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让你窝心
右翼蒙古支持阿里不哥,怯薛军的大部分人马也站在他们一边,不过博尔忽、博尔术后人虽都在右翼蒙古,但他们和阿里不哥的关系并不好,封地被阿里不哥送了人,便转投靠了忽必烈。可阿里不哥还是自信心十足,以为可以凭借右翼蒙古的支持夺得汗位,而兄弟相争也标志着蒙古左、右翼正式决裂。
本来左翼蒙古和右翼蒙古是一体的,大家还都是亲戚,相互间并不想真打,不过是打打太平拳。但忽必烈把汉军带到了草原上,以汉军为主的武卫军汉军突袭了右翼蒙古人,汉军士兵与蒙古人却不是亲戚,自然也少了顾及,杀起右翼蒙古人毫不手软,直接把右翼蒙古人打得落荒而逃。忽必烈在派汉军征剿的同时,还对蒙古草原实行了粮食禁运,让右翼蒙古陷入困饿之中。
由于阿里不哥没能从中亚抢回足够的粮食,在死亡的威胁下,右翼蒙古不得不归降了忽必烈,但他们依然视其为叛徒。而左翼蒙古人帮着忽必烈,部落首领们人人都有王爷封号,还都得到了汉地的封地,家底上普遍高于右翼蒙古人。且左翼蒙古出身在蒙元也是可靠的代名词,升官发财上远比右翼蒙古强。
在忽必烈发兵灭宋的时候,一直憋着火的部分右翼蒙古部众突袭了上都和林,忽必烈第四子那木罕和丞相安童被俘,此后右翼蒙古人不但帮着海都和忽必烈打仗,八邻等部落更是直接投奔了海都。对于归附的右翼蒙古忽必烈自然也不能信任,而放在京畿地区又担心他们作乱,放归漠北又怕投奔海都,于是就将他们放在京畿附近的草原上,一旦出事也可以迅速调兵镇压。
真金继位后,对于这些右翼蒙古部族自然也是心存戒备,但是由于失去江南,导致财政困难,对于‘流放’的右翼蒙古赏赐更少,随之控制力也在不断下降。而此次征调他们增援徐州战场正是想拿他们当炮灰,消除心腹之患,甚至不惜被他们狠狠敲诈了一笔巨款……
“大汗,宿州大捷,我军遣兵自符离奔袭百里之外的宋军后方大营,
第1216章 败不起啊
月赤察儿提出的速战速决方案,让真金一阵兴奋,要知道若是如其所言,不仅起码能将宋军逼退至淮南一线,还能解除京畿和淮西之危,甚至威胁川蜀水路,迫使宋军退出。如此将扭转被动的战局,政治和经济形势也会得到改观。
“大汗,臣以为能否击退南军还待时间,且南军只是损失了些粮草,兵力并未受到重创,形势还不容乐观!”李谦将真金的表现看在眼中,皱皱眉言道。
“平章过于悲观了吧”月赤察儿听了略带不满地道,“军中断粮一日便会引发恐慌,三日就会偷逃,五日仍然无粮便会哗变。如今南军粮草和辎重皆被焚毁,只凭存粮至多也坚持不过十日,为避免大军溃散,他们只要不是傻子,就会先行退兵。”
“枢密,南朝占据江南富饶之地,只江东米熟就可满足举国之用,筹措粮草满足前方军用轻而易举;其次,宋军控制着运河,日夜兼行不过旬日便能将粮草送到前方;再者南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尤其是南朝皇帝直接掌控的御前护军勇冠三军,非只因缺粮便会溃散。”李谦反驳道。
“平章所言不无道理,但要知南朝小皇帝已然被我军击伤,其被南军奉为军魂,获知其重伤的消息必然会惶恐不安,群龙无首则军心大乱,他们岂有不败之理!”月赤察儿不屑地反击道。
“南朝皇帝被击伤,且不说消息尚未被证实,战报中也是含糊不清,只言其在登船撤退途中,遭受我军火器轰击,便妄言其受创,既不知是伤重不治,还只是伤及发肤现下就判定其伤重不能理事,到了非撤军不可的地步,是不是过于武断了呢”李谦确是对此持怀疑态度,“此外,战报中所述乃是多日前的事情,而其中却未提及南军有丝毫撤军迹象,亦并未传出南朝皇帝受伤的消息,可见此事多是臆测。”
“先生以为前方有谎报军情之嫌”真金的脸阴沉下来,不悦地问道。
“大汗,臣以为战报中多有臆测之言,却并非否定前方将士之功,所以以为在消息未经确认之前,应谨慎行事,勿要中了南朝的诡计!”李谦躬身施礼道。
“平章之言,不也是猜测之语吗又怎生能判定前方军报有虚!”这时月赤察儿冷笑着道,“平章未曾经历战阵,怎知战机转瞬即逝的道理。南军现下没有动静,也可以认为是南朝为了稳定军心,隐瞒了后营辎重、粮草被焚,皇帝受伤的消息,正在暗中布置善后。这种手段在征战中是十分常见之举,并非什么稀奇之事!”
