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蓬州还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岸易通易岸




第一百一十四章 过年
    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各家各户都亮起了灯笼,比起以前整个大街都是漆黑一团,人们的心情舒畅多了。鞭炮声此起彼伏,比起往年也多了许多。

    整个南丘村浸沉在过年的欢乐气氛之中。

    人们吃过饭之后,大街小巷都是到处游走的人群,人群里穿的花枝招展,到处是欢歌笑语。

    今年除夕夜和春节的早餐都是白面肉馅水饺,比起往年的情况也好多了。

    有一年队里小麦欠收,竟然每个人分了六斤小麦,除去平时给串门的亲戚和吃派饭的工作队吃之外,几乎没有剩余。过年的时候,只好在除夕晚上吃山药面水饺或者杂粮面水饺,只有第二天早上才可以吃到白面水饺,而且都是素馅的。

    朱书堂过年也没有忘记队里的饲养员老刘,等锅里的水饺煮好了,就让儿子友康给老刘端了一大盆水饺,还带去了一包花生。

    今年的这个除夕之夜,注定是美好的夜晚。老刘水饺还没有吃完,就听到马槽里有动静,他开着保险灯一看,这匹枣红色骒马胎动很厉害,到了生产的时候了。

    他顾不得吃水饺,一直守在这匹骒马跟前,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终于产下了一匹小马仔。又是一匹小骒马。老刘高兴地提着灯笼直奔老朱家,把这个在除夕之夜生产小骒马的消息告诉了老朱。

    老朱得到这个消息,屁股立刻抬起来,跟着老刘向牛棚跑去。

    他认为在这个时候队里的骒马能产仔,是来年的最好兆头,是绝好的消息。他在牛棚里一直等了大半天,直到老伴丽芝去叫他的时候,他看到小马仔能站立起来了,才用手摸摸小马仔毛茸茸湿漉漉的身子,又摸了摸老骒马的头,离开了牛棚。

    在离开牛棚之前他一再叮嘱老刘,一定要多操心,把骒马伺候好,把小马驹照看好。

    在回家的路上丽芝告诉他,老冯头已经在家里等他了。老朱知道老冯头找他是为了喝过年的喜酒。这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习惯了。

    他们哥俩在这个问题上是心照不宣的,今晚要不是去牛棚里看小马驹,老朱恐怕就要出门到老冯头家里了。老冯头之所以找到老朱家,那一定是在家里登不上老朱了。

    等他们夫妻俩走到了家门口,老朱嘱咐丽芝又到后院里把哥哥和两个侄子叫过来一起喝酒。丽芝应了一声就去了。老朱一个人往家里走去。

    到了家,老冯头自己已经斟满了两个酒杯,在那里正抽旱烟。

    因为吃完饭之后,友钟领着两个妹妹出去玩儿去了,朱友康也和弟弟一块出去玩儿了。即便平日里黑灯瞎火的晚上,孩子们还经常在大街上做游戏、捉迷藏、开坷垃仗等,也都玩到大半夜,更何况是过年这样的明灯大陆的,那更要疯狂地满街里逛荡。

    过年的逛荡和往日游玩不同,他们会走完整个村子,他们要一家挨着一家地看一看,谁家的灯笼更好看,谁家里的灯光最亮堂,谁家里的对联写的最美,谁家里的门亲最干净等等。

    他们感到更有趣的,还是像朱友康大门上悬挂的那对猜谜语的灯笼那样有意义。一群接着一群大人和小孩们,都会围绕在灯笼下面,争相着猜测谜底和答案。

    有时候还会因为谜底不同,答案不一致,而发生争执,或者积极研究讨论看哪一个谜底更准确,看哪个答案更接近。

    女孩子们也会跟着男孩子那样看一阵子对联和灯笼,但是,她们的注意力不都在这里,她们会找几个要好的人一起踢毽子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各种游戏。

    孩子们一出门玩耍都是大半夜,这可就给家里的大人们腾出空间和时间来,任他们吆五喝六的猜拳喝酒。

    不一会功夫,丽芝回来了,身后跟着友兵。丽芝告诉老朱,哥哥不来了,他一直不爱喝酒。老朱也知道哥哥不爱喝酒,可是出于礼貌,那是必须请的,即便不来,这礼节有了,也就包含在尊重里面了。

