柔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软硬要有度。

    “殿下,这是何意,胡萝卜又是何物”赵昺的低语并没有能逃过两个人的耳朵,他们对视一眼都露出迷茫之色,显然不明白殿下说的是什么。邓光荐出言问道。

    “这……”如此一问,赵昺一时也不知如何解释,‘胡萝卜加大棒’来源于一则古老的故事说的是要使驴子前进就在它前面放一个胡萝卜或者用一根棒子在后面赶它,暗喻是指运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以诱发人们所要求的行为。初时常被比喻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一种方式,后来现代企业管理也常引用作为激励员工的方式。

    “胡萝卜就是一种十分好吃的萝卜,生长于极远的西蕃之地……”赵昺想了想试着解释道。胡萝卜这个时候蒙古人刚刚在欧洲吃过,还没有被中原地区引种,江南更是名都没听说过,也难怪他们不知为何物。

    “哦。殿下真是博闻,西蕃之物也知晓,那与大棒并称又是何意”殿下连比划带说半天,应节严也只弄明白胡萝卜是种好吃的菜。与根棍子有和关系真没弄清楚,而用它当筷



第144章 安琼策(三)
    在历史上随着宋朝的灭亡,从商代便施行千年的羁縻制度也走到了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元朝实施的一种新制度——土官制度。¢£頂¢£点¢£小¢£说,对于此赵昺不是不想说,而是觉的说也白说,在现在的情形之下根本无法实施。

    “殿下说说又何妨,只当我们师徒闲话耳!”应节严见殿下欲言又止,想是其有所顾忌或是尚未想的透彻,但殿下每每有奇思妙想,使得问题迎刃而解,因而他也想听听。

    “先生,我以为若欲彻底解决问题,必需要对羁縻之策进行改变,才可不必陷入反叛、招抚、再反叛、剿平的循往之中。”赵昺想了想,他们既然愿意听自己就说说,也许俩人能从中琢磨出些道道来。其实土官制严格的说也并不是一种新型的政策,而应该说是对羁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其核心依然是利用当地民族首领担任各级土官,所以他说要改良当今之策也不算错。

    “殿下请讲!”应节严正正身子言道。

    “两位先生,那学生便不恭了!”应节严作出了不耻下问的受教姿态,赵昺不由感叹,向二人施礼道,“此事说起来很简单,便是对于土官任用改皇帝册封为朝廷任命,仿内地官制设置,亦分品秩高低,据其所辖地域大小或是轻重,分别隶属朝廷或是地方路、州管理。”

    “殿下,如此并未变土官之权,又有何好处”邓光荐听了并未觉得有何益处,只是多了繁琐,不解地问道。

    “不然,中甫是尚未解殿下其中深意!”应节严却略一沉思便想通了其中关键。

    “那便请先生解说,我尚未思考周全。”赵昺暗叹什么叫经验,这就叫经验。两人虽同为一时才俊,又都是进士出身,但邓光荐并未出仕。说到头其只是个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而应节严不同,其不仅是文武双进士,且从最基础地方小官做起直至中央大佬,沉浸官场几十年对各种事务了如指掌,往往能听一言而知全貌。

    “中甫,殿下如此改,虽看似变化不大,但其中颇有奥妙。”应节严对殿下已经有所了解,知道其言事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不会无的放矢。这件事其虽口中说未考虑周全。但他知道殿下恐怕早就想得不离十了,自己就别再班门弄斧,因而转向邓光荐道。

    “殿下所言由朝廷任命土官,必不会与唐起用蕃族酋首为刺史的武官制不同。而我朝土官选任皆由皇帝册封,其可自制僚属,地方官吏,甚至朝廷各部都无权过问,有事便直达御前。可由朝廷任命则又不同,其转隶地方路、州后。路府便有权管理羁縻州县,插手其内部事务。各土官间若有纷争便要到地方官员处裁决,如此酋首对其部属控制权被削弱,使得其惮于地方不敢造次。”

    “再有土官由朝廷管理。其承袭、考官、缴纳贡赋、应征等皆需遵守朝廷法度及政令,其权与以往相较收敛不少,管辖范围受限更多。故而,其虽仍享有自治之权。但仍要优于现行徒有虚名之制。”应节严侃侃而谈将两者优劣说的清楚。

    “既然此策有利于国,殿下为何不言呢”邓光荐听着应节严一个劲儿的夸,自己也觉得不错。只是他殿下却放弃了呢

    “我此策虽优于羁縻之制,



第145章 安琼策(四)
    赵昺一番关于改良羁縻政策的高论虽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但是让应节严等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以为当下即便不能照搬,也可借鉴。而对于眼下,他们赞同殿下‘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定下仍以招抚为主,军事威压为辅,争取在短时间内稳住各俚硐,不指望他们能帮助自己御敌,起码要做到大敌当前时不生乱,待彻底控制住琼州局势后再缓缓图之。

    对于如何治理琼州,应节严为官多年自然知道轻重缓急,业已有了腹案,却不同赵昺脑子里只有个大纲,想到一出是一出。他原本准备在到达琼州后与诸司主官会商后在上陈殿下,而今殿下既然提起,且其多有主意,便先亮了出来。

    由于琼州路途遥远,形势险恶,因而被官员视为流放之地,所以有些官员得到任命后也不愿前往。如今临安陷落,行朝漂浮不定,更无人追究这些,所以派往琼州的官员往往滞留大陆,以各种理由推脱拒不赴任,甚至干脆一走了之。

    这导致琼州有的州县居然没有主官,只能由胥吏代为处理政事。而有的官员自觉无望回京,心灰意冷之下也是混日子,无心处理政事。更有甚者勾结地方豪强,贪赃枉法,横征暴敛、走私禁物,以饱私囊。琼州官府糜烂至此,自然引得盗匪横行,百姓怨声载道,与俚人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张。

    因而应节严将整顿吏治作为一项要务,撤换那些不合格的官员,重新任命官员,以其恢复政府的运转,使政令得以贯彻。同时清理积案、缉拿盗匪、蠲除无名赋敛,以便收拢民心。进而加强保甲,以便理清田亩,组建乡兵、义勇。征收税赋,恢复经济和民生。

    赵昺对应节严整顿吏治举双手、双脚赞成,但也有担心。他倒不是怕那些官员敢抗命,自己数万大军上岛吓也把他们也吓屁了。他忧虑的是帅府初建,各司中人手本就紧张,本想在广州征辟一批士子以补不足,却没人给他这个王爷面子,导致计划落空。
1...3334353637...5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