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岸易通易岸
第一次群众大会,他把自己的设想向全体村民作了详细说明,咱们要搞好团结,共同携起手来,将南丘村的旧貌变新颜。
其实,村里人都知道,只要老支书鸿信说出的话,他准能办到。因为他从来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不说假话。
他总是实事求是,善于调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并且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直性子直脾气,有啥说啥,对违法乱纪行为,敢说敢罚,还是刀子嘴豆腐心,工作非常认真。
这就是村民对梁鸿信的真实评价。
村里百姓老冯头说:“梁鸿信啊,你这一平反,你十几年的冤枉,党给你解决了,憋在肚里的十几年干劲儿,还不全拿出来才怪呢!”梁鸿信听后,只是笑一笑。
其实这些都是大实话,梁鸿信确实想干工作,多少年来,没有他用武之地。因为他是带帽分子。实际上,这些年来,他走到哪里,干到哪里,从不说苦叫累,只要信任他,工作必得先进。
他仍然是五六十年代时的那种硬作风,和在朱庄水库上的那种猛干劲儿,只要工作,必须有成绩,这就是他梁鸿信的性格。
在一次群众大会上,有一位村里的老党员干部高卫国对梁鸿信说:“你以前为村里办的好事,开挖的东水西调水渠,后来又都填平了。
你满山嫁接的大枣树、山岗上的苹果树,这些年都给砍光了。你为村里买的抽水机,锅拖机,煤气机,让他们给卖了废铁。你建的水库大坝还在,就是没水了。
你在北沟救命河里栽的这一沟大树还在,现在都已经成材了。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除了生产队盖牛棚,刨了几棵外,现在都能做大梁了。
以前在你栽的大树底下批你、斗你、整你,现在可好了,你又能在你栽的大树下乘凉了。这不,群众都说鸿信栽得树,又为他派上用场了!”
1979年刚出正月,梁鸿信上任的第一件大事,村东救命河水库水利工程动工了。也是他为南丘村村所建的第三个大坝工程。
这次水库大坝工程和以前的两个大坝建设施工有所不同。中丘公社农机站站长听说梁鸿信又要建水库大坝,他亲自跑到南丘村找到梁鸿信。
他说:“我支援你,我给你可以调去两台东方红链轨拖拉机,它可以在大坝上推土碾压,既能节省施工劳力,又能节省施工时间,为你省去很多推土和打夯用工。”
“那就太感谢你了,太感谢你们农机站了!”梁鸿信激动的说。
今春把大坝的主体工程完成,再把五队修建的大口井加固,秋后就可以蓄水了,有了水,村东的大部分田地都能灌溉,四队,五队,六队粮食就有了保障。
还可以把四队和五队共建的南岸和北岸的两个水渠和两座水塔进行修补和加固,这样就可以把水送到南岗和北岗的岗顶上,这样,这两座扬水站,就可以灌溉更多农田,这就不愁粮食吃了!”
村民说,不是南丘村百姓不干,老吃国家救济粮,而是没有一个好的党支部和一个好的村委班子,现在好了,老支书梁鸿信又干上了,他一上任就为村里办好事,咱们可有的盼头了!
大坝工地上人山人海,如此大的工程量,梁鸿信说干就能干成。
有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他梁鸿信的号召力如此大呢?
请看看他的为人吧:他不贪不占,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光明正大,廉洁奉公,歪门邪道,他绝对不干。
他是人不是神,他也有他的缺点:脾气暴躁,不管是谁,损公利己的事,他都会教育加惩治。所以,他在过去倒霉就倒在他的缺点上,这就是村民为他总结的优缺点。
他为什么能发动村民搞如此大的工程,是为了村里办好事,所以老百姓就服他。
他在党支部领导班子会上经常说的话就是:“说话要讲实事求是,干工作要讲实事求是,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对待,看问题要全面,解决问题要讲客观实际,要顾全大局。
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不是有一句顺口溜吗,‘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党员,党员看着党支部。’我们一定要掌握公道,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群众才能信任和支持咱们工作。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不去放眼未来,必然是功半无成。
领导班子要讲团结,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只要同志们拧成一股绳,再大的困难也能排除。还得必须按照上级指示和精神办事,不能搞无政府主义,有事大家商量,不得擅自独断。”
村东救命河大坝工程,在中丘公社农机站链轨拖拉机的轰鸣声中拉开了序幕……
第一百四十四章 治水
南丘村救命河大坝是五十年代生活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修筑的。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劳力不足,技术落后,没有支援,所以,修筑的大坝,标准低,质量差,基础不牢固,储水很有限。但是,当时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还由于堤坝时间久远,堤坝低矮狭窄,河底淤积严重,储水已经十分有限。现在呢?别说浇不了多少农田,遇上干旱年头,还会干枯见底儿。