    丽芝还告诉老朱,友福已经被他们同龄人请去喝酒了,没有在家。友兵也是刚从外面喝酒回来。听婶子这么来叫,也就顺便跟了过来。

    今年和往年真的不用,光是酒菜就丰盛了不少,还有好酒。更重要的是,今年秋粮丰收,年底分红又多,所以大家的心情比任何时候都好,因此,喝酒也就更舒心,更痛快。

    过年就是这样,即便是平时不爱串门的人,过年的前后,也会到处走一走,算是一个礼节性的访问吧。

    所以,他们在喝酒时,常常被临时串门的客人所打断,一个晚上,来老朱家串门的不下二十个人,这还不包括丽芝他们那一批批的女同胞们。

    在这些人当中,有的是搭伙来搭伙走的,有的是独来独往的,也有的是走马灯似的,来了打个卯就走的,还有少数几个,大概是把老朱家当成了最后一站,干脆坐下来就开始猜拳喝酒的。

    这样,老朱家里,腊月二十九晚上,也是就除夕晚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了。那个时候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又收音机的也只是极个别人家。

    那个时候的串门做客,就像现在的看春晚节目差不多。其实,那个时候他们才是春晚的实实在在的好主角。

    每当孩子们回家的时候,差不多也就大半夜了,也是大人们,尤其是男人们喝晕喝醉的时候,这样正好喝酒的人又为孩子们腾出了睡觉的时间和空间。

    多少年来,在这一带山区里,这些习惯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很多年之前就早已经被流传下来了。这是既照顾了大人喝酒庆贺,又兼顾了孩子们玩耍和休息。

    因为条件不允许,一般情况下大人们很少有喝的大晕大醉的;孩子们也没有很晚才回家的——因为,即便是除夕之夜,很多家庭也不会一直亮着灯笼,灯笼里的煤油或者蜡烛是有限的,到时候就会自然熄灭。

    孩子们在外面玩耍,只要看到了附近谁家里大门上的灯笼里熄了灯,就会像放了学一样各自往自己的家里跑去。如果回家晚了,整个大街都是黑洞洞的,胆子小的甚至都不敢回家了。

    眨眼之间到了春节,朱友康一家被后街里挨着沟边的后邻居,在沟边引燃的炸药包所惊醒。天上的星星还是满满的,就已经开始穿上衣服,下了土炕。

    过年的日子里,人们都普遍进入了亢奋状态,不一会,就听到了各个方向巨大的爆炸声,这是村里多年的习惯,往往居住在村外或者紧挨着沟边地带的人家,都会在大年初一用巨大的爆破里的炸药包当鞭炮点燃。

    这样巨大的爆炸声,他们认为可以辟邪,可以为来年带来好运!

    随着爆炸声响起,人们开始活动起来,整个村子又浸沉在过年的氛围里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掩盖了整个村庄,各家各户的灯笼又一个挨着一个地亮了起来!

    这时候人们拜年的身影出现在大街小巷!



第一百一十五章 勘察
    刚过大年初一,尽管大队里的房基地还没有批下来,老朱就忙着盖新房的计划。

    老朱夫妇和大闺女友钟,大儿子友康,在一起一直研究着上山挖石头开工的事宜。他们做了如下分析:

    腊月二十九和大年初一这两天没有下雪,加上过年时节,人们有的是空闲,到处走动的也比较多,通往各个方向的路线都已经踩踏出来,上山凿石头已经有了路线。

    村庄里的猎人们,把大雪天气看成是他们最得意的日子。

    每次大雪他们都会提着猎枪,带上猎狗,身后还跟了一些青头娃子们。他们会沿着野兔的老道,扑捉野生动物。

    所以,村庄上的道路自不必说,就是漫山遍野的足迹足以踩踏出许多条弯弯曲曲的道路来。

    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生产队里挖石头的工具都还闲着,大锤、钢钎、钢凿、掏勺等都可以利用,这是上山挖石头的好机会,万万是不能错过的。