“枢密之言不无道理,国主阵亡,为稳定军心而秘不发丧的事情在史上屡见不鲜。再退一步讲,南朝皇帝只是受惊,并未伤及其一根毫毛,但粮草、辎重被焚总是事实。冲天大火三日不熄,百里之外皆可看见,总不会可以瞒过所有人。!”桑哥这时插言道。
“其前军毫无动静,也许正是在暗中谋划退兵,前时河南山东两都万户府全军覆没,便是中了南朝皇帝暗度陈仓之计,暗中将围攻扬州之兵调回江南,导致玉昔帖木儿误判在江东被歼。而南朝皇帝大可故技重施,只留座空营布疑兵,却是暗中布置退兵,此正是前车之鉴。臣以为无论真伪,皆应速速发起进攻试探,以免错过良机,否则悔之晚矣!”
“大汗,桑哥所言正中要的!”月赤察儿接言道,“南朝富庶,可以轻易筹集到军前所需粮草、辎重,所以才按兵不动待援,然后再行反击;但我朝先失江南,再失两淮,财源早已枯竭。当下敌我两军在徐州、符离对峙,数十万大军供给耗费难以计数,而为援河南,朝廷已是倾尽所有,若战事长期胶着不下,军需必然难以供应,彼时最先崩溃的必是我朝。因此趁南朝粮草未至,军需短缺之际,抓住战机速战速决正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妄言误国!”李谦听着两人一唱一和愤然道,“当前我朝可动用的兵力皆已陈兵淮北,可当前西北有海都叛乱未平,去岁东北乃颜部又以历年赏赐消减,应得赋税被朝廷贪墨为名,举兵反叛,并联络海都以为呼应。所以冒然发动决战,若是败了,则精锐尽失,再无兵可调,不仅京畿难保,失去汉地,且退往漠南都难以立足。”
“左相以为如何”真金听了两人的争执,已经从刚刚的亢奋中冷静下来,一时间也无法决断,便看向左相安童道。
“这……臣以为平章说的也是实言!”安童一直未说话,其实心
第1217章 摇摆不定
;安童的含糊其辞,让真金彻底冷静下来,他并非是一个毫无见识的‘小白’皇帝,严格的说自幼就被作为皇帝的继承人来培养的。他接触过儒、佛、道等当时最先进的文化,最后接受了儒学,先后受教于名儒姚枢和王恂等人,被封为燕王的时候,便被任命为中书令。
中书省为元代最高的行政机构,中书令即中书省之首脑,秩正一品,地位很高,此时他年仅二十岁。在立为太子后,又被命为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次年,他开始到中书省署敕。每月到中书省官署二次,对必要的公文签字画押。作为太子广泛地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活动和残酷的权力斗争,经历了元朝建立初期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
真金的经历让他对国家制度、政治制度有了全面的了解,明白其中的得失。他知道父汗早期的成功,是由于其明白地理上的大一统,必然需要文化与政治上的大一统,因此定都汉地,修筑大都城;建立年号、国号及有关礼仪制度,设太庙祭祀祖先,制订中原朝仪等;除此之外,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官僚机构。并采取了重农、尊儒等一系列措施。
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骑马民族,真金在学习儒法和参与政事的过程中,以为其汉化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徒有虚表。何况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颁布诏书,阐明了自己的建制原则:祖述变通。祖述就是继承蒙古旧制,变通即进行汉化改革,这就注定了元朝的变革并没有深化,以致传统的政治弊病一个不少,非传统的政治弊病也一个不少。
首先忽必烈后期对于汉化的推进并不积极,汉化进程迟滞,仅把它当作一种准宗教对待。这本身也是因为蒙古大帝国疆域宽阔,站在蒙古的角度,汉地只是蒙古大帝国的一小部分,所以蒙古统制阶层从未站在中心论的位置看待元朝,且面对的是多元文化: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中原汉文化。这么多选项对比下,在旧宗统制阶层当然不会认为汉文化优越,也就缺少汉化的内在动力。
其次,蒙古人不识汉字,宫廷
廷主要使用蒙语,建元后创立蒙古新字,凡官方文件,必用其书写再以汉文附之,这就导致汉人也不得不学蒙古文,否则想做个吏员都很难。且蒙古人大多不懂汉文化,特别是儒学,讲来讲去他们都表示听不懂,说儒师教儒书多年,不知其义,而西番僧教佛经,一夕便晓。