重新修筑救命河大坝,是梁鸿信处于集体全盘考虑的结果。他总览全局,一切从实际出发,看到的是,整个村庄,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救命河相比,它是村中最重要的水利要地。
既地处村东最低凹地带,又是村北东西最长的河沟延伸汇集地带,每年的储水是最大的,是任何地带所无法与之相比的。
这次重新修筑,梁鸿信和他的团队,从水利局邀请了勘察专家,对大坝各种数据进行了实地考察测量,并根据考察测量结果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
老支书梁鸿信的脾气性格就是这样,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出成绩,干出名堂,干到成功。所以,他治下的工程项目和常规工作都是从一而终的,没有虎头蛇尾的烂尾工程。
经过准确测量,精心测算,最终确定在原来坝基的基础上,加宽河堤3米,加长大坝110米,加高河堤5米,并且在修筑的过程中,需要清挖河底3万多立方泥沙。他们马不停蹄,在开春农忙之前抓住有利时机开工了。
工地上人山人海,机器轰鸣,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势。
中丘公社农机站张站长带着两辆链轨拖拉机,直接开赴大坝工地。推土、碾压坝基,风风火火,煞是热闹。
全村社员齐上阵,特别是刚刚摘帽的冯老庄、赵金宝等社员们,积极踊跃参加到大坝修筑工作之中。他们埋头苦干,不怕苦累,连续作战,争当标兵。
梁鸿信把全村社员按照生产队分成三个小组。一队二队三队为一组,负责大坝回填,四队五队为第二组,负责清挖河底,六队单独为一组,负责水渠清理和水塔修复加固等工作。
整个劳动工地,不论男女老少,几乎都在拼命地干活儿。
他们觉得跟老书记干活有奔头,绝对不会半途而废。他们知道老支书的脾气性格,他没有花花肠子,他没有歪歪心眼儿,想的都是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
年轻人推着整车沙土的排子车,风驰电掣般地赶进度,身上的衣服脱了一层又一层,个个都是汗流浃背,步履匆匆。
就连刚出院不久的半拉眼和文明,也来到工地上,挥动着铁锨,干一些在石坑里不能干的平整活儿。
你还可以看到,半辈子靠着一张嘴、一个卦辞,干巧活儿,吃巧食的冯半仙,也一改往日的迷信半仙身份,脱去了先生服装,架起了排子车,推起了土石方。
随着救命河大坝的建成,老支书梁鸿信又盯上了早已被人填埋,恢复了耕地的村西原来的旧河坝。这里主要是一队的农耕地。一旦大坝建成,可以灌溉80多亩农田。
他要利用救命河大坝攒下来的士气,继续重新修筑一个比原来还要大的村西水库大坝。把自己六十年代初,没有完成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随后,一鼓作气,又在村南的南沟里挖了一个大池塘。
因为南沟地势凹,干旱年头,这里常有水,把大池塘用石头砌起来,让二队在较高处建一个水塔,水抽到水塔就能浇到沟西二大队的田地,东边可浇四队五队的田地。
这些他还是不满足,他又动员第三生产队在村西阎王沟边,挖一个大口井。他和大队干部、三队队长一起考察了这里的地形。
这里东边是村西最高的大山,山坡绵延,面积巨大,每次下雨雨水都流向山下河沟,白白浪费掉了,在山西河沟里打一眼大口井,越大越好,越大储存的水量就越多,等以后具备了条件,这里也要揽上一个大坝。
这个河沟四周几乎都是三队的农田,先帮着他们建一个大口井,初步测量可以解决三队将近100亩的旱地,这样就可以增产至少两万斤粮食,三队的口粮问题基本可以解决。并且这里还可以一年收割小麦和玉米两季粮食。
在梁鸿信老支书引领下,三队社员热火朝天,战天斗地,很快打响了大口井歼灭战。不到两个月完工。
梁鸿信就是这样,向来说到做到,从来不放空炮,赢得了社员们的一致好评和积极配合。他想到的就能办到,并且都已成功。
其实梁鸿信的每项工程都来之不易,重要的是他的坚持,他就是这样的牛脾气。
他是一个很民主的老支书,每一项工程项目,他都要拿在在党支部大会上进行交流、探讨和研究,而会上总有持消极态度、抵触情绪的干部党员持着观望态度,既不表态又不发言,还有的干部持反对态度。
难道说这些工程项目不合理吗?不符合实际情况吗?错,大错特错!
为什么呢?因为大队支部中有的支委都是以前给他提过意见,甚至是批他、斗他、整他的人。还有的就是最仇恨的人,正是这几个人以前担任大队主要干部,把他梁鸿信给打倒推下台的。
所以梁鸿信一上台,他们心思犯嘀咕,心里想梁鸿信还能用咱们吗?他能不报复咱们吗?
然而,梁鸿信是一个大度之人,从不计较这些恩怨,他有着**员一样的宽广胸怀。他常说,我胸怀天下,你们几个小人物我还能装不下吗?
实际上,梁鸿信对待这几人,自上任的第一天,就给支委们摊牌了,他认为凡事摆在桌面上,要比在桌子底下使动作要好百倍!他认为,放在桌面你就是光明磊落,放在桌下你就是小人。
他说:“过去是受了**“四人帮”的毒害太深,生产没有搞上去,也不安定团结,这是形势造成的,不能把思想和现实结果都加在你们头上。我梁鸿信决不会去报复你们,请同志们和全体百姓来监督!”