    还有雷管、炸药、导火线等等,这些必备的物件都是可以用得上,等开春买来之后,赶在队里使用之前,再把用过的炸药等按照用过的数量和质量偿还,做到了各不耽误。

    再说了,上山勘察一个好石料的石头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沿着南山岗坡到处勘察,别人用过的石头坑是不能用的,这是村子里人们一个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老规矩。

    几乎所有挖石头的人家都会开一个新石坑,当然,你开了之后,也就成了你的产权,不经你的允许,别人同样也是不能随便使用的。

    即便是用一天时间勘察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石坑,要开出新的石头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谁也没有长着地眼,真的看不准,从这里挖下去,挖出多少土方上层活土,挖出多深的石坑,才可以找到石头层来。

    所以,要想挖出石头,没有个四五天或者更长的功夫是不行的。

    石头坑的位置也很关键,既要土层浅,石料好,有空地能堆放从石坑里背出来的石头,又要便于装车及车辆运输。

    朱友康这两天和父亲交流最多的就是盖新房的话题,他们父俩之间的话题甚至超出了他们夫妻。

    这时的张丽芝才发现,闺女友钟长大了,大儿子朱友康也长大了。他们俩尽管不敢说顶两个男人用,最起码可以各自顶一个半边天使用了,说准确一些,应该是超出半边天的能力了。

    他们又对老房子西屋进行了勘察和评估。

    西屋总共三间,因为南边挨着石碾和磨盘,经常通风,宽度和长度也比别的屋子多一些,所以,上边的木头门窗、大梁、檩条和椽子基本能够使用,尺寸也应该没有问题。

    问题是,即便三间房子的木料全部用上,也还差两间的木料;磨盘的屋子少了一套门窗,北边的厨房是敞口的,也没有门窗,所以,也还差两套口料。

    他们又沿着屋子墙体看了看,因为磨盘和厨房向东都是敞口的,几乎少了一个东墙,所以,石头就不够用了。另外,旧的内墙很可能有土坯,拆不出多少石头来,所以,石头的差距应该是最大的,挖石头成为最重要的工作。

    还有,现在新规划的宅基地面积也比旧宅基地大得多,大都是东西长十五米,南北宽十七米的地方,是盖五间新房的地方。因此,还要另外准备多出来这两间房的所有木料和石料来。

    所以,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多挖石头,提前留心合适的木料,以便用到的时候心中有数。

    老朱对他们说,初三再给你们一天时间,可以去玩,也可以在家看书学习。

    到了初四,老朱带领着友钟和友康来到了村南的山岗上,这时,山岗上的高处积雪大部分已经消退,露出了灰土色地面。

    他们从半山腰开始,整整绕着南山岗坡转悠了一天,因为许多石头坑都是半开发状态,因此,他们只有另外开垦出一个新坑来。这就加大了勘察的难度。

    就在大家为难的时候,朱友康发现了一个地方,是山岗的脊梁部分,因为这里接近山顶,外场不大,堆放石头的地方比较紧张,但是这里是山脊,土层相对比较浅薄。

    这个地方的好处是,从开工到挖出石层,因为土层薄用工少,好开采,省时间。

    他们沿着这个地方查看了周围其它石头坑里的石料情况,的确不错。这是地球里的一道山脉,一个褶皱层,从其它石坑里露出的石头上看到,都是典型的花纹大理石,红白蓝相间,呈条纹状态分布。

    所以,这个地方的第二个好处就是石料好。

    第三个好处就是距离山顶近,附近耕地少,点炮炸石头的时候风险低,一般人很少来这里干活。

    大自然就是这样,在给了你优势的同时,也给你带来了不便。这个石头坑最不利的地方,就是没有大块地方堆放石头。老朱来回走走看看,他发现石头坑的南边最接近道路,应该把石头都堆放在那里。

    沿着地势再细看,哈哈,有了,这是一个堆放石头的好地方。老朱对孩子们说,在挖上层土方的时候,尽量把土方堆放在石坑的南边,把挖出的土方堆积在那里,可以扩大平整的地方堆放更多的石头,然后,再从下面的路上往堆放石头的地方开通一条小路,装车也方便多了,这样一切都有了。