再有,正因为蒙古人没有融入汉文化之中,以致他们瞧不起汉文化,接受汉文化十分缓慢,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比较隔膜。也让他们不会重用汉人士子,朝廷也长时间不举行科举,儒家士子们便无法进入官僚体系。
此外由于保留了诸如投下制度、斡脱制度、赐赉制度、怯薛制度等等大量的蒙古旧制,蒙古贵族们便得以利用特权肆意贪污,制造了诸多敛财的名堂,而这也成为官场常态,不贪不腐反而不正常,使得朝廷本身就像一个大贪官。
另外忽必烈在攻灭江南后,也并没有放弃征战,仍然不肯歇兵,先后对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地发动侵略。可是这些国家太过贫穷了,由于掳获不多,甚至惨败,使得几次用兵都是赔本买卖,不仅没有所获,还搭上了本钱。也正是由于战争的消耗及荒废无度的官员必然导致了财政危机的频频爆发。
真金也体会到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使政局不稳,官员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钩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使得经济越来越衰,百姓走投无路纷纷为寇。而在南朝的反攻之下,税赋之地接连丧失,又使得赐赉无法兑现,让旧宗王们对朝廷不满,自己对于草原的掌控力也在下降。
“左相以为现下当如何”真金虽然已经洞察到一切,自己也以为在继承汗位后可以雄心勃勃的大干一场,清除弊政,实施汉法,重振大元雄风。可是时不待己,南朝不断发起战争,使得他疲于应付,无暇分身整顿内部。而当前的纷乱局面不过只是前时各种矛盾积累的集中爆发,他掐掐脑袋无力地问道。
“臣下以为当与南朝议和!”安童脸上带着挣扎,艰难地道。
“议和!”果然其话音一落,众人皆是倒吸一口凉气,不可置信地齐齐看向安童。
“不可!”桑哥首先反应过来,厉声道,“当下我军毁敌辎重,伤其国主,正是反攻的大好时机,岂能议和”
“左相此时提出议和,向南人屈服,不仅辱及国体,更是贻害无穷!”月赤察儿也大声斥责道。
“臣下以为左相之议可以商榷,与南朝休兵,整肃内政,重整军备,休养生
第1217章 摇摆不定
;安童的含糊其辞,让真金彻底冷静下来,他并非是一个毫无见识的‘小白’皇帝,严格的说自幼就被作为皇帝的继承人来培养的。他接触过儒、佛、道等当时最先进的文化,最后接受了儒学,先后受教于名儒姚枢和王恂等人,被封为燕王的时候,便被任命为中书令。
中书省为元代最高的行政机构,中书令即中书省之首脑,秩正一品,地位很高,此时他年仅二十岁。在立为太子后,又被命为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次年,他开始到中书省署敕。每月到中书省官署二次,对必要的公文签字画押。作为太子广泛地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活动和残酷的权力斗争,经历了元朝建立初期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
真金的经历让他对国家制度、政治制度有了全面的了解,明白其中的得失。他知道父汗早期的成功,是由于其明白地理上的大一统,必然需要文化与政治上的大一统,因此定都汉地,修筑大都城;建立年号、国号及有关礼仪制度,设太庙祭祀祖先,制订中原朝仪等;除此之外,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官僚机构。并采取了重农、尊儒等一系列措施。
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骑马民族,真金在学习儒法和参与政事的过程中,以为其汉化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徒有虚表。何况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颁布诏书,阐明了自己的建制原则:祖述变通。祖述就是继承蒙古旧制,变通即进行汉化改革,这就注定了元朝的变革并没有深化,以致传统的政治弊病一个不少,非传统的政治弊病也一个不少。