看着老支书梁鸿信的事业如火如荼,绝大多数是积极支持的,可是也有少数人嫉妒。梁鸿信未来到底会不会遇上困难和挑战呢?
第一百四十五章 使坏
梁鸿信面对全体对干部,放在桌面上公开表示,不管过去怎么样,甚至你批过我、斗过我、整过我,我都不会记恨在心,更不会打击报复。
但是咱们有言在先,要是谁违反了纪律,谁犯了错误,那就别怪我不客气。我让然是以前的工作作风,我仍然会严厉批评教育,严肃追查处理。咱先说好,水也别往钉子上碰,谁碰上了,谁肯定要倒大霉。
他说到做到的优良作风,是远近有名的。他的上台,特别使得那些想投机捞好处,损公肥私等贼人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他们几个少数,仍然贼心不死,想借机使坏,再次绊倒光明正大,两袖清风的老支书梁鸿信。
而梁鸿信是最讲信誉的人,他一定会说到做到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上级发放来了救助物资,有几个支委家的孩子们生活困难,他就让这几个支委家里多分一些,而他自己一点也不要。
那么,他家不困难吗?困难,因为他一贯大公无私的作风已经习以为常了。
他的事业在稳步推进,大坝还没有收工,他已经盯上了下一个目标——第二件事,解决南丘村社员们住房问题,实现他在60年代初设计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不能再让三四代人住在一个小院子里了。
他自己心里清楚,在这十几年的时间内,他的心里是何等的煎熬,眼看着自己五六十年代满山的果木,被一天天的砍伐,眼看看着自己亲手建设的水利设施,一天天被荒废,眼看着农民的收成一年不如一年……
他心中的急切劲儿是任何人无法体会到的。正如乡亲们所说,他已经憋足了劲头儿,攒足了精神,他这次上台,他这次官复原职,一定只争朝夕,不惜一切,把南丘村生产搞上去,彻底改变南丘村这些年来落在后面的现状。
他要奋起直追,他要带领乡亲们,奔向美好的生活,奔向美好的未来!
梁鸿信的事业正在如日中天的时候,村里发生了一件怪事,他家里同时也发生了离奇的事件。这不由得使他警惕起来。他组织大队民兵力量,一天二十四小时加强巡逻,家里家外有民兵轮流值守。
农历二月十八是蓬州县城里的庙会。去县城的人不多,人们几乎没有请假的,都忙着在救命河大坝工地劳动。一天的劳动之后,大约在晚饭吃饭的节点,五队牛棚围墙的豆秸突然燃起大火。
第一个发现起火的是队里的饲养员老刘,他当时正在他睡觉的屋子里吃饭,突然发现外面灯火通明,他还认为是大坝上的链轨拖拉机收工从这里路过。
可是,他侧耳细听怎么没有拖拉机的声音呢?他有些疑心,赶紧走出牛棚,不好了,着火啦!
说时迟那时快,一边抄起一把粪叉一边向院子里跑去,扯着嗓子大声呼救。原来是堆放在牛棚院子南边的豆秸堆燃烧起来了。
他一看豆秸南边是围墙、西边是大门,北边是院落,而东边紧挨着队里的粮库,是最危险的地方,万一粮库着火了,那可就损失大了。
所以,他冒着大火跑到粮库和豆秸之间,很快用粪叉挑起粮库跟前的豆秸,以尽快切断豆秸和东边粮库的连接,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保护队里的粮库了。
这时听到呼救声后陆续赶来了救援队伍,打击一起上阵,用水桶泼的、用铁锨铁刮粪叉拍的、用双手扯的……
可是谁也不知道在豆秸和粮库之间还有一个人也在扑火。
救援仍在紧张地进行。刚从蓬州中学回到家,放下书包,正准备看望奶奶和父母的朱友康,突然听到外面救火的呼救声,他第一个从家里跑到大街,向东边看去,牛棚上空已经大火冲天,照亮了天空,他知道是自己队里失火了。
朱友康急忙回家叫上家人,自己拿着一把锄头,向牛棚跑去。迈克儿欢实地跑在朱友康前头,汪汪地叫着向牛棚方向跑去。
迈克儿对于这条路线太熟悉了,它一年365天,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不知道多少趟,它甚至比队里正常的劳动力跑的次数还多哩,这条路它最熟悉。
随后他的父亲朱书堂丢下手中的账本,快速装满两只水桶,挑着担子向牛棚方向飞奔而去。
他的母亲张丽芝正在做饭,立刻扔下手中的擀面杖,从屋门上扯下门帘,往上面浇上几瓢冷水,双手提着奔向牛棚而去。
这时的牛棚里人满为患,到处都是扑救的人影。
由于豆秸不太多,大家七手八脚,从四面八方救援,有用水桶浇水的,有用工具拍打的,有用沙土填埋的,凡是能用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所以,火势很快消失下去了。
这时,大家送了一口气,有的人停下手中的工具,开始私下里嘀咕着这场火灾的原因,有的人还在密切关注着火点儿,发现稍有起火苗头就顺手消灭在萌芽状态。
朱书堂停下来扑救,他想,今天扑救大火怎么没有看到老刘呢?
猜你喜欢