    就这样,初四一天的时间,总算是确定了石坑的具体位置,堆放石头的具体位置。

    按照当地老百姓的习惯,初五是坐意,不动铲,不动针线,也就是休息的日子。老朱又给孩子们放了一天假。他自己东奔西跑,把铁锨、?头、钢钎、铁锤、炸药等工具都搜集齐全了。

    初六一大早,老朱带着儿子友康女儿友钟,已经战斗在寒风凛冽的南山岗坡的山脊上。这里是南岗最大的风口。刚开始挖土,都感觉冰冷冰冷的,有些接受不了。

    这时,他们才发现,为什么这里石料不错,却没有人来开发的原因了。原来这里太冷太冷了。

    既然他们三个人费了一天的功夫,定下了这个位置,那就只能一干到底了。不管多么困难,必须挖下去。

    友康说,越是冷咱们越要猛挖,因为,我们挖得越快越深,我们就会越暖和。挖得快出力气大就不会冷,挖得深了,石坑里就挡住大北风了,也就暖和多了。

    父子三人听朱友康这么分析着一说,真的是那么一回事儿,都紧握铁锨、?头等工具,猫着腰干得更猛烈了!



第一百一十六章 来信
    朱友康和老爹、姐姐一起在南山岗上挖了一天的土,脸上被吹的火烧火燎的,一阵冷一阵热的,那种滋味很不好受,两只手掌上已经起了血泡,嫩嫩的小手感觉有些麻木,皮肤也有些粗涩,震动的皮肤上裂了不少小小的口子,每个口子都浸着血点,只要来回活动,就疼痛不已。

    傍晚回到家里,已经是各家灯火亮起的时候。他前脚一迈进家门,欢实的大黄狗迈克儿就扑到了他的怀里。像是在慰问他,又像是在心疼他。

    要是放在往日,朱友康会抱起它亲一阵,逗一阵子。而今天的他,一点这样的心情也没有,他拨开迈克儿一头扎进小西屋的土炕上。

    这时他的弟弟友健和两个小妹妹正围在母亲丽芝身边,吃着母亲从灶火里掏出来的烧的嘎嘣脆的油条。

    这是年前炸好的油条,在烧火做饭的时候,放进灶火洞里,一边烧火,一边来回翻动着,不用多长时间,油条就被烧烤得像芝麻博饼那样干吧脆,吃起来口感非常好,又香又脆又耐嚼。

    母亲看到他们都回来了,大锅里的熬菜早已经做好了,篦子上腾满了主食,她知道只要上山出力干活,一定吃得多。

    母亲派二儿子友健叫醒友康去吃饭,友康还没有走到屋子里就闻到了扑面而来的熬肉菜的香味来,一下子感到肚子空得有些难受。

    朱友康端了一碗熬菜放在方桌上,看了看篦子上的主食,大部分是白面馍,还有几块山药和紫萝卜,在最靠边的地方有两个豆腐渣窝窝头,他毫不犹豫地拿了一个窝窝头去吃。

    这时他才看见,母亲和姐姐手里都拿着一个窝窝头正吃着。他猜想着父亲一定吃了头一个,因为他过来吃饭时,父亲第一碗熬菜已经快吃完了,他现在手里拿着一块山药正在吃。

    母亲看到两个孩子都去拿窝窝头吃,就拿出着急的样子,劝孩子们都吃白面馍。可以哪个孩子也没有丢下窝窝头去拿白面馍吃。

    一边吃饭,友钟心里一边盘算着,现在是挖土方,等见了石头,需要执钢钎打炮眼,弟弟友康抡锤恐怕不行,这是一个有耐力的人才能干的活计,半天才能打出一尺多深的炮眼来,需要两个人轮番进行,这样都能得到喘息的机会,一个人是万万不行的。

    于是他想到了赵大友,赵大友正月里也没有什么事,到时候请他过来帮几天忙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总不能有事没事的老实麻烦两个堂哥。
1...5051525354...17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