首先忽必烈后期对于汉化的推进并不积极,汉化进程迟滞,仅把它当作一种准宗教对待。这本身也是因为蒙古大帝国疆域宽阔,站在蒙古的角度,汉地只是蒙古大帝国的一小部分,所以蒙古统制阶层从未站在中心论的位置看待元朝,且面对的是多元文化: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中原汉文化。这么多选项对比下,在旧宗统制阶层当然不会认为汉文化优越,也就缺少汉化的内在动力。
其次,蒙古人不识汉字,宫廷
廷主要使用蒙语,建元后创立蒙古新字,凡官方文件,必用其书写再以汉文附之,这就导致汉人也不得不学蒙古文,否则想做个吏员都很难。且蒙古人大多不懂汉文化,特别是儒学,讲来讲去他们都表示听不懂,说儒师教儒书多年,不知其义,而西番僧教佛经,一夕便晓。
再有,正因为蒙古人没有融入汉文化之中,以致他们瞧不起汉文化,接受汉文化十分缓慢,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比较隔膜。也让他们不会重用汉人士子,朝廷也长时间不举行科举,儒家士子们便无法进入官僚体系。
此外由于保留了诸如投下制度、斡脱制度、赐赉制度、怯薛制度等等大量的蒙古旧制,蒙古贵族们便得以利用特权肆意贪污,制造了诸多敛财的名堂,而这也成为官场常态,不贪不腐反而不正常,使得朝廷本身就像一个大贪官。
另外忽必烈在攻灭江南后,也并没有放弃征战,仍然不肯歇兵,先后对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地发动侵略。可是这些国家太过贫穷了,由于掳获不多,甚至惨败,使得几次用兵都是赔本买卖,不仅没有所获,还搭上了本钱。也正是由于战争的消耗及荒废无度的官员必然导致了财政危机的频频爆发。
真金也体会到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使政局不稳,官员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钩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使得经济越来越衰,百姓走投无路纷纷为寇。而在南朝的反攻之下,税赋之地接连丧失,又使得赐赉无法兑现,让旧宗王们对朝廷不满,自己对于草原的掌控力也在下降。
“左相以为现下当如何”真金虽然已经洞察到一切,自己也以为在继承汗位后可以雄心勃勃的大干一场,清除弊政,实施汉法,重振大元雄风。可是时不待己,南朝不断发起战争,使得他疲于应付,无暇分身整顿内部。而当前的纷乱局面不过只是前时各种矛盾积累的集中爆发,他掐掐脑袋无力地问道。
“臣下以为当与南朝议和!”安童脸上带着挣扎,艰难地道。
“议和!”果然其话音一落,众人皆是倒吸一口凉气,不可置信地齐齐看向安童。
“不可!”桑哥首先反应过来,厉声道,“当下我军毁敌辎重,伤其国主,正是反攻的大好时机,岂能议和”
“左相此时提出议和,向南人屈服,不仅辱及国体,更是贻害无穷!”月赤察儿也大声斥责道。
“臣下以为左相之议可以商榷,与南朝休兵,整肃内政,重整军备,休养生
第1218章 疑阵重重
“大汗,有喜事,南朝退兵了!”
“南朝退兵了,此事当真!”真金这些日子被和战之事郁闷的要死,又不愿听那些臣僚们争吵不休,每日是解酒浇愁,忽又见月赤察儿急匆匆的进殿大呼小叫的,但半醺间还是听到其说的话,一惊之间酒杯脱手急问道。
“当真、当真,这是徐州和符离送到的最新战报!”月赤察儿见大汗事态,边答话,边紧走几步来到御前,呈上战报,又忙着躬下身子为大汗擦拭洒落在身上的酒水。
“哦,攻打徐州的南军连日以日行五十里的速度退兵,已经后撤百五十里,正向下邳集中,似有退往淮南的迹象!”真金展开一份战报轻声读罢,不及细看又拿起另一份一目十行的看完道,“攻打符离的南军并没有后退,难道他们是欲合兵攻打符离”
“大汗请看!”月赤察儿拿过案上的舆图展开,很快找到符离道,“大汗,符离在南,徐州在北,两地有大路相同。若是同时撤往淮河以南,则徐州之敌有被我军切断后路之忧,因此符离敌军虽暂时按兵不动,但亦收拢攻打临涣、蕲县的军队于运河两岸。此举正是意在掩护徐州之敌南撤,且同时做好了随时从符离退兵的准备!”
“他们暗自撤军,其中会不会有诈”真金与南朝几次交锋,皆吃了大亏,也深刻体会到了南朝小皇帝的狡诈,其用兵往往超乎常理,让人难以捉摸其真实的目的。因而即便获知其退兵的消息,却也不敢完全相信,疑惑地问道。
“大汗,臣下以为是真。此消息正可与前时南军后方大营辎重被焚相印证,他们正是因为失去了粮草而难以持久用兵,不得不放弃继续北侵,仓促退兵!”月赤察儿言道,他知道步军正常行军不过日行三十里,而日行五十里便称得上是急行军了,说是仓促也不为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